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目的:运用中医智能腹诊仪从腹力角度对中风急性期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运用中医腹诊仪的腹力测定系统,观察了64例中风始发72h以内患者,并自中风始发72h至中风后14天连续性观察54例患者,并分别与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中风72h以及第14天时左右两侧平均腹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1>0.10,P2>0.05);中风72h以内腹力高于第14天腹力(P<0.05),二者腹力均高于正常人腹力(P1<0.01,P2<0.05)。结论:中风急性期腹力高于健康正常人;运用中医腹诊仪有助于中风病中医病机病因的客观化、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腹诊辅助中药及针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失眠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腹诊辅助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PSQI及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诊辅助中药及针灸可有效缓解失眠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中医古代文献记述,参考国内外有关论文,特别是大量参考日本汉方医腹诊,并结合临床,对许多腹诊内容进行了临床研究而写成。全文分为腹诊的源流与基本理论、腹诊的临床应用、腹诊法等几个部分,并以腹诊的临床应用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1,5(2):44-47
中医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国内对腹诊的研究于50年代中、后期业已开始,近十年来的研究则愈来愈深入.并于1985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腹诊学专著《中医与汉方医腹诊》,1987年在秦皇岛市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医腹诊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189篇,将腹诊的研究推向高潮.为了推动腹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拟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研究思路和方法三方面,就腹诊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供同道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腹诊推拿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IL-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腹诊推拿结合局部推拿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局部推拿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并采用Mcgill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差值进行比较;用放免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GE2水平,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水平,并在治疗前同时测定正常组血清PGE2、IL-1β水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83.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E2、IL-1β水平较正常组升高,经治疗后均明显降低,而治疗组尤为明显;随访1年复发率治疗组为6.7%,对照组24.3%,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稳定,复发率低。结论:腹诊推拿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镇痛效果,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史载祥  程伟 《中医杂志》1991,32(4):41-42
作为血瘀证诊断的重要依据,瘀血腹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对其客观定量检测研究尚未见系统报道。我们采用红外热图象仪及表浅血流量仪对瘀血腹  相似文献   

7.
应用腹诊仪使汉方腹诊数字化,用数值表示肾虚时脐下不仁的程度。测定脐上、脐下腹力,用Sub-navel hyposthenia(SNH)指数表示脐上与脐下压力之比,该值为1.5±0.1时表明有脐下不仁的可能。本次对腹诊仪测定脐下不仁的重复性及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 对象及方法:将腹诊仪分别放在脐上(位于正中线脐上约5横指处,约在上腹部中央)、脐下(正中线脐下约5横指处、约在下腹部中央),伴随患者呼吸按压腹诊仪探头,水平方向观察,从探头切入皮下2cm开始记录患者的脐上压及脐下压,求SNH指数[脐上压(克力)/脐下压(克力)]进行比较。为探讨腹诊仪的精…  相似文献   

8.
中医腹诊浅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邦言 《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腹诊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 ,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并以切(按 )诊为主的腰腹部诊察法。本文从古代医家对腹诊的认识 ,腹诊的内容和方法 ,腹诊的临床意义及运用 ,腹诊指导治疗的意义 ,腹诊对推断预后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从腹诊的部位、方法、意义与应用4个方面阐述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所总结的前人应用腹诊的方法.该方法把腹诊与临床诊断、辨证论治及方药密切联系起来,开创了腹诊与方药治疗相结合的先河,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1,6(3):42-44
二、临床研究随着腹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日本腹诊方法和内容被广大医者所熟知,腹诊的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已逐步开展起来,其研究情况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腹诊方法的研究关于腹诊的方法和具体内容,刘文臣将手法分为伏手压按法和三指深按两种.腹诊的顺序一般自上而下,先观胸胁及虚里,次为上腹部,再为脐部,最后为下腹部.李灿东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特点,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记录所有患者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同时采用设计的中医证候问卷,采集四诊资料,累计积分,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归纳出主要证型。结果:100例纳入调查的患者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十项症状依次为:下腹坠涨(66%)、腰膝酸软(63%)、带下量多(60%)、白带清冷(58%)、日久不止(57%)、面色晦暗(52%)、喜暖恶寒(51%)、口苦(48%)、舌质紫暗(47%)、四肢不温(45%)。聚类分析结果:在100例患者中以脾虚湿困54例、胞宫虚寒30例,瘀滞胞宫16例。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以脾虚湿困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腹痛患者的中医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8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4例腹痛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治疗,64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寒邪内阻型、饮食停滞型、湿热壅滞型等,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本次研究64例患者经过中医辨证施治后,52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81.25%,12例患者有效,有效率为18.7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结论对于腹痛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腹痛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申东原  申鹏飞 《针刺研究》2004,29(2):153-155
目的 :探讨针刺大赫、水道治疗膀胱无力型女性尿道综合征 (FUS)的疗效。方法 :观察针刺前后 ,膀胱无力型FUS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针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1.67%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尿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5~ 0 .0 1)。结论 :针刺大赫、水道可以提高膀胱逼尿肌的压力 ,改善尿流率 ,从而缓解因膀胱无力而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判别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探讨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证等证型.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3例(74.6%)、气虚证46例(64.8%)、痰浊证28例(39.4%)最为常见,气滞证12例(16.9%),寒凝证12例(16.9%);介入后1周亦以血瘀证47例(66.2%)、气虚证39例(54.9%)、痰浊证23例(32.4%)最为常见,气滞证2例(2.8%),寒凝证1例(1.4%);介入后1个月则以气虚证47例(85.4%)、血瘀证40例(72.7%)、痰浊证31例(56.4%)最为常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介入术后1个月与介入术后1周比较,气虚证及痰浊证加重;介入术后1周与介入术前比较,气滞证及寒凝证减轻.结论 介入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应充分关注介入治疗后继续治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睥疏肝方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曲美布汀片和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治疗组予健脾疏肝方汤剂。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85.00%,组问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及各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除食后腹胀外,其余次要症状积分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积分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口苦口黏、精神疲乏、四肢无力、畏寒怕冷、烦躁易急等次要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方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用中药痹痛消治疗神经根到颈椎病所致的颈痛33例,以颈复康冲剂所治31例作对照,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均<0.01),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差值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滞血瘀型和风寒阻络型相比较,其镇痛作用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血浆中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LEK虽有升高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的寒热辨证和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消化性溃疡62例,按辨证分为寒证组、热证组和无明显寒热证候组。分别测定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寒证组降低,热证组增加,无明显寒热证候组与对照组相近。儿茶酚胺的增减,表示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增强或减弱,可能是溃疡病寒证、热证的物质基础。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后,复查尿中儿茶酚胺,寒证组增加,热证组减少,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医药综合防治措施对预防腹腔间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排除和诊断标准病人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和腹内压的变化。结果:中医症状积分各项指标和腹内压在干预前后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综合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内压常规监测与中医药联合防治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发生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章一凡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717-1719,1725
目的探讨任光荣教授的抑激散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将腹泻型IBS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抑激散治疗,对照组26例给予得舒特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腹胀及排便不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腹痛、大便次数、大便形状、黏液便、情绪不安及失眠情况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生长抑素、5-羟色胺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抑激散可通过降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有效改善腹泻型IBS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三针联合腹针治疗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对IgE抗体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腹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鼻三针治疗,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TNSS评分、TNNSS评分和RQLQ评分及LTD4、HIS和IgE抗体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SS评分、TNNSS评分和RQLQ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TD4、HIS和IgE抗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明显(P<0.05)。结论:采用鼻三针联合腹针治疗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IgE抗体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