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早期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省三明市11例确诊NCP患者早期胸部CT扫描图像,回顾性分析胸部CT图像,观察确诊患者胸部CT有无异常表现,并重点对异常CT图像上病灶的位置、密度、形态、数目,特别是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血管增粗、实变、支气管"充气征"、间质增厚及胸腔积液等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患者胸部CT扫描,10例均有不同程度肺部异常阴影,其中1例患者首次检查未发现阳性表现,但3d后复查出现肺部阴影。11例确诊CT图像中,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1例,两肺多发9例,病灶大部分位胸膜下或肺裂旁。所有确诊患者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且磨玻璃影内均出现血管影增粗,其中5例为混杂磨玻璃影、7例病灶实变、8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7例小叶间隔增厚,1例见小"空泡征",均未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胸部CT薄层扫描能早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肺部异常,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前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起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点。方法对3起聚集性COVID-19共17例患者(14例确诊,3例疑似)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14例,可疑阳性2例,阴性1例。早期胸部CT表现为结节影、斑片影、矩形影、斑片伴结节影或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进展期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沿胸膜下带状分布,其长轴平行于胸膜,呈胸膜平行征;消散期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结论对于有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的聚集人员,即使无明显症状,甚至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也建议行胸部CT筛查和SARS-CoV-2免疫球蛋白G抗体检测,避免因未能及时确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6日至3月15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0例,均行多次CT检查,间隔时间2~10 d。分析其早期、进展期和消散期的CT影像特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合计21例(占75.0%),结节影7例(占25.0%)。进展期,以混杂磨玻璃密度影为主要表现49例(占81.7%),实变影为主11例(占18.3%);多发病灶52例(占86.7%),病灶分布以两肺中下叶为主44例(占73.3%),位于胸膜下为主55例(占91.7%)。消散期,病灶数量减少49例(占81.7%),范围缩小60例(占100.0%),密度减低60例(占100.0%);再次出现磨玻璃密度影改变36例(占60.0%),出现条片实变影者24例(占40.0%);最后吸收后残留胸膜下弧线影和小叶间隔增厚表现9例(占15.0%)。结论:CT可清楚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的分布、密度、形态和范围,以及肺间质增生改变,能用于早期诊断和动态变化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9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结果 39例患者的肺部病变均表现为实变影,并表现有支气管充气征36例,磨玻璃影23例及胸腔积液28例,实变影、磨玻璃影及胸腔积液同时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021年广州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的首次CT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肺炎的诊治、病情评估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入组78例患者,男28例(35.9%),女50例(64.1%),年龄2~85岁,其中16岁以下9例(11.5%),17~40岁18例(23.1%),41~60岁30例(38.5%),60岁以上21例(26.9%),合并基础疾病者26例(33.3%);临床分型轻型23例(29.5%),普通型55例(70.5%),初次评估未见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入院首次CT检查阴性者23例(29.5%),CT检查发现病灶者55例(70.5%),多分布在胸膜下,病变形态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单纯肺内磨玻璃影35例(44.9%),磨玻璃影合并小叶内间隔增厚(铺路石征)20例(25.6%),磨玻璃影合并纤维条索影19例(24.4%),斑片影伴局灶实变12例(15.4%),小叶中心结节伴晕征10例(12.8%),磨玻璃影伴增粗血管影9例(11.5%)。结论广州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大多以主动筛查检测核酸确诊并及早得到相应治疗,首次肺部CT表现以分布在胸膜下的磨玻璃影为主,多合并有小叶间隔增厚。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观察65例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MS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诊断及病理表现。方法分析2004—2008年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结果65例中,有47例(723%)出现磨玻璃样密度影,有45例(662%)肿物边缘可见到毛刺征,有46例(708%)出现空泡征,有56例(55.4%)出现胸膜凹陷征,有26例(400%)病变周围可见小泡性气肿。结论MSCT有助于发现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重要特征,如早期的磨玻璃样密度影,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及小气肿,对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 41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高分辨率 CT (HRCT)影像变化特点,进一步明确胸部 CT在 COVID-19重型病例的临床诊疗中的预警价值。方法 收集 确诊的 41例重型 COVID-19患者,分析其临床重症期 HRCT特点。结果 41例重型 COVID-19患者入院 表现不同程度的流感样症状,发热 33例,咳嗽 26例,畏寒 17例,咳痰 14例,乏力 13例等。重型患者 HRCT 双肺损伤范围中度、重度,病变形态密度混杂,呈磨玻璃、条索、实变等不同形态混杂,磨玻璃及斑片影累及肺 门;纤维条索累及肺门,网格影;胸膜下平行粗大纤维条索;垂直胸膜纤维条索;沿着支气管分布垂直胸膜小 段状实变;远端支气管扭曲扩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少见。结论 虽然影像学分期与临床分型 不完全一致,但胸部 HRCT双肺受损达到中度,磨玻璃影累及肺门,出现胸腔积液,平行/垂直胸膜粗大纤维 条索并局部实变伴/不伴远端支气管扩张扭曲,都高度预警临床重型 COVID-19的发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提高重症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磨玻璃晕征环绕的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及病理对照观察.