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结合CA-199、CEA、CA50、ALP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早期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临床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HICC)患者及同期收治的118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IHD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血清CA-199、CEA、CA50、ALP检测及磁共振(MRI、MRCP)检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中典型Charcot三联征者少见,患者常常表现为腹痛不适;在性别分布上,肝内胆管结石多见于女性,相反,肝内胆管结石同时合并胆管癌者多见于男性(P<0.05);腹痛、高热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发生率高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患者(P<0.05);碱性磷酸酶(ALP)大于169 U/L时,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ICC的联合诊断方面,CA199、CEA、CA50、ALP联合检测的准确性为 88.6%,磁共振单独检查的准确性为90.2%,磁共振结合血清学多指标检查的准确性为95.5%.结论 磁共振结合CA-199、CEA、CA50、ALP可以有效提高HICC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HL-ICC)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22例HL-IC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98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HL-IC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法和Cox风险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评估其对HL-ICC预后的影响。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中只有消瘦(P=0.001)一项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P=0.031)、家族肿瘤史(P=0.026)、胆肠吻合术(P=0.026)、乙肝感染(P=0.042)、胆总管结石(P=0.037)、ALP(P=0.035)、LDH(P=0.022)、CA19-9(P=0.003)、CA125(P=0.001)、CEA(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5.265,95%CI:1.389~19.954,P=0.015)、胆肠吻合术(OR=13.210,95%CI:2.165~80.667,P=0.005)、CA19-9(OR=1.004,95%CI:1.001~1.007,P=0.010)和CA125(OR=1.024,95%CI:1.001~1.048,P=0.044)是HL-ICC的独立危险因素;Log-rank法检验显示,糖尿病(P=0.031)和CA19-9(P=0.039)与HL-ICC预后相关;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7.623,95%CI:1.896~30.651,P=0.004)和CA19-9(OR=1.002,95%CI:1.000~1.003,P=0.016)是影响HL-IC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糖尿病、胆肠吻合术、CA19-9和CA125是HL-I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和CA19-9也是影响HL-ICC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丽斌 《河北医学》2013,19(1):93-97
目的:探讨国内人群肝门部胆管癌(H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本院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128例为研究组,512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收集并统计分析与HC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肝胆疾病及手术史,肝炎病史及其它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胆总管结石(X2=21.759,P〈0.001)、肝内胆管结石(X2=20.645,P〈0.001)、胆囊结石(X2=69.532,P〈0.001)、胆囊切除术(X2=10.400,P=0.001)、胆道蛔虫病史(X2=11.231,P〈0.001)、肝血吸虫病史(X2=9.146,P=0.003)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其余各项不存在差异(P均〉0.05)。逐步logistic回归发现胆总管结石(OR=3.451,95%CI=0.889-11.327)、肝内胆管结石(OR=3.189,95%CI=0.783-10.482)、胆囊结石(OR=4.981,95%CI=1.645-21.482)、胆囊切除术(OR=2.783,95%CI=0.668-8.455)、胆道蛔虫病史(OR=3.589,95%CI=0.984-13.793)、肝血吸虫病史(OR=2.442,95%CI=0.401-6.742)是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论:我国人群中HC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胆道结石及肝胆寄生虫病史,乙肝及丙肝不是其高危因素,通过了解HC的高危因素可以更深入了解HC的病因学内容,为临床诊治H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建国 《当代医学》2010,16(2):68-68
目的探讨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依据不同部位行肝叶(段)切除+胆肠空肠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患者58例。结果术后残留结石5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3a,均无复发。结论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与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8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切除组给予肝叶切除术,吻合组给予胆肠吻合术,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切除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吻合组(P 〈0.05);切除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肝肠“挂靠式”胆肠吻合来有效地加强吻合后的可靠性,避免术后胆瘘、肠瘘等并发症发生。方法 对14例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施行了肝肠“挂靠式”缝合,其中肝门部胆管癌7例,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4例,肝门部胆管损伤3例。结果 本组均收到了满意治疗效果,术后无1例发生胆瘘、肠瘘等并发症。结论 肝肠“挂靠式”胆肠吻合术克服了由于肝组织脆弱,缺乏韧性、难以牢固缝合的缺点,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张景山  郑永 《中原医刊》2011,(19):108-108
目的探讨各种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结石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均行不同术式,术后残石4例,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漏1例。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胆肠吻合术及术中术后胆道镜取石,肝部分切除加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远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8.
邹明扬 《四川医学》2002,23(12):1228-1229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991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90例肝内胆管结石的各类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总管切开(包括肝内胆管剖开)取石+“T”管引流20例(22%),肝叶切除,肝门部胆管原位整形胆管-空肠Roux-Y吻合21例(23%),左外叶切除+“T”管引流25例(27%),左半肝切除11例(12%),右肝段楔形切除6例(6.6%)。肝门部胆管狭窄切开原们整形,包括3例脐静脉修补7例(7.7%)。随访结果表明:肝切除,胆管狭窄原位整形,肝管-空肠Roux-Y吻合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能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肝叶或肝段切除是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胆肠吻合前必须先矫正胆管狭窄,清除结石病灶。  相似文献   

9.
