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发生率、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行单药亚砷酸诱导治疗的初发APL患者409例,记录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发生率和原因;选取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肌酐、尿酸10个参数,采用Cox回归分析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409例患者中44例发生出血相关早期死亡,诱导治疗30 d时累积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发生率为11.58%;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原因依次为脑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出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10~9/L(HR=4.424,95%CI:2.308~8.483,P0.001)、纤维蛋白原1.0 g/L(HR=2.248,95%CI:1.220~4.145,P=0.009)、高肌酐(HR=2.459,95%CI:1.026~5.891,P=0.044)和低白蛋白血症(HR=2.684,95%CI:1.234~5.840,P=0.013)是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肌酐和白蛋白是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我国常见的白血病之一,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一种特殊类型,被法美英(FAB)协作组定为AML-M3型,其特征是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恶性增生,大多伴有特异染色体易位t(15;17)及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1].目前随着维A酸及砷剂在APL的成功应用,APL患者的治愈率已经达到90%以上[2],但其早期病死率(<10天)仍然很高,文献报道为11%,国内早期死亡的病因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占首位(约74%)[3].我院近年收治1例APL在治疗早期发生DIC死亡,现总结诊治教训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0例长期生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研究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在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17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1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70例患者中位随访36个月(6-185个月),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OS)为(80.9±4.0)%,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RFS)为(71.0±4.0)%。23例患者于中位缓解后15个月(6-70个月)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均为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缓解后治疗方案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在AP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应用化疗+维甲酸+砷剂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将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钟勤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307-130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8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3)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n=43)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支持、健康宣教、家庭随访等护理干预措施.干预6个月后采用生存质量核心量表(QLQ-C3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焦虑和抑郁状况予以评估和比较.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整体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QLQ-C30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QLQ-C30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DS及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DS评分为(41.25±3.78)分,对照组为(49.73±4.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7 3,P<0.05);干预组SAS评分为(40.97±5.84)分,对照组为(45.39 ±6.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8 2,P<0.05).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相应护理,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关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以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选取首次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1例,由经验丰富的医学检验人员按着检验结果对白血病细胞所引发的免疫表型进行划分,再分别将各个表型与急性白血病分型诊断标准(FAB)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当前未被重视的免疫表型CD64、CD117、CD9以及CD56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细胞中,髓过氧化物酶(MPO)、CD33以及CD13的阳性表达率最高,达100%,其次是CD123、CD9、CD45、CD117、CD19、CD64以及CD56。MPO、CD33和CD13在所有的APL患者中均有所表达,其表达强度分别为84.7%、92.4%和83.5%,强度较高,且MPO的阳性表达分布均匀,CD13分布较为密集。经过资料取证以及统计学分析可知,CD13、CD33、CD34、CD117、CD64以及CD56的阳性表达与FAB分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P均0.05)。CD9的阳性表达与FAB分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P0.05)。结论在所有的APL患者中MPO、CD13和CD33均有阳性表达,MPO在白血病细胞中阳性表达分布较为均匀,CD13在白血病细胞中的阳性表达分布较为集中。而大部分的免疫表型与FAB分型中的M3a和M3b之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最近的研究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FABM_3)的生存类似或稍优于其他类型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能促进恶性细胞的成熟。而且使用方便,疗效显著和安全,最近的报告对口服ATRA治疗APL的完全缓解(CR)率产生极大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单独ATRA持续治疗不能维持缓解,目前国际上倾向于联合使用ATRA和不同化疗方案以治疗APL。 分析从1982~1991年诊治的AML病人特别是M_2病人对化疗的治疗效果。共有AML1282例,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完全缓解后强化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缓解的APL患者予化疗(HA、DA、MA方案)与维甲酸或复方黄黛片进行交替治疗.间以2~4个疗程的大剂量阿糖胞苷,维持治疗2~3年,观察融合基因的改变,部分病人进行移植,对长期存活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48例初治者,完全缓解45例,总缓解率94%,复发12例,9例获2次缓解(75%)。经强化治疗存活5年以上的有25例(52%),其中有15例(31%)已无病生存10年以上。结论:在维甲酸、砷剂与化疗交替治疗基础上进行适当强度的化疗包括自体移植,可能使缓解的APL患者得到更多长期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预后的危险因素,并以多参数指标建立APL患者的预后生存模型。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7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18例AP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早期死亡组(18例)和非早期死亡组(200例),分析影响APL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生存模型。结果年龄>60岁、白细胞(WBC)计数>10×10~9/L、纤维蛋白原(Fib)≤1.4 g/L、血清肌酐(SCr)>105μmol/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50 U/L、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PML-RARa)融合基因SG阳性与APL患者早期死亡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R)=1.049,95%可信区间(CI)为1.003~1.098,P=0.038]和WBC计数(OR=1.030,95%CI为1.007~1.054,P=0.012)为AP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生存模型根据初诊时APL患者年龄、WBC计数、Fib、LDH、SCr、PML-RARa融合基因亚型6项指标建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7,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92.6%。结论年龄、WBC计数为AP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预后生存模型对预测患者生存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重要类型,常以并发出血和DIC、严重血小板减少和不典型的“颗粒过多型”早幼粒细胞为特征。1935年由Risak首先报导。1964年Didisheim等描述二例第V因子缺乏、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小板减少的病人。这些异常发现,在白血病缓解期消失而复发后又出现。Baker等报告一例APL用肝素治疗低纤维蛋白血症获得成功。迄今文献报导已超过214例。APL是AML中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和形态的类型。发病率:APL占整个白血病的3.6%或6~7%,约占AML总数的13%。男女比例相等。发病年龄在2~82岁之间。平均诊断年龄近四十岁。表现:很多病人有瘀点、紫瘢、鼻衄、牙龈出血、血尿、月经过多和胃肠道出血,可在诊断前2~8周出现。静脉穿刺部位常出血。出血倾向与肝病、感染和血小板减少无关。牙龈增生是很少有的,常无淋巴结病和脾肿大。皮肤浸润不常见,可能呈现红斑、  相似文献   

10.
