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疫情反复地区野粪分布及污染情况。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庆洞村开展野粪调查工作 ,根据该村近 2年感染螺分布及人畜活动特点 ,选定总面积为 2 5 0 0 0 0 m2的 3个有螺自然片区为调查范围 ,分别于 6、7、8三个月 ,每月 3次 ,每次间隔 1 0 d,共 9次全面收集片区内的全部野粪 ,计算各类环境的野粪平均密度 ;取全部新鲜野粪用集卵孵化法检查 ,观察不同种类野粪的阳性情况。结果调查范围内各类环境均有野粪分布 ,其中 ,横沟和直沟内平均野粪密度最高 ,分别为 1 .3 8堆 / 1 0 0 m2 和 1 .3 0堆 / 1 0 0 m2 ;现场采集的野粪有人粪、牛粪、马属粪和犬粪 4类 ,每类野粪均查出阳性 ,其中犬粪、牛粪和马属粪的阳性率高达 1 0 %以上。结论大理市庆洞村有螺环境野粪污染严重 ,疫情反复可能与野粪污染有关。建议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 ,进一步加强健教工作以改变居民不良的行为习惯 ,管好家畜 ,提倡圈养。此外 ,在开展家畜查治病工作时 ,应将马属和犬列为查治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及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 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在云南省南涧县选择2个典型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村, 采用系统抽样结 合环境抽查法调查螺情,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结合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调查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 法调查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 应用夜笼法和夜夹法捕捉居民区及周围农耕区有螺环境中的野生小动物, 采用解剖法结合 粪孵法检查野生小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 在居民区周围或家畜活动频繁的有螺环境调查野粪分布和污染, 采用孵化法检 查野粪血吸虫阳性情况, 计算野粪污染指数。结果 结果 2个村共调查533.56 hm2 , 查出钉螺面积16.52 hm2 , 有螺框出现率为 1.03%, 钉螺密度为0.07只/0.1 m2 , 未查出感染性钉螺; 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61%, 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 牛血吸虫感染率为 0.90%, 马属动物感染率为0.62%, 其他家畜未检出阳性; 共捕获以鼠类为主的野生小动物57只, 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小 动物。共检获6种野粪, 分别为人粪、 牛粪、 马属动物粪、 羊粪、 猪粪和犬粪, 密度以牛粪、 马属动物粪和犬粪相对较高, 分别 为7.2、 4.3堆/hm2 和2.1堆/hm2 。查出阳性野粪6份, 其中牛粪3份, 阳性率为2.27% (3/132); 马属动物粪2份, 阳性率为 2.63% (2/76); 犬粪1份, 阳性率为3.70% (1/27), 牛、 马属动物和犬粪相对污染指数分别为80.68%、 15.89%和3.43%。结 结 论 论 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 云南省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仍然存在, 牛仍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马属动物和犬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和监测力度, 采取有针对性 的防治和管理措施, 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野粪分布及污染情况, 以评价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方 方 法 法 根据近5年螺点分布及人畜活动特点, 在云南省巍山、 南涧、 弥渡3个县各随机抽取2个血吸虫病流行村, 每村选定 总面积>4 hm2 的有螺自然片区为调查范围, 调查野粪种类与密度。取查获的全部新鲜野粪采用集卵孵化法或塑料杯顶 管孵化法检测, 观察野粪血吸虫病原阳性情况。结果 结果 3个县共调查63 hm2 , 发现野粪420份, 野粪平均密度0.066 7堆/ 100 m2 。各类环境均有野粪分布, 其中路边和山坡野粪密度最高, 分别为0.098 7堆/100 m2 和0.088 0堆/100 m2 。共采集 新鲜野粪280份, 包括人、 牛、 马、 犬、 羊和猪粪便6类, 以牛粪及犬粪最多, 分别占37.38%和30.71%, 未查到血吸虫病原阳 性野粪。结论 结论 云南省有螺环境内野粪多, 仍存在较大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应在强化禁牧措施的同时加大对犬的查 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分析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风险。方法 选择12个疫情控制县,每个县选择2个疫情较重流行村,每村选择4个易感环境开展钉螺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收集2011~2012年安徽省疫情控制县阳性螺分布情况及急感疫情资料。结果 在12个县24个村58个环境中,查出阳性螺村占16.7%,查出阳性螺环境占9.2%,钉螺阳性率平均为0.3%,发现野粪村占66.7%,发现阳性野粪村占8.3%,发现野粪环境占51.7%,发现阳性野粪环境占3.5%。共检获野粪2 811份,其中牛粪占43.8%,牛粪阳性率0.8%;羊粪占29.2%,羊粪阳性率1.2%,其它野粪占27.0%,无阳性。2011年全省23个疫情控制县查出感染性钉螺村122个,占疫情控制村总数的26.6%,2012年查出感染性钉螺村16个,占疫情控制村总数的6.1%。2012年感染性钉螺村较2011年下降了86.9%。2011和2012年全省各发生2例当地感染急感病例。结论 安徽省部分县存在着影响血吸虫病传播和传播控制达标的风险因素,建议进一步加大以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有螺环境野粪检测对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的作用,查找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薄弱环节,提出 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按水系抽取湖北省荆州市沮漳河滩、嘉鱼县长江外滩、天门市汉北河滩、钟祥市长寿 河滩4个人、畜常到的有螺环境,开展钉螺调查和野粪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结果4处环境均有钉螺分布,均有家畜放 牧,且有牛和(或)羊粪便污染有螺环境,4处环境均查到阳性牛粪,总的孵化阳性率合计为47.62%。