方法 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本院诊断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病理类型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混合癌.将同期本院诊断磨玻璃环绕的炎性结节患者定义为对照组,病理类型为:球形肺炎、结核球、真菌病灶.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及与肺野交界面CT表现.(2)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形状、边界、边缘、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增强CT差异.结果 (1)研究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磨玻璃影与肺野交界面均显示境界清楚;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仅有14例显示为清楚,无1例患者显示磨玻璃影与肺野交界面清楚;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及与肺野交界面CT表现有差异(P<0.05).(2)研究组磨玻璃形状、边界、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及增强CT表现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磨玻璃晕征环绕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与磨玻璃环绕炎性结节的CT表现有差异,认真分析磨玻璃形状、边界、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及增强CT表现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我院诊治的NCP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39例患者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症8例。NCP肺内病变随机分布于肺叶各段,多位于胸膜下,可表现为单一性,也可以几种病变同时存在,常表现为纯磨玻璃影(6例),磨玻璃影+实变(30例),伴结节影(18例)。结论:NCP患者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的24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结果 (1)24例中4例患者入院时胸部X线检察无异常发现;(2)X线及CT发现肺部磨玻璃影分别占53%、67%,磨玻璃影伴实变分别占37%、62%,磨玻璃影主要位于肺周边胸膜下,磨玻璃影伴实变主要位于下肺、中部;(3)24例中X线及CT发现胸膜腔积液分别为3例、5例,发现胸膜肥厚分别为2例、9例;(4)X线及CT均未发现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甲型H1N1病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磨玻璃影伴实变,无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膜可受累,胸部CT与X线平片表现基本一致,但CT可早于胸片发现肺部病灶,对病变的形态、分布情况显示更加清楚,并可提高H1N1肺部病变的检出率,胸部X线及CT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发现病变,及时给予治疗,观察病情发展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DBAC的CT表现。结果以实变为主型10例,其中6例见"蜂窝"或网格影,2例见叶间裂膨隆,8例见充气支气管征,5例合并多发结节和(或)磨玻璃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均可在实变区内见"血管造影征"。多发结节/肿块型5例,其中单叶单段1例,单叶多段2例,多叶多段2例;主要特征有胸膜牵拉、磨玻璃密度、充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磨玻璃密度影2例,其中"铺路石"征1例。大多数患者呈多种征象混合表现。结论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征象复杂,应深入细致分析各种征象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经阜阳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确诊的32例阜南县人民医院和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的CT征象,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早期单发或多发纯磨玻璃影4例(12.50%),局部血管影稍显增粗,短期复查,密度增加,范围扩大。进展期多发磨玻璃影伴周围间质性肺炎改变16例(50.00%),磨玻璃影内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周围见条索状纤维化灶;多发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影12例(37.5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内见"晕征"1例, "反晕征" 1例。重症期两肺多发实变影,严重者呈"白肺"表现;两侧胸腔少量积液6例(18.75%);胸膜肥厚5例(15.62%)。结论 COVID-19患者CT征象主要有多发磨玻璃影,间质性肺炎改变,出现"晕征""反晕征""白肺征",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均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高分辨力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共61例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HRCT影像学资料,对病灶大小、分布、密度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患者共发现435个阳性病灶。病灶平均大小(16.5±9.3)mm。病灶分布:单侧肺16例(26.2%),双侧肺45例(73.8%),单个肺叶受累11例(18%),2个肺叶受累16例(26.3%),多个肺叶受累34例(55.7%);胸腔积液1例(1.6%),淋巴结肿大3例(4.9%);右上肺65个(14.9%),右肺中叶43个(9.9%),右下肺127个(29.2%),左上肺87个(20%),左下肺113个(23%);肺野外周354个(81.4%),肺野中央区域48个(11%),同时受累33个(7.6%)。病灶密度:单纯磨玻璃密度影169个(38.9%),磨玻璃密度影伴小叶间隔增厚“铺路石”征88个(20.2%),磨玻璃密度影伴部分实变146个(33.6%),实变病灶32个(7.4%);继发支气管扩张病灶56个(12.9%),含“充气支气管征”病灶181个(41.6%)。结论COVID-19患者初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肺下叶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或伴铺路石征为特点,胸部HRCT检查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家庭群居爆发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与胸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020年2月3所医院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10例(4个家庭),其中男性6例(中位年龄60.5岁),女性4例(中位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扫描并行薄层HRCT重建,由两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析新冠肺炎HRCT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分布、密度等特点,以及治疗前后HRCT征象变化。