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氢溴酸高乌甲素联合阿片类药与单独应用阿片药治疗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癌痛的疗效差别。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肿瘤科收治了63例神经病理性癌疼痛患者,Karnofsky评分50~80分,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采用氢溴酸高乌甲素联合阿片类镇痛药(32例);B组单用阿片类镇痛药(31例);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第0、3、10天的变化;评价两组阿片药品的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B组的VAS评分基线值差异无显著性(P=0.452)。从疼痛的缓解程度来看,VAS评分下降程度A组要好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来看,B组明显要多于A组;阿片不良反应B组多于A组(P=0.015)。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联合阿片类药可以更好地治疗患者神经病理性癌痛,减少了阿片药品的用量,降低了因为阿片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是治疗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癌痛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确诊为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芬太尼贴治疗组(对照组)与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组(联合组)。对照组对以前用过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根据用药情况进行剂量转换,逐渐增量,直至疼痛缓解VAS < 3分或爆发痛 < 3次;联合组在使用芬太尼贴的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初始剂量为100 mg 3次/日,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疼痛缓解,但总用量≤2 400 mg/日。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3和4W的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疼痛缓解程度、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与联合组VAS评分均有下降(P < 0.05),联合组更明显(P < 0.05);QOL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 0.05),联合组改善显著(P <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联合组为96.7%;联合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  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NP)的疗效。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1月间52例中度以上MNP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A组(17例),仅接受吗啡;B组(18例),接受吗啡加75mg普瑞巴林(每日2次);C组(17例),接受吗啡加150mg普瑞巴林(每日2次)。患者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方式给予吗啡注射72h,滴定其所需剂量。72h后将吗啡换成口服羟考酮控释片,继续治疗4周。分析A、B、C 3组每24h吗啡用量,PCIA期间及口服羟考酮控释片后的疼痛情况(爆发痛次数、静息以及活动VA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比较,B组72h内、C组48h内及72h内的每24h吗啡用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72h内爆发痛次数及活动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PCIA滴定期间,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及便秘,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28天羟考酮缓释片用量(mg)为117.67±36.39,而B、C组分别为94.06±25.38和88.21±24.46,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第7、14、28天爆发痛次数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14天活动VAS评分低于A组,C组第7、14天活动VAS评分均低于A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瑞巴林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MNP的效果较好,优于单用阿片类药物,且普瑞巴林可能需使用较大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使用神经妥乐平+羟考酮控释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VAS评分>4分的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86例,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每组均43例.对照组予以安慰剂+羟考酮控释片的治疗方案,试验组则实施神经妥平乐+羟考酮控释片的治疗措施.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SAS评分、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治疗7d及14 d后爆发痛发作情况及羟考酮控释片服用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AS评分为(0.96±1.08)分、SAS评分为(36.69 ±8.4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1±1.29)分、(48.56±10.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整体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疼痛缓解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49%),组间对比有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治疗14 d时,试验组爆发痛发作次数为(1.72±0.95)次/d、羟考酮控释片日均服用量为(80.76±20.79) mg/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21±1.24)次/d、(101.99±23.56)mg/d],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妥乐平联合羟考酮控释片联合治疗,可缓解肿瘤患者的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治疗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5.