结论血吸虫病流 行区有螺环境牛粪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较高,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有螺环境实施封洲禁牧系列措施,观察建立封洲禁牧示范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2016年选择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4个行政村有螺环境建设封洲禁牧示范区,主要措施有:聘请专职禁牧员看护,禁止耕牛上滩;清理所有有螺滩地牛粪,保证滩地不被污染;禁牧工作宣传到每家每户,村民对工作的支持率70%以上。观察2015年和2016年示范区建立前后滩地野粪分布,人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15年4个行政村有螺环境627 hm^2,共调查野粪806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12 9份/100 m^2,阳性率为3.7%;2016年4个行政村共调查环境面积1 103 hm^2,查到野粪13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2份/100 m^2,阳性率为0%,和2015年相比野粪平均密度下降了90.7%,阳性率下降了100%(χ~2=4.02,P<0.05)。2015年钉螺调查活螺框出现率4.91%,LAMP法检测阳性螺,2016年活螺框出现率为15.1%,阳性螺框出现率为0。2015年、2016年人群查病IHA阳性率为2.15%、2.26%,Kato-Katz粪检阳性率均为0%。结论在有螺滩地实施封洲禁牧,近期能有效控制滩地污染,对控制血吸虫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云南省 2020 年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制定防治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云南省巍山、弥渡、大理、宁蒗 4 个县(市)作为风险评估对象,每县(市)选择 2 个流行乡镇,每个乡镇选取 1 个行政村开展评估工作。 整理分析 2018—2020 年评估村的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2020 年对评估村进行现场螺情和野粪调查,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结果 疫情资料显示,7 个被评估村 2018—2020 年均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 现场钉螺调查结果显示,历史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 10 只,有螺框出现率为 6. 52%(3 / 46),活螺平均密度为 0. 22 只 / 0. 11 m2;环境抽查 3 248 框,捕获活螺 2 只。 现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 1 082 只,有螺框出现率为 4. 01%(297 / 7 41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15 只 / 0. 11 m2;环境抽查 2 627 框,捕获活螺 31 只。 捡获的活螺进行 LAMP 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共捡获野粪 261 份,其中牛粪 54 份(20. 69%)、狗粪 129 份(49. 43%)、马属动物(驴、骡)粪 33 份(12. 64%)、猪粪 7 份(2. 68%)、羊粪 21 份(8. 05%)、人粪 17 份(6. 51%),经顶管孵化法均未检出阳性。被评估县风险等级为Ⅲ级。 结论 当前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处于低风险状态,但家畜存栏数量大、家畜散放、野粪种类和数量较多、历史有螺环境钉螺复现等情况依然存在,提示今后需继续加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及监测机制,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马鞍山市移民建镇试区血吸虫病疫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移民建镇地区环境改变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为制定该类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马鞍山市退人又退耕的小黄洲村为观察对象,自2002-2005年,采用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人畜感染和滩地野粪污染情况,并观察环境变化情况,分析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2002~2005年试区活螺密度呈下降趋势,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2002年分别下降了74.28%和37.93%;试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IHA法)呈下降趋势;2002年和2003年试区野粪虫卵阳性率分别为2.70%和36.54%,2003年以后未查见阳性野粪;移民建镇后试区滩地开发力度加大。结论移民建镇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了解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野粪分布和阳性情况, 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2010-2012年对公安县、 监利县、 江陵县、 洪湖市和石首市27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野粪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并采用顶管 孵化法调查野粪阳性情况。 结果 结果 2010-2012年共调查1 366份野粪, 其平均密度为0.089 2份/100 m2 , 其中牛粪、 人粪、 犬 粪、 麋鹿粪分别占99.71%、 0.07%、 0.15%、 0.07%。野粪主要分布在沟渠和外滩; 两环境野粪平均密度为0.090 9份/100 m2 和 0.084 8份/100 m2 , 阳性率分别为1.46%和2.4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20, P > 0.05)。2010-2012年阳性野粪均为牛 粪; 野粪阳性率分别为3.21%、 0.36%和1.60%,2012年野粪阳性率较2010年下降了50.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27,P > 0.05)。