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方法。方法 25例患者使用临时起搏器,男性15例,女性10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5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冠心病1例。全部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手术在关闭心包前将2根临时起搏器导线缝与右心室心外膜,导线经心包在剑突下切口引出与体外临时起搏器连接。应用R波抑制型(按需型)临时起搏器,根据需要设置起搏频率、起搏阈值和灵敏度。结果全组25例患者,21例术后康复出院,2例Ⅲ度AVB安装永久性起搏器,2例术后因低心排等原因死亡。结论临时起搏器是心脏外科术中各种原因引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其它药物那难以纠治的心律紊乱的一种有效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指征。方法327例行外科手术前行临时起搏器植入的老年患者,根据术中和术后心电图监测记录,将患者分为起搏组和备用起搏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共129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临时起搏器辅助,其中窦性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房颤伴长间歇(>2s)、快慢综合征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P<0.05),而Ⅱ度AVB、双束支阻滞、完全左后分支阻滞、完全左束支阻滞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较少;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无影响(P>0.05);中小手术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少,而大手术时高(P<0.05);扩心病、传导束硬化症、晕厥发作等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明显较高(P<0.05),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起搏器的工作状态较少(P>0.05)。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存在Ⅲ度AVB的风险。结论老年患者存在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AVB、房颤伴长间歇(>2s)、快慢综合征、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晕厥发生史则术前应先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术,而存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阻滞、完全左后分支阻滞并合并扩心病、传导束硬化症时,在行大手术、全麻时可先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9月至2017年10月植入心脏起搏器病例的临床资料,年龄2 h至18岁11个月,平均(66.96±58.14)个月,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起搏方式、植入后心脏大小、心功能改变等情况。结果:共收集68例患儿,初期植入临时起搏器61例,永久起搏器7例。临时起搏器组中心外膜起搏25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外科手术术中植入),心内膜起搏36例,包括暴发性心肌炎2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 degree atrio ventricular block,Ⅲ°AVB)5例,心律失常3例(导管消融术后Ⅲ°AVB、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各1例),心肌病3例(伴Ⅲ°AVB、室上性心动过速);临时起搏器植入同时给予药物综合治疗,46例患儿4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其中心外膜起搏20例(20/25,80%),心内膜起搏26例,包括暴发性心肌炎20例(20/25,80%),先天性心脏病术后2例(2/5,40%),心律失常3例(3/3,100%),心肌病1例(1/3,33.3%),8例最终植入永久起搏器,6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初期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儿病因包括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先天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各1例,暴发性心肌炎1例(外院已植入临时起搏器),Ⅲ°AVB伴阿-斯综合征(病因不明)4例;临时起搏过程中3例发生电极移位,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例出现皮肤囊袋感染。临时起搏组植入前、后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Ds)、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及永久起搏组植入前、后LVD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时心脏起搏可以保证重要脏器血供,为药物治疗起效赢得时间,保证心功能恢复;在临时起搏器植入4周内仍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则需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4.
雷甿甿  谢毅  吴立荣  马启玲  张长海 《重庆医学》2008,37(23):2692-2693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治疗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20例Ⅲ度AVB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抽取静脉血备用,另对15例行临时心脏起搏治疗者分别于心脏起搏治疗前及起搏治疗24h后抽静脉血备用;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BNP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Ⅲ度AVB患者血浆BNP浓度为(115±2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14)pg/mL(P<0.01);15例行临时心脏起搏治疗者,起搏24h后血浆BNP浓度(40±13 Pg/mL)较起搏治疗前(103±17 pg/mL)明显降低(P<0.01),但仍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心脏起搏治疗可使Ⅲ度AVB患者 已升高的血浆BNP浓度明显降低,并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恢复改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腹部手术中合并有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障碍患者中应用的必要性。方法对42例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在术前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中和术后行心电图监测记录,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结果 42例中起搏器起搏有64%,其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心房纤颤伴长间歇(>2 s)和双束支阻滞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瓣膜病和心肌病时,是术中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具有临时起搏器植入的明显指征。结论在腹部手术中合并有缓慢型心律失常、Ⅱ度AVB、心房纤颤伴R-R长间歇和双束支阻滞者在行外科手术前,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可以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非心脏手术中常合并有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应用的必要性。方法:对60例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在手术前1天或术前4h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中和术后行心电图监测记录,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结果:60例中起搏器起搏有71.67%,其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Ⅱ度AVB、房颤伴长间歇(>2s)和双束支阻滞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和心肌病时,是术中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具有临时起搏器植入的明显指征。结论:在非心脏手术中合并有缓慢型心律失常、Ⅱ度AVB、房颤伴R-R长间歇和双束支阻滞者在行外科手术前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可以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7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2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性心动过缓15例,低心排综合症4例,均予安装临时起搏器,其中预防性植入者4例.结果:22例患者恢复或维持正常自主心律,循环状况稳定,术后恢复良好;3例死于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52例Ⅲ°AVB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症状明显改善,体力劳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是治疗Ⅲ°AVB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儿童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例Ⅲ°AVB患儿,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8~11岁,均经静脉植入VVI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结果4例患儿均植入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平均随访4.8(4~6)年,起搏器的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人工心脏起搏是治疗儿童Ⅲ°AVB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的患者经颈内静脉放置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线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62例;年龄37~89岁,平均(62.5±12.6)岁。行再次手术微创三尖瓣置换术56例,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60例,术前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2例。术前经颈内静脉放置6.0F鞘,经鞘放置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线。临时起搏效果经尝试起搏法、超声心电图引导法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法确认。结果  经颈内静脉放置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线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时起搏导线到位良好,起搏及感知正常,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3.56%,永久起搏器植入率为10.17%。结论  对于部分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经颈内静脉放置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线安全可行,可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诱因及其转归和处理,为该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 对心脏手术后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自主心的转归情况和时间。结果 术毕心脏复跳后即Ⅰ度AVB者43例,Ⅱ度AVB者27例,Ⅲ度AVB者5例;有3例Ⅲ度AVB出现在术后0.5-7天。Ⅰ度,Ⅱ度AVB者0.5-5天(平均2.6天)恢复窦性心律。Ⅲ度AVB患者术后1-18天(平均5.6天)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后一过性AVB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主要原因为术中损伤传导系统造成局部出血,水肿所致。若为Ⅲ度AVB可先安置临时起搏器,有助于自主心律的转复。  相似文献   

