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目的 对2019年海口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本地和输入疫情特点,为海口市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海口市、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感染来源和病原学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年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91例,发病率为12.64/10万。其中本地病例共报告251例(占86.3%),输入病例共报告40例(占13.7%)。输入病例中境外输入病例32例,均来自东南亚柬埔寨和泰国等国家,国内输入病例8例,主要来自广西和云南。输入病例集中在5—11月,本地病例集中在8—11月;本地病例40~<50岁人群占29.5%,民工(47.4%)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商业服务(9.6%)和工人(8.4%);输入病例30~<40岁人群占40.0%,以商业服务(47.5%)、其他职业(12.5%)和工人(10.0%)为主;本地病例主要发生在建筑工地和城中村,而输入病例则集中在城区和城中村;病例从发病到诊断中位数为3.29 d,其中本地病例中位数为2.75 d,输入病例中位数为3.71 d;本地和输入病例就诊前自行购药的比例分别是7.6%和27.5%;77.3%的本地病例初次就诊选择省级或卫生院/社区及以下医疗机构,82.4%的输入病例初次就诊选择省级或市区级医疗机构;本地确诊病例均为登革病毒Ⅰ型,而输入病例中Ⅰ、Ⅱ、Ⅲ和Ⅳ型均有报告。结论 2019年海口市登革热疫情以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暴发为主,本地和输入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明显,应根据本地和输入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制定相应的登革热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山区2010—2017年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为全区有针对性地开展疟疾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南山区疟疾监测及病例报告资料,对疟疾病例的三间分布、输入来源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南山区共开展20 695次三热病例血检,共发现疟疾病例40例,均为境外输入性,输入地以非洲国家为主。病例以男性中青年为主;境外务工33例,占82.50%;虫种以恶性疟为主,26例,占65.00%;职业以民工和职员为主,共30例,占75.0%;发病季节无明显特征。2014—2017年的疟疾初诊正确率(92.00%)高于2010—2013年(46.67%)。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镜下形态相似,难以区分。结论 南山区疟疾病例输入风险高,需加强境外务工人员健康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相关培训,开展多种方法联合诊断,及时发现病例,积极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海口市2010—2017年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疟疾后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海口市2010—2017年报告的疟疾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海口市2010—2017年报告疟疾病例36例,年发病率(0.09~0.31)/10万,死亡1例。病例全部为输入性,其中非洲输入27例,南亚3例,东南亚6例,海口市各区均有病例分布。1、4、5、7月发病占63.89%。病例分型恶性疟28例,间日疟6例,卵型疟2例。25.00%病例有典型疟疾临床症状,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中位数为2 d,就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1 d。病例治疗规范用药率为22.22% 。结论 海口市2010—2017年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赴非洲务工后返乡的青壮年人群,节日前后发病较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病例少,治疗规范用药率低。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医务人员对疟疾的敏感性,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和规范病例治疗是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辽宁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4—2018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14—2018年辽宁省共报告登革热输入病例38例,无死亡;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沈阳(占52.63%),男女比例为1.381,以20~<50岁的青壮年(占84.21%)为主,职业多为家务及待业、工人;输入来源主要是东南亚、南亚(25例,占65.79%),其次是非洲(7例,占18.42%);发病到诊断时间中位数7 d。结论 辽宁省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宣教,提高早期诊断和报告能力,尽快采取控制措施是防制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沈阳市2009—2018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2009—2018年输入性疟疾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沈阳市2009—2018年共报告177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57例(占88.70%),其中恶性疟123例(占69.49%)、间日疟20例(占11.30%)、卵形疟1例(占0.56%)、未分型13例(占7.34%)。死亡4例,均为恶性疟,病死率为2.26%。感染来源地主要集中在非洲(98.31%)和东南亚(1.69%)。年龄分布主要在21~50岁,占病例总数的80.79%。男女比为9.41∶1。职业以外出务工为主。结论 沈阳市2009—2018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但输入性疟疾病例有所增加,应进一步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避免引起本地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7—2017年河南省永城市疟疾疫情特征,总结疟疾防控经验,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方法 收集2007—2017年永城市的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7年,永城市共发现疟疾病例3 749例,其中间日疟3 743例,恶性疟5例,卵形疟1例,平均年发病率为3.0/万。2007—2011年的发病数分别为1 592例、1 321例、550例、222例、58例,其中仅1例为输入性病例,2012年以后报告的6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马桥镇(1210例)、李寨乡(722例)、裴桥镇(368例)、双桥乡(259例);发病高峰集中在7—10月;人群分布以男性为主(2 133例,占56.91%),主要集中在50~60岁年龄组(973例,占25.95%),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占病例总数的78.23%。结论 永城市的疟疾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传疟媒介依然存在,应当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管理,防止引起本地继发传播,以巩固疟疾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5—2017年济宁市任城区报告疟疾病例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7年济宁市任城区报告的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病例的感染来源、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病例的诊断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7年济宁市任城区共报告疟疾32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3例,国内输入病例5例,境外输入病例301例,主要感染来源为赤道几内亚(65例)和安哥拉(6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12例,其中恶性疟占75.96%,间日疟占15.71%。321例本省病例分布在全省13个地市,主要为济宁(147例)、泰安(100例)和菏泽(30例),占全部病例的84.19%。12个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境外输入病例未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其中男性占96.05%;平均年龄为38岁,30~49岁年龄组占68.6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9.67%。