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22.6 kDa膜蛋白(Sj22.6)的Th1型表位,为构建短肽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对照)及PBS免疫C57BL/6小鼠2次(间隔7 d),末次免疫后7~10 d取脾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及PBS刺激培养,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及IL-2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标记法检测经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及PBS免疫2次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内的Th1、Th2细胞因子。结果合成肽Sj22.6-P4可刺激经该抗原肽免疫2次的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增殖,与PBS组相比,增殖指数(SI)均〉2。与无关肽对照组相比,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分泌水平增高,其中IL-2分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分泌水平明显降低(P〈0.05)。合成肽Sj22.6-P4免疫组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分泌IFN-γ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增高,分泌IL-4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合成肽Sj22.6-P4是C57BL/6小鼠特异的Th1型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后对受攻击小鼠的包囊减重率及脾细胞淋巴因子的影响。方法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鼻腔内接种、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用Eg原头节攻击感染,50个Eg原头节/每只小鼠,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分离并称重细粒棘球蚴,计算包囊减重率;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或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水平。同时设卡介苗(BCG)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 结果 以上4种疫苗接种组的包囊减重率分别为45.77%、18.20%、88.05%和92.46%;疫苗肌肉接种组的IL-2、IFN-γ和TNF-α均较PBS对照为高,分别为(30.0±0)pg/ml、(65.0±0)pg/ml和(425.0±10.7) pg/ml, IL-4低于PBS对照组, 为(10.0±0) pg/ml。 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小鼠产生辅助性T细胞1型(Th1)反应,从而对抗Eg原头节攻击感染。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ROP2核酸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ROP2核酸疫苗对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4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空质粒组和PBS对照组,各组小鼠分别肌注pc-DNA3-ROP2重组质粒50 μg、pc-DNA3空质粒50 μg和PBS 50 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末次接种量均加倍。末次免疫后2周,各组分别取4只小鼠的血清、脾和淋巴组织,检测CD4+、CD8+ 及各细胞因子。其余各组每鼠腹腔攻击感染RH株弓形虫速殖子500个,观察其存活时间等。 结果 ROP2核酸疫苗能诱发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小鼠血清抗体滴度高并能识别由基因重组体外诱导表达的ROP2蛋白抗原;实验组小鼠的CD4+T细胞增殖明显(69.5±3.4)%、CD4+/CD8+ 比值显著升高(4.69±1.32)%(P<0.01);其脾、淋巴结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2、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血清中升高最为显著。弓形虫攻击感染180 h后,实验组小鼠免疫保护率为88.9%,与对照组相比,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初始死亡时间明显推迟(P<0.01)。 结论 ROP2核酸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多基因非融合性膜锚定表达疫苗pIRES-Sj97-Sj14-Sj26,并研究其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构建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和副肌球蛋白(Sj97)的跨膜共表达质粒pIRES?鄄Sj97-Sj14-Sj26,转染HeLa细胞。通过RT?鄄PCR法检测Sj14、Sj26和Sj97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IFA)检测Sj14、Sj26和Sj97蛋白的表达。用纯化的该质粒免疫BALB/c小鼠(100 μg/只),设生理盐水和空载体对照组,20只/组,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2周后,每组取10只小鼠,眼球取血并断颈处死,取脾淋巴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分别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总IgG抗体及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及 NO释放量,并分析脾淋巴细胞亚群。