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院收治的94例NSCLC患者(观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9例(健康组)。比较不同人群,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情况。结果 NSCLC组NK细胞、Th1、Th1/Th2、Th17、Th17/Treg表达低于健康组,Th2、Treg表达高于健康组(P0. 05);鳞癌与腺癌患者NK细胞、Th1、Th2、Th1/Th2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腺癌患者Th17、Th17/Treg表达低于鳞癌患者,Treg表达高于鳞癌患者(P0. 05); I~II期患者NK细胞、Th1、Th1/Th2、Th17、Th17/Treg表达高于III~IV期患者,Th2、Treg表达低于III~IV期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NK细胞、Th17、Treg、Th17/Treg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死亡组NK细胞、Th2、Th1/Th2、Th17、Th17/Treg表达低于生存组,Th1、Treg表达高于生存组(P0. 05)。结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NK杀伤细胞在NSCLC的发展与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患者病情变化,对了解患者免疫机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亚群与炎性因子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AA患者作为AA组,并进一步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组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AA组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Th1、Th17细胞百分率及Th1/Th2、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Th2、Treg细胞百分率低于对照组(P0.05);AAA组外周血Th1、Th17细胞百分率及Th1/Th2、Th17/Treg比例高于CAA组,Th2、Treg细胞水平低于CAA组(P0.05)。AA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FN-γ、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IL-4、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A组血清中IL-2、干扰素-γ(IFN-γ)、IL-17水平高于CAA组,IL-4、IL-6、IL-10水平低于CA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水平、PTL与Th1、Th17细胞水平及IL-2、IFN-γ、IL-17水平呈负相关,与Th2、Treg细胞水平及IL-4、IL-6、IL-10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AA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异常,而且与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和预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例严重创伤患者于入院第1天晨抽取肘静脉血2mL,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2mL,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CD3^+、CD4^+亚群均比对照组下降非常显著(P均〈0.001),而观察组CD8^+亚群、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恶化组与好转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明显变化,并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而恶化组与好转组间T细胞亚群变化似乎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该院收治的68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NSCLC组),以同期该院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同时对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病理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和不同分化程度的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NSCLC组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Th1细胞比例、Th1/Th2、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Ⅳ期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显著高于Ⅲ期(P0.05);而Th1细胞比例、Th1/Th2、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均显著低于Ⅲ期(P0.05)。(3)鳞癌、无淋巴结转移或高分化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较低,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则明显较高(P0.05);而Th1、Th2细胞比例和Th1/Th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Treg细胞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尤其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检测对判断病情、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Th1/Th2平衡偏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拟建立一种准确的、客观的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探讨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平衡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免疫科住院的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和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外周抗凝血,以PE标记的抗CD195单抗和CD30单抗与FITC标记的抗CD4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用淋巴细胞设门,分别以CD4^+ CD195^+和CD4^+CD30^+细胞代表Th1、Th2细胞,分析ITP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各亚群百分率及Th1/Th2比例的变化。结果ITP组治疗前Th1、Th2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而Th1/Th2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和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Th1/Th2比值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异常,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即ITP患者体内Th1/Th2比值升高,提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Tb1优势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及放化疔对其的影响。方法68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食管癌患者采用单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例,以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分析其变化。结果(1)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Th细胞、Th/Ts细胞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而Ts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2)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Ts比例与患者性别、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病变部位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3)放化疗后,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Th细胞、Th/Ts细胞比值及NK细胞均上升(P〈0.01),而Ts细胞降低(P〈0.05);单放组总T细胞、Th细胞、NK细胞较同步组升高更显著。结论食管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可用于患者的免疫监测。放疗及化疗应着重围绕提高总T细胞、Th细胞和NK细胞的数量与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亚群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患者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190例纳入观察组,健康体检者60例纳入对 照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度亚组61例,中度亚组64例,重度亚 组65例;根据mRS评分纳入预后良好亚组139例,纳入预后不良亚组51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各 (亚)组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相关细胞因子(IL-17,TGF-β);评价Th17/ Treg 细胞亚群水平对 AIS 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 Th17、Th17/Treg 比值及 IL-17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reg 细胞亚群和 TGF-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 Th17、Th17/Treg比值及IL-17水平比较,重度亚组最高,中度亚组次之,轻度亚组最低(P<0.05);Treg细胞 亚群和TGF-β水平比较,重度亚组最低,中度亚组次之,轻度亚组最高(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外周血 Th17、Th17/Treg比值及IL-17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Treg细胞亚群和TGF-β水平显著低于预 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水平对AIS患者预后不良预测的敏 感性分别为78.01%和79.17%,特异性分别为82.50%和74.50%。