结论 结论 荆州市野粪种类以牛粪为主, 阳性野粪主要分布于沟渠和外滩; 加强耕牛管理和野粪处理对控制 血吸虫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鹤庆部分坝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探讨其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鹤庆坝区孝廉、康福村,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进行调查;用间接血凝(IHA)和粪检调查人群感染,顶管孵化法调查家畜感染,捕捉野鼠调查野生动物感染,在感染螺环境内调查野粪分布和污染情况;调查感染螺环境中的流动人口,调查放牧方式、耕作方式和施肥习惯;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结果2000—2005年孝廉村钉螺面积由7465m^2上升到107824m^2,感染螺面积由1275m^2上升到81002m^2,康福村钉螺面积由15471m^2上升到105042m^2,感染螺面积由6303m^2上升到62275m^2,2006年各项钉螺和感染螺指标有所下降。2000—2006年两村人群感染率为0.00%~O.64%;耕牛、马、猪和野鼠未发现感染,而羊群的血吸虫感染率为2.76%~21.43%,野羊粪阳性率达7.14%。小自鼠血吸虫现场感染率为10.71%。结论鹤庆坝区存在高钉螺感染和低人群感染的现象,野外放牧的羊群是造成当地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和导致感染性钉螺面积扩大和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态势,评估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方法 2005-2014年选择云南省4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市)、2015-2016年选择全省全部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再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点按照全国统一的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以及野粪和螺情等调查。结果 2005-2016年,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8.40%~25.4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血检阳性者以30~60岁和农民职业人群为主;粪检阳性率为0~6.59%,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67%。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25.00%,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为0~10.29%,主要感染畜种为黄牛、水牛、狗、马属动物和猪。共调查各类野粪1 642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共查出有螺面积753.97 hm2,活螺密度0.013 9~0.631 5只/0.1 m2,共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64只。监测期间监测点有螺环境的灭螺覆盖率达100%,化疗血吸虫病人161例、病畜269头(只)。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总体呈平稳低发态势。但今后仍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和监测工作,以期尽早达到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方法,2008年在监测区内开展螺情、病情等疫情监测。结果200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7 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4hm^2,活螺密度为0.8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2 1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25%。查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8例(3.10%),粪检阳性9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1%,未查见粪检阳性家畜。2008年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监测区内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江滩灭螺工作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成因及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荆州市湖沼地区无牛村和有牛村血吸虫病传染源与感染性钉螺形成的原因,为制定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无牛村和有牛村有螺环境,对螺情、人畜病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鼠)感染情况、野粪污染情况等开展调查;对无牛村采用哨鼠法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采用秩相关分析对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牛村4处环境未发现阳性野粪,哨鼠疫水测定未发现感染性;有牛村12处感染性螺点累计收集野粪37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2~0.29份/100m2,阳性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份/100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1~0.040只/0.1m2,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的分布地点一致,其密度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rs=0.1235,P〉0.05)。公安县和监利县垸内有牛村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87%和1.37%,公安县垸外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23%,未发现病牛。