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所致骶髂关节改变的X线与CT表现,探讨早期影像学特征,比较X线片与CT对早期AS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确诊的40例AS患者,摄取骶髂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30例做骶髂关节至腰椎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的表现、病理改变及临床分期,并对X线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像学表现为:X线Ⅰ级2例,仅表现为关节面不清,间隙存在;Ⅱ级(诊断为早期病变)9例,表现为髂骨侧关节中下部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破坏.CTⅠ级2例,双侧骶髂关节面骨质疏松及软骨下骨质轻度糜烂;Ⅱ级12例,软骨下局限性硬化,骨质模糊不清,斑块脱钙侵蚀及微小囊变,骨质硬化.对Ⅲ-Ⅳ级AS病变,X线与CT诊断基本相同,但对AS早期病变CT明显优于X线平片,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论 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及软骨下骨质糜烂,斑片脱钙侵蚀、小囊变、骨质硬化是AS早期征象.CT更能准确清楚的显示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CT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X线、CT检查。比较X线与CT对AS骶骼关节病变分级诊断情况差异。观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CT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T确诊Ⅱ、Ⅲ级AS骶骼关节病变例数高于X线(P0.05)。CT检查显示AS骶骼关节病变以累及双侧、骼骨关节面、滑膜部为主。AS骶骼关节病变常见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下骨质硬化、骶骼韧带钙化等改变,CT表现均可明确反映。结论 CT用于AS骶骼关节病变有助于提升检出率,CT表现可准确反映AS骶骼关节病变不同病理特征,为该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王红  金笛  肖红霞 《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0):120-121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CT及HLA-B27联合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经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162例患者HLA-B27的阳性率及骶髂关节CT的特点,对其结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162例患者中骶髂关节CT异常者占93.8%。HLA-B27阳性率为85.2%。HLA-B27阳性及骶髂关节CT异常表现并存占79%;HLA-B27阴性、骶髂关节异常占14.8%;HLA-B27阳性而骶髂关节正常者6.2%。HLA-B27与骶髂关节CT两种结果比较,χ2=2.118,P>0.01。结论 HLA-B27及骶髂关节CT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参考指标。诊断AS的HLA-B27与骶髂关节CT检测符合率高,两种结果无显著性差异。HLA-B27的检测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骶髂关节CT特点可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进展期及晚期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枫 《当代医学》2016,(24):76-77
目的 研究对比X线平片、CT、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科学的依据.方法 选取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7例,对所有患者的X线平片、CT、MRI的影像学表现检出率和3种影像学方法中的病变分级检出率进行分析,对比3种影像学方法的差异.结果 在关节边缘模糊、关节面侵蚀的早期AS影像学表现中,MRI的检出率高于CT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分级Ⅰ级、Ⅱ级检出率的比较中,MRI的显著高于CT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影像学方法中MRJ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影像学方法,对于AS的早期骶髂关节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04例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于规定时间内分别使用x线平片和螺旋CT对所有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检查。结果(1)在Ⅰ级和Ⅱ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中,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Ⅲ级和Ⅳ级病变的检出,两者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螺旋CT检查出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骨质增生硬化和软组织肿胀的患者明显多于x线平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和关节强直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多种病变的检查中,多层螺旋CT都显现出了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22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影像表现分析,讨论CR平片、CT和MRI对AS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所有22例AS患者骶髂关节的CR、CT、MRI显示对比统计分析. 结果骶髂关节:CR平片表现,0级2例,Ⅰ级改变1例,Ⅱ级改变4例,Ⅲ级改变6例,Ⅳ级改变9例.CT表现:Ⅰ级改变3例,Ⅱ级改变5例,Ⅲ级改变5例,Ⅳ级改变9例.本组4例行MRI检查,CR表现正常2例,但2例在MRI上表现为软骨炎性水肿,关节面下周围骨髓在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另外2例为中晚期.结论 :CR平片、CT、MRI是AS的主要检查方法,对AS的诊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AS的诊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例,骶髂关节的CT,MRI较CR平片能更好地显示细微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03-10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MRI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CT、MRI检查。结果 MRI检查诊断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但两种检查诊断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关节软骨肿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Ⅰ级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而CT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0级检出率显著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Ⅱ、Ⅲ、Ⅳ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MRI检查更有利于细微病变的检出,更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SIJ)病变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AS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及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下影像特征及在SIJ病变分级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发现早期AS患者SIJ关节间隙变窄且模糊,关节面见骨质破坏,呈锯齿状,多发小囊变,髂骨侧及关节中、下部受累,Ⅰ-Ⅱ级病变者MRI可见骨质关节面模糊粗糙、骨髓水肿、骨质软骨受损,T1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多为低或等信号,Ⅲ-Ⅳ级患者MRI可见明显炎性病变、骨髓水肿、骨质软骨受损、滑膜厚度增加、脂肪沉积,T1WI、T2WI高信号,STIR信号不均匀或不完整;MRI对AS患者SIJ病变Ⅰ级、Ⅱ级的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0级、Ⅲ级、Ⅳ级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侵蚀、关节面增生硬化、腰5骶1关节突病变、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均高于CT(P0.05);以病理结果为准,MRI对早期SIJ病变分级(0-Ⅱ级)诊断的正确率高于CT,而在晚期SIJ病变分级(Ⅲ-Ⅳ级)诊断方面,CT、MRI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早期AS患者SIJ病变分级中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评估骶髂关节改变、脊柱及其附属结构的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9.