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为5 d,其中40.43%的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超过7 d。结论 2005—2017年济宁市任城区疟疾疫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济宁市任城区疟疾疫情变化趋势和流行特征,今后应重点加强能力建设、宣传教育和地区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总结深圳市1980—2018年霍乱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1980—2018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的霍乱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1980—2018年共发生653例霍乱病例,以散发病例为主(72.1%,471/653),大多数为轻症(68.9%,450/653),仅2例死亡。发病时间集中在7—10月,各区均有发病,宝安区最多,占48.1%(314/653)。职业以工人(民工)为主,占60.9%(398/653)。1980—1989年、1990—2000年、2001—2018年分别以稻叶型、小川型和稻叶型为优势毒株。结论 深圳市20世纪90年代霍乱疫情高发,之后至今长期处于低发水平,但仍需加强监测,防控输入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湖北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湖北省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5—2019年湖北省网报疟疾病例资料,对2015—2019年湖北省输入性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湖北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645例。其中,恶性疟456例 (占70.7%)、间日疟78例 (占12.1%)、卵形疟88例(占13.6%)、三日疟20例(占3.1%)和混合感染3例(占0.5%)。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武汉(222例,占34.4%)、宜昌(85例,占13.2%)、黄石(60例,占9.3%)、黄冈(46例,占7.1%)和襄阳(45例,占7.0%)。2015—2019年每月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2月、7月和11月为病例报告的3个高峰期。发病以20~<50岁组居多,占84.3%(544/645)。男性621例,女性24例,性别比25.9∶1。全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初诊单位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452例病例初诊被诊断为疟疾,初诊正确率为70.1%。病例就诊后24 h内确诊占43.9%,病例初诊到确诊时间间隔≥4 d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由地市级医疗机构确诊,占33.6%。2015—2019年,湖北省所有疟疾病例从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39个国家输入。主要从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118例)、尼日利亚(73例)、安哥拉(53例)、埃塞俄比亚(48例)、刚果共和国(39例)等国家输入。结论 2015—2019年湖北省每年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为固巩全省消除疟疾成果,必须持续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疫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措施效果,为登革热有效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18年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和抗原检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评价防蚊灭蚊效果。于2019年采集疫点健康人群血清标本检测IgG抗体。结果 2017年9月25日报告1例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2018年8月1日、8月7日、8月9日相继报告3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4例病例均为登革热热病毒Ⅰ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中位数44岁(35~65岁)。2017年病例发生在宝山区友谊街道。2018年3例病例发生在宝山区淞南镇,3例病例居住地相距在200~1 000 m。对4例病例核心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共调查18 250户居民、182家单位,累计52 830人,搜索发现12例发热病人,均排除登革热。核心区、警戒区范围内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3周后BI均保持在控制线 5以下;双层叠帐法白纹伊蚊叮咬指数均保持在控制线2只/(人·h)以下。健康人群180人份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热Ig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4例病例均为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is study intends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in Haikou city from 2010 to 2020, we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ngue fev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Haikou city. Methods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nucleic acid test data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Haikou City from 2010 to 2020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Excel 2010 and SPSS 20.0 software,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cases. Results A total of 72 cases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were reported in Haikou City from 2010 to 2020, 53 cases were imported from abroad (73.61%) and 19 cases were imported domestically (26.39%), all of which were mild. The number of imported cases from 2017 to 2019 increased by 1 321.68%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annual imported cases from 2010 to 2016. The cas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main urban area (97.22%), distributed in the street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The peak of case imported occurred in August-November,in addition, the domestic imported cases were concentrated in September-October.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2.27∶1,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34.93 ±1.55) years old. Working, doing business and visiting relatives accounted for 84.22% in China. Overseas workers, business and tourism accounted for 77.78%.