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临床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将2009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总结分析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方案。结果:30例患者中发生颅内出血18例(60.0%),贫血27例(90.0%);通过治疗未出现死亡病例。自动出院6例(20.0%),好转10例(33.3%),治愈14例(46.7%)。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后发现3例留下后遗症。结论:对婴儿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是预防或减轻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已建成了省级?市级?县级三级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平台,并开展了实验室质控样本考核、核酸诊断方法与免疫诊断试剂现场应用评价等活动。本文系统总结了云南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网络)实验室的评审过程、参比实验室的运行,分析了云南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血吸虫病参比及网络实验室的建成将为云南省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一种拟钉螺及其寄生吸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了解其种属分类地位。方法采集云南省祥云县拟钉螺和钉螺,压碎镜检采集螺软体腹足部组织,并观察其体内尾拗寄生情况。采用逸拗法采集拟钉螺寄生的不同形态尾拗,螺体组织和尾拗样本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法扩增螺体内16S核糖体RNA(16S rRNA)、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28S核糖体DNA(28S rDNA)基因及其体内寄生吸虫尾拗的NADH脱氢酶亚基1(ND1)、28S rfNA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样本螺和寄生吸虫种属。结果共检测拟钉螺样本382只,发现无叉形、双叉形、燕子形等3种形态吸虫尾拗,阳性率分别为20.94%(80/382)、3.40%(13/382)、7.07%(27/382)。基于16S rRNA、COI、28S rDNA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显示,该拟钉螺与滇池德拉维螺(Delavaya dianchiensis)同源性较高、聚在同一个分支。基于ND1、28S rDNA4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无叉形尾拗吸虫属侧殖吸虫科,燕子形尾拗吸虫属孔肠科,双叉形尾拗吸虫可能为不同于中华血吸虫(Schistosoma sinensium)和勾形卵血吸虫(Schistosoma ovuncatum)的另一种血吸虫。结论初步了解了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拟钉螺及其寄生吸虫种属分类,但更明确的分类关系和危害性等尚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双歧和蒙脱石散联合灌肠在儿科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上的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确诊的病毒性肠炎婴幼儿80例。随机分组为常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金双歧和蒙脱石散联合灌肠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加用金双歧和蒙脱石散联合灌肠治疗的患儿恢复更快,治疗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双歧和蒙脱石散联合灌肠治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肠炎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静滴加红花油外用治疗新生儿硬肿的疗效。方法将186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93例,对照组93例。两组基础常规综合治疗相同。实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5~10μg/(kg min),以静脉微量输液泵输入2h/次,2次/d,疗程4~7d;并同时给予红花油外涂硬肿部位,轻柔按摩,每次5~20min,3~4次/d,疗程4~7d。观察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3d内有效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程度较轻。结论小剂量多巴胺静滴联合红花油外用按摩对新生儿硬肿症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云南省 2020 年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制定防治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云南省巍山、弥渡、大理、宁蒗 4 个县(市)作为风险评估对象,每县(市)选择 2 个流行乡镇,每个乡镇选取 1 个行政村开展评估工作。 整理分析 2018—2020 年评估村的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2020 年对评估村进行现场螺情和野粪调查,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结果 疫情资料显示,7 个被评估村 2018—2020 年均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 现场钉螺调查结果显示,历史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 10 只,有螺框出现率为 6. 52%(3 / 46),活螺平均密度为 0. 22 只 / 0. 11 m2;环境抽查 3 248 框,捕获活螺 2 只。 现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 1 082 只,有螺框出现率为 4. 01%(297 / 7 41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15 只 / 0. 11 m2;环境抽查 2 627 框,捕获活螺 31 只。 捡获的活螺进行 LAMP 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共捡获野粪 261 份,其中牛粪 54 份(20. 69%)、狗粪 129 份(49. 43%)、马属动物(驴、骡)粪 33 份(12. 64%)、猪粪 7 份(2. 68%)、羊粪 21 份(8. 05%)、人粪 17 份(6. 51%),经顶管孵化法均未检出阳性。被评估县风险等级为Ⅲ级。 结论 当前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处于低风险状态,但家畜存栏数量大、家畜散放、野粪种类和数量较多、历史有螺环境钉螺复现等情况依然存在,提示今后需继续加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及监测机制,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临床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将2009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总结分析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方案。结果:30例患者中发生颅内出血18例(60.0%),贫血27例(90.0%);通过治疗未出现死亡病例。自动出院6例(20.0%),好转10例(33.3%),治愈14例(46.7%)。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后发现3例留下后遗症。结论:对婴儿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是预防或减轻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春琼 《药物与人》2014,(12):221-22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简称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尖端定位在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由于因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对患者创伤小、定位准确等优点,它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作为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胃肠外营养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及粘稠药物患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无色和黑色塑料地膜覆盖法在云南省有螺排灌沟的短期灭螺效果。方法选择钉螺密度较高的排灌沟,设单纯无色地膜覆盖组、单纯黑色地膜覆盖组、无色地膜覆盖施药组和黑色地膜覆盖施药组4个组。在实验前以及覆盖地膜后7、14、21、30 d对各组进行螺情调查,观察钉螺死亡率,并定时记录土表温度、膜内土表及土下5、15cm处温度及每日天气情况。结果单纯无色地膜覆盖组钉螺平均死亡率(15.29%)略高于单纯黑色地膜覆盖组(6.56%)(P0.01),两组灭螺效果均不理想。两种地膜覆盖并辅以灭螺药,均能增加钉螺死亡率;无色、黑色地膜施药覆盖组钉螺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0.80%、5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塑料地膜均能提高膜内土表及土内温度,并且随着覆盖时间的延长膜内土壤温度均呈升高趋势,黑色地膜覆盖后30 d平均膜内土表温度高于无色地膜。结论云南省有螺排灌沟不宜大范围使用地膜覆盖法灭螺,如必须使用地膜,需辅以灭螺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儿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表现,提高对EB病毒(EBV)感染的认识和了解。方法:对108例EB病毒(EBV)感染患儿的症状、病程经过和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EBV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发热、扁桃体发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居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2.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例(12.04%),肺炎9例(8.33%),心肌炎7例(6.48%),肾炎5例(4.63%),腹泻4例(3.70%),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0.9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0.93%)。结论:EBV病毒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因此,EBV病毒感染应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起来,从而降低EB感染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