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
目的了解湖南省哨点医院2009-2010年常见腹泻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哨点医院2009-2010年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Dako公司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进行分型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星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对部分PCR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加以验证。结果检测2009-2010年湖南省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标本759份,其中轮状病毒占22.79%(173/759)、杯状病毒占9.22%(70/759)、腺病毒占4.61%(35/759)、星状病毒占0.79%(6/759)、混合感染占2.50%(19/759)。173份轮状病毒G血清型与P基因型以G1、G3、P[4]型为优势株。四种病毒主要是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且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测序结果证实12份阳性标本的PCR产物均为其所对应的病毒。结论轮状病毒是2009-2010年湖南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杯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也是本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09年长春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2009年1-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共采集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419份,对其进行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测分析。结果 419份标本中,采用ELISA法检测出轮状病毒184例,阳性率为43.91%(其中G基因型分型151例,以G3型为主,占64.24%);P基因型分型118例(其中以P8型为主,占92.37%);G/P优势组合型以G3P8为主,占48.75%(78/160)。采用RT-PCR法检测杯状病毒阳性67份,阳性率为15.99%;肠道腺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1.91%;星状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1.91%。结论轮状病毒是2009年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血清型为G3P8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河北省哨点监测<5岁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特征,为儿童病毒性腹泻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0年河北省卢龙县哨点监测医院<5岁腹泻住院病例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轮状病毒分型采用半巢式两轮RT-PCR方法。杯状病毒检测及分型、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检测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检测2 925例粪便标本,病原总体阳性率为65.61%(1 919/2 925)。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2.80%(1 252/2 925)、22.12%(647/2 925)、6.19%(181/2 925)、3.56%(104/2 925)。2010-2017年病毒性腹泻主要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59.30%,1 017/1 715),2018-2020年以杯状病毒感染为主(53.43%,109/204)。轮状病毒阳性率峰值出现在冬季,以12~17月龄婴幼儿最高(52.96%,483/912)。轮状病毒阳性标本,G/P分型以G9P[8]型为主(58.31%,730/1 252),其次为G3P[8]型(8.15%,102/1 252)。杯状病毒以诺如病毒Ⅱ组为主,2011-2016年和2018年优势基因型分别为GⅡ.4[P31]型和GⅡ.3[P12]型。结论 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是2010-2020年河北省卢龙县<5岁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优势病原体,冬季为主要流行季节。  相似文献   

5.
刘梅芳  袁丹  陈东  王华洪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879-1881
目的了解岳阳市5岁以下病毒性腹泻儿童中的A组轮状病毒、人杯状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4种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岳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90份,采用ELISA法对A组轮状病毒进行检测,用PCR/RT-PCR对人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和A组轮状病毒进行分型检测,并对以上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0份标本中,4种病毒的阳性率:A组轮状病毒为24.4%、人杯状病毒为10.0%、腺病毒为3.3%、星状病毒为0%、混合感染阳性率2.2%,均为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混合感染。结论岳阳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复杂,以A组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同时存在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玉溪市2013年和2014年5岁以下儿童冬季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及其特征,指导当地病毒性腹泻防控工作。方法收集玉溪市红塔区妇幼保健院冬季5岁以下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使用Pro Spec T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对ELISA阳性者进一步进行G/P分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杯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结果共对261份粪便标本进行了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6.40%(95/261),G基因型以G9为主,占93.15%(68/73),P基因型以P8为主,占79.45%(58/73),G/P优势组合以G9P8为主,占76.71%(56/73);杯状病毒阳性率为8.43%(22/261),感染以GⅡ型诺如病毒为主,占95.45%(21/22);星状病毒、腺病毒和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0.38%(1/261)、1.15%(3/261)和1.92%(5/261)。结论轮状病毒是玉溪市红塔区5岁以下儿童冬季病毒腹泻的主要病原,主要基因型为G9和P8;其次为诺如病毒,以GⅡ型诺如病毒为主;星状病毒和腺病毒呈散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曹芳芳  沈樟 《现代预防医学》2015,(19):3515-3517
