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T3节段全横断后损伤节段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T3完全横断损伤1d组、2d组、7d组、14d组、21d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后取损伤节段脊髓,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SCI)各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 <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SCI各组大鼠的BBB评分逐渐升高(P <0.01)。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元在损伤后2d病理变化最为严重,表现为神经元明显肿胀,线粒体等细胞器严重受损,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损伤后7d时,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有所减轻;损伤后21d,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甚至接近正常。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2d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最为严重,后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脑创伤后血清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含量与损伤程度及其时间动态变化相关性。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轻、中、重度脑损伤组,各组于不同时间点(0.5h、2h、6h、24h)采集标本,检测血清β-APP的含量。结果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组间两两比较的LSD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损伤后血清β-APP均升高。中、重度损伤组各时间点血清β-APP含量较对照组和轻度损伤组升高(P<0.05),重度损伤组血清β-APP含量各时间点均高于同时间点的中度损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损伤组血清β-AP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损伤后血清β-APP含量升高,且损伤越重血清β-APP含量越高。血清β-APP含量可作为早期判断颅脑损伤程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信号调节蛋白1(ASK1)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瘢痕中中间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
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及损伤大鼠后肢行为学和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脊髓夹伤模型,设ASK1特异性抑制
剂Thioredoxin组(Trx组)、ASK1单克隆抗体组(Anti-ASK1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odel组)及假手术组(Sham组),于损伤即刻
在损伤局部分别给予Thioredoxin、ASK1单克隆抗体、生理盐水各10 μl,Sham组大鼠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各组大
鼠定期(SCI后1、7、14、28 d)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GFAP、vimentin的表达,BBB评分检测大鼠后肢行为学变化,
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电生理的变化。结果SCI后1 d各组GFAP、viment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7、14、28 d Trx组、
Anti-ASK1组GFAP、vimentin的表达较Model组明显下降(P<0.01);SCI后1、7、14 d各组BBB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
电位无明显差异,SCI后28 d,Trx组、Anti-ASK1组BBB评分较Model组明显升高(P<0.01),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
期明显缩短,波峰值明显升高(P<0.01或P<0.01)。结论抑制ASK1可减弱大鼠SCI胶质瘢痕局部GFAP、vimentin的表达,并可
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电生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食不同浓度锌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0只雄性sD大鼠,建立Allen's SCI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锌喂养组和高锌喂养组。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损伤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BDNF表达的变化,BBB评分检测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高锌喂养组BDNF表达量在每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组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W脊髓HE染色显示高锌喂养组脊髓损伤减轻;术后各时间点,高锌喂养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和低锌喂养组。结论进食合适浓度锌可促进SCI大鼠BDNF的高表达,并明显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可靠的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为进一步研究SCI提供实验基础。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CI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自制击打器击打T10对应的脊髓节段建立SCI模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7d、14d、21d和28d对大鼠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SCI模型的建立情况。结果:大鼠麻醉清醒后,假手术组大鼠行走轻度异常,术后1d完全恢复正常;SCI模型组大鼠损伤平面以下完全瘫痪。术后第1d、7d、14d、21d、28d,SCI模型组大鼠的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正常组同时间点(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大鼠SCI模型的方法可靠,自制击打器操作简便,可用于SCI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细胞移植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损伤区域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胫骨及股骨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大鼠脊髓右半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于模型建立成功后7d,14d,21d,28d手术的大鼠进行BBB评分从而评估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利用RT-PCR观察MB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BBB评分逐渐增加,14、21、28d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PT-PCR测试各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和模型组大鼠脊髓中MBP 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且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骨髓单个细胞移植可提高脊髓组织中MBP的表达,有助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Nec 1组,每组又根据时间点分为12h、24h、3d、7d四个亚组。采用动脉夹钳夹法制作ASCI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和Nec 1组用动脉瘤夹脊髓全横截面1min,缝合伤口。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给予生理盐水,Nec 1组注射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in 1(Nec 1)溶液1μl/kg,1次/d,分别给药12h、24h、3d、7d。