曾媛  孙建海 《癌症进展》2021,19(8):828-832
目的 观察羟考酮缓释片、唑来膦酸联合两类不同的辅助镇痛药对骨转移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癌痛(MN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17例骨转移癌合并中重度MNP的患者按双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羟考酮+唑来膦酸)、B组(度洛西汀+羟考酮+唑来膦酸)、C组(普瑞巴林+羟考酮+唑来膦酸),每组39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羟考酮人均日剂量、爆发痛人均日发作次数、生活质量(QO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个月B组和C组羟考酮人均日剂量均低于A组,爆发痛人均日发作次数均少于A组,QOL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NRS、HAMD和HAMA评分在治疗后均随时间逐渐下降(P﹤0.05);治疗后1周、2周、1个月时A组患者NRS评分均高于B组和C组,C组患者NRS评分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考酮缓释片、唑来膦酸联用度洛西汀比联用普瑞巴林能更有效地降低骨转移中重度MNP患者的疼痛评分,并能有效减少爆发痛次数、羟考酮用量,改善抑郁、焦虑、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减轻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 月至2014年6 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治疗的247 例骨转移癌疼痛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放疗组患者158 例(放疗组),PVP 联合放疗组患者89例(联合组),主要观察指标是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行为状态以及情绪变化情况,次要观察指标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比较两组患者日常口服背景痛药物总量变化情况。使用SPSS17.0 分析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放疗组VAS 评分从治疗前的(8.12± 1.45)分下降到(3.06± 1.68)分(P < 0.05),而联合组VAS 评分从治疗前的(8.46± 1.73)分下降到(2.45± 1.47)分(P < 0.05);联合组起效时间为(1.63± 0.81)天,放疗组为(8.56±2.87)天(P < 0.001);经过治疗,联合组爆发痛发生频率由之前(4.56± 1.98)次/ 日降至(1.57± 0.98)次/ 日(P < 0.05),放疗组由(4.73±2.24)次/ 日降至(3.56± 1.56)次/ 日(P > 0.05)。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行为状态较放疗组明显改善(χ2= 46.587,P < 0.001)。 与放疗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更好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放疗组背景痛止痛药物用量增加(P < 0.05),而联合组的背景痛止痛药物用量减少(P < 0.05)。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PVP 联合放疗可有效减轻骨转移癌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对其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30例),即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为对照组(30例),即单纯全身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术后镇痛效果(VA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B组患者术中心动过速及高血压发病率大于A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病率大于A组(P<0.05).B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大于A组(P<0.01),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多于A组(P<0.01).A组患者在术后1h、4h、8h和12h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P<0.05),两组VAS评分在18h、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少于B组患者,术后第二周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方法:9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在放疗后1 h内行内生场热疗,对照组行单纯放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生活质量、活动能力变化情况以及爆发痛发生次数、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放疗后两组NRS评分、活动能力分级均较放疗前降低,KPS评分均较放疗前升高(P<0.05),且上述观察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放疗前后变化更显著(P<0.05);放疗结束时实验组NRS、KPS及活动能力改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放疗过程中爆发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能力,降低爆发痛次数,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超前镇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的一种措施,可防止神经中枢敏感化,减少和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本研究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超前镇痛,采用多药物多途径的多模式联合超前镇痛,以尽可能消除外周和中枢敏化的形成,从而取得完善、长效的镇痛效果。方法:2009年6-8月间,选择60例择期行单侧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和C3组,A组:氟比洛芬酯+颈丛神经阻滞作为的联合超前镇痛;B组:颈丛神经阻滞作为超前镇痛;C组:单纯全麻组。A组术前30min及皮肤缝合毕即刻分别给氟比洛芬酯50mg稀释至20mL静脉缓慢(1min以上)推注,B、C组分别在相同时点给予生理盐水对照,A、B组均行双侧浅颈丛神经阻滞,给予0.375%罗派卡因20mL。记录A、B两组颈丛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后1、4、8、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静息和活动),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上A、B组分别是(7.47&#177;1.04)和(8.75&#177;136)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B和C组芬太尼用量分别是(0.36&#177;0.04)、(0.40&#177;0.06)和(0.45&#177;0.07)mg,A组与B组、A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方面,术后4h和8h(活动)A、B组与C组分别是(26&#177;8)和(32&#177;6)、(25&#177;6)和(37&#177;5)、(36&#177;6)和(40&#177;6)mm,A组与C组、B组与C组、A组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24h(静息和活动)A、B和C组分别是(25&#177;4)和(34&#177;5)、(27&#177;5)和(36&#177;5)、(31&#177;5)和(40&#177;6)mm,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恶心呕吐发生情况A、B与C组分别是1、0和5例。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超前镇痛可以提供更加快速、完善、长效的镇痛效果,起到阿片类药物节约效应,可有效地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Neurotropin,NTP)治疗颈髓过伸伤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部分颈椎过伸伤患者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NTP组(NTP治疗)和对照组(非NTP治疗)。NTP组应用NTP结合牵引治疗3周后,石膏固定3个月;对照组仅行颌枕带牵引治疗3周,石膏固定3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测定两组患者的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并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前、牵引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时的评分。