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莫名其妙地出现足趾或手指关节疼痛时,很多人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痛风,却很少有人知道,颈、肩、腰、背痛也有可能是痛风引起的。脊柱痛风虽然不如周围关节痛风常见,但每3?4位痛风患者中就有1位存在脊柱痛风。脊柱痛风患者的自我管理,需要用好3大法宝。  相似文献   
2.
神经双卡综合征(double crush syndrome,DCS)即神经局部损伤后引起神经对压迫等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轻微的损伤性刺激即会造成神经的其余部位出现明显损伤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神经双卡综合征最早由Upton 和Mccomas两位学者提出并为之命名,并认为神经损伤后的轴浆运输减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1].但自这一假说提出至今相关争议便从未停止过,2010年的一项涉及528名临床医师的国际性网上调查显示:仅有58%的学者支持这一假说,而21%的学者并不认同这一假说,其余21%的学者则持保留态度;且不同专业领域的医师所表现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存运动治疗师中有85%的学者支持这一假说,而在手外科领域这一数值则只有51%,而仅有24%的神经内科医师表示赞同这一假说[2].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通过电生理技术对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平山病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探究手术干预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平山病患者4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例;手术时年龄14~26岁,平均18.2±2.8岁,病程6~84个月,平均22.3±20.1个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7.2±4.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接受上肢神经传导检查、针肌电图检查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hand,DASH)量表评估。通过比较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形态及肌肉募集情况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变,并通过DASH量表评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后上肢功能变化。分别比较术前症状严重侧和轻侧及手术前后电生理检查结果,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CMAP波幅,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形态及肌肉募集情况;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DASH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症状严重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波幅较轻侧明显降低(P<0.05),超过半数患者针肌电图检查可见双侧神经源性损害。术前及术后随访结果对比显示,术前症状严重侧正中神经CMAP波幅平均为9.79±4.63mV,术后平均为11.04±4.4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症状严重侧尺神经CMAP波幅平均为4.04±3.25mV,术后平均为6.19±4.30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MAP波幅恢复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严重侧上肢被检肌肉自发电位出现比例、MUAP形态宽大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被检肌肉募集情况有较为显著改善,其中术前42例患者症状严重侧桡侧腕屈肌存在募集减弱(42/43,97.7%),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同一肌肉存在募集减弱(32/38,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DASH量表评分为7.04±7.63分,末次随访时6.89±7.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山病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后,上肢CMAP波幅提高,肌肉募集情况改善,该手术对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全麻下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手术各操作步骤中使用H反射监测S1神经根功能的变化情况,明确该神经电生理参数在监测全麻下脊柱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单侧L5/S1椎间盘突出症(S1神经根损伤)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7例,女7例;年龄25~53岁;身高160~177cm。均行全麻下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单纯髓核摘除术。术前、术中各操作步骤(通道置入、神经根暴露、突出髓核摘除及内窥镜系统退出)及术后分别记录双侧下肢比目鱼肌H反射,测量并对比潜伏期及波幅(基线-负向波峰)等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术前完成全麻插管后、在手术体位所测得的H反射参数作为术中H反射的基线值。术中,患侧H反射波幅自神经根暴露(通道触碰或挤压神经根)阶段开始便出现明显下降(P0.05),在剥离推移神经根时H反射波幅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平均下降(43.9±20.5)%,P0.05],而后虽有回升,但较基线值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结束时,所有患者患侧H反射都得以保留,但波幅仍较基线值下降约(15.1±9.0)%(P0.05)。术后第2日,所有患者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明显好转(术前vs.术后:6.4±1.3 vs.0.6±0.6,P0.05);12例患者复测患侧H反射,各项参数相较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2例患者术中出现H反射波幅下降超过85%的情况,在停止操作、放松牵拉神经根后数十秒,H反射都得以部分恢复,术后未出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结论:比目鱼肌H反射波幅能有效反映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手术各操作步骤中S1神经根的电生理传导功能,术中应用H反射监测技术可为全麻下脊柱内窥镜手术提供额外的、可靠的辅助监护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9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症5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行性侧凸12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224例,行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节段118例。行单节段减压手术95例,双节段减压手术212例,3节段减压手术35例。术前对患者下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对下肢肌肉和腰骶部椎旁肌进行针电极EMG检测,对比目鱼肌进行H反射检测。所检测肌肉的针电极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即纤颤电位、正锐波及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CRD)时,提示有神经损害;神经传导检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异常标准:MCV40m/s,SCV39m/s;患侧H反射消失或双侧潜伏期差值1.5ms,提示存在S1神经根病变损害可能。EMG检测的灵敏度=EMG检测结果阳性与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特异性=EMG检测结果阴性与未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未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结果 :针电极EMG部分,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87.2%;CRD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100%;宽大和多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92.2%,特异性为18.2%。神经传导检测部分,342例患者中,89例患者胫神经、101例患者腓总神经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幅值降低,其中45例患者(病程3年)在趾短伸肌记录不到CMAP,但在胫前肌可记录到低幅值、速度正常的CMAP;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217例患者H反射消失,54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ms。结论:CRD、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对诊断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而MUP对责任节段的诊断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6.