各组中余下小鼠每只经腹部感染40±1条尾蚴,45 d后剖杀,计数成虫数及肝卵数,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构建的质粒可在体外表达。疫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质粒组血清总IgG抗体含量分别为(5.62±0.64)、 (1.22±0.20)及(1.48±0.36) mg/ml,疫苗组与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疫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质粒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含量分别为(321.19±18.03)、 (184.12±11.05)及(213.51±15.93) nmol/ml,疫苗组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组、生理盐水组、空白质粒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分别为(2.25±0.29)、(1.18±0.07)及(1.22±0.09),疫苗组显著升高(P<0.01)。疫苗组INF-γ水平与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疫苗组减虫率和肝减卵率分别为39.9%和43.94%。 结论 pIRES-Sj97-Sj14-Sj26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产生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DNA混合多价疫苗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耳廓分别注射Sj26、Sj23和Sj14基因转染DC(A组)、Sj26基因转染DC(B组)、Sj23基因转染DC(C组)、Sj14基因转染DC(D组)、pcDNA3转染DC(E组)、未处理DC(F组)和RPMI-1640(G组),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第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A组小鼠末次免疫后第2周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与G组比较,P<0.001)。A组小鼠免疫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4的水平,各组小鼠免疫前、后无明显变化。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诱生的IFN-γ水平显著增高,而IL-4水平显著降低(与G组比较,P<0.001)。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高于其他各组(与G组比较,P<0.001)。结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DC DNA混合多价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其中Th1型免疫应答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树突状细胞;DNA疫苗;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6.
采用已构建的日本血吸虫Sj22.6抗原CTL、Th和B细胞表位肽-DNA颗粒性疫苗(PDDV)及其混合疫苗免疫C57BL/6小鼠。36只小鼠随机均分6组,即18K对照组([K]_(18)-空质粒PDDV)、PBS对照组、C组(C-PDDV)、T组(TPDDV)、B组(B-PDDV)和C-T-B组(C-PDDV、T-PDDV和B-PDDV等量混合),每鼠分别在第0、3和6周麻醉下经尾脊部皮下注射100μl PDDV(含10μg DNA和28μg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空质粒DNA和[K]_(18)肽或PBS。末次免疫后7d,脱颈处死,制备脾细胞悬液,经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WA)刺激后根据~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检测脾细胞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ELISA结果显示,T组小鼠脾细胞中IFN-γ的含量[(76.0±11.2)pg/m1],高于PBS[(13.0±2.1)pg/ml]和18K对照组[(14.0±3.2)pg/ml](P<0.01),T组和C-T-B组小鼠脾细胞中IL-4的水平分别为(152.0±21.1)和(8...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不同生活史阶段抗原对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雌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均分8组,A组为健康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组,以鸡卵白蛋白(OVA)抗原腹腔注射致敏,OVA滴鼻诱发哮喘;C、D和E组小鼠分别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可溶性成虫抗原(SWA)和童虫抗原(SSA)经腹部皮下免疫,共4次,每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1周再按B组方法诱发哮喘;F、G和H组分别用SEA、SWA和SSA免疫接种小鼠(免疫方法及剂量分别同C、D、E组),末次免疫后1周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OVA处理小鼠,不诱发哮喘。诱发哮喘后48 h剖杀各组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相关细胞成分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A组小鼠气道肺组织无明显炎症变化;B组小鼠气道肺组织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尤其是嗜酸粒细胞的浸润;C、D和E组小鼠气道肺组织炎症明显轻于B组小鼠。