结果牵引结束时,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的VAS评分(1.2±0.78)分、(1.6±0.84)分、(0.6±0.51)分均较治疗前(6.2±1.81)分、(5.3±1.15)分、(5.4±0.84)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触电感外患者疼痛、肢体麻木感的VAS评分(2.3±0.82)分、(2.9±0.99)分也均较治疗前(7.1±1.37)分、(4.3±1.56)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VAS评分分别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疼痛、麻木、触电感VAS评分分别与各自牵引结束时的变化均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的VAS评分(1.3±0.98)分、(1.8±0.86)分、(0.5±0.49)分仍分别小于对照组(2.6±0.49)分、(2.9±1.26)分、(1.8±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至解除石膏固定时,颈椎力线均恢复,颈椎稳定,无颈椎不稳定、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A级的3例中2例为NTP治疗,1例为非NTP治疗,治疗后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改善至C级,1例改善至D级。结论 NTP结合保守牵引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对治疗胸腰椎转移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31例胸腰椎转移癌患者,共97个椎体.PVP治疗组16例,椎体50个;对照组传统治疗15例,椎体47个.疼痛缓解度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用生活自理能力评估(ADL).术中PVP组患者椎体注入骨水泥,在术后1天、3天、3个月、6个月利用VAS、ADL评估经PVP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PVP组术后1天VAS评分由最初的(7.35±1.67)下降到(2.61±1.07),术后3天、3个月、6个月患者VAS评分均有明显的下降.对照组患者术后1天VAS评分由最初的(7.32±1.64)下降为(5.19±1.36),术后3天、3个月、6个月患者VAS评分也有所下降,但不如PVP组明显,2组VAS评分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治疗后生活质量ADL评分(15.28±2.69)明显高于治疗前ADL评分(9.56±1.79);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11.87±3.11)明显高于术前ADL评分(9.02±3.04),P均<0.05.组间比较PVP组生活质量A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水泥在病椎的充盈情况对患者的疼痛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治疗胸腰椎转移癌患者时,采用PVP形成术能较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腰硬膜联合治疗重症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癌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给予腰硬膜联合治疗,以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先行蛛网膜下隙注射,再行硬膜外镇痛;对照组给予单纯硬膜外镇痛。比较2组患者镇痛效果包括治疗前、用药后30 min、持续性、暴发性VAS评分以及总体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用药后30 min、持续性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暴发性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腰硬膜联合治疗重症癌痛可有效降低暴发痛VAS评分,提高患者总体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采用0.3 mg/kg地佐辛治疗,Ⅱ组采用2.0μg/kg舒芬太尼治疗,Ⅲ组采用0.3 mg/kg地佐辛+2.0μg/kg舒芬太尼联合治疗.记录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用药后2、4、12、24、48 h的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P>0.05),3组患者的VAS镇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Ⅲ组各时段VAS镇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且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对癌痛的治疗效果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以安全用于晚期癌症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剂量超过160 mg)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1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在达到大剂量前1天、大剂量治疗当日等5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患者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盐酸羟考酮完全缓解率(无痛患者比例)随治疗时间逐渐提高,治疗1周可达到6.54%。有效缓解率(疼痛评分≤3分患者比例)在治疗当日达到近50%,治疗1周可达到90%。患者治疗1周的盐酸羟考酮平均日剂量为228.88 mg。与大剂量盐酸羟考酮治疗前相比,大剂量盐酸羟考酮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当日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为10.28%,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减低。结论大剂量盐酸羟考酮可有效缓解中重度疼痛,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在中重度癌痛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甲状腺癌手术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6例,B组47例,对照组47例.3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A组、B组患者于诱导后30 min内分别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0.4μg/kg和0.8μg/kg,对照组患者泵入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右美托咪啶给药前(T0)、手术结束时(T1)、睁眼即刻(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10 min(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手术开始前和结束时的PETCO2,手术结束至患者睁眼、拔管所用时间,评定苏醒躁动程度评分(RS)、镇静评分(Ramsay)和拔管后10 min疼痛视觉评分(VAS),观察拔管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T1、T2、T3和T4时,A组和B组患者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3、T4时,B组患者HR显著低于A组(P<0.05).T1、T2、T3和T4时,A组患者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和T4时,B组患者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1、T2、T3时,B组SBP显著低于A组(P<0.05).T3、T4时,A组患者D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和T4时,B组患者D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时,B组DBP显著低于A组(P<0.05).A组、B组患者RS评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A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Ramsay评分、手术结束至患者睁眼和拔管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患者睁眼和拔管时间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苏醒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0.4μg/kg剂量的右美托咪啶为甲状腺癌手术全麻诱导后泵入的最佳剂量,能有效预防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全麻恢复期应激反应,维持心率、血压的平稳,且不影响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少,使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获得满意的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6.
