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术后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浅部感染(位于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感染(位于深筋膜和肌肉)和相邻组织器官间隙感染,其中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制定的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为感染发生在术后1个月(无植入物)或1年内(有植入物),感染与外科手术有关,以及感染累及切口深部组织(如肌肉和筋膜),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来自切口深部组织的脓性分泌物;切口自然裂开或因故由外科医师打开;经直接检查、手术探查或组织病理、放射检查等发现切口深部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医生诊断的切口深部感染。脊柱术后SSI的发生率约为1%~14%,因脊柱术后的切口深部感染和相邻组织器官间隙感染均位于深筋膜下的一个死腔内,通常被统一划分为脊柱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脊柱手术部位的浅部感染通过使用敏感抗生素和外科换药可治愈,但切口深部感染的处理相对复杂,尤其是在使用内固定物后的深部感染,是脊柱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内固定失效、脊柱失稳、神经功能障碍甚至脓毒症、死亡,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增加。笔者旨在总结脊柱手术部位深部感染的治疗方法,指导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技术快速发展,内固定物广泛应用,而由此引发的脊柱后路手术后的深部感染也逐渐成为临床面对的重要问题。由于脊柱后路手术创伤大,位置深,相应解剖结构不利于感染控制,使得脊柱后路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的临床处理较为棘手,严重时需要取出内固定,导致手术失败。Meh-bod、Vicario、Ploumis等[1-3]许多学者在临床上采取了各种措施治疗脊柱后路术后深部感染,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指在无内置物材料30d内或有内置物材料手术12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的感染~([1]),包括表浅切口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及邻近器官和组织间隙的感染~([2])。临床上,脊柱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45.2%),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31.4%),其他常见的致病菌还有肠球菌、大肠杆菌、消化链球菌等~([3])。笔者所在医  相似文献   

4.
脊柱侧凸矫正术后深部感染2例报告史亚民1刘汝落1侯树勋1商卫林1黄宇宏2感染是脊柱侧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常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984~1991年,我院手术治疗各类脊柱侧凸156例,发生切口深部感染2例(1.3%),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脊柱疾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同时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无置入物手术30d内、有内置物(如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器、人工椎间盘等)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器官/组织间隙感染。脊柱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SA score)、肥胖、糖尿病、吸烟,此外手术入路、内置物、骨移植、手术时间及输血都被认为是SSI的危险因素。脊柱术后SSI发生率在0.7%~12%之间,近些年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甚至增加了死亡率[1],预防脊柱手术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意义重大。笔者对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经验。方法 :收集我科自199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患者的资料,对文献中常见脊柱术后感染高危因素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置入、输血、长期吸烟史、类固醇激素服用史、全身其他部位感染、脑脊液漏、二次手术、后路手术等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阳性危险因素,对阳性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3964例患者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术后3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其中男9例,女27例;年龄16~76岁(61.2±3.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者12例,全身其他部位感染(包括慢性感染)3例,类固醇激素服用史(自身免疫性、代谢性疾病)1例。单因素卡方检验提示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置入、输血是脊柱术后感染相关阳性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史、类固醇激素服用史、全身其他部分感染、脑脊液漏、二次手术、后路手术与脊柱术后感染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糖尿病、输血、内固定置入及长手术时间会增加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其中长时间手术、肥胖、输血导致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最高,其次是糖尿病和内固定置入,而高龄在所有阳性危险因素中导致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最小。结论:肥胖、高龄、糖尿病、输血、内固定置入及长手术时间会增加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早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以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治疗88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的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例(0.68%,60/8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例(发生率为0.12%,11/8818),迟发性感染49例(发生率为0.56%,49/8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例保留内固定,2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例保留内固定,10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例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例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vancomycin powder,VP)预防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15年4月1日以前的文献,搜集关于脊柱手术中切口内局部应用VP的对照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以及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10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和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155例患者。根据纳入文献提供的信息进行3项亚组分析,分别比较局部应用VP对脊柱常规手术和矫形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对脊柱内固定手术和非固定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以及对脊柱手术后浅表和深部切口感染率的影响,发现局部应用VP能显著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后感染风险(OR=0.27,95%CI 0.12~0.57,P=0.0007)和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风险(OR=0.33,95%CI 0.17~0.66,P=0.001),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OR=0.33,95%CI 0.14~0.77,P=0.01),但对于脊柱矫形手术、非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以及浅表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则不明确(P0.05)。结论:术中局部应用VP能够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风险,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脊柱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分析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40例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匹配同期4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可能影响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条件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纳入的单因素进行逐步筛选,之后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可造成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术后感染与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既往手术史、手术范围、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因素相关性较高(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状况、糖尿病、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影响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营养状况、糖尿病、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导致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以防感染。  相似文献   

10.