结论:外周血Th17/Treg细胞亚群与AIS的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对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脓毒症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及辅助T淋巴细胞 (Th)亚群的动态变化,评价患者的免疫状态及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在患者被诊断为脓毒症后的第1、4、28天/出重症监护病房(ICU)/死亡前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连续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和Th各亚群比例,同时记录当天的APACHE Ⅱ评分.结果.脓毒症组(A组)患者19例,重度脓毒症组(B组)27例.B组较A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Th1细胞百分率及Th1/Th2比值明显降低,Th2细胞百分率则明显增高(P均<0.01).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Th1细胞百分率及Th1/Th2比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B组患者入院第4天起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维持于较低水平(均低于30%);Th1细胞百分率及Th1/Th2比值随时间迁延呈下降趋势,Th2细胞百分率呈上升趋势,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存在明显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下调和Th1/Th2漂移,免疫抑制更显著,表现为单核、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Th2细胞和抗炎反应优势可能是导致这一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多因素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在RA的发病、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最新的研究显示,CD4+T淋巴细胞可分为Th1、Th2、Treg和Th17四大亚群。Th17细胞代表一类不同于Th1或Th2的CD4+Th细胞亚群.具有很强的促炎症作用.并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健康人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调整细胞浓度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并加入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rhHMGB1)进行刺激。以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Ⅱ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观察HMGB1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D3^+淋巴细胞CD4表达。细胞中自细胞介素-2(IL-2)、IL-2α受体(IL-2Rα)基因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结果①500~1000μg/L rhHMGB1作用48h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抑制,低于这一剂量对其增殖活性影响不显著。②不同rhHMGB刺激时间和作用剂量对CD4^+T淋巴细胞未造成明显改变,但rhHMGB1能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Th2亚群比例,并因此降低Th1/Th2比值,刺激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出现Th1优势向Th2优势偏移。③经植物血凝素激活后12hT淋巴细胞IL-2和IL-2Ra基因表达达到峰值;rhHMGB1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12h后,10~100μg/L剂量可明显上调IL-2和IL-2Ra基因表达;而较高剂量rhHMGB1(100~1000μg/L)刺激持续48h上述效应衰竭,并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HMGB1对T淋巴细胞包括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等免疫功能具有直接调节效应。剂量蓄积和持续刺激可诱导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从促炎优势向抗炎优势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数量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阐述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9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 IL-17、IL-23、TGF-β的含量,同时以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评价银屑病病情的严重程度。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百分比、IL-17和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Th17/Treg比值和IL-17/TGF-β比值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reg百分比及血清中TG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Th17/Treg比值高于稳定期,Treg百分比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Th17/Treg比值、IL-17/TGF-β比值、 IL-17和IL-23水平与PA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Treg细胞百分比、TGF-β水平与PAS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IL-17/TGF-β比值、IL-17、IL-23和TGF-β与病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可能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望通过调节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细胞的比例,探讨Treg/Th17细胞失衡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7例MM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者骨髓中Treg和Th17细胞的表达量,对其中19例MM患者同时检测了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M组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自ISS分期的Ⅰ+Ⅱ期至Ⅲ期逐渐增高(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水平高于外周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骨髓中Th17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临床分期间无差别(P>0.05).MM患者骨髓中TH17细胞比例与外周血无差别(P>0.05).MM组Treg/Th17的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自ISS分期的Ⅰ+Ⅱ期至Ⅲ期逐渐增高(P<0.05).结论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存在Treg/Th17比例失衡,这种失衡可能促进了MM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及其与HBV感染后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2例肝细胞癌(HCC)伴活动性肝炎(简称HCC)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外周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同时采用西门子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的Th17细胞比例(1.13%±0.37%)比较,ASC组略有升高(1.30%±0.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2.06%±1.15%)和HCC组(5.89%±3.31%)均明显升高(P0.01),且HCC组高于CHB组(P0.05)。Th17细胞比例与ALT、AS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2、0.637,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7.18%±2.28%)比较,ASC组(7.72%±2.05%)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9.01%±2.92%)和HCC组(10.86%±1.77%)均明显升高(P0.01),且HCC组高于CHB组(P0.05)。Treg细胞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2(P0.01)、0.307(P0.05)]。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27,P0.01)。正常对照组Th17/Treg最低,为0.17±0.16,ASC组略有上升(0.18±0.