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纳米磁粒靶向VEGF基因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创立一种新的基因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方法 ,并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乳化复合技术将纳米级磁粒与pcDNA3 VEGF1 6 5合成磁粒基因复合微球。选取中国大耳白兔 2 0只 ,随机分组建立血管闭塞模型。造模后 10d于对侧股动脉插管至髂动脉开口处注入磁粒基因复合微球 ,同时造模肢体外加磁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30d行血管内造影。治疗后 30d处死动物取标本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血管造影X线片可见治疗组造模后第 4 0天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 ,新生血管由髂内动脉向股浅动脉远断端方向生长 ,将二者连通 ,并且原有股浅动脉分支形成的侧支循环也大量开放。缺血肢体大腿中部肌肉组织在治疗后 30d微血管密度 :对照组为(12 5± 2 3) mm2 ,治疗组为 (2 98± 2 7) mm2 ,P <0 .0 1;微血管数和肌纤维数二者比率 :对照组为 0 .4 2± 0 .0 4 ,治疗组为0 .83± 0 .0 3,P <0 .0 1,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纳米磁粒靶向VEGF基因治疗兔闭塞性血管病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表达载体对家兔肢体缺血性模型的基因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切除髂外动脉远端和股动脉分支制作家兔左后肢缺血模型,术后立即将含VEGF基因的低氧诱导表达载体6HRE-pcDNA-VEGF165多点注射至患侧肌肉内,并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后肢胫动脉血压测量和动脉血管造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用低氧诱导VEGF基因表达载体的基因治疗组胫动脉血压恢复快;动脉血管造影显示基因治疗组动脉充盈早于对照组,新生血管多于对照组,早于对照组建立侧支循环。结论低氧诱导VEGF基因表达载体可促进家兔肢体缺血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肢体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25只家兔均切断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实验兔左后肢缺血模型后,随机分2组:实验组(n=15)皮下注射重组人G-CSF(rhG-CSF)动员兔自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缺血组织,对照组(n=10)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监测血常规;术后4周,2组均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情况,取内收肌和腓肠肌组织行HE染色并计数微血管密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收肌和腓肠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结果:实验组家兔侧支循环血管条数、微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缺血状态得到改善.结论:应用G-CSF使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可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增加缺血组织血液灌注,改善肢体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4.
家兔后肢缺血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一种肢体缺血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结扎 2 8只家兔的左后肢的髂动脉远端并切除股总和骨浅动脉导致缺血。定期评估每只家兔缺血的严重程度 ,一直到术后第 90天。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术后大腿的细微侧支血管记数率从 0 7± 0 31增加到 2 0± 0 0 2。小腿血压率显著下降 (p <0 0 1)。小腿血流率显著下降(p <0 0 5 )。后肢肌肉的组织学研究显示有萎缩、纤维化和坏死。结论 成功制备家兔持续后肢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5.
pSV-VEGF165肌内原位注射促进兔缺血后肢侧支血管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探索一种更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途径。方法 建立兔后肢缺血动脉模型,将体外构建的重组质粒pSV-VEGF165注射于缺血肌群,30d后行动脉造影并切取标本,测定毛细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肌肉数比值。结果 经pSV-VEGF165治疗后,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肌肉数比值显著增加,小腿部位比大腿部位增加明显,动脉造影显示部分缺血肢体侧支动态明显增多。结论 肌肉内原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FGF生长因子治疗后肢缺血兔的剂量关系.方法:将48只后肢缺血的兔模型分成四组(每组12只)分别注射rh-bFGF 5μg,10μg,20μg和缓冲溶液.处死前均采用DSA技术观察肢体侧支血管形成,计数侧支血管数.处死动物后取股内侧肌肉制作标本,进行毛细血管密度、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检测.结果:(1)注射10μg和20μg bFGF后血管造影可见骨骼肌内、外侧有大量小血管形成.(2)10μg和20μg治疗组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rh-bFGF可有效促进兔缺血肢体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
