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行喙突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对比两种方法的不同,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方法: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共收治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同时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锁骨下喙突入路)及对照组(腋入路)。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均应用超声引导进行。将两组患者的麻醉操作、阻滞具体操作时间、不良反应以及麻醉成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阻滞具体操作时间[(836.7±217.9)s]显著比对照组[(621.3±204.7)s]时间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4.17±1.25)s]与对照组[(5.27±0.78)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麻醉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前臂和手部手术时,合理的应用超声引导行喙突旁入路神经阻滞是极为有效的。该方法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较,操作更便捷,阻滞具体操作时间更长,不良反应较低,麻醉成功率有所提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在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的安全性和阻滞范围。方法对40例手术的患者,应用B超在患侧喙突内下处探到腋动脉第2段,将超声探头置于腋动脉的正上方(前胸壁的点),测量该点与喙突的距离、腋动脉的浓度及其同胸膜的位置关系。其中20例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结果B超不能清楚地显示锁骨下臂丛的结构,但选择喙突内下2cm作为锁骨下臂丛阻滞的穿刺点是合理的。在该点腋动脉第2段的深度,左侧是2.84cm,右侧是2.78cm。穿刺点到胸膜的水平距离,左侧为8.1mm,左侧为7.7mm。腋动脉的深度和穿刺点到胸膜的距离均同病人的体重呈正相关。20例B超实时定位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达95%,臂丛发出7根神经的阻滞率为40%,但其中5根神经(肌皮、正中、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为85%。结论在B超定位的帮助下,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可以达到上肢广泛区域的阻滞并可避免气胸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入路与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寻找一种更理想的阻滞入路。方法: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50例,ASA I~II,男女不限,年龄5~14岁,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A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阻滞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还是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对两点法和单点法这两种定位方法在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57名拟于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点组(Group Single, n=29)和两点组(Group Dual, n=28), 采用神经刺激仪在锁骨下部定位臂丛神经,单点组定位臂丛后束,引发伸腕伸指动作后注入0.5%罗哌卡因30mL;两点组除定位后束外,追加定位臂丛外侧束肌皮神经组分,引发屈肘反应,分别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mL和10mL。阻滞后每隔10min评价臂丛神经所支配的所有上肢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同时记录总体评分,操作时间和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阻滞后10min,两点组的肌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阻滞后30min,两点组中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89.3% vs 62.1% ; 85.7% vs 58.6%,P<0.05)。两组的总体评分无差异(11.5±2.4 vs 10.8±4.3)。结论 对于锁骨下喙突入路神经阻滞,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个运动反应后分次注入局麻药的方法优于单点法。  相似文献   

7.
刘显刚  雍记智 《西部医学》2005,17(5):494-495
目的寻找一种麻醉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的臂丛阻滞途径。方法123例ASAⅠ-Ⅱ级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经前斜角肌旁人路组(观察组,n=50)、经肌间沟入路+经腋路入路组(对照组,n=73),比较不同臂丛神经阻滞入路途径的优缺点。结果观察组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前斜角肌旁人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临床常用臂丛阻滞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桡骨远端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三组不同入路的相关临床指标及神经分支痛觉改善时间。结果: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桡骨远端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186例腋入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探索曹白,谢立民(马鞍山市钢铁总公司医院麻醉科243000)腋入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尚未见报道。我们在乳房癌根治术中解剖腋窝血管神经时的观察以及根据臂丛神经的局部解剖,沿腋动脉行走方向,伴随着腋动脉搏动的感觉,以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血管定位法 ,评估此入路的麻醉效能。方法 :选择 4 0例上肢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0例。实验组选用臂丛 (腋路 )神经阻滞血管定位法 ,用国产 2 %氯普鲁卡因 ;对照组用常规臂丛 (腋路 )血管搏动法 ,用药同实验组。观察麻醉起效时间 ,痛觉消失时间 ,运动阻滞起始时间以及痛觉恢复起始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 ,痛觉消失起始时间 ,运动阻滞时间 ,运动恢复起始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观察实验组 ,有 2例患者穿刺局部有淤血。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血管定位法与血管搏动法 ,两种方法麻醉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各组患者每神经束分别注射局麻药8、7、 6、 5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 4组患者各神经分支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30 min后,A、B两组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95%,C组为90%,D组为77.5%,A、B两组阻滞效果优于D组(P=0.021).A、B、C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D组(87.5%,P=0.027).A、B、C、D 4组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377 ±111)、(369 ±135)、(351±112)、(296±101)min,D组小于其他3组(P=0.024).4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从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需要量,每神经束只需注射局麻药6 ml(共18 ml)即获得成功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定位臂丛神经后束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PY  Che XH  Gu HH  Lia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2058-2061