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0.23±0.19)和HCC组(0.52±0.54)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HBV感染后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由于Th17细胞和Treg细胞构成的平衡被打破,趋向Th17细胞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0例创伤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未发生脓毒症的40例创伤患者为对照1组和40例健康者为对照2组,并采取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Th17和Treg水平变化情况。结果通过三组的检测结果比较,研究组外周血Th17/Treg明显的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1组外周血Th17/Treg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组中,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外周血Th17/Treg也不相同,且脓毒症休克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大于脓毒症重症患者,后者则大于脓毒症轻度患者,两两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创伤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异常升高,并且随着患者病情程度的加重,其Th17/Treg水平也明显的升高。可以通过检测外周血Th17/Treg水平判断创伤脓毒症患者的病情状况,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h17及Th1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andchronicliverfailure,SACLF)患者表达水平及对疾病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HBV相关SACLF患者36例(SACLF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9例(CHB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6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外周血Th17与Th1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Th17、Th1对SACLF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SACLF组与CHB组Th17、Th1与白蛋白、胆碱酯酶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P〈0.05);Th17、Th1、Th1/Th17与HBsAg、HBeAg、HBVDNA均无相关性(P〉0.05),HBV不同复制状态下Th17、Th1与Th1/Th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CLF组Th17、Th1水平高于CHB组与对照组,CHB组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Th1/Th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7、Th1均能预测SACLF发生,二者联合预测SACLF发生准确性为86.2%,模型方程拟合优度高。结论Th17、Th1与肝脏损伤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SACLF发生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HBV感染慢性化与Th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细胞内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BV感染者外周血中Th1细胞和Th2细胞的水平。结果 慢性HBV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感染组和HBV-DNA复制组Th1数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9.46±2.06,9.52±2.41与11.18±3.12相比,P〈0.05);HBeAg阳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组、HBV-DNA复制组Th2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05±1.12,3.12±1.12,2.97±1.12与2.38±0.96相比,P〈0.05);HBeAg阳性感染组、ALT升高组和HBV-DNA复制组Th1/Th2比值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Th1/Th2比例失衡,表现为Th1/Th2比值下降,Th2细胞数量优势,Th1/Th2比例失衡可能与肝脏损伤程度和病毒复制水平有关,Th1/Th2比值可以作为监测HBV慢性感染者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reg亚群与CD4+ T细胞数量、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35例C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17、Th22以及Breg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PBMNc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17、IL-22以及IL-10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C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P〈0.05),调节性B细胞(Breg)的比例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CITP患者治疗前PBMNC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7、IL-22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与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9,P〈0.05),Breg细胞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变化呈负相关性,IL-10水平与IFN-γ、IL-17、IL-22水平也呈负相关性。结论:调节性B细胞比例及IL-10的水平下调可能参与CITP患者的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机制,可为其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临床不同疾病程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比例和其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肝脏损伤标志物等的关系,以进一步证实Th17细胞在CHB患者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93例CHB患者(其中轻度21例、中度37例、重度35例)和28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水平,纯化CD4+T细胞经功能性抗CD3、抗CD28抗体刺激后IL-17和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C(RORC)mRNA表达水平,纯化CD4+T细胞刺激后培养液中IL-17水平。比较和分析上述检测数据在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及与HBV DNA载量、肝脏损伤标志物等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B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随着疾病的加重,Th17细胞的比例也随之上升。CHB重度组Th17细胞比例、IL-17和ROR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轻度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间血清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纯化CD4+T细胞刺激后培养液中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B重度组培养液IL-17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CHB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与血清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体内增高的Th17细胞可能是造成肝脏炎症、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与CHB的重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甲状腺素钠与夏枯草胶囊对本甲状腺炎(H T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桥本甲状腺炎(H T )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夏枯草胶囊,2次/日,2粒/次。治疗3个月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并记录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等的水平及外周血 Th17细胞占CD4+ T 细胞的百分比(Th17/CD4+ T )。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TSH、TGAb、TPOAb和Th17/CD4+ T都比其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也都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甲状腺素钠与夏枯草胶囊联用治疗 HT ,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甲状腺功能,降低自身免疫反应和T h17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手术前后乳腺癌患者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lymphocyte,Th)1、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12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手术前、后和15例健康妇女(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l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