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化合物Ⅱ3的镇痛作用及其对环氧酶-1(COX-1)和环氧酶-2(COX-2)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和扭体实验研究化合物Ⅱ3的镇痛作用;利用放免法测定巨噬细胞中PGE2的含量,考察化合物Ⅱ3对COX-2活性的影响;测定内皮细胞中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含量,考察化合物Ⅱ3对COX-1活性的影响。结果: 化合物Ⅱ3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可以延长小鼠的热痛阈值,延长造模后小鼠第一次出现扭体反应的时间并减少15 min内扭体反应出现的次数(P<0.05,P<0.01);在1×10-5,1×10-6,1×10-7 mol/L浓度时均能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GE2的生成, 1×10-6 mol/L浓度显著地抑制生成后的COX-2活性,在相同浓度下对新生小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6-keto-PGF生成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结论: 化合物Ⅱ3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而且对COX-2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首先以对氨基苯乙酸和水杨醛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Perkin缩合反应,再经盐酸酸化合成了3个3-芳基香豆素类化合物4a~4c;再与取代苯甲酰氯6a~6h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得到了10个3-(4′-苯甲酰基氨基-苯基)香豆素类化合物7a~7j。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H NMR,13C NMR,ESI-MS进行了确证。通过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抑制活性评价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f(IC50=10.84±0.36 μmol/L)表现出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化合物7g(IC50=5.01±0.55 μmol/L)对AGEs形成抑制活性远高于阳性药氨基胍盐酸盐(AG,IC50=290.31±7.32 μmol/L),这些结果为抗糖尿病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具有喹唑啉为母核的抗肿瘤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并合成一系列4-(N-芳基)胺基-6-长链烷氧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7a~7l,并利用MTT法测试其对A549、KG1a和HGC-27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3-氨基吡嗪-2-羧酸甲酯为起始底物,通过6步反应合成12种目标化合物(7a~7l)并确证其结构(1H NMR、13C NMR、MS)。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蝶啶4位为2-氯-5-硝基苯胺基取代时,其活性均高于其他苯胺基取代的产物。化合物7b对A549的活性(IC50=11.55 μmol/L)与阳性对照物吉非替尼(IC50=5.95 μmol/L)十分接近;化合物7k对3组细胞的IC50均十分接近对照物吉非替尼。由于筛选出的化合物均有2-氯-5-硝基苯胺基片段,可以此结构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银杏(Ginkgo biloba L.)叶中新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利用UV、IR、MS、1H NMR、13C NMR等色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银杏叶中分离鉴定出1个新化合物:1,7,10-三羟基-3,14-去氢银杏内酯(Ⅱ)和1个已知化合物:银杏内酯L(ginkgolide L)(Ⅰ)。结论: 化合物Ⅱ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银杏内酯N(ginkgolide N);化合物Ⅰ的光谱数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二硫杂环化合物5-对羟基苯基-3H-1,2-二硫杂环戊烯-3-硫酮(ADT-OH)是一种缓释硫化氢供体,并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了研究其构效关系,对其芳环进行改造,合成了17个Y类化合物(Y1~Y17),其结构均经 1H NMR、13C NMR 和HR-MS确证,其中6个化合物(Y4,Y13~Y17)结构是全新的。采用MTT法评价了该类化合物对谷氨酸诱导损伤的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化合物在1~100 μmol/L浓度范围内具有很强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中化合物Y1~Y9,Y11在全部测试浓度内均能非常显著地提高受损神经元的生存率(P<0.01),特别是化合物Y1,Y4,Y6~Y9,Y11在1~10 μmol/L浓度范围内活性比ADT-OH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乳香提取物中3-乙酰基-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AKBA)在Caco-2、MDCK-MDR1和MDCK-Wild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转运机制。方法 利用Caco-2、MDCK-MDR1和MDCK-Wild细胞模型,研究AKBA由细胞层顶端(AP)→基底端(BL)和BL→AP的双向转运过程;采用LC-MS/MS法测定AKBA的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在Caco-2细胞模型中,50 μmol/L AKBA 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7.9×10?7、1.5×10?7 cm/s,在MDCK-MDR1细胞模型中,50 μmol/L AKBA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2.6×10?7、0.8×10?7 cm/s,在MDCK-Wild细胞模型中,50μmol/L AKBA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2.4×10?7、0.6×10?7 cm/s,3种细胞模型中外排率均小于2。结论 AKBA在肠道中吸收不良,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推测其通过摄入型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种机制透过小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7.
