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长沙市输入性疟疾疫情,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和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15—2019年长沙市疟疾病例信息,描述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对疟疾诊断机构、诊断及时性、病情等情况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290例疟疾病例,全部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患者占74.83%;长沙市9个辖区(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和分布,现住址为本市病例151例,外地病例139例;疟疾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务工人员居多;市级医疗机构诊治病例数最多,省级医疗机构诊断率最高,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初诊到诊断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396, P>0.05);2019年相对于2015年诊断及时性上升(H发病-初诊=14.186, P<0.05; H初诊-诊断=33.708, P<0.05);疟疾重症患者(包括危重)有191例,恶性疟相对于其他疟疾患者重症率高(χ2=6.712, P<0.05),不同病情的疟疾患者诊断及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发病-初诊=-1.157, P>0.05; Z初诊-诊断=-0.197, P>0.05)。结论 长沙市输入性疟疾诊断及时性有所提升,应继续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疟疾防控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5—2019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疟疾疫情资料来自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2015—2019年江苏省疟疾发病、感染来源和病例三间分布情况,对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诊断以及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苏省共报告1 439例疟疾病例,其中1 436例为境外输入病例, 3例为输血感染病例。1 439例疟疾病例中,恶性疟1 075例(占74.7%)、间日疟63例(占4.4%)、卵形疟233例(占16.2%)、三日疟65例(占4.5%)、同一时间发病的混合感染病例3例(占0.2%)。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中,1 400例来自非洲(占97.5%),其他来自亚洲28例(占1.9%),以及南美洲和大洋洲8例(占0.6%)。江苏省13个设区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疟疾病例以35~<50岁男性青壮年居多,每年的1、6和10月出现病例报告高峰。82.3%的病例由医疗机构诊断,由疾控机构诊断的病例占比逐年降低(P<0.05)。2019年发病到确诊超过9 d的病人所占比明显低于前四年(P<0.01)。结论 近5年江苏省疟疾疫情稳定,绝大部分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存在少数输血感染;病人就诊到确诊间隔时间有所缩短。继续做好风险人群健康宣教,提高医疗机构诊治能力,防止发生境外输入再传播,是今后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资料,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79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血常规、生化等检测指标结果,并与8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对输入性疟疾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作逐步回归分析,并将79例疟疾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病例组的WBC、RBC、HGB、PLT均下降,而ALT、AST和TBIL的水平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怀疑疟疾感染时,AST和TBIL水平越高, HGB和PLT水平越低,患疟疾的可能性越大;与治疗前对比,疟疾组患者治疗后的WBC、PLT的水平升高,RBC、HGB、AST、TBIL、CRP、PCT水平均降低(P<0.05),而两组ALT的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者血液血常规、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临床对疟疾感染的及早诊治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诊和诊断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阶段阻断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6—2019年安徽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就诊和诊断资料,对就诊和诊断机构、诊断及时性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19年安徽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421例,四种虫种均有,死亡3例。86.5%(364/421)的病例初诊单位在医疗机构,70.1%(295/421)的病例初诊即被正确诊断为疟疾,疾控机构初诊正确率(100.0%)高于医疗机构(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级别越高的医疗机构初诊正确率越高(P<0.05)。由医疗机构确诊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3.4%(351/421)。2016—2019年,确诊病例的医疗机构级别总体呈下降趋势,疾控机构所占构成比也呈下降趋势(P<0.05)。5.9%的病例在发病的当天被确诊,49.6%的病例在发病后1~3 d内被确诊。各年份发病-初诊时间间隔天数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份初诊-确诊时间间隔天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初诊当天确诊率高于其他年份;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当天确诊率均呈上升趋势,各年份医疗机构的初诊当天确诊率均低于疾控机构(P<0.05)。恶性疟就诊后和发病后0~3 d确诊率分别为86.4%和60.3%,高于其他虫种感染。轻症和重症恶性疟病例的发病-初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和轻症恶性疟病例初诊-确诊时间中位数(P25,P75)分别为3(1,5) d和1(1,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死亡病例在初诊时未被确诊,于发病后≥3 d确诊。结论 安徽省输入性病例的初诊和确诊单位主要在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需继续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断水平,并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同时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病例及时就诊意识。  相似文献   

5.