肩部血管蒂骨膜(骨)瓣的解剖学基础与术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肩部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移位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 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察并测量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来自 :①胸肩峰动脉 ,主要分支中锁骨支长度 (2 .0± 0 .1)cm、外径 (1.2± 0 .2 )mm ;肩峰支长度 (5 .1± 0 .4 )cm、外径 (1.5± 0 .2 )mm ;三角肌支外径 (1.9± 0 .2 )mm ,发出点至三角肌和胸大肌入肌点长度分别为 (4 .8± 0 .5 )cm和 (3.2± 0 .4 )cm。②旋肱前动脉 ,主要分支中外侧降支长度 (6 .0± 0 .7)cm、外径 (1.2± 0 .2 )mm ,起点距肱骨大结节最高点为 (4 .1± 0 .7)cm ;内侧降支外径 (1.0± 0 .7)mm ,起点距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 (4 .0± 0 .6 )cm。③旋肱后动脉 ,其大结节骨膜支起点外径 (1.2± 0 .2 )mm ,供骨面积为 3.0cm× 5 .0cm。④肱动脉肌间隙支发升支直接骨膜支 ,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 ,其外径 (1.1± 0 .3)mm。上述动脉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肩部血管为蒂的骨膜 (骨 )瓣 ,是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及骨坏死的重要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通塞脉片对大鼠急性缺血后肢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方法 大鼠采用左后肢股动脉结扎的方法 制作缺血模型,通过测量大鼠左右后肢小腿肤温差值、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病理切片观察血管密度以了解大鼠缺血肢体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给药d 20,各给药组大鼠后肢肤温的差值均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通塞脉片高剂量及低剂量均能有效改善全血黏度(P<0.05或P<0.01);通塞脉片高剂量还能有效的改善血浆黏度(P<0.01);通塞脉片各剂量组大鼠肌纤维间血管数目较正常组增加较明显(P<0.05~0.01).结论 通塞脉片可有效促进大鼠急性缺血肢体血管新生、侧支循环建立,从而改善肢体的缺血状况.  相似文献   

9.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 ,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 18具 (36侧 ) ,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 4侧 ,共 4 0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腓浅动脉有 3~ 5支皮支发出 ,前 3支恒定出现 ,第 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 ,距腓骨小头 13.76± 2 .36cm。 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 0 .6 1± 0 .2 5mm和 2 .12± 0 .32cm ,0 .4 5± 0 .2 0mm和 1.6 3± 0 .4 2cm ,0 .4 3± 0 .2 1mm和 1.72± 0 .4 6cm。距第 1支 3.4 4± 0 .98cm发出第 2支 ,距第 2支 3.5 3± 0 .74cm发出第 3支。第 4支出现率 12 .5 % ,血管直径 0 .0 4mm ,长度 1.6 8± 0 .31cm ,距腓骨小头 2 2 .38± 0 .95cm。第 5支出现率 7.5 % ,外径 0 .19± 0 .0 1mm ,长度 1.5 7± 0 .77cm ,距腓骨小头约 2 4 .12± 1.0 6cm。结论 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 3~ 5条皮支血管 ;②前 3支出现率高 ,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 ;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 ,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介导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非介导组局部直接注射pEGFP/Ang-1质粒;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治疗4周后进行血管造影,了解侧支循环和新生血管情况.结果:在侧支循环建立和新生血管方面,介导组较多,非介导组其次,对照组较少.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对肢体缺血性疾病进行基因治疗的实验性研究 ,同时寻找适用于临床的、有效衡量肢体血液循环状况的检测指标。应用股动脉及其分支分离剔除术 ,造成新西兰兔下肢闭塞性血管病模型 ,术后立即于缺血骨骼肌部位多点注射 pcDNA3 .1 /VEGF16 5质粒 (n =1 2只 ) ,pcDNA3 .1空质粒 (n =8只 ) ,生理盐水(n =2 2只 )。选取不同时间点 ,行颈动脉插管造影 ,测量胫动脉压 ,检测双后肢膝关节的单位时间血流量、血流速度和红细胞浓度 ,检测肝肾功能 ,并进行病理取材 ,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 :术后对照组出现肢体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数明显多于基因治疗组 ;血管造影显示 ,术后基因治疗组远端动脉充盈早于对照组 ,新生血管数目也明显多于同时期对照组 ;VEGF基因治疗组术后动脉血压的恢复也较对照组快。病理切片观察对照组骨骼肌出现萎缩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等缺血性病理改变的程度较基因治疗组重 ,质粒组新生血管明显多于对照组。结果提示 :利用肌肉细胞能够自主摄取裸DNA的特性 ,用重组VEGF质粒进行基因治疗 ,有效改善了缺血肢体的血液供应 ,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B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C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进行血管造影,了解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的蛋白表达?结果:在侧支循环建立?胞浆棕褐色程度?新生血管方面,A组较多,B组其次,C组较少?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Yi F  Wu H  Jia GL  Guo WY  Lü AL  Wang HC  Zhang R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8):510-514