11.
分子生物学最近,有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阐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 t(15;17)—些分子特征。已将17号染色体断点定位在维甲酸受体a(RAR的位点内,而15号染色体的断点定位于一个叫做Myl,的新基因中  相似文献   

12.
7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患者初诊资料,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利用常规6色免疫分型方法对71例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发现:MPO、CD33和CD13在所有患者的APL细胞中都有较强表达,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达到88%以上。CD117的阳性表达率为50.7%,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52.5%。约10%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达CD15,但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率都集中在20%-40%的弱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42.5%。少数患者的异常细胞表达CD34和HLA-DR,且表达强度较弱。约25%患者的APL细胞跨系表达了CD2、CD56,大部分也都集中于20%-60%的低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39.3%和42.3%。由此认为,AP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MPO+CD13+CD33+CD117±CD15±CD34-HLA-DR-。CD2和CD56在CD34+或HLA-DR+组(包括CD34+HLA-DR+、CD34+HLA-DR-和CD34-HLA-DR+)的阳性比例明显高于CD34-和HLA-DR-组。初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及CD13的阳性比例在CD15<10%、10%20%3组均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APL患者的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具有独特的特征,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辅助APL的快速诊断,对分析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判断患者预后亦可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细胞毒药物及异基因骨髓移植(alo-BMT)治疗后融合基因的变化。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对22例APL患者治疗前后RARα/PML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其中12例患者为单纯化疗,10例接受了alo-BMT,9例患者于第1次完全缓解(CR1)期、1例于第1次复发(RR1)期接受了alo-BMT。结果:单纯维甲酸诱导完全缓解时,75%APL患者融合基因仍然阳性;继用强化疗后83%患者融合基因转为阴性,RT-PCR转阴时间为发病后1~39个月;alo-BMT后4个月内及4个月后,分别有62.5%及85.7%患者融合基因转阴。结论:化疗及BMT均可使患者融合基因转阴,alo-BMT似乎能更快地清除体内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1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在疾病早期即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早期致死性出血。评估早期致死性出血发生风险,给予分层的凝血紊乱救治措施,可能减少APL患者早期出血死亡。目前,有关APL早期致死性出血预测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就APL早期致死性出血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骨髓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比例。方法 48例APL患者骨髓片经瑞氏染色后,分别计数200个骨髓有核细胞。结果 28例(58.3%)APL原粒细胞百分比大于或等于10.0%,其中11例M3a,17例M3b;M3a、M3b原粒细胞百分比均数分别为11.04%、20.07%(P<0.001);13例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原粒细胞百分比(比值)小于3.0,其中3例M3a,10例M3b。结论原粒细胞百分比较高及比值小于3.0多见于M3b。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对2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总分为(182.36±29.08)分,处于中等水平。患者心理弹性得分为(59.16±9.41)分,低于国内常模。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各维度得分与心理弹性均呈正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脑卒中次数、心理弹性是患者生存质量独立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54.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脑卒中次数、心理弹性,应根据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发挥心理弹性对疾病的缓冲作用,提高患者心理弹性和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4岁,农民,因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至10天,不规则发热20天,伴昏迷1天,曾于1991年11月19日入院,入院体检:面色苍黄,口唇有血泡,下肢散在淤斑,不肿,双颌下淋巴结黄豆大小,质软,巩膜不黄,心率84次每分钟,律齐,二肺呼吸音清,肝脾肋下未及。体检:血常规H b73g/L,W BC8.1×109/L,PLT10×109/L,分类:幼稚细胞87%,N2%,L8%,M3%,ESR148m m/h。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G/E=39:1,涂片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占78%(NEC计),此类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呈粒状,核仁1~3个,浆内可见密集而细小的非特异性颗粒,奥氏…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4岁,农民,因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至10天,不规则发热20天,伴昏迷1天,曾于1991年11月19日入院,入院体检:面色苍黄,口唇有血泡,下肢散在淤斑,不肿,双颌下淋巴结黄豆大小,质软,巩膜不黄,心率84次每分钟,律齐,二肺呼吸音清,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近8年来116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诱导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及整个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与早期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的高危患者中,无论治疗前、治疗后及整个病程中,早期死亡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均明显高于生存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极高危阈值为70×10~9/L(P0.05),治疗后的极高危阈值为96.4×10~9/L,在整个病程中的极高危阈值为91.5×10~9/L(P0.01),超过极高危阈值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整个病程中各时间点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与患者早期死亡率密切相关,有效控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能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E)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 31例患者中,CD33^+30例(96.8%),CD13^+27例(87.1%),CD33及CD13阳性共26例(83.9%)。CD34、CD2阳性分别为4例(12.9%)、5(16.1%)例。缓解组与未缓解组之间CD34、CD2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APL免疫表型检测结合FAB分型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CD34、CD2是判断APL预后的重要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