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asons for going out between domestic and overseas imported cases (χ2=75.10,P< 0.05). Among the imported sources, Southeast Asia accounted for 94.34% of overseas imported cases,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ccounted for 57.89% of domestic imported cases. The median of onset to diagnosis was 3 days, the first diagnosis rate was 77.78% (56/72), and the screening rate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infected before entering the country was 28.57%. Most of the dengue viruses infected were type I and type II, accounted for 84.72%. Conclusion The imported cases of dengue fever in Haikou city hav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cattered occurrence to rapid growth;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dengue fever among migrant workers, businessmen, tourists and relative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Haikou City, and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medical treatment, strengthen quarantine inspection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of entry personnel from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s well as dengue fev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raining in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local transmission caused by imported dengue fever cases. © 2021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因素,为登革热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万州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 2007软件作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2019年万州区登革热疫情333例,其中输入性4例,本地感染329例,罹患率20.68/10万。登革热疫情波及万州城区11个街道和4个镇,其中城区328例,占98.49%,农村5例占1.5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均为国内输入,其中云南输入2例、海南输入1例、台湾输入1例。本地感染病例中,除1例在重庆渝北区感染发病回万州区治疗外,其余328例均分布在万州城区的11个街道辖区。333例病例中,临床诊断病例250例,实验室检测确诊病例83例,均为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时间分布为8月2例,9月288例,10月42例,11月1例,病例高峰出现在9月。328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万州主城区11个街道,农村5例。发病数由多到少的前5位镇乡街道依次为钟鼓楼街道155例,牌楼街道93例,高笋塘街道29例,太白街道16例,陈家坝街道11例。患者年龄最小者11个月,最大者8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7.49岁。结论 近年登革热疫情呈上升态势,我地开通柬埔寨、泰国航班,加速人员流动,万州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引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提示应加强登革热疫情和蚊媒监测,及时预警,为登革热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登革热流行现状、分布特征,为防治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3年福田区登革热报告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3年福田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4例,输入性病例13例,占54.17%,本地病例11例,占45.83%,每年输入性病例在7~10月最多,主要源于东南亚。24例病例发病至报告时间中位数为6d,波动范围3~13d。初诊至诊断的时间中位数为2 d,波动范围为0~11d,属于最不稳定的时间段。结论福田区登革热发病率较低,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建议加强从东南亚等重点国家入境旅客的检疫查验;影响登革热病例发病至报告的间隔主要为发病至初诊的时间,建议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加强临床医生知识培训以及加快推广登革热快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广东省东莞市2017—2018年Ⅰ~Ⅳ型登革病毒(DENV-1~DENV-4)的E基因序列,分析其系统进化情况及流行基因亚型,从分子水平探讨病毒来源。方法 收集东莞市2017—2018年140例可疑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阳性血清用C6/36细胞分离培养登革病毒,测定分离株E基因序列,绘制系统进化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40份急性期血清中DENV核酸阳性54份,阳性率38.6%,DENV-1阳性占53.7%。分离得到17株毒株。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0株DENV-1分离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0.0%~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6.6%~99.8%,分属基因Ⅰ型和基因Ⅴ型。7株基因Ⅰ型分离株与泰国2015年、缅甸2015年、中山2015年及越南2016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3%~99.9%),其中2018年本地株D2018078与2017年输入株D2017008核苷酸同源性达99.8%;3株基因Ⅴ型分离株与印度2014年、2017年株及新加坡2014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7.7%~99.1%)。4株DENV-2分离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1.0%~98.6%,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7.6%~99.8%,分属混合型和亚洲Ⅰ型,2株混合型分离株与马来西亚2014年、台湾2015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6%~99.7%);2株亚洲Ⅰ型分离株分别与越南2015年、泰国2011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3%~99.5%)。2株DENV-3分离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4%,氨基酸同源性为99.4%,均属基因Ⅰ型,与缅甸2017年、马来西亚2015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3%~99.7%)。1株DENV-4分离株与越南2013、2016年流行株同源性较高(99.3%~99.5%),属基因Ⅰ型。结论 2017—2018年东莞市登革热的病原体主要为DENV-1,其次是DENV-2,各至少有2种基因亚型同时在流行;DENV-3和DENV-4各至少有1种基因亚型在流行。流行方式主要为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及我国中山、台湾等地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流行,存在输入引起本地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凌峰  屈志强  石健  罗密芳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062-1065
目的 分析总结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应急处置的工作情况,为今后有效地防制登革热提供对策、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疫情相关数据,评价本次应急处置的工作成效。结果 2019年南宁市江南区登革热疫情严峻,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70例,其中输入病例4例,本地病例366例;感染人数以家务待业和离退休者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1.12;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2岁;发病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聚集,福建园街道占本城区本地病例的87.70%。早期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和账诱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2.17%和62.61%。针对本次疫情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做好精准疫情应急处置,有效压低峰值,迅速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病例社区水平暴发,疫情呈现多点暴发及扩散蔓延态势。需做好疫情研判、预警预测,准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尽早实施登革热应急处置,精准防控、孳生地处理、健康宣教和病例管理是应急处置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