并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4个家庭中首例确诊病例均有武汉确诊病例或武汉疫区接触史,4例为输入型病例(占40%),平均潜伏期5 d。实验室检查中5例(5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4例(40%)淋巴细胞明显降低;8例(80%)C-反应蛋白增高,10例(100%)乳酸脱氢酶增高。10例(100%)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表现,其中7例(70%)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病变界限大多清楚。8例(80%)累及多个肺叶,2例(20%)为单肺叶病变。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胸膜下和肺外周处,以双肺下叶为著。5例患者(50%)病变内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9例患者(90%)病变内可见增粗细小血管影。7例患者(70%)治疗后复查胸部CT,3例(30%)原肺内胸膜下病变出现不同程度实变及纤维化,2例(20%)实变影转变为GGO,1例(10%)原肺内GGO消失,又出现新发GGO,1例(10%)病变范围有增大。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家庭群居爆发的特点,均可有输入性病例,潜伏期较短,其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有助于治疗后患者病变动态观察;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NCP做出临床诊断和提供疫情防控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①目的探讨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诊断特征。②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人的X线和CT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③结果X线表现为按叶、段分布的肺实变。CT表现包括蜂窝状改变、磨玻璃样阴影和大叶性均匀性实变。CT血管造影征7例,支气管充气征10例,其中6例呈枯枝征。④结论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人胸部X线平片无特异性,而蜂窝状改变、CT血管造影征和枯枝征对其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张亚博  吴磊  管枢 《黑龙江医学》2021,45(15):1660-1662
目的:分析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的影像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8日—2月16日鄂州市中心医院经RT-PCR检测显示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73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男性39例,女性34例,年龄24~81岁,胸部CT检查结果均为阳性,病灶多分布于两肺野外带胸膜下,两肺下叶最易受累,片状及云絮状磨玻璃样密度最为常见,可合并实变,40例同时累计5个肺叶,空气支气管征及铺路石征较为多见,胸腔积液及气胸少见;CT短期随诊影像变化迅速,15~30 d肺内病灶吸收好转明显.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影像学特征,及时诊断,早期防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确诊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首诊的X线胸片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进行征象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诊症状。X线胸片对下肺近肺底病灶易漏诊(1例)。病变呈肺野外带分布的占7例(87.5%),病灶累及双肺下叶的占5例(62.5%),8例病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00%),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5例(62.5%),增粗的血管影或增厚的支气管壁4例(50%),网格状改变1例(12.5%)。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1)病变分布特点呈肺野外带、胸膜下分布,以两下肺多见;(2)病变密度特点以磨玻璃密度最常见;(3)病变的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血管影增粗、支气管壁增厚或网格状改变等。结论HR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选筛查和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热门诊专用CT在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表现为混杂磨玻璃密度结节(mGGO)的浸润型肺腺癌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浸润型肺腺癌患者48例,术前均行常规HRCT扫描,经多方位薄层重建,观察病灶的HRCT表现。结果 48例患者中44例为单发结节,4例为多发(两个)。其中实性结节12个,mGGO 40个,病灶直径1.5~3.0 cm;量化分型中Ⅰ型12例,Ⅱ型28例,Ⅲ型12例;mGGO边缘清晰37个,分叶28个,毛刺征19个,胸膜凹陷征20个,空气-细支气管扩张征19个,支气管狭窄、截断征12个,血管集束征11个。结论 HRCT检查发现混合磨玻璃样结节影时,如果病灶大小2.0~3.0cm,边缘清晰,实性成份较高(量化分型较低),伴有分叶、胸膜凹陷、毛刺征、空气-细支气管征时,应高度怀疑浸润型肺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CT(HRCT)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COVID?19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2月18日南京市确诊的61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影像,对病变分布、数量、位置及形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均存在病变,双侧肺分布55例(90.1%),单侧肺分布6例(9.9%),其中左肺分布2例(3.3%),右肺分布4例(6.6%);胸膜下分布36例(59.0%),胸膜下与中心同时分布25例(41.0%);1个病变4例(6.6%),2个及2个以上病变57例(93.4%);磨玻璃病变56例(91.8%),实性病变5例(8.2%),纤维化病变3例(4.9%),2种及2种以上的病变9例(14.8%);支气管充气征35例(57.4%),细网格征38例(62.3%),铺路石征32例(52.5%),晕征6例(9.8%),病灶中见增粗扩张的血管32例(52.4%);胸腔积液5例(8.2%),心包积液3例(4.9%),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4.9%),胸膜增厚7例(11.5%)。结论:HRCT是诊断COVID?19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其首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核酸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可辅助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