在2-溴苄基膦酸二乙酯结构基础上,合成两个系列(E)-1,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1~Ⅴ9 ,1~Ⅵ4),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多数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化合物4、Ⅴ9的活性较好。结果表明,(E)-1,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以JAK2激酶抑制剂鲁索替尼(ruxolitinib)为先导化合物,应用分子杂交的药物设计原理,通过结构修饰改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4-苯基-吡咯并[2,3-d]嘧啶类衍生物并进行初步的体外活性评价。以4,6-二羟基嘧啶为起始原料,依次通过Vilsmeier-Haack反应、SNAr取代、成环、脱水、Suzuki偶联、酰基化等多步反应最终合成得到12个目标化合物(12a~12l),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确证。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JAK2激酶活性、GM-CSF诱导的TF-1细胞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12b12e12h)具有一定程度的JAK2抑制活性;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JAK2非依赖性A549细胞的抗增殖能力,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A549细胞表现出良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尤其是化合物12c(IC50=0.12 μmol/L)活性最强,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吸入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炎性反应及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single immunoglobin IL-1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SIGIRR)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分4组,每组10只。正常小鼠组;H2S吸入组:仅吸入H2S 80mg/m3 6h;ALI模型组:腹腔注射15mg/kg LPS;ALI+H2S吸入组:腹腔注射15mg/kg LPS 1h后即吸入H2S 80mg/m3 6h,实验结束处死大鼠,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测肺组织匀浆及血浆中TNF-α及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SIGIR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大鼠及吸入H2S组比较,ALI模型组大鼠出现典型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肺损伤评分升高(P<0.05),肺组织匀浆及血浆中TNF-α及IL-1β水平增加(P <0.05);而给予吸入H2S后,可减轻大鼠肺损伤程度(P<0.05),肺组织匀浆及血浆中TNF-α及IL-1β水平下降(P<0.05),且与ALI模型组相比,给予吸入H2S后可上调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内SIGIRR的表达。结论 吸入H2S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抑制肺组织匀浆及血浆中炎性因子产生,促进负调控分子SIGIRR表达是可能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藏木香Inula racemosa根中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藏木香根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活性测试。结果 从藏木香根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氢木香内酯(1)、1α, 5αH-13-羟基愈创木-4(15), 10(14), 7(11)-三烯-6α, 12-内酯(2)、1α, 5α, 7α, 11αH-愈创木-4(15), 10(14)-二烯-6α, 12-内酯(3)、1α, 5α, 7αH-3β-羟基愈创木-4(15), 10(14), 11(13)-三烯-6α, 12-内酯(4)、1α, 5α, 7α, 11βH-3β-羟基愈创木- 4(15), 10(14)-二烯-6α, 12-内酯(5)、吉马烷-1(10), 4(5), 11(13)-三烯-6α, 12-内酯(6)、(E)-3-(4-羟基苯基) 丙烯酸(7)、7-羟基香豆素(8)、香草醛(9)、3β-羟基-5α, 8α-二氧环麦角甾-6, 22-二烯(10)、β-谷甾醇(11)、1α, 5αH-2α, 6α-二-(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基)-3, 7-二氧双环 [3.3.0]-辛烷(12)。结论 化合物2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得的12个化合物进行抗菌实验,其中化合物146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H2S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元、显著降低脑梗死面积的作用,但高浓度H2S产生神经毒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可以降低高浓度H2S引起的神经毒性。将硫化氢缓释供体5-对羟基苯基-1,2-二硫杂环戊烯-3-硫酮(ADT-OH)与美金刚通过烷烃连接臂拼合,设计了9个结构全新的化合物I1~I9,以ADT-OH为原料,经过4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利用MTT法评价不同浓度目标化合物对谷氨酸损伤的HT-22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该类化合物在1 μmol/L时能明显提高受损HT-22细胞的生存率(P<0.01),对于谷氨酸诱导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甘氨酸转运体1(GlyT1)是研究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靶点。以化合物2,4-二氯-N-{[4-(环丙甲基)-1-(乙磺酰基)哌啶-4-基]甲基}苯甲酰胺(1a,IC50=92.2 nmol/L)为参考,设计并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13个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初步药理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除化合物7e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GlyT1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j的活性最强,接近阳性对照药1a。  相似文献   

1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渗漉提取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以乙醇体积分数(X1)、乙醇用量(X2)和渗漉速度(X3)为考察因素,姜黄素提取率(Y1)和干膏得率(Y2)为考察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二次及三次多项式拟合建立考察指标与考察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再根据效应面优选最佳条件。结果 多元二项式模拟的模型最佳:Y1=70.54+12.62 X1+0.61 X2-0.052 X3+0.32 X1X2-0.52 X1X3-1.12 X2X3-5.35 X12-0.28 X22+0.40 X32r1=0.873 5,P<0.01),Y2=8.46-1.00 X1+0.47 X2-0.18 X3+0.098 X1X2+0.24 X1X3-0.21 X2X3-0.32 X12+0.17 X22-0.081 X32r2=0.935 3,P<0.01),姜黄素提取率和干膏得率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最优提取工艺为16倍量80%乙醇,渗漉速度13 mL/(min?kg),姜黄素提取率78.82%,干膏得率8.35%。结论 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该实验中因素与指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胡希红  魏广玉  倪红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0):114-116,127