覃文  张勇军  黄皿 《中外医疗》2014,(5):180-181,183
目的探讨CT及X线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CT平扫及X线扫描。分析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在CT平扫及X线下病变程度以及表现。结果经不同检测后,90例患者影像显示,CT平扫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病变分级诊断人数比较,0级一Ⅳ级诊断人数中CT人数高于X线人数(P〈0.05),X线与CT检查在病变级别较低时检测关节数存在差异(P〈0.05);UI级到Ⅳ级病变,两组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应用CT平扫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价值较高,更易观察出细小部分及早期病变,为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提供更为明确的依据,且误诊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骶髂关节MRI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涌  曾阳东 《广西医学》2009,31(4):482-48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MRI表现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患者行骨盆X平片及双侧骶髂关节MR扫描,对比分析X线、MRI扫描征象。结果23例AS患者中X线检出率52.2%,MRI检出率87.0%。Ⅰ-Ⅱ级患者MRI可见关节软骨增厚、信号异常,滑膜信号异常,以及骨髓水肿;Ⅲ-Ⅳ级患者除有Ⅰ-Ⅱ级的表现之外,还可见大范围的骨质硬化、骨髓内脂肪沉积。Ⅰ-Ⅱ级病变MRI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Ⅲ、Ⅳ级病变两种方法检出率相似(P〉0.05)。结论MRI能够显示AS患者骶髂关节的早期病理改变,可作为A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X线和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  艾脉兴  赵孟君  林雪  吴东海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6):336-338,341,F0002
目的:比较X线和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诊断为AS的患者136例,对其X线平片及CT成像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敏感性及病变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X线诊为0~Ⅱ级骶髂关节改变中有48.8%在CT诊断中提高了诊断级别。骶髂关节面模糊(Ⅰ级改变)在X线平片中检出率较CT高(P<0.05),而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则在CT中检出率较X线平片高(P<0.05)。X线诊断为0~Ⅱ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分别为56.6%、36.6%、53.3%;X线诊断为Ⅲ~Ⅳ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分别为84.6%和90.9%。结论:CT较X线片对骶髂关节轻微病变的诊断敏感性高,所以CT扫描对AS骶髂关节炎早期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X线与CT对非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2例临床综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本组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5例,占1562%;Ⅱ级11例,占3438%;Ⅲ级13例,占4062%;Ⅳ级3例,占938%.临床早期对应CTⅠ~Ⅱ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中断消失,关节面下小囊变;临床中期对应CT Ⅲ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临床晚期对应CT Ⅳ级,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 CT能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不同阶段表现,作出正确分级,对临床诊断、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到本院进行特殊疾病鉴定的可疑AS患者,在1周内分别行双侧骶髂关节MRI和CT检查,依据纽约标准进行分级,分为早期(0~Ⅰ级)和晚期(Ⅲ~Ⅳ级)两组,分别进行X2检验。结果 CT和MRI对晚期(Ⅲ~Ⅳ级)骶髂关节炎炎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0~Ⅱ级)的判断二者相差较大,对于AS的早期骶髂关节炎炎诊断MRI明显优于CT,具有统学计意义。结论 MRI对AS早期骶髂关节炎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孙慧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435-243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中信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AS患者,均接受MRI、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诊断AS早期骶髂关节炎的结果和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及MRI诊断结果均显示,AS患者骶髂关节炎Ⅰ级0例,Ⅱ级18例,Ⅲ级25例,Ⅳ级26例,Ⅴ级11例;CT诊断结果显示,AS患者骶髂关节炎Ⅰ级1例,Ⅱ级16例,Ⅲ级23例,Ⅳ级27例,Ⅴ级13例。