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民族药大果木姜子果实挥发油成分的变异及其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大果木姜子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类型,为其药材品质评价、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GC-MS联用分析技术测定大果木姜子果实挥发油成分。结果:在27个居群的47份单株样品中,挥发油存在着成分变化及相对含量差异,依据这些成分的化学结构差异及各成分的有无与含量的高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成分可分为4个化学型,即桉叶素型、桉叶素-环己烷型、桉叶素-香桧烯型和桉叶素-α-松油醇型。其中贵州罗甸、云南富宁的样本以桉叶油素型为主要成分,贵州贞丰、望谟地区的样本为桉叶素-环己烯型,贵州册亨、荔波地区的样本中同时存在桉叶素-α-松油醇型、桉叶素-香桧烯型。结论:结合地理分布格局,大果木姜子的挥发油成分与物种本身特性和所处不同海拔环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炮制对麻黄发汗、平喘药效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炮制对麻黄发汗、平喘作用的影响,探讨麻黄蜜炙缓和发汗并增强平喘作用的机理.方法:选择麻黄生品、蜜炙麻黄以及在相同炮制工艺条件下不加炼蜜炒制的清炒麻黄,通过大鼠足跖汗液分泌着色法和喷雾致喘法测定麻黄不同炮制品及各药效部位发汗、平喘作用.结果:生品麻黄发汗作用最强,发汗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是挥发油和醇提部位;蜜炙麻黄的平喘作用最强,平喘的主要有效部位是生物碱和挥发油.结论:炮制对发汗作用的影响主要在于挥发油类的变化,对平喘作用的影响主要在于生物碱和挥发油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许爱霞  葛斌  宋平顺  张振明 《中成药》2007,29(5):723-726
目的:分析比较甘肃不同产地人工栽培草麻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麻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从3种不同来源(民勤、镇远和古浪县)的草麻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1种化学成分,均含有四甲基吡嗪、芳樟醇、β-松油醇、4松-油醇、dα--松油醇、十六烷酸等28个相同成分,含量最高的为d-α-松油醇,十六烷酸。结论:甘肃产人工栽培草麻黄挥发油化学成分不含有1α--松油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炮制方法对麻黄发汗与平喘药效的影响。方法:制备生麻黄、清炒麻黄及蜜炙麻黄供试液,并制备生物碱、挥发油、醇溶性及水溶性部位。以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足跖汗液分泌着色实验,比较炮制对麻黄发汗作用的影响,以豚鼠为研究对象进行喷雾致喘实验,比较炮制对麻黄平喘作用的影响。结果:生麻黄、清炒麻黄、蜜炙麻黄的发汗作用由强至弱;挥发油部位、醇提部位、水提部位、生物碱部位的发汗作用由强至弱;生麻黄的挥发油部位的发汗作用最强。蜜炙麻黄、生麻黄和清炒麻黄的平喘作用由强至弱;生物碱部位、挥发油部位、醇提部位、水提部位的平喘作用由强至弱,蜜炙麻黄的生物碱部位的平喘作用最强。结论:炮制降低了麻黄的发汗作用,增强了平喘的效果,还应深入探讨麻黄发汗及平喘的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麻黄蜜炙前后挥发性化学成分的气相-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麻黄蜜炙前后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与现代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SFE)技术提取麻黄及其蜜炙品中的挥发油,并应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明显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多为低沸点成分,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的挥发油高沸点成分较多;蜜炙前后挥发性成分也有明显差异。结论:水蒸气蒸馏法与超临界CO2萃取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全面地反映挥发性成分的组成;蜜炙后低沸点成分变化较大,为研究古人炮制意图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姜炙前后黄连、竹茹和栀子的挥发油含量及其组成成分,初步探讨姜炙法中姜汁对寒凉性药物的影响。方法:运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对姜炙前后黄连、竹茹、栀子的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黄连和竹茹姜炙后挥发油含量显著升高(P 0. 05),栀子姜炙后挥发油总含量无显著变化。姜炙后,3种药材的挥发油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姜汁挥发油的部分组分转移到了被炮制药材中,成为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引入的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姜烯、β-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结论:该研究揭示了寒凉药姜炙后挥发油变化的规律,为完善姜炙法炮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鉴定了127个化学成分,l-α-松油醇(31.64%)、1,4-桉叶素(12.80%)和十六烷酸(26.22%)分别是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莱芜花椒和川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种不同来源的花椒挥发油,GC-MS联用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从莱芜花椒挥发油中鉴定了56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占其挥发油总成分的87.7%;从川椒挥发油中鉴定了52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占其挥发油总成分的89%。两种挥发油共有的主要成分为桧萜、β-月桂烯、枞萜、α-蒎烯、4-萜品醇、α-水芹烯、(+)-4-蒈烯、桉树脑、顺式-β-罗勒烯、松油烯、β-芳樟醇、松油醇、薄荷酮、α-松油醇酯、右旋大根香叶烯。结论:两种来源花椒挥发油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种类相似,但成分的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20,(2)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麻黄挥发油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麻黄挥发油,GC-MS进行分析鉴定,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7个产地麻黄挥发油共鉴定出54个成分,以醇类和酮类为主要成分,共有成分为α-松油醇、植酮、植物醇,α-松油醇以广西与河北产含量最高,安徽产次之,植酮以河北产含量最高,植物醇以辽宁产含量最高。结论:不同产地麻黄挥发油在化学组成的种类、相对含量上都有显著差异。该研究从挥发油角度阐述麻黄的资源优势,为麻黄质量控制及产地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8,(9)
目的:比较3种蜜炙方法对远志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出物测定法测定生远志、制远志及3种蜜远志的70%乙醇浸出物;以远志提取物碱水解后所得细叶远志皂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总皂苷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远志■酮Ⅲ和3,6′-二芥子酰基蔗糖含量。结果:3种蜜炙方法均增加了远志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细叶远志皂苷含量为生远志制远志≈蜜远志A蜜远志B蜜远志C;远志■酮Ⅲ和3,6′-二芥子酰基蔗糖含量均为生远志制远志蜜远志A蜜远志C蜜远志B。结论:3种蜜炙方法均增加了远志中醇溶性浸出物,减少了细叶远志皂苷、远志■酮Ⅲ和3,6′-二芥子酰基蔗糖含量。蜜炙方法C皂苷类含量减少最多。皂苷类成分的减少可能是远志蜜炙解毒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山豆根中精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并以此为化学对照品对山豆根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经理化数据和光谱解析等方法鉴定结构,采用TLC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检查其纯度,并利用TLC的方法对不同来源的山豆根商品药材进行鉴别研究。结果 从山豆根中分离纯化得到纯度98%以上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各1.7 g和2.0 g,并以此为对照品有效地鉴别了正品山豆根药材及其混淆品。结论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作为山豆根的定性指标是合理的,采用TLC方法鉴别山豆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从量表或问卷评估法、症状组合法、记叙法等方面阐述亚健康状态评估与诊断的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难点;认为开展亚健康评估、诊断研究,可从健康测量角度出发,运用量表问卷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多种手段控制临床质量,构建包括宏观和微观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