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白蛋白(albumin,ALB)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民航总医院在北京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数据登记系统中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以及预后,评估CRP、ALB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314例,平均年龄(63.32±13.57)岁,透析龄65.00(43.75,100.00)个月,死亡患者88例(28.03%)。CRP阳性(≥3 mg/L)157例(50.00%),ALB阳性(38g/L)126例(40.13%)。CRP联合ALB将患者分为双阴性组109例、单阳性组127例和双阳性组78例,全因死亡分别占13.76%、26.77%和50.00%(χ~2=29.766,P0.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双阴性、单阳性、双阳性累积生存率依次降低(χ~2=39.380,P0.001)。多因素COX回归提示,年龄(HR=1.022,95%CI 1.001~1.045,P=0.044)、糖尿病(HR=1.665,95%CI 1.068~2.596,P=0.024)是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血肌酐(HR=0.998,95%CI 0.997~0.999,P=0.005)是保护因素。CRP联合ALB单阳性作为参考,双阳性是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HR=1.709,95%CI 1.027~2.843,P=0.039)。结论和单独CRP或ALB相比,CRP联合ALB与死亡更相关,双阳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科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北京地区AHF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395例患者纳入研究,245例(62%)于5年随访期内死亡。入院时心率(HR=1.006,95%CI:1.001~1.011,P=0.022)、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HR=1.383,95%CI:1.058~1.806,P=0.017)、Killip心功能分级Ⅳ级(HR=1.836,95%CI:1.246~2.704,P=0.002)、并发心房颤动(HR=1.402,95%CI:1.010~1.945,P=0.043)、既往慢性肾脏病(HR=1.753,95%CI:1.235~2.488,P=0.002)、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HR=1.272,95%CI:0.865~1.277,P=0.088)、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位于第三分位数(HR=1.597,95%CI:1.026~2.486,P=0.038)为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钠水平(HR=0.978,95%CI:0.956~1.001,P=0.064)、接受再灌注治疗(HR=0.558,95%CI:0.412~0.755,P<0.001)、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626,95%CI:0.433~0.905,P=0.013)、β-受体阻滞剂(HR=0.455,95%CI:0.329~0.628,P<0.001)、抗血小板药物(HR=0.521,95%CI:0.381~0.714,P<0.001)以及他汀类药物(HR=0.650,95%CI:0.477~0.886,P=0.006)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AMI后并发AHF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及其他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比例偏低,远期预后差,通过规范诊疗措施有希望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非甲状腺病态综合征(NTIS)时FT_3水平对患者远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 809例AMI患者,按甲状腺功能检查分为NTIS组和甲功正常组,随访1~8.5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研究FT_3水平对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的影响。结果 AMI患者中NTIS的发生率为21.7%。与甲功正常组相比,NTIS组住院死亡率、远期全因死亡率和远期心血管死亡率均升高(14.3%vs.1.8%,23.1%vs.14.5%,14.0%vs.7.6%,P0.05)。FT_3水平(HR=0.304,95%CI:0.134~0.693,P=0.005)与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独立相关,FT_3水平(HR=0.241,95%CI:0.093~0.622,P=0.003)也是AMI患者远期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中常见NTIS,FT_3水平是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科行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所有患者随防至2022年8月。分析MLR与MHD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共25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55.2%,平均年龄(57.0±13.9)岁。中位随访时间22.0(11.0,27.0)月,至随访终点62例(23.9%)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LR(HR=6.251,95%CI:2.654~14.723,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HR=1.119,95%CI:1.057~1.184,P<0.001)、全身免疫炎症指数(HR=1.001,95%CI:1.000~1.001,P<0.001)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MLR与全因死亡风险独立相关(HR=4.81,95%CI:1.32~17.53,P=0.017)。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人群中,MLR作为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是稳定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随着MLR的升高,生存率逐渐下降(Log-rank检验χ^(2)=12.248,P=0.007)。结论MLR水平升高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MHD患者生存率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及全因死亡的预测意义。