给药后以BBB评分对各组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完成评分后,取10只给药7d的大鼠脊髓,进行HE染色、Nissl染色、碘化丙啶(PI)染色、Tunel染色;另取10只给药7d的大鼠,取脊髓,用Western Blot检测RIP1、RIP3、Bcl 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和Nec 1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Nec 1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7d后,模型组脊髓出现坏死、空洞现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区域面积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尼氏体呈细颗粒状,神经元数量减少、染色浅、排列无序,坏死性凋亡细胞较多;PI红染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凋亡小体数量,以及RIPK1、RIPK3、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给予Nec 1治疗7d后,Nec 1组脊髓坏死组织较模型组少,空洞现象得到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好转,Nec 1组坏死区域面积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尼氏体着色的神经元细胞染色较深,颗粒变粗,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I红染细胞数、凋亡小体数,以及RIPK1、RIPK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少于模型组(P<005),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 1能通过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下调RIPK1、RIPK3、上调Bcl 2的表达来缩小ASCI损伤面积,缓解炎症浸润,减少损伤周围神经元数量,改善神经元功能,提高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存活率,改善大鼠BBB评分,抑制坏死性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 (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 cm·s-1。在造模后35 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草药金腰带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行为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挫伤组(SCI组)、脊髓挫伤后金腰带治疗组〔每日1次胃内灌服金腰带50mg/(kg.d),共7次〕。各组大鼠均在术后(0d、3d、10d、28d)进行后肢行为学评价(BBB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3d,每组取8只大鼠麻醉后取损伤脊髓T10液氮中保存,采用[3 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法测定NMDA受体亲和力(Kd)和最大结合数量(Bmax);取术后28d组大鼠损伤脊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DNF在脊髓的定位及表达变化。结果 BBB评分SCI组大鼠各时间点均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金腰带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SCI组(P均<0.05)。SCI后13d,脊髓内NMDA受体Bmax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金腰带组较SCI组减少(P<0.05);SCI后28d损伤处脊髓腹角、背角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金腰带治疗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较SCI组进一步增加(P<0.05)。结论金腰带治疗能有效改善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增加脊髓组织中BDNF的表达和通过影响脊髓NMDA受体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对SCI有一定的治疗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CNTF mRNA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mRNA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探讨CNTF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后者根据取材时间又分为术后1 d、3 d、7 d和14 d组.SCI组动物选择在T10节段全横断脊髓,假手术组除不横断脊髓外其余步骤与SCI组相同.动物处死前进行BBB评分评估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取手术部位头端和尾端0.5 cm脊髓,采用RT-PCR技术检测CNTF mRNA在各组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行为学评分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呈小幅度增加,但后肢无运动功能恢复;术后1 d组和3 d组横断点尾端脊髓中CNTF 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调(P<0.05).而7 d组和14 d组的表达量又逐渐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髓损伤早期CNTF的表达变化可能与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β-catenin蛋白表达规律和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建模成功后分别在3、7、14 d取大鼠脊髓,行HE染色观察脊髓大体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脊髓中β-catenin蛋白表达规律,行免疫荧光检测观察神经元变化情况,并在取材前对两组大鼠行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分.结果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3 d时两组脊髓灰质内β-catenin蛋白均高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减少,同时实验组在各时间点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元的表达在3~14 d时呈现递增的趋势,但实验组神经元在表达数量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细胞形态更加规则.两组BBB评分3、7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4 d时,实验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振荡电场可以提高大鼠脊髓损伤区域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并促进神经元再生,从而改善受损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微小RNA 411(miR-411)靶向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脊柱脊髓损伤(SC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模型组)、agomir-NC组、miR-411 agomir组;Allen′s法构建SCI模型;qRT-PCR检测脊髓组织中miR-411及HIF-1α表达。结果:相较于假手术组,SCI组脊髓组织中miR-411表达、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降低,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脊髓组织病理学程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细胞凋亡指数、凋亡相关蛋白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增加(P<0.05);相较于SCI组和agomir-NC组,miR-411 agomir组miR-411表达、BBB评分增加,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脊髓组织病理学程度、IL-1β及TNF-α水平、细胞凋亡指数、Caspase-3、AIF表达降低(P<0.05)。结论:miR-4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强龙(MP)、电针与羊膜上皮细胞(AECs)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轴浆运输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方法:将6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对照组:做脊髓损伤模型,不进行治疗;甲强龙组:脊髓损伤后,用大量甲强龙药物冲击治疗,共3d;甲强龙+电针组:在甲强龙治疗基础上,脊髓损伤后4h,行华佗夹脊穴电针治疗;甲强龙+电针+AECs组:在甲强龙+电针组基础上,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脊髓损伤处移植大鼠AECs联合治疗;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脊髓损伤。各组每隔6 d进行行为学观察(BBB评分),术后30d行荧光红(FR)顺行示踪和GFAP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BBB评分显示,脊髓损伤后经过治疗各组都有不同程度的后肢功能恢复,其中以甲强龙+电针+AECs组恢复最为明显,第30天,BBB评分可恢复到15.23±1.01。荧光红(FR)顺行示踪,甲强龙+电针+AECs组可见大量有序的FR阳性神经纤维,神经示踪剂能被运输到脊髓损伤区远侧端较远的距离;100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损伤区FR阳性神经纤维数为312.67±34.06,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GFAP表达结果,各组GFAP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而甲强龙+电针+AECs组的表达量低于其他损伤组,200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损伤区GFAP阳性细胞数为633.61±54.4,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甲强龙、电针与AECs联合治疗脊髓损伤能够有效地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增生,恢复脊髓轴浆运输功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干预脊髓损伤大鼠髓鞘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作用.[方法]108只SD(Sprague Dawley)肇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再分为术后1天、7天、14天三个时间点组(n=12).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其余两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模型组不予治疗,EA组取损伤周围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疏密波,2/100HZ,1mA),每次20min,每天一次.