B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98.4±16.1)×104/ml]、嗜酸粒细胞百分数[(17.6±4.3)×104/ml]和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197.9±36.5)pg/ml]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8.2±1.1)×104/ml、(0.02±0.01)×104/ml和(12.3±7.4)pg/ml],而IL-10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低于A组。C、D和E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百分数和IL-5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而IL-10,IFN-γ水平则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日本血吸虫不同抗原免疫后能有效调节过敏性哮喘小鼠的细胞因子平衡,同时对哮喘小鼠嗜酸粒细胞在肺组织中的浸润及肺组织炎症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探讨长期应用尼古丁对恶唑酮(OXZ)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的影响以及肠黏膜和脾细胞生成细胞因子的类型.方法采用BALB/c小鼠,经直肠注入OXZ制成炎症性肠病(IBD)模型;皮下注射尼古丁0.5mg@kg.@d,连续3周.将小鼠处死后,取出大肠及脾脏.病理组织学观察大肠黏膜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大肠黏膜及脾细胞产生的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FACScan)分析脾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结果尼古丁组的病理组织学计分显著低于OXZ组(19.8比23.7,P<0.02).与对照组比较,OXZ组大肠黏膜[(185±47)pg/g比(94±14)pg/g]和脾细胞生成的IL-4明显高于对照组[(59±12)pg/ml比(10±1)pg/ml];与OXZ组比较,尼古丁组IL-4生成量更趋降低[肠黏膜(157±38)pg/g比(185±47)pg/g,P<0.05;脾细胞(50±13)pg/ml比(59±12)pg/ml,P<0.05].OXZ组IFN-γ/IL-4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黏膜1.10±0.37比3.40±0.35,P<0.02;脾细胞275±1.90比30.70±3.90,P<0.01),与尼古丁组差异无显著性(黏膜110±0.37比0.78±0.14;脾细胞2.75±1.90比0.78±0.40).OXZ组,表达IL-4的CD+4细胞数较表达IFN-γ的CD+4细胞数高13.6倍.尼古丁组表达IL-4及IFN-γ的CD44+细胞数仅为OXZ组的32%和39%.结论OXZ诱导的小鼠IBD肠炎模型是Th2亚型(IL-4升高)为主的免疫应答反应;长期应用尼古丁,通过抑制IL-4生成,从而减轻OXZ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的组织学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材料为佐剂制备的重组屋尘螨2类变应原(rDer p 2)纳米微粒疫苗(DEPN)对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治疗机 制。 方法 制备PLGA-rDer p 2纳米粒子并鉴定其特性。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均给予生理盐水(100 μl)。B、C、D和E组腹部皮下注射屋尘螨粗浸液(10 μg)免疫小鼠致敏,然后分别用PBS(100 μl)、2 mg 空白PLGA粒子(empty PLGA,EP)、100 μg rDer p 2、2 mg的DEPN纳米疫苗(载有100 μg rDer p 2)皮下注射进行免疫治疗,连续免疫治疗3 d,1次/d,各组用rDer p 2(50 μg)滴鼻激发,激发后第2天剖杀,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对细胞进行总计数和分类计数;HE染色和PAS染色(Periodic Acid?鄄Schiff Stain)观察小鼠肺部组织炎症和支气管黏液分泌;用ELISA检测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IL-4、 IFN-γ)和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G2a和IgE抗体浓度。 结果 B、C 组肺部呈明显的变态反应性炎症,D、E组变应原诱导的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和黏液分泌比B、C 组显著减轻。BALF中的细胞总数B组比A组明显增多,分类细胞以中性和嗜酸粒细胞为主,超过50%。rDer p 2特异性IgE抗体水平,D组(0.93±0.04)和E组(0.77±0.10)均低于B组(1.14±0.10)(P<0.01);特异性IgG2a抗体水平,D组(1.02±0.01)和E组(1.17±0.46)均高于B组(0.14±0.01)(P<0.01)。在BALF中,D组[(55.60±3.79) pg/ml]和E组[(48.60±4.50) pg/ml]IL-4水平均低于B组[(78.90±6.07) pg/ml](P<0.01);IFN-γ水平E组[(68.50±2.87) pg/ml]显著高于B组[(27.30±3.51) pg/ml] (P<0.01)。脾细胞上清的IL-4水平,D组[(56.3±4.85) pg/ml]和E组[(40.2±4.36) pg/ml]显著低于B组[(81.20±6.84) pg/ml] (P<0.01);IFN-γ水平,E组[(70.20±3.85) pg/ml]显著高于B组[(34.60±2.25) pg/ml] 。 