方法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透析龄、血压、血钙、血磷、白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全段甲状旁腺素等,测定患者单次透析前CFPWV,并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收集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及死亡原因,绘制生存曲线,明确CFPWV在MHD患者中的临床预后意义。结果具有不同水平CFPWV患者(大于等于13m/s、小于13m/s)的远期预后存在显著性差异,CFPWV小于13m/s的患者累积生存率及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生存率高于CFPWV大于等于13m/s的患者;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 1.052,95%CI 1.019~1.086,P=0.002)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HR 2.972,95%CI 1.240~6.590,P=0.007)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FPWV(HR 5.697,95%CI 1.460~22.235,P=0.012)及年龄(HR 1.080,95%CI 1.014~1.150,P=0.017)、糖尿病(HR 5.961,95%CI 1.590~22.354,P=0.008)、平均动脉压(HR1.056,95%CI 1.003~1.112,P=0.038)、脉压(HR 0.952,95%CI 0.911~0.995,P=0.030)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FPWV的不同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更高的CFPWV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首次住院至1年内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90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及院外随访1年情况,分为存活组790例和死亡组113例。观察低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纳入研究的90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总病死率为12.5%(113/903)。死亡组(n=113)的血脂水平、心率、心腔内径、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血尿酸、低钠血症、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与存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低钠血症患者86例,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9.5%(86/903)。与非低钠血症患者相比,低钠血症患者入院血压水平较低、NYHA心功能分级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较低(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钠血症患者院内病死率、随访1年内全因死亡及心力衰竭死亡风险均明显高于非低钠血症患者(P0.0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入院时低钠血症仍然是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访1年内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死亡(HR=2.458,95%CI 1.704~3.545,P0.01)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入院低钠血症是我国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及随访1年内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相关因素,特别是甲状旁腺(parathyroid,PT)增生在全因死亡和MACE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7月~2019年7月的MHD患者,收集其死亡或MACE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及PT增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资料较为完整的MHD患者70例,中位随访时间71个月,基线平均年龄(60.07±13.62)岁、透析龄(58.37±50.17)月;男性占61.4%。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44.3%(31/70),MACE发生率34.3%(24/70)。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3.707,P0.001)、PT增生的比例(χ~2=8.504,P=0.004)及CaCS值(Z=-3.536,P0.001)明显高于非死亡组;血磷(t=-1.222,P=0.226)、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t=1.877,P=0.065)在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T增生和高龄是全因死亡(PT增生HR=2.422,95%CI:1.081~5.427,P=0.032;年龄HR=1.054,95%CI:1.013~1.097,P=0.032)和MACE(PT增生HR=9.117,95%CI:2.195~37.877,P=0.002;年龄HR=1.055,95%CI:1.003~1.110,P=0.036)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T增生组全因死亡(χ~2=5.760,P=0.016)和MACE事件(χ~2=6.794,P=0.009)发生率高于PT非增生组。分析PT增生的相关因素发现高血磷(OR=125.805,95%CI:5.009~3159.418,P=0.003)和长透析龄(OR=1.023,95%CI:1.000~1.046,P=0.047)是PT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增生是全因死亡和MACE的危险因素;血磷水平升高是PT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早期干预导致PT增生的危险因素,如高磷血症等,可起到降低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MACE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体质量指数(BMI)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BMI与CHF患者死亡率相关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队列研究,包括91 572例CHF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质量相比,低体质量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更高[HR=1.48,95%CI(1.36,1.62),P<0.001],超重[HR=0.86,95%CI(0.78,0.94),P=0.002]和肥胖[HR=0.78,95%CI(0.68,0.90),P=0.001]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更低。