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伏邪致病,待时而发,多从热化,迁延难愈。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生、发展和转化都与伏邪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病特点与伏邪本质基本一致。CAG内有湿痰、血瘀,外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邪犯胃,正虚邪恋为其病机核心。从伏邪论治CAG,提倡顾护正气、透邪外达、清泄里热、分期而治和守方宜久。  相似文献   

2.
运用伏邪学说从肾论治痛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中医》2016,(3):332-333
目的:探讨伏邪学说指导痛风病从肾论治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伏邪学说的形成及发病特点,分析伏邪与痛风发病的联系,证实痛风发病初期表现与伏邪致病特点具有统一性,"伏邪学说-从肾论治"贯穿痛风的整个病程。结论:运用伏邪学说诠释其发病机理,从肾论治痛风病各个时期,重在温阳补肾,配合活血通络、祛湿泄浊等治法,倡导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疗效、降低复发、减少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显光  刘丽芳  曾丽红  郑璇  吴雨薇 《陕西中医》2021,(10):1433-1435,1469
肉芽肿性乳腺炎,现代研究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者多有乳汁淤积,且胸部撞击、服用避孕药等外部因素也可诱发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中医伏邪理论契合。本文从伏邪理论出发,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特点,并运用伏邪理论来指导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治疗上以清透伏邪为主,同时根据伏邪特性,结合病程阶段、证候虚实,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提脓祛腐之法,使伏邪尽除,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伏邪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的阐述,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提出伏邪潜藏、正邪消长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并提出运用伏邪论治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5.
王培屹  孙杰  梁嘉栋  卢科蓓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86-1589
伏邪乃伏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后因新感外邪、饮食内伤、情志不畅等因素而诱发的病邪。慢性咳嗽通常是指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胸部影像无明显异常,病程超过8周以上的咳嗽。伏邪与慢性咳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孙杰教授临床常运用“伏邪理论”治疗慢性咳嗽,作者通过搜集整理孙杰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病案,分析归纳伏邪所致慢性咳嗽病因、病机,并总结孙杰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伏邪在中医学理论中释义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是中医致病的病因之一。伏邪所致疾病具有隐伏潜伏、病程缠绵、暗耗、杂合等特点,但关于伏邪具体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发现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组织定居记忆T细胞(TRM细胞)在内伤杂病,尤其是免疫性炎症疾病复发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颇具伏邪之特点,两者在导致疾病复发的特征上也有相似性。TRM细胞是否为伏邪的生物学基础呢?对此笔者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与分析,并结合免疫性疾病复发模型-方药的实验研究,探讨伏邪与TRM细胞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病程缓慢常伴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睡眠障碍疾病,其致病特点与伏邪高度吻合。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其病机及治法,认为在病机方面本病以先天正虚为本、痰瘀内伏为标、外邪七情为因。治疗上既要立足于本虚,根据肺、脾、肾三脏虚损的不同,合理选用滋养之品,在培护正气时防止产生及引触伏邪;同时又要着眼于痰瘀,清除已生伏邪,运用化痰祛瘀药物时注重调理肝肺之气。以期为临床中OSA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30%~40%的患者可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常隐匿起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难度大。文章从伏邪理论出发,基于伏邪基本特性,结合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认为伏邪贯穿整个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程,提出“脾肾亏虚,邪伏肾络”为其核心病机,确立“健脾益肾,祛邪通络”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前病变主要有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腺瘤均有复发率高、病程日久、潜伏多年、易于癌变的特点,与伏邪的表现相似。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探讨结直肠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认为伏邪内蕴是导致结直肠癌前病变的重要环节,其病位在肠道,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痰浊湿热瘀毒阻滞肠道为发病之标。以伏邪学说探讨结直肠癌前病变,可为中医防治结直肠癌前病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浅论肝阳虚     
从古今医论入手,追溯肝阳虚的理论渊源,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为临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世钦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2):710-711
对病毒性心肌炎辨治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其病机多因热毒恋结,消灼气阴,致气阴两虚,阴虚血灼,血脉瘀阻,气血运行失调,治疗当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安神活血等综合运用,标本兼治,方可收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消臌利水汤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及对照组45例,两组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消臌利水汤口服,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4%和71.11%,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消臌利水汤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见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头汗一症,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早有详细论述,后世医家多有补充。论述了各医家对鼻汗、额汗、颈汗、半边头汗、蒸笼头、饮食汗、但头汗出等的认识和分析,系统归纳出头汗症分为实证、虚证、里虚表实证,且头汗症与心、胃、脾、肺、肾等脏腑亦有辨证关系,为头汗症的临床辨证论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智国防 《河南中医》2003,23(6):19-20
李东垣《脾胃论》中反佐药用药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升降反佐,沉浮相辅;寒温反佐,补泻兼施;收散反佐,内外合一;服药反佐,以防格拒。其用药原则可概括为:协调升降,反佐从权;补泻反佐,依从运气;依随时令,分别三焦;君臣有序,用量权衡。其将反佐药应用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常等复杂证候之中,而运用之成败贵在把握病机,熟知药性。  相似文献   

16.
对先秦至明清时代的黄疸病,从病名、病因、主证以及辨证治疗原则及方法,进行文献疏理及分析,发现许多文献中记载了"脾"在黄疸中的治疗作用,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血汗症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汗腺功能性疾病 ,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不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血汗症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真武汤证之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真武汤的方名及北方水神龟蛇合形意义的探究,结合其在《伤寒论》中的条文,探讨真武汤证之所以为阳亡水泛的原因,以期对真武汤证有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益气结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治疗,35例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健脾益气治疗,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和胃排空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优于单纯西药。  相似文献   

20.
论调补脾肾在慢性肾脏病4 期治疗中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脏病4 期是由于脾肾不足导致气机失调、血行失畅、水液代谢紊乱,湿、浊、瘀、毒内生的一种疾病。临床已证实脾肾不足是该病的中心病机。笔者从该病特点及调补脾肾内涵2 个角度探讨了运用调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 期的必要性,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简明扼要的辨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