各组大鼠于各时间点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应用LFB(Luxol Fast Blue)法进-行髓鞘染色,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表达.[结果]术后1天EA组与模型组BBB评分无明显差异(P=-0.724),7天和14天时EA组大鼠BBB评分逐渐增高,与模型组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LFB髓鞘染色发现脊髓损伤后白质区域有较大面积的染色变浅,间隙变稀疏、排列不均匀,且有大量空泡存在,术后1天模型组大鼠髓鞘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EA组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945);7天和14天EA组髓鞘含量显著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术后EA组MBP蛋白相对表达逐渐增多,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夹脊电针可能通过增加MBP的表达,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变再髓鞘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和MP治疗组,每组16只。MP治疗组在SCI术后8h内肌注50mg/kg MP,此后肌注量每天减少10mg/kg,1次/d,共5d。各组取8只大鼠在术后1d、7d、28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并于术后28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BDNF在脊髓的分布、阳性细胞定位及数量变化;术后13d用[3 H]MK-801放射性配基测定各组另8只大鼠脊髓中NMDA受体亲和力(Kd)和最大结合容量(Bmax)。结果 SCI后MP治疗组中BDNF阳性细胞数较SCI组增加(P<0.05),但亚细胞定位仍分布在细胞浆,且BBB评分亦较SCI组高;NMDA受体Kd高于SCI组,Bmax较SCI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增加BDNF含量和降低NMDA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大鼠不同程度脊髓损伤(SCI)后再生基因蛋白(Reg)-2的表达差异。方法3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轻伤组(致伤能量25g·cm)、中度损伤组(50g·cm)和重伤组(75g·cm)。各损伤组大鼠采用自制打击装置建立SCI动物模型,并于伤后1、3、5和7d采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检查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后7d处死动物,取损伤节段脊髓组织,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Reg-2mRNA和Reg-2的表达。结果各损伤组大鼠CBS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并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各损伤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g-2mRNA表达链和Reg-2阳性细胞数在各损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并且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各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伤组Reg-2阳性细胞以神经元为主,而在重伤组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结论SCI后Reg-2表达丌始升高.其表扶水平具有一定的损伤程度依籁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HS)对于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大鼠只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大鼠SCI造模后不应用药物治疗。HS组大鼠SCI造模后静脉输注7.5%HS,5 mL/Kg·d。采用改良Allen′s方法在T10节段制作SCI动物模型,SCI后7 d,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然后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组织,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QP4表达情况,并用相应试剂盒检测铁离子、ROS、IL-1β和TNF-α的组织内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SCI后,SCI组及HS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降低,肢体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脊髓组织出现水肿,组织内AQP4、铁离子、ROS、IL-1β及TNF-α水平升高。而HS组大鼠较SCI组BBB评分明显改善,病理结果显示HS组大鼠脊髓组织水肿程度低于SCI组,并且HS组损伤脊髓组织内AQP4、铁离子及ROS、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SCI组。结论 HS能通过减轻脊髓水肿,降低ROS及炎性因子水平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改善SCI后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后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型受体γ(PPARγ)的表达。方法将60只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和SCI组。在损伤后1、3、7、14d取材,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对脊髓损伤区进行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的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和SCI组均见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PPAR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在第3天达到高峰(P〈0.05)。结论 PPARγ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增高,可以成为治疗SCI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BYHWD)及其四类有效部位(生物碱、苷、多糖、苷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的影响,探究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SD 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假手术组、SCI 组、BYHWD组、生物碱组、苷组、多糖组、苷元组。通过在T3-T4之间横断右侧半脊髓制备SCI模型,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 d、1 w、4 w、8 w运用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术后8 w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SCI组与药物干预各组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组、假手术组(P<0.01);术后4 w,BYHWD 组和生物碱组大鼠的BBB 评分高于SCI组(P<0.05);术后8w,BYHWD组、生物碱组和苷组大鼠的BBB评分高于SCI组(P<0.05)。术后8 w, SCI组及药物干预各组大鼠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BYHWD组、生物碱组和苷组大鼠的细胞凋亡率低于SCI组(P<0.01或P<0.05);生物碱组、苷组、多糖组、苷元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BYHWD组(P<0.01或P<0.05)。结论 BYHWD具有改善SCI大鼠后肢运动作用,其有效部位中的生物碱、苷可能为起效的主要物质基础,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SCI大鼠运动皮质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作为血清学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的40例DAI患者,依疾病分型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另选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伤后2~6 h、3 d、5 d、7 d、14 d的血清MBP、β-APP水平.结果 DAI不同分型患者血清MBP、β-APP水平均在伤后3 d达到最高值,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的MBP水平分别为(90.16±25.78)ng/mL、(110.71±40.37)ng/mL、(130.64±60.96)ng/mL,β-APP水平分别为(12.25±3.51)ng/mL、(13.58±5.24)ng/mL、(23.09±10.90)ng/mL,随后则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DAI患者的血清MBP、β-AP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轻度组5 d、7 d、14 d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清MBP、β-APP水平高于中度组,而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I患者的血清MBP、β-APP水平明显升高,并随着疾病分型和病程发展有着明显的变化规律.MBP、β-APP水平能够体现出DAI的严重程度和病程转归,其具有作为DAI血清学诊断指标的潜力,且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