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低体质量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较高,超重和肥胖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较低。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情况,明确血红蛋白变异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2013年5月31日期间新进入血液透析的MHD患者,收集基线资料,首次透析后12个月为观察期并记录血红蛋白值,随访至2015.5.31。并根据观察期内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分为上升型(rise type,RT)、波动型(wave type,WT)和持续未达标型(continuous low type,CT)。结果 205例MHD患者入选,平均年龄60.45±13.26岁,首次透析时血红蛋白92.60±16.35 g/L,血红蛋白≥110 g/L占16.10%。随访期间62例住院,39例死亡,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住院41例(66.13%),因CVD死亡27例(69.23%)。多因素Cox危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不同血红蛋白改变类型(波动型和持续未达标型)是发生全因住院和CVD住院及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持续未达标型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是上升型的3.502倍[95%CI(1.293,9.485),P=0.014],且全因住院风险也更高[RR 3.639,95%CI(1.778,7.451),P0.001]。持续未达标型患者发生CVD死亡[RR 4.759,95%CI(1.357,16.689),P=0.015]和CVD住院[RR 8.424,95%CI(2.511,28.259),P=0.001]风险高。年龄亦是全因死亡[RR 1.064,95%CI(1.034,1.094),P0.001]和CVD死亡[RR1.065,95%CI(1.030,1.102),P0.001]的危险因素。结论纠正贫血且维持血红蛋白达标能显著延长MHD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全因及CVD住院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3例接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分为A组34例(3 ng/L)与B组39例(≥3 ng/L),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评价血清NT-proBNP水平对73例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3.0 ng/L、入院时NYHA心功能Ⅳ级是影响CRT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CEI/ARB使用率高是影响CRT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NT-proBNP≥3.0 ng/L是影响CRT术后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后全因死亡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T-proBNP水平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后的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血管通路类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全因死亡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始接受长期MHD患者310例,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7月31日,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血管通路并发症事件和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组(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组(tunnel-cuffed catheter,TC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参数及全因死亡差异。结果共纳入310例MHD患者,男性184例(59.4%),年龄(65.69±13.11)岁。2组患者开始透析年龄及原发病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4,P=0.002;χ~2=11.792,P=0.007)。TCC组肾性贫血发生率高于AVF组(χ~2=5.120,P=0.024),AVF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发生率高于TCC组(χ~2=4.696,P=0.030);经过50.00(25.00,73.25)月随访,219例患者死亡,男性(HR=1.384,95%CI:1.042~1.839,P=0.025)、开始透析年龄(HR=1.036,95%CI:1.023~1.049,P=0.001)、心血管疾病史(HR=1.698,95%CI:1.244~2.318,P=0.001)、使用TCC血液透析(HR=2.264,95%CI:1.703~3.009,P=0.001)、糖尿病肾病(HR=1.734,95%CI:1.322~2.275,P=0.001)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F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更高,TCC组肾性贫血发生率较高,使用TCC透析、开始透析年龄、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原发病糖尿病肾病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患者术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108例患者,根据患者CRT术前HDL-C水平分为低HDL-C组(HDL-C1.12mmol/L)51例,高HDL-C组(HDL-C≥1.12 mmol/L)57例。随访至2017年2月,终点事件为心力衰竭再住院和全因死亡。分析评价CRT术后患者心力衰竭再住院和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随访结束,共有24例(22.22%)死亡,35例(32.41%)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高HDL-C组的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酶(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使用率、NYHA心功能Ⅱ级人数高于低HDL-C组,而NYHA心功能Ⅲ级人数少于低HDL-C组(P0.05)。