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下的站立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下的站立平衡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动态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系统及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Berg评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足并拢站立状态下实验组重心前后(AP)及左右(LR)偏移角度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足前后(tandem stance,TS)站立下,试验组重心左右偏移角度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重心前后偏移角度差值未获得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Tencnobody本体感觉训练系统测得的重心移动距离与重心描绘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系统辅助下的生物反馈平衡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且其训练效果优于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平衡反馈训练仪与Berg平衡量表在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进行Pro-Kin平衡仪站立位睁、闭眼静态平衡测试和Berg平衡评估,比较睁、闭眼时平衡仪检测指标重心摆动轨迹长和摆动面积的差异,并分别与Berg平衡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睁眼时重心摆动轨迹长及摆动面积与闭眼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睁眼时重心摆动轨迹长、摆动面积与BBS总分、第6、9项呈中度负相关(r=-0.408—-0.663,P<0.05);重心摆动轨迹长与第8、11—14项,摆动面积与第1、5、7呈中度负相关(r=-0.409—-0.590,P<0.05)。闭眼时摆动面积与第7、8项呈中度负相关(r=-0.492,-0.501,P<0.05);重心摆动轨迹长与Berg总分及子项都不相关。结论:Pro-Kin平衡仪的站立位静态平衡测试时睁眼重心摆动的重心摆动轨迹长及摆动面积可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静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核心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核心肌训练,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躯干控制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评定Sheikh评分(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TCT、BBS和FM-B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CT、BBS和FM-B评分分别为(93.55±3.45)分、(50.21±3.83)分和(11.51±2.1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核心肌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结合平衡仪反馈训练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和平衡仪反馈训练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erg平衡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结果 6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erg平衡功能量表得分、功能性步行量表级别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Berg平衡功能量表得分、功能性步行量表级别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结合平衡仪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凝视稳定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静态站立时双足压力中心(COP)压强占比和包络椭圆面积、动态下双足COP前、后偏移速度(AP-COPV)、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动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特定活动中保持平衡的自信程度[特定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闭眼时的双足包络椭圆面积[(73.21±72.40)mm2]、睁眼患足压强占比[(60.28±17.86)%]、闭眼患足压强占比[(55.04±13.77)%]、健足AP-COPV[(12.03±6.83)cm/s]、患足AP-COPV[(11.82±5.46)cm/s]、BBS评分[(49.95±4.70)分]、TUGT[(21.63±11.14)s]、ABC[(68.38±12.85)%]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凝视稳定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患侧支撑和重心转移能力,还可增强其平衡信心,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仪对偏瘫患者双足重力分布不均训练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平衡仪视觉反馈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施平衡仪视觉反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衡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治疗能加速和增强平衡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双足重力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对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躯干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试验(TCT)、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坐位30s重心轨迹长(LOM)、坐位稳定极限范围(LOS)、步速及步态不对称性指数(GAI)。 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TCT积分、BBS评分、LOM以及LOS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TCT积分[(85.14±10.04)分]、BBS评分[(45.12±4.14)分]、LOS[(93.87±12.80)cm2]、LOM[(21.15±6.12)mm]、GAI(0.32±0.11)及步速[(34.91±9.17)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促进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进一步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国际生物力学学院(ICB)矫形足垫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以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的训练,并结合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计划的基础上加用ICB矫形足垫进行患腿负重控制训练,并要求患者日常生活中穿戴矫形足垫步行。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测量2组患者的下肢立姿跟骨休息位角度(RCSP)、胫骨扭转角度(MP)和前足角度(FP),同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以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步行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除对照组FP外,2组患者其余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RCSP和MP分别为(1.78±0.32)°和(13.33±2.51)°,与对照组治疗后的(2.58±0.59)°和(12.45±3.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BBS 和MAS评分以及MWS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CB矫形足垫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负重时的控制能力,促进其平衡和步行运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9.