朱理仁 《当代医学》2014,(31):96-97
目的比较肝叶切除术与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中医院收治的4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3),对照组患者行胆肠吻合术,观察组患者行肝叶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3.6±14.3)min,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9.3±25.1)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胆漏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3%和4.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8%和43.5%(P〈0.05);2组患者胆道出血及胆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效果确切,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优于胆肠吻合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巨涛  孔棣 《医学综述》2007,13(13):1011-1012
肝内胆管结石因其并发症发生率、残余结石率、复发率和再手术率高,仍是胆道外科的难题。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传统胆肠吻合术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发展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主张肝部分切除和肝叶段的规则性切除及多途径内镜取石,胆肠吻合已降为辅助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22 年3月—2022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从北京地区艾滋病社会组织招募765例HIV/AIDS患者进行在线调查,调查内容为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艾滋病心理痛苦量表。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艾滋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数据765 份,被调查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检出率83.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没有固定工作(OR =5.004,95%CI =1.867~13.410,P =0.001)、接受抗病毒治疗1~3 年(OR =2.613,95%CI =1.354~5.044,P =0.004)、不按时服药(OR =31.277,95%CI =4.143~236.092,P =0.001)是艾滋病心理痛苦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已婚(OR =0.320,95%CI =0.187~0.550,P <0.001)、坚持使用安全套(OR =0.267,95%CI =0.127~0.563,P =0.001)、确诊时间长(OR =0.115,95%CI =0.024~0.550,P =0.007)、月收入>1 0000元(OR =0.265,95%CI =0.095~0.737,P =0.011)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艾滋病心理痛苦,其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艾滋病心理痛苦的评估,并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其对早期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院内是否发生SAP分为非SAP组和SAP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SAP发生对患者早期结局事件[转归不良(mRS评分:3~6分)、卒中复发和死亡]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1039例,平均年龄(71.58±7.62)岁,男性577例(55.5%),发生SAP 64例(6.2%)。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3,95%CI:1.025~1.123,P<0.001)、入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1.114,95%CI:1.047~1.186,P<0.001)、吞咽障碍(OR=3.042,95%CI:1.523~6.084,P=0.002)及白细胞计数(OR=1.153,95%CI:1.023~1.299,P=0.020)是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P发生与更高的早期转归不良(OR=3.194,95%CI:1.516~6.730,P=0.002)、卒中复发(OR=3.368,95%CI:1.271~8.926,P=0.015)和死亡(OR=2.706,95%CI:1.111~6.588,P=0.028)事件风险相关。 结论 年龄、入院NIHSS评分、吞咽困难及白细胞计数是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P发生显著增加该类患者早期不良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3.
张雷  浦奎  张素炎  任文琦 《医学争鸣》2006,27(7):648-650
目的: 研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与非乙醇性脂肪肝(NAFLD)之间的联系. 方法: 健康职员202例均无过量饮酒史,无HBV及HCV病毒感染的证据. 脂肪肝的诊断根据肝脏超声结果判定. 结果:在202例受试者中发现NAFLD 68例(34%). 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家族史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OR=2.25,P=0.014),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对NAFLD的发病无影响. 冠心病家族史增加多项代谢异常(中心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而导致NAFLD的发生. 结论:冠心病家族史是NAFLD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联合临床检验指标及影像学特征构建一种能够术前识别胃癌浆膜浸润的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56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建模组(394例)和验证组(262例)。收集建模组患者的脾脏影像学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套索回归并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来构建浆膜浸润预测模型。在最大约登指数下取肿瘤浸润风险评分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38例)和低危组(418例),然后与其他浸润相关因素如BMI、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显著的独立影响因素共同建立可视化的浆膜浸润预测列线图。结果:将患者以肿瘤浸润评分≤-0.335分为低危组,>-0.335为高危组,经验证组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的诊断准确性较为一致(P<0.001)。经浸润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像组学肿瘤浸润评分(OR=2.9,95%CI=2.1~4.2,P<0.001)、术前低白蛋白(OR=1.3,95%CI=1.2~3.1,P=0.003)、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OR=1.8,95%CI=1.2~2.7,P=0.004)、肿瘤分化程度(OR=2.6,95%CI= 1.8~3.7,P<0.001)是浆膜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这4个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浆膜浸润风险,其AUC值为0.733。结论:基于脾脏影像的肿瘤浸润评分联合其他临床因素可准确预测胃癌浆膜浸润与否,提高诊断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DSA评估头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头颅MRI评估脑白质疏松(LA),进一步明确头颈部LAA和LA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31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头颅MRI和DSA检查,同时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和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根据Fazekas量表分为“显著”LA病变组和“无或轻度”LA病变组,然后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来明确其危险因素。