目的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臂丛后束与外侧束的阻滞成功率。方法选择7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外侧束组和后束组,采用Wilson提出的喙突人路,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引发臂丛神经的外侧束或后束所支配的远端运动反应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ml。在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分别记录上肢5支终末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结果外侧束组阻滞成功率为53.1%,后束组阻滞成功率为78.9%,后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侧束组(P〈0.05)。结论引发后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阻滞成功率要高于引发外侧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的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5例,随机等分为3组,用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0.5 ml/kg;Ⅱ组0.75 ml/kg;Ⅲ组1 ml/kg。分别记录手术前和切皮后3min患儿的SBP、DBP和HR及手术时肢体活动、寒战和辅助使用静脉麻醉药的情况。结果:Ⅰ组比Ⅱ、Ⅲ组患儿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增多(P〈0.05);Ⅰ组切皮时有4例肢体活动,SBP、DBP和HR明显增高,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Ⅱ、Ⅲ组(P〈0.05)。Ⅲ组有5例出现寒战反应。结论: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75ml/kg的剂量能产生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赵朝华  赵俭  何玉明  杨国艳 《四川医学》2010,31(10):1520-1522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胸段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组(单纯胸段硬膜外麻醉),各25例。记录麻醉前(T0)、硬膜外麻醉首剂注射后15min(T1),手术切皮后5min(T2)、清除腋窝淋巴结(T3)时的SBP、DBP、HR、SpO2,观察麻醉效果,并记录辅助药使用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开始时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在清除腋窝淋巴结时(T3)的SBP、DBP、HR对照组明显高于联合麻醉组(P〈0.05);对照组在清除腋窝淋巴结时(T3)的SBP、DBP、HR与手术切皮后5min(T2)相比明显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麻醉效果整体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达到I级的为18例(72%)VS 9例(36%)。两组辅助药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麻醉组中有19例(76%)患者未使用任何辅助药,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辅助药,其中有9例(36%)还需要大剂量辅助药方能完成手术。结论胸段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可安全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利用超声定位与解剖定位2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与解剖定位组,超声定位组通过超声定位,解剖定位组通过体表标志定位,2组使用相同的局麻药混合液,均为1.000%盐酸利多卡因和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记录麻醉完成时间及起效时间,用药剂量,采用VAS法判定麻醉效果,记录麻醉不良反应,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x。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超声组患者的操作时间为(3.114-1.32)min,VAS评分为(2.86±0.52)分;传统组患者的操作时间为(5.91±2.24)min,VAS评分为(4.11±0.82)分。2组患者在操作时间和麻醉效果评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82、7.511,P均〈0.01)。超声组患者中仅发生1例Honer综合征,而传统组中发生6例Honer综合征,3例局麻药毒性反应,5例血肿,1例气胸,2组在Honer综合征以及血肿发生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83、5.402,P均〈0.05)。结论超声组与传统组相较,麻醉时间短,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O.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ASA Ⅰ~II级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组(R组),各25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min(T2)、10min(T3)、20min(T4)、30min(B)的HR、MAP、SpO2、RR,观察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麻醉镇痛质量。结果两组在各时间段的HR、MAP、Sp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起效时间:L组为(4.6±1.2)min,R组为(4.9±1.4)min(P〉0.05);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L组为(485±140)min vs (220±30)min,R组为(445±130)min vs (186±38)min(P〉0.05)。两组麻醉镇痛质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30mL皆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两者麻醉起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麻醉镇痛质量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为芬太尼组,B组为瑞芬太尼组,每组各35例。B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直至手术结束。术中当患者VAS评分〉3或出现体动反应时,A组追加芬太尼0.05mg静脉滴注;B组增加瑞芬太尼泵入剂量0.01μg/(kg.min)观察并记录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RR.SPO2)变化,麻醉镇痛效果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RR.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B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麻醉效果良好,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