徐睿华  刘琦  熊键  宋晶萍 《中国康复》2010,25(6):430-43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对平衡及功能性转移能力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分为运动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组加视觉反馈平衡训练。2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和"站立-走"计时测试(TUG)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BBS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TUG计时明显缩短;运动组2项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配合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平衡及功能性转移的能力,增加站立和行走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18例)及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交替垂直振动训练。训练前、训练4周及训练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功能性步态评价表(FGA)评估步行功能及移动能力,采用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活动平衡信心。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患者BBS、FGA、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4周及8周的BBS、FGA、ABC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训练4周同指标比较,试验组ABC评分[(46.38±7.26)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训练8周同指标比较,试验组BBS[(49.06±1.30)分]、ABC评分[(61.13±7.96)分]较高(P<0.05)。 结论 交替垂直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活动平衡信心,对其平衡功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坐-站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坐-站转移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改良坐-站转移训练(即在患足置后情况下进行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法下肢部分(FMA-L)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使用AL-080型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差异(ALD)及人体重心在冠状面上摆动幅度(COGX)进行评测,并观察其差异性。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FMA-L评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ALD及COGX均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47.5±5.3)分]、FMA-L评分[(22.4±7.3)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3.01±0.61)s]、ALD[(17.24±5.35)]及COGX[(2.87±0.52)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改良坐-站转移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杰  谢凌锋  肖锋  程群  尤春景 《中国康复》2016,31(5):339-341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Ten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测得的重心移动距离与重心描绘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监测辅助下的坐-站转移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Thera-Band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弹力带对偏瘫侧肌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以及GaitWatch步态分析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24.54±2.47)分]、Berg评分[(39.21±2.25)分]、FIM评分[(12.46±1.06)分]、步频[(79.00±8.08)steps/min]、步幅[(59.75±3.31)cm]、步速[(40.29±5.04)cm/s]以及对照组的FMA评分[(20.67±2.65)分]、Berg评分[(28.92±2.90)分]、FIM评分[(11.92±0.97)分]、步频[(69.17±8.11)steps/min]、步幅[(56.38±3.46)cm]、步速[(36.08±4.84)cm/s]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以及GaitWhatch步频、步幅、步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era-Band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5),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扎贴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4周后)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生理消耗指数(PCI)和10 m最快步行速度(10m MWS)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erg、10 m MWS、PCI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Berg、10m MWS、PCI分别为(21.5±5.04)分、(35.44±5.94)分、(27.8±4.96)s、(0.51±0.13),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运动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训练20 min,持续训练8周。于入选时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通过Biodex Gait Trainer-2型步态分析系统检测患者步速、步长,采用骨盆辅助机器人系统检测患者骨盆旋转角、骨盆侧倾角、骨盆竖直移动及骨盆侧向移动等运动学参数。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LE评分、BBS评分、步速、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分别为(21.40±4.38)分、(39.45±4.47)分、(61.50±17.92)cm/s、(49.25±15.13)cm和(48.65±11.49)c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盆旋转角、侧倾角、竖直移动及侧向移动等运动学参数分别为(9.93±1.92)°、(15.57±1.68)°、(12.09±1.13)cm和(8.92±3.26)c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骨盆控制能力,改善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从而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膝关节本体感觉干预对平衡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50例初次发病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脑梗死发病7~21d,脑出血后10~21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行早期常规康复护理,如床上良肢位处理、偏瘫侧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移、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和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即膝关节角度回归训练联合坐位开链训练、扇形位置垫垫板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先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设定训练方案后,对主管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实施。分别于干预前1d(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选取膝关节屈曲30°、45°、60°作为目标角度,对2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位置觉偏差进行测量;采用Berg量表法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级别;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患侧膝关节的30°、45°、60°位置重现偏差和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以及患者的Berg值、SDS和SAS评分、MBI评分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侧膝关节的30°、45°、60°位置重现偏差和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均较对照组小(P<0.05),Berg值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SDS和S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MBI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膝关节本体感觉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屈肌/伸肌峰值力矩比值(H/Q值)与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入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估患者在不同角速度[60(°)/s和120(°)/s]下的膝关节H/Q值,采用Pro-Kin平衡测试系统评估患者运动控制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测试(10MWT)评估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并将患侧膝关节H/Q值与BBS、TUGT、10MWT、稳定极限和偏移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在60(°)/s和120(°)/s角速度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膝关节H/Q值[(41.00±15.38)%和(40.62±17.87)%]均小于健侧[(57.18±12.52)%和(62.00±18.2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在60(°)/s和120(°)/s角速度下的H/Q值与BBS和稳定极限均呈正相关(P<0.01),与TUGT、10MWT和偏移指数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H/Q值与其平衡及步行功能具有相关性, H/Q值可能是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运动再学习训练、作业治疗及低频电刺激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于训练前、训练2周及训练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PABLO型上肢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腕关节背伸活动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腕关节背伸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第2周开始,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37.56±8.66)分]、MBI评分[(48.49±8.92)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11.62±3.54)°]均显著优于训练前水平(P<0.05);对照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在训练4周后才显著优于训练前水平(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8.63±9.57)分]、MBI评分[(75.76±9.28)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21.22±4.8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