摘要:目的 掌握湖州市病毒性腹泻的疫情及引起病毒性腹泻不同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为湖州市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腹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4月就诊于湖州市中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426份。用ELISA方法检测人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选用巢式PCR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分型;人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用RT-PCR或PCR方法检测。结果 426份标本中178份(41.78%)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其中人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8.78%),其次为人杯状病毒(15.73%),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出率较低,分别为3.99%和3.29%。轮状病毒G血清型中以G3型(38.75%)为主,其次是G1型(22.50%),P基因型中以P[8]型(66.25%)为主,其次是P[4](13.75%),G3P[8]为最常见的G血清型与P基因型组合,占22.5%,其次为G1P[8]占13.75%。结论 病毒性腹泻是本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腹泻比较常见的形式。其中以轮状病毒引起腹泻为主,G3P[8]为主要流行株。长期的系统监测对疫情预防和控制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郑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种类。方法 收集2011-2016年郑州地区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粪便样本1 285份,采用ELISA法检测样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并对阳性者采用RT-PCR进行G/P基因分型;采用RT-PCR/PCR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552份,其中混合感染样本29份,总阳性率为42.96%。4种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1.98%、6.54%、4.20%、2.49%。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全年均可检出,A组轮状病毒的发病高峰为秋冬季,基因分型以G9和P[8]为主;杯状病毒季节特征不明显,6月和9月阳性率稍高,以诺如Ⅱ型为主。1岁半以内儿童4种腹泻病毒感染率分别占93.67%、94.05%、90.74%、87.50%。结论 郑州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为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1岁半以内儿童是病毒性腹泻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9.
2006年儿童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哨点医院(成都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成都市儿童医院2006年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106例的粪便标本,按国家监测方案统一制定的个案表进行个案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成都市儿童医院2006年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106例的粪便标本中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轮状病毒(RV)48.11%,星状病毒(Astv)7.14%,肠道腺病毒(AdV)3.57%,杯状病毒(HuCV)0,RV毒株G血清型分型结果为G3(32%),依次是G1(28%),G2(20%),G1+G3仅有1例(4%)。P基因分型结果为P4(75%),P8(15%),P10(5%),未分型(5%)。结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复杂,RV仍是主要病原,其次为Astv,Adv。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14年河南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季节流行特征及轮状病毒(HRV)血清型基因分型。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单中心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共506份。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轮状病毒(HRV),人星状病毒(HAstV)、人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EAdV)及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血清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检测的506份标本中HRV(224)44.26%、HAstV(83)16.40%、HuCV(诺如病毒II型为主)(58)11.46%、EAdV(32)6.32%、未定型(109)21.54%,HRV是导致河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每年秋冬季节患儿病毒阳性率检出明显升高;病毒性腹泻各组间所占比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腹泻患儿发病的高峰年龄为6~24月龄,占51.54%(183/355);224份RV检测阳性标本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布特征,G血清型流行优势毒株为G3型90份(40.17%),未发现G8型。P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最常见的毒株是P8型99份(44.19%)。基因型组合:以G3P[8]为主;506份检测标本中混合感染共24份(4.74%),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50%(12/24),轮状病毒和人星状病毒混合感染最多,占29.16%(7/24);其次,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混合感染占20.83%(5/24)。混合感染的患儿中<2岁的占83.33%(20/24)。结论 河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分型复杂,以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发病高峰在每年秋冬季节,以6~24月龄婴幼儿为主,HRV主要亚型G3[P8],同时存在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人群分布。  相似文献   

11.