卢茜  高世同 《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0):959-963
目的 通过对深圳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输入性疟疾流行情况和所实行的防控措施进行总结分析,为新冠病毒疫情下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2021年深圳市疟疾疫情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流行情况、采取的措施及防治效果。结果 2017—2021年深圳市共报告104例疟疾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97.1%由非洲输入;以恶性疟为主,占80.8%;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49岁年龄段占发病人数的81.7%;患者以境外务工人员居多,占59.6%。全年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8月最多13例,其次是9月12例。2017—2021年共布放诱蚊灯709台,共捕获蚊子3 523只,平均蚊密度为2.60只/灯·夜,未发现有按蚊,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深圳市从完善多部门合作联防的工作机制、加强筛查与监测、人员培训、蚊媒控制、物资保障等几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转运、早隔离和早治疗。结论 深圳市在防控输入性新冠肺炎的同时全面实施一系列防控输入性疟疾措施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实现了及时识别发现病例并有效救治,阻止了疟疾重症及死亡病例发生,防止疟疾疫情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疟疾病例诊治基本情况,为提出针对性疟疾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7—2018年长沙市报告的疟疾病例进行普查,采取电话回访病例及查阅病例资料的方式开展。结果 共调查70例疟疾病例,病例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初诊正确率(88%)显著高于县级以下医疗机构(5%);病例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对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就诊前咨询疾控机构”、“就诊时医生询问流行病学史”及“病例有疟疾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开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时医生询问流行病学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抗疟药使用规范率为74.29%,不同年度、不同疟疾类型及不同用药方式(口服或注射)抗疟药使用规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今后应提高重点人群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治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2—2019年浙江省报告疟疾病例诊断情况,防止消除疟疾后再传播,为消除后疟疾工作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中2012—2019 年浙江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信息、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对其诊断方式、诊断单位、诊断间隔时间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9年浙江省共报告1 543例疟疾病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疟疾类型以恶性疟为主(71.2%)。RDT的使用率从2012年的62.86%(88/140)升高到2019年的88.76%(158/178)。各年间疾控机构诊断比例从2012年的35.7%(50/140)下降至2019年的9.6%(17/178)(P<0.05),医疗机构诊断比例由2012年的55.0%(77/140)上升至2019年的88.2%(157/178),各年间县级医疗机构诊断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初诊和初诊-确诊间隔天数的中位数均为1 d,各年份初次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疟的初诊-确诊间隔时间短于其他虫种(P<0.001),县级以下单位较其他层级单位的发病-初诊时间短 (P<0.001)。结论 消除后阶段需继续加强医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疟疾诊断水平和能力,提高群众就诊意识,防止输入性病例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上海市疟疾消除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输入性疟疾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9年上海市疟疾疫情信息和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疟疾病例的流行特征与感染诊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9年上海市共报告疟疾183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139例(占76.0%),卵形疟23例(占12.6%),间日疟11例(占6.0%),三日疟10例(占5.5%)。所有病例均为境外输入,分别来自非洲(178例,占97.3%)和东南亚(5例,占2.7%)。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0.4∶1,年龄30~<40岁(59例,占32.2%)。重症疟疾的初诊误诊比例51.6%(16/31)和超过3 d确诊比例38.7%(12/31)与非重症疟疾的27.0%(41/152)、13.8%(21/15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重症病例导致死亡。结论 疟疾消除以后上海市仍然面临境外输入的风险,首诊误诊和确诊时间延迟是重症疟疾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人群健康宣教、主动筛查以及诊疗技能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疟疾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沈阳市2009—2018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2009—2018年输入性疟疾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沈阳市2009—2018年共报告177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57例(占88.70%),其中恶性疟123例(占69.49%)、间日疟20例(占11.30%)、卵形疟1例(占0.56%)、未分型13例(占7.34%)。死亡4例,均为恶性疟,病死率为2.26%。感染来源地主要集中在非洲(98.31%)和东南亚(1.69%)。年龄分布主要在21~50岁,占病例总数的80.79%。男女比为9.41∶1。职业以外出务工为主。结论 沈阳市2009—2018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但输入性疟疾病例有所增加,应进一步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避免引起本地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10.
李凯  田华  徐英  张东友  雷权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0):998-1000
目的 评价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的疟疾预防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细胞分析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中国驻刚果(金)维和二级医院的43名工作人员服用疟疾预防药物复方双氢青蒿素片进行跟踪调查,采集血液样本进行疟原虫检测、全血细胞分析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定期服用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的43名二级医院工作人员6个月内疟原虫检测均为阴性,服药后可偶见恶心(3.1%)、厌食(1.6%)、头晕(1.2%)等症状。