野鼠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耕牛和病人是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野鼠成为主要传染源的可能性较小;有牛村耕牛仍为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安徽泾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法 选择4个野外环境,其中2个有感染性钉螺分布,2个无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野粪污染情况,同时调查附近人、家畜及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查病;家畜和野鼠采取粪便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现场检获牛、狗、兔及不明野生动物阳性野粪,阳性率分别为14.3%、14.8%、8.9%、25.0%;野鼠、牛和人群IHA阳性率分别为,6.9%、15.1%和3.9%.除不明野生动物的野粪外,在有感染螺分布环境的野粪及宿主血吸虫阳性率均高于无感染螺分布的环境.结论 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牛、野鼠、狗、兔、人及其它野生动物有关,各种传染源在传播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长江南岸一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示范区内血吸虫病传播的高危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长江南岸一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示范区2016、2017年人畜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及相关数据。另在示范区内选取乌石河滩、水泥沟、田间沟、泄洪沟、干渠、荒地、荒滩等7个调查点,在相应区域内以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开展钉螺调查,捡获的钉螺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进行血吸虫核酸检测。连续3个月在7个调查点捕捉野鼠,每月投放1次鼠笼或鼠夹,每次持续3 d。捕获的野鼠取肝脏组织,匀浆后显微镜下检查虫卵,应用毛蚴孵化法检测野鼠粪便和在调查区域内检获的所有肉眼观察到的野粪。结果该示范区2016、2017年本地居民共查病12 232人次,血清血吸虫抗体阳性152例,无粪检阳性病例。本地耕牛血检688头次,血清血吸虫抗体阳性1头,无粪检阳性病畜。7个调查点共调查钉螺2 152框,捡获钉螺1 401只,其中活螺为427框1 398只,平均密度为3.27只/框。LAMP检测结果显示,24管钉螺(每管15只钉螺)混合DNA中,5管呈阳性反应,分布在水泥沟、田间沟、干渠等3个调查点。投放鼠笼或鼠夹共825个,捕获野鼠35只,分布在除乌石河滩的其余6个调查点。野鼠粪便孵化均为阴性,肝脏组织镜检发现2只野鼠感染华支睾吸虫。购得的2份野猪肝脏和1只野兔,镜检和粪便孵化均为阴性。捡获野粪137份,较多的2个调查点分别为54份和44份,野粪来自牛、羊、马、猪、犬等5种家畜,其中牛粪最多(66份),猪粪最少(4份)。经毛蚴孵化检查,26份野粪为阳性,阳性率为19.0%,其中牛粪15份阳性,马粪、羊粪、猪粪、犬粪分别为2、3、3、3份阳性。结论示范区内人群调查未见血吸虫感染。示范区的有螺环境内存在多种家畜传染源格局,家畜野粪阳性率为19.0%,是该类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高危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楚雄市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楚雄市军屯村者纳屯和李家村腰站2个自然村作为风险评估村,通过查阅、审核和收集2015–2017年2个村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结合钉螺、野粪与人群病情等现场调查结果,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楚雄市者纳屯和腰站2个村共有钉螺分布面积1.49 hm2,钉螺平均密度0.54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为5.4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居民血清学阳性率为3.36%,未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感染者。共捡获并检测各类野粪58份,未查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2个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级均为Ⅲ级。结论 虽然楚雄市已处于血吸虫病低传播风险状态,但钉螺分布密度仍较高,且存在传染源输入等风险。今后仍应加强传染源控制,加大灭螺工作力度,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了解影响荆州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的风险因素, 为快速处置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全市6个县 (市、 区) 各抽查1个村, 每村调查3个环境。以村为单位, 现场抽样调查钉螺和野粪分布情况, 并进行风险分级评估。结 结 果 果 现场抽查活螺平均密度为0.43只/0.1 m2 , 有螺框出现率为9.1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现场野粪均为牛粪, 环境点野 粪阳性率为37.50% (3/8), 牛粪阳性率为8.11% (3/37)。居民点附近野粪阳性率为0, 沟渠和堤坡野粪阳性率分别为12.50% 和8.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07, P>0.05)。结论 结论 牛仍是荆州市主要血吸虫病传染源, 是影响传播控制达标的主 要风险因素, 需加大对牛的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控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野粪和螺情调查。 结果 云南省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8.78%,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2.26%;人群粪检均未发现血吸虫卵阳性。查出有螺面积80.054 6 hm2,较2015年上升45.47%;活螺平均密度0.031 7只/0.1 m2;已连续4年没有查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连续3年未发现新的钉螺环境。家畜和野粪检测血吸虫均为阴性。 结论 2016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平稳,但螺情有所回升,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