昆明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了解昆明市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状况。方法 以昆明市儿童医院为哨点监测,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和分型。病毒检测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和/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 3年监测中共收集466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为52.8%(246/466)。轮状病毒感染97%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10~12月份是流行季节。对204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分型,G1型为流行优势株,占47.5%,其次为G2型(17.6%)、G3型(15.7%)G9型(4.9%)和G4型(1.0%)。P基因型以P[4]、P[8]和P[6]型为常见。最常见的P-G组合型是P[4]G2,占34.1%(14/41),其次是P[8]G1和P[6]G9,分别占29.3%(12/41)和12.2%(5/41),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 轮状病毒是昆明地区儿童腹泻住院的主要病原,毒株呈现型的多样性,应该开发和应用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河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和基因型别。方法 收集河北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0~59月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 614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分型鉴定。采用SPSS 20.0软件对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 614份标本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5.23%(730/1 614),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2.96%(412/959)、48.55%(318/655),男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6,P=0.027)。轮状病毒感染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秋冬季(11月-次年3月)检出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在0~59月龄均有发生,集中在3~35月龄,占全部的96.44%,且随月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不同年龄组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4.369,P=0.000)。730例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在2012-2016年均以G9血清型为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分型以P[8]为主。G/P组合以G9P[8]为主,占70.14%,其次为G2P[4],占7.53%。结论 2012-2016年,轮状病毒是河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秋冬季高发,G9P[8]为该地区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河南省腹泻儿童轮状、杯状、星状及肠道腺病毒病原谱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2010-2015年四个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腹泻粪便1 963份,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并进行G/P基因分型,多重RT-PCR/PCR检测B/C组轮状、杯状、星状与肠道腺病毒;对阳性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1 234份(包括混合感染样本76份),总阳性率62.9%:轮状病毒887份(A组802份,B组18份,C组67份),阳性率45.2%;杯状病毒264份(诺如I型52份,诺如II型173份,扎如39份),阳性率13.4%;星状病毒131份,阳性率6.7%;肠道腺病毒28份,阳性率1.4%。A组轮状病毒以G9P[8]优势型别,存在秋季和春季两个较显著高峰;杯状病毒以诺如II型为主,存在一个春夏季感染高峰。阳性病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性别及城乡分布存在病原学差异。结论 河南省5岁以下儿童中存在较高的腹泻病毒感染率,以A组轮状与诺如II型病毒为主,不同类别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开封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种类。 方法 以2012-2014年开封地区650例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标本中的轮状病毒(RV)抗原、对抗原阳性的标本进一步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RV基因分型,所有标本均采用(RT-PCR)法进行星状病毒(AstV)、杯状病毒(HuCV)检测,腺病毒(AdV)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 结果 650例样本中轮状病毒占47.69%(310/650);星状病毒占4.92%(32/650);杯状病毒占21.85%(142/650);腺病毒占2.15%(14/650);混合感染占7.85%(51/650),发病年龄大多在2岁以内。310例RV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结果显示G型102例(32.90%),以G9型比例最高;P型168例(54.19%),以P(8(为主;杯状病毒中诺如2型为主要流行株。 结论 轮状病毒为开封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9型和P(8(型为主要血清型;除此之外,杯状病毒亦是不可忽视的病原  相似文献   

15.
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为在中国开发和应用轮状病毒疫苗提供流行病学背景资料。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哨点监测,在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进行,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测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和/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年监测中共调查2343例腹泻患儿,收集便样1211份,轮状病毒检出率门诊患儿和住院患儿分别为31.0%和52.9%。轮状病毒感染95.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每年寒冷季节流行(11月到次年3月)。流行的轮状病毒G血清型依次为G1(82.4%)、G2(5.0%)、G3(3.3%)和G4(0.9%),P基因型以P[8]和P[4]为常见。共检出9种P~G结合的毒株,其中世界常见的4种流行株占75.6%。结论 轮状病毒流行毒株呈现超常多样性,轮状病毒是长春地区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安徽省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基因型别分布特点。方法对2011年1~12月收集的5岁以下住院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307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G型和P型分型。结果 307份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5.64%(48/307);G3型为优势株,占47.91%(23/48),G9型占27.08%(13/48),G1型占16.67%(8/48),混合G型感染占14.58%(7/48),G2型占6.25%(3/48),G4型占2.08%(1/48);P基因型中最常见为P[8],占62.67%(32/48),P[4]占8.33%(4/48);G3P[8]优势组合占47.91%。结论引起安徽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G3P[8]是主要优势流行株,G9型为次之的优势株且存在混合G型感染。  相似文献   

17.
Of 322 stool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children with diarrhea from October 2005 through September 2006 in Wuhan, China, group A rotavirus was identified in 101 (31.4%). The most prevalent group A rotavirus genotype was G3P[8] (62.6%), followed by G1P[8](17.6%), G1+G3P[8](8.8%), G3P[4](6.6%), G1P[4](2.2%), and G9P[8](2.2%). The G9 strains were first detected in Wuh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