12.
<正> 1994年12月~1997年2月,我科运用临时起搏共治疗26例患者,均获满意疗效。1 资料和方法男16例,女10例,年龄(63.5±12.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病毒性心:6例伴发心衰的患者(冠心病4例炎2例,心肌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原发性传导束硬化症2例.心律失常类型:窦缓、伴(或)窦房阻滞、窦性停搏8例,快慢综合征6例,Ⅱ度AVB2例,Ⅲ度AVB6例,双束支阻滞3例,其中2例发作阿斯综合征。均采用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在无X线投照条件下,床边操作,运用Seldinger技术,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送入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使用VVi临时起搏器,起搏频率60~80次/分,起搏阈值0.2~5.0mA。2 结果无1例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起搏良好。在临时起搏下:6例伴发心衰的患者(冠心病4例,心肌病2例),使用洋地黄及抗心  相似文献   

13.
病人男,35岁,11年前因左房粘液瘤行瘤体切除术,术后恢复正常工作。2个月前因粘液瘤复发再次行粘液瘤切除术,术后出现Ⅲ度 AVB。术中安置临时起搏器。起搏方式为 VVI 型,心室率80/min起搏4周,逐渐出现左心功能不全,转入内科.在外科切口愈合后,安装DDDR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15例心脏术后患儿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15例心脏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患儿均为术毕心脏复跳时出现心律失常而放置起搏导线进行起搏治疗,应用时间为2~15d.对心理护理、心电监测、起搏器应用、维持电解质平衡、皮肤护理等五方面的观察.结果 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改放永久性起搏器,其余13例逐渐恢复自主心律,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无1例因使用心脏起搏器而出现并发症.结论 合理准确使用临时起搏器能确保心脏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患儿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非心脏手术前床旁临时起搏器植入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2011年我院手术科室要求会诊的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对所有阿托品试验阳性的156例患者于非心脏外科手术前床旁植入临时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前均行经食管电生理检查,经食管电生理检查诊断窦房结功能障碍,分为食管电生理检查阳性组和阴性组,观察围术期患者起搏器工作情况及临时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156例患者均于术前床旁顺利植入临时起搏器,即刻起搏成功率100.0%,未发生出血、血肿、心肌穿孔、心包填塞、下肢静脉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15例患者发生电极脱位,脱位率(9.6%).食管电生理检查阳性组共32例,术中、术后起搏器完全及部分起搏25例;食管电生理检查阴性组共124例,术中、术后完全及部分起搏10例;两组完全及部分起搏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5,P<0.05).结论 无症状性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非心脏手术前床旁临时起搏器的植入必要且有效、安全.对于非心脏手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的无症状性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的筛选,食管电生理检查较阿托品试验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时临时心脏起搏的救治经验。方法对8例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暴发性心肌炎合并Ⅲ°AVB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8例患儿病程短,呈暴发趋势,入院后迅速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后保证了患儿的心搏出量,临床症状好转,赢得了抢救时间和机会,其中1例安置永久起搏器,1例放弃治疗,6例预后良好。结论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方法简单、起效迅速、效果稳定、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抢救暴发性心肌炎合并Ⅲ°AVB患儿生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病人进行了心脏起搏治疗,其中5例在X线下行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1例在床边盲插起搏。结果6例起搏治疗均有效,症状明显缓解,其中2例病情稳定后撤除起搏器,2例安置永久起搏器,工作良好,2例因梗塞范围的扩大,起搏后死于泵衰竭,文中同时讨论了起搏治疗AMI的适应证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慢性正度房室传导阻滞(L”AVB).起搏治疗仍有不同的意见。本文对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引起的血”AVB进行临时起搏治疗。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使其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时间明显缩短,临床结果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l病例选择。我院心内科1993一问~1996-04收治2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扭”**B,未经临床起搏治疗患者为对照组。年龄47~81岁。心室率为28~50次/min。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正”AVB者,给予临时起搏治疗为治疗组。年龄45~75岁,心室李25~46次/min。全部观察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和正“AV…  相似文献   

19.
结合本文报告的1例临时心脏起搏抢救成功的Ⅲ度AVB并阿—斯氏综合征病例,就其临时起搏术的指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高位右室间隔部(HRVS)起搏对患者心脏功能、左室重构及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植入VVI型起搏器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为RVA起搏,65例为HRVS起搏。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群宽度、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术后因NYHA心功能Ⅲ/Ⅳ级或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数。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HRVS组LVEF高于RVA组,LVEDD及QRS波宽度均低于RV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HRVS组NYHA心功能Ⅲ/Ⅳ级及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数低于RV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的不利影响低于RVA起搏,是更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