(2)高水平的NT-pro BNP、谷草转氨酶(AST)是CRT术后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前HDL-C≥1.12 mmol/L、使用ACEI/ARB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3)高水平的NT-pro BNP是CRT术后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前HDL-C≥1.12 mmol/L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CRT术前HDL-C水平与患者术后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术前HDL-C≥1.12 mmol/L的CRT术后患者心力衰竭再住院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IDWG)变异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肾内科229位MHD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及患者转归资料。根据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变异度(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IDWG-CV)三分位数0.374(0.287,0.410),将患者分为IDWG高变异组、IDWG中变异组和IDWG低变异组3组。分析IDWG-CV与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229例患者平均年龄(61.79±14.47)岁,平均透析龄(58.93±21.10)月,死亡患者55例(24%),其中心血管事件死亡24例(10.5%)。IDWG-CV高变异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高于IDWG-CV中变异组和IDWG-CV低变异组(χ^(2)=8.724,P=0.013),全因死亡率高于IDWG-CV中变异组和IDWGCV低变异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5.219,P=0.074)。结合IDWG是否达标的亚组分析显示,IDWG未达标且高变异组的全因死亡分别高于其他5组(χ^(2)=22.351、2.030、11.379、0.765、11.831,P<0.001、0.154、0.001、0.382、0.001)心血管死亡较其他5组相比最高(χ^(2)=11.672、7.506、10.201、1.851、7.305,P=0.001、0.006、0.001、0.174、0.007)。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2.365,95%CI:1.160~4.822,P=0.018)、少尿(HR=0.525,95%CI:0.284~0.972,P=0.040)、低蛋白血症(HR=0.291,95%CI:0.162~0.522,P<0.001)和高IDWG(HR=3.385,95%CI:1.909~6.002,P<0.001)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HR=0.223,95%CI:0.087~0.575,P=0.002)和高IDWG(HR=3.318,95%CI:1.387~7.940,P=0.007)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DWG未达标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达标的患者(χ^(2)=26.570、10.423,P<0.001、0.001);IDWG高变异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低变异组和中变异组的患者(χ^(2)=7.116、10.097,P=0.028、0.006)。结论MHD患者IDWG变异度较大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高,其中IDWG不达标且变异度大的患者死亡率更高。控制IDWG达标且低变异度可能更有益于提高MHD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接受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因HF接受CRRT的患者,描述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资料完整的患者85例,总体住院死亡率是35.3%(30/85)、脱离CRRT比例是45.9%(39/85)、依赖透析的比例是18.8%(16/85)。将住院死亡与出院存活组患者组间比较P0.05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射血分数值40%(OR=4.610,95%CI:1.323~16.058,P=0.016)、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病史(OR=8.448,95%CI 2.071~34.464,P=0.003)及CRRT的启动时间(OR=4.114,95%CI 1.224~13.830,P=0.022)。射血分数减低的HF(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HFrEF)组与射血分数保留的HF(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HFpEF)组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44.9%(22/49)和22.2%(8/36),具有统计学意义(F=4.673,P=0.031)。结论 CRRT的早期启动可能降低住院死亡率。如存在CHF病史,CRRT中频发低血压事件及应用血管活性药是H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接受CRRT的HFrEF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HFpEF患者。  相似文献   

15.
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已经成为临床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EFr HF)治疗的金标准。本文简述了PARADIGM-HF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依那普利组比较,LCZ696(ARNI)治疗组主要复合终点[HR 0.80(95%CI 0.73~0.87),P<0.001]、心血管死亡[HR 0.80(95%CI 0.71~0.89),P<0.001]、因心力衰竭住院[HR 0.79(95%CI 0.71~0.89),P<0.001]和全因死亡[HR 0.84(95%CI 0.76~0.93),P<0.001]均显著降低,而且安全性良好。PARADIGM-HF研究意义重大,有可能改变未来心力衰竭的治疗格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生存及其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MDS诊疗中心收治的176例AP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总生存(OS)、无复发生存(RFS)的因素。结果:176例APL患者中早期死亡患者10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6.4,95%CI 1.4-28.2,P=0.015)和纤维蛋白原1.5 g/L(HR=12.2,95%CI 1.5-102.8,P=0.021)是APL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完整长期随访资料的154例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1(2-262)个月,5年预计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8±1)%和(77±4)%。