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4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时肺动脉血红素氧化酶(HO)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肺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23只健康成年雄性杂种家犬随机分为PTE3h组(A组)、PTE8h组(B组)、PTE24h组(C组)和对照组(D组)。经右颈静脉置管注入自体血栓建立犬PTE模型,股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监测肺血流动力学变化。实验终点处死实验犬取肺动脉,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O-1的表达水平。结果各实验组犬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舒张压(PADP)在栓塞成功后即刻均明显升高,与栓塞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栓塞后1h开始均明显下降(P均〈0.05),并呈下降趋势,约4~5h后趋于稳定,栓塞8h点与栓塞前相比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在D组肺动脉未见HO-1表达;栓塞后各实验组可见HO-1表达,且随着栓塞时间的延长,HO-1表达逐渐增多,以栓塞24h表达量最明显(P均〈0.05)。结论PTE后HO-1表达增加,同时升高的肺动脉压力下降,提示HO-1在PTE时与肺血管舒张相关。  相似文献   
2.
永久性心房颤动是心血管病重症.在观察病 情、判断药物疗效时,经常要监测心电图.本文介绍 几种特殊的心电图现象,以提供及时正确的诊断思路. 一、心律由紊乱突然规则,是恢复窦性心律? 永久性心房颤动虽经积极治疗,仍难恢复窦性 心律.观察患者心电图时可突然出现心律规则,最 大的可能为交接区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多数由 洋地黄中毒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Wistar大鼠心肌梗死(MI)模型,利用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雷米普利进行药物干预,观察其对MI后室性心动过速(VT)大鼠基质的影响.方法 对成功行左前降支(LAD)结扎的Wistar大鼠(n=78只)随机分成两组:MI组和雷米普利(Ramipril)干预组.同时,选取12只LAD结扎未成功的大鼠作为对照组.第18周后对三组大鼠进行ECG监测,左心室腔内采血;利用ELISA(R&D,USA)方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同时采集心脏客观指标;再取MI边缘区或对照组相应区域的心室肌,通过电镜观察基质变化的情况.结果 MI大鼠用雷米普利干预18周后,VT的发生数明显比MI组减少(P<0.05),而且血清中TNF-α的下降幅度也较大(P>0.05).左心室最薄处和最厚处比值(min/max)在MI组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雷米普利组与对照组问无差异性.线性回归分析证实,在MI组和雷米普利组中的TNF-α水平与MI后VT发生有密切相关性(P=0.005).电镜显示,MI组的心肌细胞间有大量的纤维细胞,基质细胞排列紊乱;雷米普利组的心肌细胞问基质排布相对整齐,且有线粒体生成;对照组的心肌细胞间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基质细胞排列整齐.结论 雷米普利可能通过减少左室血清中TNF-α的含量,抑制心肌基质重构,从而降低VT发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床边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室壁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 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床边直接探测AMI患者16例,测量各房室腔大小、各节段室壁厚度及运动情况、室壁瘤范围及瘤壁厚度,重点观察室间隔穿孔的位置及大小、穿孔周围心肌回声情况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状态。结果 穿孔位于室间隔较为多见(11例),穿孔部位心肌明显变薄、向右室隆凸,在穿孔部位可见由左室经穿孔处入右室的收缩期五彩血流束,伴有不同程度心包积液。局部心肌收缩速度明显减低,其余节段心肌代偿性增强。结论 对AMI患者临床上发现突然出现心脏杂音及临床症状并突然恶化应及早进行急诊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作出早期室壁穿孔的正确诊断,为临床内外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右心室流出道指标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指标在右心室收缩功能评价中的可行性及其与目前临床认可的右心室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心力衰竭患者61名,以根据三尖瓣反流速度测得的压差≥35mmHg(1mmHg=0.133kPa)为判断右心压力升高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右心压力升高组和右心压力正常组,并选取24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右心室收缩期长轴移位距离(RVLX)、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流出道缩短率(RVOTFS)、右室射血时间(RVET),比较健康人与心力衰竭患者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分析RVOTFS与上述右心室功能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同健康人相比,心力衰竭患者的RVOTFS显著降低(0.49±0.13对0.22±0.09,P<0.01),RVEF、RVLX和RVET也明显减低。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右心压力升高组的RVOTFS、RVEF、RVLX、RVET显著低于右心压力正常组。RVOTFS与右心室功能指标RVLX(r=0.742,P<0.01)、RVEF(r=0.692,P<0.01)和RVET(r=0.773,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肺动脉压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366,P<0.01)。结论虽然RVOTFS主要评价右室流出道收缩功能,但它与右心室长轴功能关系密切,它同右心室长轴位移距离联合应用可以对右心室收缩功能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例1,患者男性,89岁。一度房室阻滞12年。近3年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长PR间期文氏型房室阻滞伴间歇性右束支阻滞。P1R1间期0.36s、R1P2间期0.46s、P2R2间期0.50s、P3被阻滞,呈反复出现的3:2传导。每次文氏周期R1P2间期基本为0.46s,而R4、R8呈右束支阻滞型。可能房室交界区存在空隙现象。患者死于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7.
