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维克  周涛  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11):1763-1768
中药功效的预测是新分类群资源转化为中药资源的关键步骤,其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建立,既是中医药原创优势的体现,也是中药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对中医药事业支撑力度的基础。通过对象思维在中药药性形成上的作用分析,结合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用历史等方面的论述和讨论,构建中药功效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以实例说明认知药性、功效的形成规律,为新分类群资源转变为新的中药资源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莲龙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为莲龙胶囊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用TLC法对制剂中半枝莲、红花龙胆、白芷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野黄芩苷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法可鉴别出半枝莲、红花龙胆、白芷,且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无阴性干扰;野黄芩苷进样量在0.1295μg~0.518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平均回收率为101.14%,RSD值为1.10%。结论:所建立的TLC和HPLC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莲龙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龙登凯  李军  周涛  郑伟  丁铃  江维克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404-2410
为探讨太子参环肽成分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太子参类胡萝卜素双加氧裂解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CCDs)新基因,并设计引物对其进行全长扩增及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克隆得到的4条CCDs序列全长分别为1 617,1 461,1 746,1 875 bp,并根据其功能依次命名为Ph CCD1,Ph NCED2,Ph NCED3,Ph CCD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均含有REP65结构域,且均含有与亚铁离子结合的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h NCED2,Ph NCED3聚为NCEDs一支,Ph CCD1,Ph CCD4聚为CCDs一支,且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 CCDs家族相比,Ph CCD1与At CDD1同源性最高,Ph CCD4与At CCD4同源性最高,Ph NCED2,Ph NCED3与At NCED3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Ph CCD1和Ph CCD4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上部分,其中Ph CCD1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Ph CCD4在茎叶具有高表达,可能参与太子参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Ph NCED2和Ph NCED3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下部分,其中Ph NCED2在须根中表达量最高,Ph NCED3在块根木部和皮部表达量较高,可能是脱落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研究首次得到太子参CCDs基因,为进一步阐明太子参植株对于外界胁迫的应答机制,进而探讨太子参品质形成的生物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太子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维克  周涛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377-2380
太子参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中药材品种,特别是太子参的种植在多个省区中药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通过资料查询、产区情况的实地调查,在历史沿革方面理清了太子参从人参之小者到石竹科孩儿参的变化过程,理清了从山东、江苏产地到福建、安徽、贵州的产地变迁;从市场供求及价格的变化理清太子参从一个小品种成为一个常用中药材的关键节点,从发表的研究文章情况显示出太子参逐渐成为医药行业中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热点;同时,分析了太子参的产业现状、优势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及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子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太子参新品种"施太1号"的田间稳定性与适应性,为太子参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选择4个不同种植区域,以"黔太子参1号"(品种)和"SB-C"(品系)为对照,测量农艺性状、药材性状、药材品质等指标,比较3个品种(系)在不同种植区域间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相比2个对照品种(系),18个农艺性状中"施太1号"有10个性状区域间变异系数最小,其他8个性状处于中间;8个药材性状和品质指标中浸出物含量、太子参环肽B含量、50 g块根数、单个块根重、单株药材重5个指标区域间变异系数在3个品种(系)中最小;基于3个品种(系)在4个种植区域间的表型差异,可划分为3类,新品种"施太1号"单独聚为一类,而"黔太子参1号"和"SB-C"存在明显交集。与"黔太子参1号"和"SB-C"相比,新品种"施太1号"在农艺性状、药材性状、药材品质等评价指标方面稳定性、一致性和适应性较好,可作为新品种进行保护、审定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头花蓼ISSR的反应体系。 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Mg2+浓度、dNTP 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这4个因素在3个水平上对ISSR-PCR的影响。 结果: 确立了适合于头花蓼ISSR PCR的优化体系:25 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1×buffer 缓冲液(10 mmol ·L-1 KC1,8 mmol ·L-1 (NH4)2SO4,10 mmol ·L-1 Tris ·HC1,pH 8.0),3.0 mmol ·L-1 MgC12,d NTP 200 μmol ·L-1,2.0 U ·25 μL-1 Taq酶,0.25 mmol ·L-1引物,40 ng ·L-1模板DNA。利用温度梯度PCR,确定了最适宜的退火温度为48 ℃。 结论: 该优化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对头花蓼进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名贵地道药材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微量元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从生物地球化学及微量元素的角度研究地道药材,它突破了某些传统观念,认为引起地道药材形态和品质变异的因素不仅只是气侯条件,更重要的是地质环境、土壤背景,而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土壤中各种元素的组成、含量和存在状态;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对某些微量元素的富集作用,而所富集的元素的已知生理功能恰好和该药的传统药效有明显的一致性;研究还发现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特殊的微量元素谱,因而提出了名贵地道药材的微量元素图谱鉴定法。  相似文献   
8.
9.
贵州头花蓼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对贵州头花蓼48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贵州省48个居群24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11条引物共检测到8 293个位点,其中7 962个为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头花蓼各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差异较大(69.78%~93.13%),平均值为79.0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45 8,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96 2,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722 3,居群内Nei′s基因多样性(Hs)为0.080 4,Shannon′s多样性基因遗传分化系数(Ist)为0.044 2。UPGMA聚类分析显示48个居群可分为3大类,贵州境内西部、西南部与东南部的头花蓼表现为交叉聚类,Me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62 9)。结论:头花蓼种群遗传变异多存在于居群间,居群内的遗传分化较小,居群间存在基因流(Nm)受阻,聚类显示部分迁徙居群没有出现随地理变化的遗传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 中药吴茱萸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中药,也是贵州的名药之一。其基源是芸香科吴茱萸植物。一般认为是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cnth及其变种石虎E.rutaecarpa.var,officinilis(Dode)Huang、波氏吴茱萸E.rutaccarpa var,bodinieri(Dode)Huang的果实。但其种以下的分类则有争议。在药材上吴茱萸也有不少混乱品种。我们根据主产区的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