宋莉  卢帆  刘慧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8):339-343
目的:评估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用于顽固性癌痛患者镇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1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7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4 例。对顽固性癌痛患者实施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外接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观察并记录鞘内镇痛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s,VAS )评分、吗啡用量和各项生活质量的评分,同时观察鞘内镇痛的不良反应。结果:17例患者实施鞘内镇痛后的VAS 为(2.9 ± 1.8)分,显著低于鞘内镇痛前VAS(7.2 ± 2.5)分(P < 0.001);常规途径使用的阿片类药物(相当于吗啡的镇痛剂量)为(42.1 ±7.5)mg/d ,与鞘内镇痛前(282.9 ± 95.5)mg/d 相比,显著降低(P = 0.004);鞘内镇痛后患者日常生活、情绪和睡眠的生活质量评分较鞘内镇痛前均显著降低(P < 0.05);患者镇痛满意度则较鞘内镇痛前显著增加(P < 0.001)。 鞘内镇痛的不良反应包括戒断症状、低颅压性头痛、尿潴留和颅内感染。结论: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外接PCA 可安全有效的用于常规途径阿片类药物镇痛无效的顽固性癌痛患者。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nalgesic efficacy of controlled-release (CR) oxycodone and gabapentin in malignant neuropathic pain (NP). Methods:Patients with malignant NP were enrolled and baseline pain intensity (PI) was recorded. They initially took one week CR oxycodone and were allocated to two different groups at day 8 by reevaluated PI. Patients with mild pain went to CR oxycodone mono-therapy group (OO group) and took another two weeks CR oxycodone. Others went to (CR oxycodone combined gabapentin group (OG group) and received additional gabapentin. Daily doses and side effects were recorded. Results:Fifty-eight (92.06%) of the 63 enrolled patients completed the initial week's therapy. Twenty-two (37.93%) went to OO group and PI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day 15 (2.00 vs. 2.62, P=0.004), but not improved at day 22 (1.90 vs. 2.00, P=0.54). Thirty-six (62.07%) patients went to OG group and PI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day 15 (4.47 vs. 2.94, P<0.001), but not improved at day 22 (2.94 vs. 2.75, P=0.136). Mean daily dose (MDD) of CR oxycodone at day 8 was 62.64 mg. I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days 15 and 22 (71.43 mg vs. 62.64 rag, P=0.021; 81.90 mg vs. 71.43 mg, P=0.004) in OO group. MDD of gabapenti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day 22 compared to day 15 (862.50 mg vs. 993.75 mg, P<0.001). Constipation was occurred in 13.64% of the patients in OO group and 14.26 % in OG group. Conclusion:Malignant NP may be well controlled by oxycodone mono-therapy. Early combination with gabapentin is sensible when pain is not satisfactory relieved by oxycodone alone. The side effects of them are manageable.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大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与硫酸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治疗重度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重度疼痛的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组(奥施康定组)和硫酸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组)组,剔除观察期内(14天)两组患者中奥施康定和美施康定使用未达到超大剂量的患者.共有7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奥施康定组33例,美施康定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止痛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奥施康定组达到首次疼痛控制稳定时间短于美施康定组,且在观察期间内,奥施康定组爆发痛发生次数以及解救药物使用剂量均少于美施康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施康定组疼痛缓解率87.88%,美施康定组疼痛缓解率83.7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施康定组和美施康定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生活质量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奥施康定组便秘发生情况低于美施康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施康定和美施康定可有效缓解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止痛快速、持久、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