结论 DEPN免疫治疗可抑制小鼠肺部过敏炎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j26和Sj23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联合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BALB/c小鼠耳廓分别注射Sj26和Sj23基因转染DC(A组)、Sj26基因转染DC(B组)、Sj23基因转染DC(C组)、pcDNA3转染DC(D组)、未处理DC(E组)和RPMI-1640(F组),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末次免疫后第2周,A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血清IL-4的水平,各组免疫前、后无明显变化。血清IFN-γ水平,A组小鼠免疫后明显升高(P<0.01)。经ConA和SEA刺激后,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诱生的IFN-γ水平显著增高,而IL-4水平显著降低(与F组比较,P<0.001)。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的刺激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与F组比较,P<0.001)。结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Sj26和Sj23基因转染DC诱导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其中Th1型免疫应答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体表蛋白Sj29基因,分析其表达特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根据日本血吸虫体表蛋白Sj29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814537)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序列特性。将目的基因部分片段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c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c-Sj29,将其转至大肠埃希菌后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组氨酸(His)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原性。30只雌性BALB/c小鼠均分3组,实验组每鼠皮下多点注射重组蛋白rSj29共100 μl(0.1 mg/ml,用206佐剂配制)、佐剂对照组和空白(PBS)对照组,分别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用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小鼠,每鼠40±2条,感染后第53天剖杀,收集虫体计算减虫率;取肝脏和粪便计算减卵率。ELISA法检测实验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Sj29蛋白在各期虫体的定位,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各期虫体及攻击感染后42 d虫体Sj29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获得576 bp的Sj29基因。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22 900,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表明,重组蛋白可被免疫小鼠血清和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血清识别。攻击感染后42 d,小鼠体内Sj29基因转录水平分别为佐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虫体的9.1倍和51.8倍。实验组小鼠成虫数(15.4±5.9)、肝组织虫卵数(40 143.3±2 995.9)和粪便虫卵数(3 803.9±110.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免疫小鼠可产生高滴度(1 ∶ 32 000)特异性IgG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Sj29可在7、14 d童虫,28、32 d成虫和42 d雄、雌虫的体表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虫龄为32 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Sj29基因转录水平最高。 结论 重组蛋白rSj29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卡氏肺孢子虫p55基因片段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 方法 原核表达质粒pGEX-570的表达产物融合蛋白GST-p55/570,经谷胱甘肽(GST)琼脂糖凝胶纯化后,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将33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13只),分别用GST?鄄p55/570(50 μg/只)、GST(50 μg/只)和PBS免疫,每2周1次,共4次。末次免疫后7 d,分离小鼠脾细胞,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分别于免疫前和初次免疫后14、28、42和49 d,采血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GST-p55/570抗体水平。用GST-p55/570组初次免疫后49 d的血清分别与GST-p55/570和GST反应,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 结果 表达产物GST-p55/570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7 000。MTT法结果显示,GST-p55/570组小鼠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2.063 0±0.160 2)显著高于GST组(1.134 5±0.073 5)和PBS组(1.124 8±0.041 6)(P值均<0.01)。