定期服药6个月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值较服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检测表明服用该药物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Urea)、肌酐(Cr)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有较好的疟疾预防效果,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且无明显副作用,在疟疾疫区可做为一种理想的化学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郑州市2012—2020年报告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郑州市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2012—2020年郑州市报告疟疾确诊病例个案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消除前(2012—2016年)和消除后(2017—2020年)疟疾报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0年郑州市报告疟疾病例594例,均为输入性,恶性疟为主79.5%(472/594);报告病例前三位年份为2014年(85例)、2013年(84例)、2016年(84例),2020年最低(18例);男性585例,女性9例;报告外地病例403例(67.8%);恶性疟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96.7%(59/61)下降到2020年的66.7%(12/18),卵形疟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1.6%(1/61)上升到2020年的27.80%(5/18)(χ2=0.001,P<0.05);初诊在医疗机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73.8%(45/61)上升到2020年的100.0%(18/18),初诊在疾控机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9.7%(12/61)下降到2020年的0%(0/18)(χ2=36.625,P<0.05),初诊阳性率为54.0%(321/594);消除前报告病例376例,消除后报告病例218例,初诊单位和报告单位:医疗机构比例消除后均高于消除前,疾控机构比例消除后均低于消除前;初诊在医疗机构的阳性诊断率:消除后阳性比例高于消除前。结论 输入性恶性疟为主和不断增加的卵形疟是郑州市疟疾防控的主要挑战,应发挥好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各自优势,做好消除后疟疾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63例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尽早识别重症疟疾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2018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63例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重症组37例,非重症组126例;平均年龄(37.90 ± 10.17)岁,男性患者147例(90.2%),中国籍患者132例(81.0%),既往有基础疾病患者15例(9.2%);感染虫种以恶性疟原虫为主,144例(88.3%)。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的乳酸、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三酰甘油、尿素、肌酐和胱抑素C均升高(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I均降低(P<0.05)。经积极治疗,重症组患者死亡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 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以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恶性疟疾发展成重症比例高,死亡率高。疟疾患者的血常规、乳酸、降钙素原、血脂、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对重症疟疾有很好的预警作用,有助于尽早识别重症疟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境外、国内输入及本地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CT征像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调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12例)、甘肃省人民医院(30例)和兰州市肺科医院(31例)2020年1月—2020年3月住院治疗共73例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3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及不同病情演变期胸部CT病灶分布、变化、面积及密度值等特点与差异。结果 境外输入患者临床表现以咽痛、咳嗽为主,分别占46.3%(17/39)和25.6(10/39)。国内输入患者以发热为主,占58.3%(7/12),本地感染以乏力为主,占36.4%(4/11)。境外输入患者的完全吸收率、发病初期无影像学改变率和单侧多发病灶发生率分别为100.0%、 54.5%和22.7%, 显著高于国内输入和本地感染患者73.3%和71.4%、6.7%和28.6%、6.7%和7.1%。境外输入患者的加重时间、条索病灶率和双侧多发/广泛病灶发生率分别为(4.69±1.40)d、0和9.1%,显著低于国内输入和本地感染患者(6.36±2.16) d和(8.40±3.71) d、26.7%和28.6%、73.3%和57.1%(均P<0.01)。3组患者发病初期、好转吸收期病灶面积以及发病初期CT高密度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加重期CT低密度值、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吸收期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境外输入患者病情较轻,病灶面积较小,密度较均一,病灶可完全吸收,可能与境外输入患者多为青壮年、确诊早或病毒遗传变异有关;国内输入及本地感染患者病情较重,病灶面积大,密度不均一,病情痊愈可留有条索样病灶;因此,对于不同地源的COVID-19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和胸部影像学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我国在2021年由WHO认证为无疟疾国家,疟疾已成为一种罕见传染性疾病,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和减少因输入性疟疾死亡是中国消除疟疾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分析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特征,为境外务工的民众和医务工作者提供预防和治疗建议。方法 收集国家重症疟疾救治专家组2016—2020年疟疾死亡病例分析研讨会上报告17例疟疾死亡病例的数据,分析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病例资料。结果 17例疟疾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脑型),发病月份无明显规律,其中男性16例,5例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首诊机构为二级及以下医院10例。排除在救护车上呼吸心脏骤停的死亡病例外,16例初次发病至疟疾确诊的平均时间为6.8 d(中位数5.5 d),初次发病到服用抗疟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为7.4 d(中位数6 d),初次发病到病例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0.3 d(中位数8.5 d)。排除国外发病和回国时间不明的病例,14例病例均于回国后30 d内发病。结论 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脑型),患者积极就诊意识薄弱,乡镇级及以下卫生机构诊治能力不足所导致就医延迟是死亡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境外疟疾流行地区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对疟疾危害的认知。基层医疗机构对来自疟疾高风险地区的归国人员,应关注患者的非洲旅行史,提升诊断疟疾的意识、疟疾诊断和处理能力,遵循抗疟治疗全程、足量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输入性非恶性疟的流行特征及血液临床检验指标特征,为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8年武汉市境外输入性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的非恶性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生化检验结果,分析病例发病—诊断时间与血液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28例完整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血液检测资料,其中间日疟9例、卵形疟15例、三日疟4例,均为境外输入性非恶性疟。间日疟主要由亚洲和东北非洲输入,卵形疟和三日疟全部由撒哈拉以南非洲输入。12例回国后超过3个月发病,潜伏期最长14个月,发病—诊断时间1~30 d,超过6 d 16例,中位数7.50 d。与血液指标正常值比较,28例非恶性疟血红蛋白、白蛋白下降,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肾功能正常。发病—诊断时间超过6 d组的病例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6 d内组下降(P<0.05)及淋巴细胞比率恢复正常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境外输入性非恶性疟感染致贫血和肾损害不明显,长潜伏期和发病-诊断时间较长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和总蛋白及白蛋白下降明显,三日疟贫血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