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HR=13.9,95%CI 1.6-119.5)(P=0.016)及初诊时WBC≥30×10~9/L(HR=6.0,95%CI 1.1-33.3)(P=0.039)是APL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合并银屑病是APL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4.8,95%CI 1.8-12.5)(P=0.002),而危险度分组为低危组是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95%CI 0.2-0.99)(P=0.048)。结论:对老年和低纤维蛋白原患者需重视其早期死亡风险,对合并银屑病及非低危组患者加强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复发,对复发和WBC≥30×10~9/L的患者选择更优化的治疗策略,有可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了解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水平及长时血压变异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9年起~2015年1月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长期随诊腹膜透析患者共482例,收集患者临床及预后资料,分析其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选择截止2008年1月31日前存活、开始腹膜透析超过3个月的69例患者。记录其2008年2~12月间连续6次门诊血压,将血压变异系数(CV)作为门诊血压变异指标,随访72个月,记录患者预后资料,分析血压及血压变异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6年间,224例患者死亡,糖尿病(HR 2.245,95%CI 1.718~2.932,P0.001)及年龄(HR2.840,95%CI 2.065~3.906,P0.001)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52.2%)及严重感染(25%)分别是前两位死亡原因。69例患者门诊收缩压变异(SBPCV)均值为9.8%±4.7%。随访72个月有33例患者死亡,门诊SBP均值≥153mm Hg(1mm Hg=0.133kpa)是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HR 2.848,95%CI1.156~7.015,P=0.023)及心脑血管死亡(HR 3.122,95%CI 1.012~9.635,P=0.048)的独立危险因素。没有观察到门诊血压变异增加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结论高血压是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门诊血压变异不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体检健康人群各180例,对健康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时段分别进行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测定;比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组T3(1.75±0.34)mmol/L、FT3(2.49±0.68)pmol/L低于健康体检组的(2.22±0.45)mmol/L、(3.91±0.87)pmol/L(P<0.05),两组T4、FT4、TS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心力衰竭死亡患者T3(1.02±0.23)mmol/L、FT3(2.11±0.48)pmol/L、T4(96.23±26.20)pmol/L、FT4(9.34±3.43)mmol/L均明显低于存活的患者(2.35±0.43)mmol/L、(3.51±0.79)pmol/L、(122.56±24.23)pmol/L、(14.67±4.23)mmol/L(P<0.05),病情好转者出院时T3(2.09±0.35)mmol/L、FT3(3.52±0.79)pmol/L、T4(126.45±23.75)mmol/L、FT4(15.98±4.22)pmol/L均高于入院时(1.75±0.34)mmol/L、(2.49±0.68)pmol/L、(118.67±22.20)mmol/L、(13.12±3.56)pmol/L(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异常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伴随症状,对病情估计、判断预后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内老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1月~2014年9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K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患者发生AKI的临床特点及9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68例院内AKI患者,老年AKI患者201例,90天死亡率34.8%,非老年AKI患者167例,90天死亡率33.5%。感染及肾脏缺血是老年AKI患者的最常见病因。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小板(HR 0.996,95%CI 0.993~0.999,P=0.005)、C反应蛋白(HR 1.011,95%CI 1.006~1.015,P0.001)、平均动脉压(HR 0.981,95%CI0.967~0.996,P=0.001)、APACHEII评分(HR 1.053,95%CI 1.023~1.084,P0.001)、伴AKI合并症(HR 2.406,95%CI 1.220~4.745,P=0.011)是老年AKI患者9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血小板、低平均动脉压、高C反应蛋白、高APACHEII评分及AKI合并症为住院老年AKI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讨透析前基线尿酸水平与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腹膜透析患者。根据尿酸 三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三组UA(umol/L):M1(<387),M2(387-519),M3(≥519)。计算UA和全因死亡率的危险比(HR)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UA每增加20u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HR=1.04,95%CI:1.00-1.08)。M3较M1的全因死亡率较高,HR为2.04(95%CI:1.01-4.12),且透析3年内UA对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更高。结论:尿酸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率呈正相关;透析前UA升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UA水平可能有助于延长腹透患者生存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