免疫后14~49 d,GST-p55/570组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GST组和PBS组(P值均<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免疫后血清能与GST-p55/570发生特异性反应。 结论 融合蛋白GST-p55/570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云南株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免疫小鼠产生的抗雌虫生殖效果及作用机制。 方法 3 0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皮肤感染家兔,第34天收集兔肝中的未成熟卵制备SIEA。2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免疫组(11只)每鼠背部皮下多点注射SIEA(100 μg/只),对照组(9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2周免疫1次,共5次。末次免疫后1周,用(30±2)条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每只鼠。第45天收集小鼠粪便,第46天剖杀小鼠,心脏灌注法收集成虫,比较成虫数及粪便、肝组织、雌虫子宫内虫卵数和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透射电镜观察雌虫卵黄腺及雄虫睾丸组织。 结果 免疫组与对照组检获成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小鼠每克粪便每条雌虫虫卵数、每克肝组织每条雌虫虫卵数、每条雌虫子宫内虫卵数及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分别为(56.68±24.78)个、 (5 826±437)个、 (49.94±12.53)个和(10.04±1.13)个/0.25 cm2; 对照组分别为(89.93±32.18)个、 (10 016±3 541)个、(76.54±19.77)个和(19.22±2.45) 个/0.25 c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小鼠体内雌虫卵黄腺内成熟卵黄细胞和脂滴减少,雄虫睾丸组织内支持细胞多见而精细胞较少,且卵黄细胞和支持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 结论 SIEA可能通过抑制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的成熟而产生抗雌虫生殖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5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7组,A组和B组分别皮下和肌肉注射5×106蛋白克隆形成单位(CFU)疫苗悬浮于100μl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MRS)、C组鼻腔内接种5×105CFU+10μlMRS、D组经口灌胃5×108CFU+100μlMRS、E组(空载体对照组)5×106CFUBb(pGEX-1λT)+100μlMRS、F组为双歧杆菌(Bb)对照组和G组为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MRS)对照组。免疫后8周各组鼠攻击感染50个Eg原头节,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刺激培养,同时设伴刀豆球蛋白A(ConA)或脂多糖(LPS)刺激对照和非刺激组。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0水平。结果 A、B、C和D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分别为(137.5±23.2)、(162.5±23.2)、(250.0±53.5)和(215.0±37.4)pg/ml,均高于MRS对照组(50.0±10.7)pg/ml(P0.01);IL-12水平分别为(27.5±4.6)、(32.5±4.6)、(45.0±5.4和(35.0±5.4)pg/ml,均高于MRS对照组(15.0±5.4)pg/ml(P0.01);TNF-α水平分别为(275.0±46.3)、(325.0±46.3)、(450.0±53.5)和(350.0±53.5)pg/ml,均高于MRS对照组(150.0±53.5)pg/ml(P0.01);IL-10水平分别为(37.5±4.6)、(35.0±5.4)、(25.0±5.4)和(32.5±4.6)pg/ml,均低于MRS对照组(45.0±5.4)pg/ml(P0.05或P0.01)。结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Th1型保护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旋毛虫雄虫存活时间及其对雌虫生殖力的影响,并从形态学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 方法 2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B和C等3组,分别为10、6和6只。A组每鼠以600个幼虫囊包经口感染后,第5、10、20及30天从肠腔中获取成虫,计数雌雄比例。取5日龄成虫经口感染B、C两组小鼠, B组每鼠同时感染70条雌虫和30条雄虫,C组每鼠仅感染70条雌虫,感染后30 d处死,比较两组小鼠的雌虫生殖力指数(RCI)。戊二醛固定不同日龄的雄虫,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生殖器官变化。 结果 A组小鼠感染后20 d,肠腔内的雄虫数量略多于雌虫(雌虫 ∶ 雄虫=1 ∶ 1.3);感染后30 d,雄虫数量显著高于雌虫(雌虫 ∶ 雄虫=1 ∶ 8.5)。B、C两组小鼠RCI值分别为(154.90±2.62)和(13.7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1.26,P<0.01)。扫描电镜观察,5日龄雄虫交配附器的叶状小片伸展、直立,生殖孔暴露;20日龄雄虫交配附器的叶状小片皱缩、坍塌,掩盖生殖孔。透射电镜观察,5、10日龄雄虫输精管内见大量成熟精子;20、30日龄雄虫睾丸内仅见少量未成熟精子。 