结果:LA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程度最高(r=0.30,P<0.001);年龄(OR 1.11,95%CI 1.07~1.15,P<0.001)、高血压(OR 3.64,95%CI 1.61~8.20,P=0.002)、中度颈动脉狭窄(OR 4.49,95%CI 1.54~13.13,P<0.01)和重度颈动脉狭窄(OR4.29,95%CI 1.69~10.90,P=0.002)均是LA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LAA与LA存在相关 性,颈动脉狭窄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其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disc、CNKI、WANGFANG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8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计患者10797例.Meta分析结果示,合并乳头旁憩室(OR=2.43,95%CI:1.84~3.21)、术前多发结石(OR=1.63,95%CI:1.20~2.20)、术前结石直径>1 cm(OR=2.53,95%CI:1.73~3.70)、胆总管直径>15 mm(OR=2.39,95%CI:1.84~3.11)、合并胆囊结石(OR=1.20,95%CI:0.82~1.76)、胆道狭窄(OR=2.70,95%CI:1.66~4.41)、机械碎石术(OR=2.15,95%CI:1.65~2.79)、胆道手术史(OR=10.90,95%CI:6.07~19.56)、胆道积气(OR=2.05,95%CI:1.52~2.77)、乳头大切开(OR=2.80,95%CI:1.61~4.84)、老年人(OR=1.62,95%CI:1.13~2.31)等因素与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高度相关.结论 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措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1 10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2.7%)术后出现脑转移.所有患者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直肠癌患者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术后TME分期提示为Ⅱ期或更晚分期的患者,根据情况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XELOX)或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方案(FOLFOX)的化疗.分别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对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伴肺转移、是否伴肝转移等可能影响术后脑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x2 =5.844,P=0.016)、术前血清CEA水平(x2=5.395,P=0.020)、肿瘤组织学类型(x2=4.950,P=0.026)和是否伴肺转移(x2=52.569,P=0.000)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脑转移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OR=0.278,95%CI:0.095~0.817,P=0.020)、术前血清CEA水平(OR=0.423,95%CI:0.192~0.933,P=o.033)和是否伴肺转移(OR=10.814,95%CI:4.705~24.856,P=0.000)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发生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位置为直肠、高术前CEA水平及伴有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内更容易发生脑转移.  相似文献   

18.
背景:新辅助放化疗已经成为局部晚期直肠癌(T3-4 或/和 N1-2 病变)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当前术前分期检查(主要是ERUS和MRI)的准确性并不理想,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进行术前分期的设备和技术。本研究目的为研究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根据其特征选择新辅助放化疗适应证的可能性。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前瞻性收集的数据库中检索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间本科室收治的直肠癌患者。统计数据分析采用Mann-Whitney 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SPSS 15.0)。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1005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病理证实其中761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7个因素独立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包括:恶性程度高(即为低未分化肿瘤)〔比值比(OR)3.856;95%可信区间(CI):2.064 至7.204;P<0.001〕;肿瘤体积大(OR: 2.455; 95%CI: 1.755 至 3.436; P<0.001);CEA升高(OR:1.823;95% CI:1.309 至2.537;P<0.001);非肿块型肿瘤(OR:1.758;95%CI:1.273至2.427;P=0.001);不伴发息肉(OR:1.602;95%CI:1.103至2.327;P=0.013), 无便血史(OR:1.659;95%CI:1.049至2.624;P=0.030) 和肿瘤环周浸润范围大(OR:1.813;95%CI:1.055至3.113;P=0.031)。以上述结果为基础建立回归方程,用随后收治另50例直肠癌临床信息带入方程进行计算,其预测准确率为64%(32/50)。 结论:多种临床病理因素为局部晚期直肠癌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建立预测方程从而选择适合进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具有可行性。该预测方程的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并明确应对策略,旨在缩短院前延迟时间。 方法 经Pubmed、Embase等十大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用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19篇,均为流行病调查研究,以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Meta分析将影响因素归纳为3大类。①社会因素:年龄[OR=1.090,95%CI(1.060~1.130),P<0.001]、性别[OR=1.180,95%CI(1.050~1.330),P=0.006]、文化水平[OR=1.410,95%CI(1.190~1.670),P<0.001]、居住地区[OR=1.350,95%CI(0.990~1.840),P=0.060];②临床因素:糖尿病史[OR=1.380,95%CI(1.220~1.560),P<0.001]、心绞痛史[OR=1.370,95%CI=1.050~1.770,P=0.020]、心肌梗死史[OR=1.080,95%CI(0.640~1.830),P=0.760]、PCI史[OR=0.760,95%CI(0.670~0.860),P<0.001];③其他因素: 夜间发病[OR=1.630,95%CI(1.340~1.970),P<0.001]、就诊方式[OR=0.640,95%CI(0.570~0.710),P<0.001]、未将症状归因于心脏[OR=3.100,95%CI(1.620~5.940),P<0.001]。 结论 高龄、女性、糖尿病史、心绞痛史、夜间发病、未将症状归因于心脏是其危险因素,高学历、PCI史、EMS就诊是其保护因素,居住地区、心肌梗死史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无关。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能够缩短院前延迟时间,降低患者院外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