当莫名其妙地出现足趾或手指关节疼痛时,很多人会怀疑自己得了痛风,但很少有人知道,颈肩腰背痛也有可能是痛风引起的。脊柱痛风虽然不如周围关节痛风般常见,但每3~4位痛风患者中就有1位存在脊柱痛风,因此脊柱痛风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罕见。痛风患者应做好以下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平山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及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上肢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平山病患者、83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和28例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的上肢神经电生理检测资料.其中87例平山病患者中,72例单侧上肢、15例双侧上肢出现肌肉萎缩;83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中,30例单侧上肢、53例双侧上肢出现肌肉萎缩;28例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中,20例单侧上肢、8例双侧上肢出现肌肉萎缩.结果 平山病患者患肢尺神经刺激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明显低于正中神经刺激的CMAP波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患肢正中神经CMAP波幅明显低于尺神经CMAP波幅,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CMAP波幅降低程度相同.平山病患者的平均尺神经/正中神经(U/M)CMAP比为0.58±0.40,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为2.28±1.25,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为1.31 ±0.63,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U/M CMAP比值<0.6的患肢中,平山病有62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和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分别只有3例和1例;在U/M CMAP比值>1.7的患肢中,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有57例,平山病有12例,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有4例.所有患者双侧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均正常,健肢的CMAP波幅均正常.结论 平山病患者小鱼际肌肉萎缩程度重于大鱼际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与之相反,而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平山病患者屈颈位与颈椎中立位F波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于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施行,共纳入健康志愿者25名及平山病患者22例.平山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 ~44岁,身高165 ~183 cm,病程6~240个月.所有研究对象于颈椎中立位及屈曲位(屈曲45 °,维持30 min)时分别行双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检测.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立位及屈颈位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对照组屈颈位和中立位F波诸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论屈颈与否都未记录到重复F波.患者组中立位时,症状较重侧尺神经F波的响应频率(=5.209,P=0.000)、最小潜伏期(t=23.843,P=0.006)及平均潜伏期(t=4.731,P =0.022)等参数都较对照组下降或延长,3例患者出现重复F波;正中神经F波的异常则主要为双侧响应频率的明显下降(t=23.696、23.998,均P=0.000),且症状较重侧5例患者存在重复F波.屈颈位时,症状较重侧尺神经F波的平均波幅(t=-3.322,P=0.003)、最大波幅(t=-2.552,P=0.019)、持续时间(t=-3.323,P=0.003)、响应频率(t=-2.604,P=0.017)及重复F波的数目(9/22)(P=0.044)都较颈椎中立位时明显增加,并且10例尺神经F波消失的患者5例再次诱发F波;而症状较重侧正中神经则主要以平均波幅(t=-2.188,P=0.040)、最大波幅(t=-3.847,P=0.001)及响应频率(t=-2.421,P=0.025)的增加为主要表现,并且6例正中神经F波消失的患者1例再次诱发F波.结论 平山病患者屈颈位F波较颈椎中立位时存在明显的规律性改变,尤以F波波幅的异常增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