新生内膜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形成的主要原因 ,新生内膜的形成需要平滑肌细胞 (SMC)从中膜迁移至内膜 ,因此调控SMC迁移成为了防治再狭窄的治疗靶点。许多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参与了这一过程 ,其中TGF β1 在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 ] 。IFN γ可通过抑制SMC的增殖而减轻动脉损伤后的内膜增厚[2 ] ,但其减轻内膜增厚的详细机制尚未明了。本研究建立兔动脉损伤模型 ,术后 3天对损伤后的动脉SMC进行培养 ,各组细胞加生长因子后培养 72h检测IFN γ和TGF β1 对动脉损伤后SMC迁移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1…  相似文献   
8.
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检测及多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 (HRT)现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4 - 0 1~ 0 4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门诊 30例心衰患者及 30名健康对照者均接受 2 4hHolter检查 ,分别计算HRT的初始值 (TO)、HRT的斜率 (TS) ,并进行TO、TS与年龄、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室早数目、室早前心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的相关分析及不同起源室早TO、TS的组间比较。结果 心衰者与健康者HRT间存在明显差别 :心衰者TO明显高于对照者 (0 5 7± 4 71%与 - 1 5 6± 2 6 0 % ,P <0 0 2 5 ) ;心衰者TS明显低于对照者 (3 17± 2 0 3%与 9 6 4± 6 4 7,P <0 0 0 1)。TO、TS与年龄、LVEF、LVED、室早数目相关 ,与室早前心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不相关 ,起源不同室早的TO、TS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中窦性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 ,由于TO、TS与LVEF、LVED相关 ,可凭借TO、TS对心衰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但它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有待于大样本长期随访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梗死相关动脉 (IRA)再通对晚电位 (VLP)的动态影响。方法 AMI患者 3 8例 ,于溶栓开始前佩戴数字化Holter记录仪进行 2 4h的长程晚电位连续监测 ,然后将病人分设两个亚组 :溶栓成功组与溶栓不成功组 ,比较这两组病人在溶栓前后VLP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 ,找出其与冠脉再通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在溶栓前和溶栓后 3 0min内 ,VLP各项参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而溶栓 2~ 3h后 ,再灌注组VLP各参数的数值明显变化 ,而无再灌注组则无这种变化。结论 再灌注在迅速恢复心肌缺血的情况下 ,于溶栓后早期可显著降低VLP的发生率 ,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又一种新的评价冠脉再通的无创检测方法 ,且纠正了传统认为的VLP只有在心肌纤维瘢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状态下 ,紧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对挽救患者生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15例 ,平均年龄 (70 1± 8 4)岁 ,动脉血压 <85 / 6 0mmHg(1mmHg=0 133kPa) ,心动超声检查射血分数 (EF) <42 % ,伴有明确的急性泵衰竭征象。患者发病 2 4h内紧急行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支架术 ,其中 4例同时行右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3例行回旋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观察血压、心率 ,应用心动超声测定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支架术后完全阻塞的左前降支血管再通良好 ,术后 30min血压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收缩压 (10 6 0± 11 8)vs (76 2± 4 9)mmHg ,P <0 0 1;舒张压 (82 4± 9 7)vs (5 6 2± 6 1)mmHg ,P<0 0 1];心率明显下降 [(79 2± 8 4)vs (10 9 2± 9 1)次 /分 ,P <0 0 1]。术后 4h ,心动超声测定心功能明显改善 [EF(48 8± 4 7) %vs (34 3± 4 5 ) %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状态时 ,尤其是年老患者 ,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使完全阻塞的血管再通 ,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十分有效和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