MRI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符合率[97.67%(42/43)]高于CT[79.07%(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CT诊断晚期骶髂关节炎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骶髂关节炎总符合率[97.50%(78/80)]高于CT[86.25%(6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AS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符合率较高,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3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随机选出80例患者的CT和MRI图像进行比较,并对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肿瘤的34例患者的CT及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MRI对骶髂关节病变的Ⅰ级、Ⅱ级检出率分别为27.5%和43.8%,高于CT的12.5%和2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分别为70.0%、66.3%、82.5%、50.0%,高于CT的38.8%、35.0%、51.3%、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肿瘤的强直性脊柱炎多为Ⅲ级、Ⅳ级,并且多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骶髂关节面虫蚀样破坏及硬化.结论 与CT相比,MRI能更早更准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合并肿瘤的风险,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讨X线、CT、MRI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表现,评价三种检查方式在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8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行骶髂关节X线、CT、MR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探讨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不同表现来检测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诊断AS的主要依据),由此判断分析早、中、晚强直性脊柱炎。结果早期AS患者共有46例,X线与CT、MRI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1;χ~2=10.38,P0.01);晚期AS患者共有40例,X线与CT、MRI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或χ~2=0.01,P0.05)。结论目前AS骶髂关节病变影像学检查中X线平片易漏诊,在骶髂关节Ⅰ、Ⅱ级早期病变分析定性方面,CT及MRI的诊断意义要比X线平片显著;在Ⅲ、Ⅳ级晚期病变中,三者相差不大;在Ⅰ、Ⅱ级早期病变中,CT与MRI比较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7.
马巍  张小飞  陈锐  赵学良 《吉林医学》2013,34(13):2519-2520
目的:探讨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3例JA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男性发病多,男∶女为20∶1。②以下肢大关节为首发症状37例(58.73%)。③HLA-B27阳性57例(90.47%)。④骶髂关节CT:Ⅰ级7例(11.11%),Ⅱ级29例(46.03%),Ⅲ级17例(26.98%),Ⅳ级10例(15.87%)。⑤预后:缓解53例(84.13%),部分缓解8例(12.70%),致残2例(3.17%)。结论:有外周关节表现的儿童,均应行HLA-B27及骶髂关节CT检查,对于HLA-B27阳性,影像学改变不明显的儿童应远期随访,早期诊断,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 (AS)骶髂关节的CT征象 ,评价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征象 ,参考相关文献将骶髂关节病变分为 :0、Ⅰ、Ⅱ、Ⅲ、Ⅳ级 ,并讨论其鉴别诊断。结果 本组 0级 3例 ,占 9.4% ;Ⅰ级 5例 ,占 1 5 .6% ;Ⅱ级 9例 ,占 2 8.1 % ;Ⅲ级 1 1例 ,占3 4.4% ;Ⅳ级 4例 ,占 1 2 .5 %。结论 根据骶髂关节的CT表现 ,结合相关临床资料 ,可准确诊断A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X线、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行X线、CT、MRI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式分级结果及检出率、影像学表现及检出情况。结果 MRI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检出率高于X线及CT,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及关节软骨囊肿检出率均高于X线、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X线、CT及MRI均可发挥一定作用,且相比于X线、CT,MRI对组织病变及分级的检出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实验室与放射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 (AS)临床、实验室及放射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确诊为AS的患者 35例 ,测定其ESR及IgG、IgM、IgA和HLA -B2 7,并同时做骶髂关节平片和CT扫描 ,研究其相互关系。结果 :本组双侧骶髂关节受累者达 10 0 %。HLA -B2 7阳性率 90以上。 35例中 ,10例平片诊断Ⅰ~Ⅱ级 ,CT诊断Ⅱ~Ⅲ级 ;15例平片诊断Ⅱ~Ⅲ级 ,CT诊断Ⅲ~Ⅳ级。AS骶髂关节炎分级越高 ,其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均加重 ,红细胞沉降率在Ⅱ~Ⅲ级中最快。结论 :AS与HLA -B2 7高度相关。AS患者骶髂关节炎分级基本可反映病情程度。两性AS患者存在差异 ,女性病情轻 ,预后好。CT对AS骶髂关节炎的诊断较平片敏感一个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