脊柱手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脊柱术后早期各项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尽早判断切口深部感染的存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2001年1月~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脊柱外科中心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中,术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24例(感染组),男20例,女4例;年龄55.0±15.0岁(14~75岁);急性感染14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迟发性感染10例(术后3个月后发生)。以同时间段行脊柱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的51例患者(男29例,女22例;年龄19~81岁)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5/6天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等参数,同时回顾相应时间点患者体温与局部伤口情况。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CRP、ESR及体温等参数超过对照组患者相应时间点该参数值的均数+2倍标准差(+2s)作为上述参数异常的标准;局部伤口以出现红肿热痛、伴或不伴渗出作为异常的标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切口深部感染组患者术后3d的CRP显著性升高(P=0.005);术后5/6d,CRP(P=0.000)、中性粒细胞总数(P=0.020)及体温(P=0.001)均显著性增高。在术后3d或5/6d时,24例患者中共有8例(33.3%)体温增高;2例(8.3%)白细胞总数升高,11例(45.8%)中性粒细胞总数升高;18例(75%)ESR升高,21例(87.5%)CRP升高;3例(12.5%)在术后短期内(1周)出现手术伤口部位红肿热痛,伴或不伴渗出。CRP及ESR等参数对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体温、伤口局部体征及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总数等感染相关指标(P0.05)。迟发性切口深部感染患者外周血各项炎症指标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定时检测周围血中CRP和ESR有利于早期判断切口深部感染,CRP升高可在早期有效判断切口深部感染。  相似文献   

11.
正胸腰椎疾患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切口深部感染作为脊柱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1、2]。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术后仍然存在12.7%的手术部位感染率[3]。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除了增加患者痛苦外,还常因再次手术、长期抗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等情况,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4、5]。  相似文献   

12.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首次感染发生时间≥术后1个月)病例的治疗方法 ,并进行分析总结。方法:自2005年8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病例1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例,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17例,单纯切口深部感染9例(组1),单纯椎间隙感染7例(组2),同时合并切口深部及椎间隙感染2例(组3),分析迟发性感染的特点,比较3组迟发性感染在体温、炎症指标(WBC计数、ESR、CRP)、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发生迟发性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术后17个月(1~101个月),三组病例间感染在发病时间、体温、WBC、ESR、CRP中,仅组2与组3间的体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1中8例患者行清创+对口冲洗引流术,其中4例取出内固定,组2中1例合并局部不稳定行手术治疗,组3中1例因明显的深部感染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治愈,平均随访18个月(12~40个月),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对迟发性脊柱后路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病例,清创+对口冲洗引流术是有效治疗,对于手术节段融合满意的患者,可积极取出内固定;迟发性单纯椎间隙感染,首选抗生素保守治疗,对于合并明显的切口深部感染或存在不稳定的病例,可行手术清创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RP及ESR在脊柱内固定手术前后的一般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患者98例,其中并发脊柱深部切口感染7例。在术前1天、术后1、3、7、14、21、28天检测CRP及ESR。对于并发脊柱深部切口感染患者,28天后继续每周检测CRP及ESR,直至感染控制,CRP正常。同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是否输血等可能影响CRP及ESR数值变化的因素。结果 CRP在脊柱内固定术后3日达峰值,为86.80 mg/L,然后快速下降,一般在术后14日降至正常,为6.76 mg/L。ESR在脊柱内固定术后7日达峰值,为64.93 mm/h,然后缓慢下降,但术后28日仍高于正常,为20.46 mm/h。术后不同手术部位的CRP动态变化趋势一致,均在术后3日达峰值,术后14日逐渐降至正常,但同时期在胸椎及胸腰段的CRP均值峰值相应高于颈椎及腰椎部位。脊柱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患者与一般无感染患者相比,其CRP峰值后移,术后7日峰值(136.5 mg/L)高于术后3日(117.31 mg/L),而且回落至正常时间推迟,术后14日(39.93 mg/L)仍高于正常。随感染控制,在术后42日降至正常(6.02 mg/L)。ESR在脊柱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患者高峰在术后7日出现,但其峰值更高,达106 mm/h,下降幅度小,持续偏高,在术后42日仍高于正常,为43mm/h。结论动态观察CRP及ESR有助于早期发现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从而早期治疗。对于肥胖、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为术后感染高危人群,动态检测CRP及ESR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后路手术较少见的并发症,由于脊柱手术切口的特殊性,一旦切口发生感染,治疗非常困难。采用清创后的闭合灌注冲洗还是开放引流,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我科自1996-2006年进行脊柱后路手术630例(其中颈椎手术200例,胸椎手术53例,腰椎手术377例),发生切口深部感染3例,经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在脊柱手术关闭切口前使用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对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搜集从2010年1月~2014年12月由我院骨科同一术者实施手术的患者资料,排除其中椎体成形手术、原发感染手术、Halo头环固定术、椎间孔镜手术及内固定取出手术。共计纳入706例满足条件的脊柱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的311例脊柱手术患者,在关闭切口前使用1000~1500ml生理盐水冲洗术野。观察组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进行的395例脊柱手术患者,在关闭切口前使用1%的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2min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一遍。