目的 观察131I和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GD)前后调节性T细胞(Treg)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GD患者88例,随机分为131I治疗组和甲巯咪唑治疗组,每组44例。选择同期笔者医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血清IL-10的检测使用ELISA法,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T3、FT4和TSH。结果 GD患者Treg细胞比例为3.25%±0.8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14%±2.13%(P<0.01),GD患者IL-10因子表达为8.22±1.73μmol/L,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5.64±3.17μmol/L(P<0.01)。131I和甲巯咪唑组治疗前GD患者Treg细胞比例和IL-10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1I组Treg细胞比例和IL-10因子表达出现显著升高(P<0.05),但甲巯咪唑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131I和甲巯咪唑组治疗前GD患者FT3、FT4和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T3和FT4均显著减低(P<0.01),TSH均显著升高(P<0.05)。但131I组对FT3和FT4的减低作用以及对TSH的升高作用显著优于甲巯咪唑组(P<0.05)。结论 131I可提高Graves病患者Treg细胞比例和IL-10因子表达,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12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刺五加酮(1)、刺五加苷B12)、4-羟基-2-甲氧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3)、alimoxide(4)、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6)、tortoside A(7)、表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8)、(+)-lyoniresinol(9)、苯甲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0)、2,6-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苯基-1-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1)、β-氨甲酰基吡啶(12)。结论 化合物3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首次对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全草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NMR等)进行结构鉴定。对化合物18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 从剑叶金鸡菊全草氯仿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其中包含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β, 5α-diangeloyloxy-eudesm-(15)-ene(1)、1β, 6α-dihydroxyeudesm-4(15)-ene(2)、10α-hydroxyoplopan-4-one(3)、(7R*)-opposit-4(15)-ene-1β, 7-diol(4)、(7R*)-opposit-4(15)-ene-1β, 8-diol(5)、(7R*)-opposit-4(15)-ene-1β, 11-diol(6)、(7R*)-opposit-4(15)-ene-1β, 7α-diol(7)、4(15)-eudesmene-1β, 7α-diol(8)、对羟基桂皮酸(9)、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1)、3, 4-二羟基苯甲醛(12)、β-谷甾醇(13)、木栓酮(14)、木栓醇(15)。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从旋覆花中提取分离得到的1-O-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ABL)为原料,经酯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制备了8个1,6-O,O-二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OABL)衍生物(化合物1~8),并测定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的抑制作用,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5~8具有良好的抑制NO生成活性(IC50<2 μmol/L),其活性水平较先导化合物OABL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毛排钱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干燥的毛排钱草地上部分以甲醇于50 ℃下萃取浓缩,以水溶解滤过得水溶及水不溶性两部分,水可溶部分用正丁醇提取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其化学结构。并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 正丁醇提取物分离纯化后得到8个化合物。经鉴定为N,N-二甲基色胺(Ⅰ)、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Ⅱ)、柠檬酚(Ⅲ)、异柠檬酚(Ⅳ)、(Z)-1-(4-羟基-2,3-二甲氧苯基)-3-(4-羟基苯)丙烯(Ⅴ)、(Z)-1-(3-羟基-2,4-二甲氧苯基)-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Ⅵ)、原儿茶酸甲酯(Ⅶ)、香橙素[(2R,3R)-2,3-二氢-3,5,7-三羟基-2-(4-羟基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Ⅷ]。结论 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在MTT抗肿瘤实验中,化合物Ⅰ、Ⅲ~Ⅵ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3′, 4′-二乙酰氧基)-β-D-吡喃木糖基-6- O-β-D-吡喃葡萄糖基-环黄芪醇(1)、黄芪甲苷(2)、黄芪皂苷II(3)、黄芪皂苷I(4)、异黄芪皂苷I(5)、乙酰黄芪皂苷I(6)、人参皂苷Re(7)、人参皂苷Rf(8)、人参皂苷Rg19)、人参皂苷Rb310)、三七皂苷R411)、人参皂苷Rb112)、人参皂苷Rc(13)、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d(15)、丝瓜苷H(16)、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4)-β-D-吡喃葡萄糖基 (1→3)-α-L-吡喃鼠李糖 (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 (1→4)-β-D-吡喃葡萄糖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7)、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3)-α-L-吡喃鼠李糖 [β-D-吡喃葡萄糖基-(1→4)]-(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 (1→4)-β-D-吡喃葡萄糖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8)、紫丁香苷(19)、刺五加皂苷E(20)、4-(1, 2, 3-三羟基丙基)-2, 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1)、松柏苷(22)。结论 经LC-MS分析检测,化合物16为黄芪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718为人参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1922为刺五加中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新黄芪皂苷I。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硫酸化人参皂苷(sGS)抗新城疫病毒的活性。方法 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sGS,红外光谱仪对sGS结构进行分析,MTT法检测硫酸化修饰前后人参皂苷(GS)预先给药、接种病毒后给药、与病毒同时给药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抗新城疫病毒活性。结果 硫酸化修饰后人参皂苷在1 144、807 cm?1有2个特征吸收峰,表明硫酸基已经和糖链结合成酯。预先给药或病毒接种后给药,加入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GS和sGS的CEF培养液的 A570值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且GS与sGS的抗病毒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GS和sGS与病毒同时给药,两药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A570值也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且sGS的最大病毒抑制率显著高于GS。结论 GS经硫酸化修饰后可提高其抗新城疫病毒活性,主要表现为提高其直接杀灭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