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程控硬膜外脉冲式输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阶梯式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
方法 选取拟经阴道分娩足月妊娠初产妇141例,年龄22~35岁,BMI 18.5~30.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阶梯式1组(S1组)和阶梯式2组(S2组),每组30例。三组均于L3-4椎间隙穿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泵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C组在分娩全程脉冲剂量为6 ml/h;S1组在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为6 ml/h,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为8 ml/h;S2组在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为6 ml/h,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为10 ml/h。记录宫口开3 cm、宫口开6 cm、宫口开全、分娩即刻产妇VAS疼痛评分。记录产程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使用总量、缩宫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下肢运动功能(Bromage评分)及不良反应。胎儿脕出后,自全呼吸前,采集新生儿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时Apgar评分。
结果 宫口开6 cm及宫口开全时S1组、S2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且S2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1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S1组(P<0.05);S1组、S2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P<0.05);S2组镇痛药使用总量明显少于C组,新生儿脐动脉Lac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三组缩宫素使用率、分娩方式、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程控硬膜外脉冲式输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阶梯式分娩镇痛安全有效,且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10 ml/h镇痛效果更好,麻醉用药总量少,对母婴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腰丛神经阻滞技术与硬膜外阻滞技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接受腰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接受硬膜外阻滞。结果①观察组股神经、隐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诱导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②麻醉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60 min,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的术后镇痛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丛神经阻滞技术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具有起效快、血压变化幅度小、镇痛时间长、术后消化系统功能恢复快、尿潴留发生率更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4.
背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过程中,大隐静脉仍为最常用的桥血管材料,但采集难度较高.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使用间断小切口及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的优缺点.方法:纳入258例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其中间断小切口法采集大隐静脉112例,传统长切口法146例.观察采集大骆静脉时间、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间断小切口组采集大隐静脉时间长于传统长切口组(P<0.05).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长切口组(P<0.01),总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 d腿部切口间断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长切口 组(P<0.01),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传统长切口组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小切口组(P<0.01).提示,虽然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时间较长,但腿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尤其适合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背景:心外膜脂肪分泌的脂联素水平下降可能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观察人脂联素基因apM1转染至兔心外膜脂肪组织对高脂喂食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向兔心包腔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pEGFP-apM1重组质粒50μL,分别于注射后2,7,28d观察转染效率。采用高脂喂食方法制备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按上述方法转染apM1基因,于转染后4周取材。结果与结论:心包腔内转染apM1基因2d后即可检测到兔心外膜脂肪组织apM1基因高表达,并可持续至28d。心外膜脂肪转染apM1基因对高脂喂食引起的外周血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可使心包腔液中脂联素水平显著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降低(P<0.01),冠状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减小40.66%。说明经心包腔注射可将apM1基因有效转染入心外膜脂肪组织,并可在局部通过抑制高脂诱导的炎性因子释放而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过程中,大隐静脉仍为最常用的桥血管材料,但采集难度较高。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使用间断小切口及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的优缺点。 方法:纳入258例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其中间断小切口法采集大隐静脉112例,传统长切口法146例。观察采集大隐静脉时间、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间断小切口组采集大隐静脉时间长于传统长切口组(P < 0.05)。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长切口组(P < 0.01),总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2 d腿部切口间断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长切口组(P < 0.01),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传统长切口组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小切口组(P < 0.01)。提示,虽然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时间较长,但腿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尤其适合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人卵泡液中异丙酚的反相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AgilentExtend-C18柱(4.6mm×250mm,5μm);以甲醇-水(77∶23)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276nm,发射波长为310nm,以百里酚作为内标。结果卵泡液中异丙酚与内标百里酚得到较好的分离,卵泡液中内源性杂质不干扰测定。卵泡液中异丙酚的线性范围为0.108~5.4mg·L-1,标准曲线为A=0.2074ρ-0.0012(r=0.9993),检测限为54μg·L-1,定量限为108μg·L-1。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17.9%、101.7%、99.4%;日内RSD分别为4.10%、1.28%、0.20%(n=5);日间RSD分别为4.34%、2.33%、0.61%(n=5)。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临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术中功能定位切除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术前应用功能磁共振进行评价.应用术中超声确定解剖边界,在唤醒麻醉下应用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边界,根据解剖-功能边界切除肿瘤.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功能结果.结果 术后24h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12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病理显示星形细胞瘤5例,少枝细胞瘤6例,少枝-星形细胞瘤3例.术后2例出现典型的辅助运动区综合征,3例出现部分辅助运动区综合征.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唤醒麻醉下应用术中皮质电刺激,确定肿瘤切除的功能边界.根据解剖-功能边界切除肿瘤,能够最大程度切除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同时保护正常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功能区胶质瘤的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核心手术技术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目的分析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的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脑半球胶质瘤手术切除技术,及fMRI与DTI在辅助判断肿瘤与功能区的作用。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提高病人术后Karnofsky生活状态(KPS)评分。结果19例术前KPS 80~90分的病人(术前平均85.8分)术后恢复至平均95.3分,6例KPS 40~70分病人术后恢复至平均73.3分;MRI示肿瘤全切23例,肿瘤大部切除2例。结论术中直接电刺激有助于判断大脑功能区位置,从而以最小的损伤,最大程度切除胶质瘤。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麻醉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新忠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1):665-667
剖宫产麻醉是产科麻醉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技术上并不复杂,但风险很大,在临床麻醉中具有显著的特殊性。首先,剖宫产麻醉关系到母、婴两者的生命安危,麻醉技术和药物都会对产妇和胎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在妊娠期间孕妇的病理生理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另外,一些妊娠并发症如子痫前期、子痫、胆汁淤积症等都增加了麻醉的风险。因此,做好产科麻醉的关键是必须通晓产妇的病理生理,掌握各种麻醉技术,了解麻醉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