观察术后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对两组变量和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指数、贫血人数、低蛋白血症人数、糖尿病人数、手术入路、节段涉及、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等指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311例患者中9例(2.9%)发生了术后切口感染,2例(0.6%)为表浅切口感染,7例(2.3%)为深部切口感染;观察组395例患者中仅1例(0.2%)发生切口感染,为浅表切口感染。两组患者在总切口感染率(P=0.009)和深部切口感染率(P=0.009)上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稀碘伏溶液浸泡是影响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在脊柱手术关闭切口前使用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是一种有效、简单、廉价、值得推荐的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风险的方法。但其更确切的效果以及最佳的标准化操作方法有待更大规模、证据等级更高的研究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术中聚维酮碘溶液联合生理盐水冲洗在预防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性。方法 426例脊柱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分为聚维酮碘溶液联合生理盐水冲洗组(n=209)及单纯生理盐水冲洗组(n=217),术中分别行聚维酮碘溶液联合生理盐水冲洗及单纯生理盐水冲洗,分别计算术后感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聚维酮碘溶液联合生理盐水冲洗组209例中无感染发生;单纯生理盐水冲洗组217例中发生浅部感染1例(感染率0.46%)、深部感染4例(感染率1.84%)、全层感染5例(感染率2.3%),总感染率为4.6%。两组浅部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两组深部感染率及全层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7)。结论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聚维酮碘溶液联合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切口浅部及深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脊柱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77岁,平均(49.1±13.2)岁。本组急性感染11例,迟发感染3例。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无内固定2例,采用清创引流技术。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有内固定9例,早期5例采取清创置管灌洗引流技术,4例保留内固定物,1例术中取出内固定物;近期4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保留内固定物。迟发感染3例,取出内固定物并置管引流治疗。结果急性感染无内固定2例均1次手术治愈。急性感染有内固定,早期5例中2例1次手术治愈并保留内固定物,1例直接取出固定物感染控制,1例2次手术取出固定物感染控制,1例复发形成慢性窦道,再次手术取出固定物感染控制;近期4例内固定物均获得保留,感染完全控制。迟发感染病例均1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6~36个月,无感染复发。结论无固定脊柱切口深部感染仅行清创引流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急性切口深部感染,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有利于内固定物的保留;迟发感染取出内固定物可以迅速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8.
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患者7例,均为脊柱术后3周内发生的急性感染。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42岁。伤口有内植物4例,无内植物3例。感染确诊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并以血供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的方法治疗。所用组织瓣包括:椎旁肌推进肌瓣4例,胸腰筋膜瓣1例,背阔肌肌瓣1例,椎旁肌推进肌瓣联合胸腰筋膜瓣1例。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8个月。随访期间,有内植物的4例患者中,除1例腰椎融合的患者因术后感染复发而拆除内固定外,其余3例成功保留内植物。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经背阔肌转位术后感染创面愈合,但供区皮瓣下出现积液,经过穿刺引流,局部加压包扎后治愈。其余5例创面获得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血肿、积液及伤口裂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滴抗生素,并以邻近组织瓣修复创面是治疗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深部切口感染与同期手术无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尿路感染、肺部疾病,术前血液学指标,手术相关因素,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进行分析,确定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0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共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58.9±7.8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饮酒、糖尿病、尿路感染、输血与感染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 LR法)显示BMI>25kg/m2(P=0.031),既往饮酒(P=0.049),糖尿病(P=0.006),尿路感染(P<0.001),术后引流少(P=0.040),术后输血(P=0.001)是发生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高BMI是深部切口感染的四个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4.92、5.53、3.10、2.78)。结论:术前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BMI>25kg/m2以及术后引流少、输血多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年。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60岁)、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30kg/m2)、融合节段(是否>2个)、手术持续时间(是否>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是否<35g/L)、是否贫血、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是否>48h)、失血量(是否>1000ml)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感染组根据感染灶是否穿破深筋膜分为浅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收集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χ2检验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结果:378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5例,感染发生率为2.51%,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18~82岁(43.5±15.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BMI>30kg/m2、融合节段、贫血、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5.267,P=0.008)、手术时间超过3h(OR=7.156,P=0.000)、低蛋白血症(OR=4.358,P=0.016)、合并糖尿病(OR=3.578,P=0.005)和失血量>1000ml(OR=4.659,P=0.007)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例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根据感染部位分为浅表感染65例,深部感染30例,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