结论 雄虫可存活一个月以上;5日龄雌雄虫和5日龄单性雌虫均能经口感染小鼠,而且前者生殖力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妊娠对小鼠旋毛虫感染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6只孕鼠分别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ELISA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血清抗体水平。感染后6周剖杀,消化全身肌肉计算每克肌肉虫荷(lpg)。测定孕鼠感染后1~4周血清介导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对成囊前期幼虫(PEL)的杀伤作用。观察孕鼠感染旋毛虫后第6、8和12天的肠道虫荷及雌虫体外生殖力指数。对6只处女鼠肌肉注射孕酮,观察其感染旋毛虫后6周的血清抗体水平与肌肉虫荷。 结果 孕鼠感染旋毛虫后2周的血清抗体水平(A492=0.113)显著高于未孕鼠(A492=0.078)(F=21.390,P<0.05)。孕鼠感染后6周的每克肌肉虫荷(1 251±450)明显低于未孕鼠(2 310±1 123)(t=2.419,P<0.05)。孕鼠感染后2周血清介导的ADCC导致成囊前期幼虫的死亡率(42.6%)显著高于未孕鼠(26.9%)(F=1.195,P<0.05)。孕鼠感染后第6、8和12天的肠道虫荷与未孕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6=-1.185,Z8=-0.149,Z12=-0.0289,P>0.05),感染后第6和8天孕鼠与未孕鼠的雌虫生殖力指数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6=-0.149,Z8=-1.043,P>0.05)。孕酮注射处女鼠感染旋毛虫后6周的血清抗体水平(A492=0.299)显著高于对照组(A492=0.191)(t=2.955,P<0.05),但其每克肌肉虫荷(1 457±551)与对照组(1 235±4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P>0.05)。 结论 妊娠在小鼠抗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中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孕鼠感染旋毛虫后早期血清抗体水平升高及其介导的ADCC对成囊前期幼虫的杀伤作用增强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负载GST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免疫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作用。方法将GST抗原纯化后负载树突状细胞株DC2.4,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GST的负载情况,并进行动物保护性实验。35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7组(每组5只),分别作免疫注射:A组为未处理的DC,B组为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的DC,C组为GST负载的DC,D组为GST+CpGODN共刺激的DC,E组为CpGODN刺激的DC,F组为GST蛋白,G组为空白对照组。A~E各组DC经0.25%胰蛋白酶消化后用PBS调整密度至107/ml,每鼠皮下注射0.1ml,每次间隔2周,共免疫3次。F组首次每鼠免疫50μgGST蛋白加福氏完全佐剂,第2、3次分别免疫50μg、10μgGST蛋白加福氏不完全佐剂,均为皮下注射。各组于末次免疫后10d收集血清,ELISA方法分析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各组小鼠于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腹部感染尾蚴30±1条。6周后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结果 DC经GST负载后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抗GST的特异荧光,表明抗原已被DC摄取。各组小鼠免疫后,F组抗体水平最高,为2.1270±0.4115,另外C组(0.5552±0.0789)和D组(0.7150±0.0523)的抗体水平均高于G组(0.2358±0.0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攻击感染,D组小鼠的减虫率最高为53.3%,其次为F组(24.0%)和C组(21.3%),但D组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GODN联合GST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具有一定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法扩增日本血吸虫体表四跨膜家族蛋白2-A(SjTsp2-A)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jTsp2-A,将其转至大肠埃希菌DH5α制备DNA疫苗pcDNA3.1(+)/SjTsp2-A。24只BALB/c小鼠均分3组,每鼠于左股四头肌注射0.5 mg/ml盐酸布比卡因50 μl。次日,A组同法注射DNA疫苗pcDNA3.1(+)/SjTsp2-A,B组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SjGST,C组注射空质粒pcDNA3.1(+)。注射剂量均为100 μg/只。每隔2周注射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2周各组均经腹部皮下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鼠,45 d后剖杀,计数减虫率和减卵率。ELISA检测抗体效价,A组化分析股四头肌局部组织蛋白表达情况。结果A组的平均检虫数和每克肝组织虫卵数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值均<0.05),A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44.4%和28.4%。A组血清抗体效价高达1 ∶ 25 600。A、B两组局部组织均有特异性蛋白表达。DNA候选疫苗pcDNA3.1(+)/SjTsp2-A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