目的观察纳米粒子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的可行性,了解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经心肌直接注射VEGF基因纳米粒子后新生血管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VEGF165基因质粒,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检测其载药量、体外释放情况及粒径;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转染VEGF165基因纳米粒子(VEGF纳米粒子),应用RT-PCR法检测VEGF mRNA水平,ELISA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将VEGF纳米粒子悬浮液注射至活体家兔心肌内,96h后心肌注射部位取材,电镜观察其向心肌组织内传递基因的可行性;建造兔心肌缺血模型,分别将VEGF纳米粒子(12只)、VEGF165裸质粒(12只)或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注射至缺血部位心肌,1个月后心脏超声监测,然后处死,组织学切片观察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生成情况。结果制备的纳米粒子载药量为1·87%,粒径为50~300nm;RT-PCR和ELISA结果提示纳米粒子可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培养的心肌细胞中;体内实验显示心肌细胞胞质内及胞核内可见大量被吞噬的纳米粒子;术后1个月超声检查显示,VEGF纳米粒子组室壁运动幅度(1·87mm±0·32mm)、左室射血分数(60%±10%)较裸质粒组(1·59mm±0·24mm,50%±6%)及对照组(0·93mm±0·40mm,40%±8%)改善更加明显,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在100倍光镜视野下心肌内毛细血管数VEGF纳米粒子组(57个±12个)明显高于裸质粒组(41个±14个)及对照组(24个±8个),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纳米粒子可作为VEGF基因向心肌组织转运的载体,在兔心肌缺血模型经心肌直接注射VEGF165基因纳米粒子,能够促进心肌内毛细血管新生,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口服叶酸能否改善高脂血症(HC)对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抑制。方法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C组和HC 叶酸(F)组,每组18只。用手术的方法结扎大鼠左侧股动、静脉,观察其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情况。结果术后14 d血流仪分析显示:HC组缺血/非缺血下肢血流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毛细血管评分记数和毛细血管密度均表明H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C F组均较HC组明显升高;上述结果与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酸(cGMP)含量变化有关。结论HC对下肢缺血性血管新生和侧枝血管的建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口服叶酸能够使被抑制的缺血性血管新生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5.
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肢体缺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缺血肌肉内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肢体缺血的可行性 ,进而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完全切除股动脉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随机分三组 ,单纯转基因组 (转质粒pcDNA3 -VEGF12 1)、对照组 (pcDNA3 )、联合应用组 (转质粒pcDNA3 -VEGF12 1+肌注重组VEGF12 1蛋白 ) ,术后测定基因表达及侧支循环变化。结果 :术后 2d联合治疗组及单纯VEGF基因治疗组均测到基因表达 ,并维持 2周。术后 4周 ,缺血肢体髂内动脉血流量 ;单纯VEGF治疗组与联合应用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比对照组有显著增高 (P <0 .0 1) ;术后 30d ,血管造影 :联合应用组与单纯VEGF治疗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增高 (P <0 .0 1) ;肌肉组织HE染色高倍视野的血管数 ,联合应用组与单纯VEGF组无显著差异(P <0 .0 1) ,但均较转 poDNA3 组有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联合应用VEGF虽可促进急性缺血肢体侧支循环 ,改善血供 ,但与单纯转基因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肾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末端前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心肾阳虚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32例,参附注射液组36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参附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测定或计算血清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及临床征候积分;采用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血清NT-proBNP浓度。结果血清NT—proBNP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参附注射液治疗组与常规组血清NT—proBNP含量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参附注射液组比常规治疗组有一定优势(P〈0.05);参附注射液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LVEF、FS、SV、CO、CI等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参附注射液治疗组LVEF、FS、SV、CO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参附注射液组比常规治疗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有效降低心肾阳虚型CHF患者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7.
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的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受抑制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喂养高胆固醇饲料造成高脂血症(HC)的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HC对缺血性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C组。对照组给予正常的普通饲料,HC组给予含2%胆同醇的饲料。喂养14d后用手术的方法切除各动物左侧股动、静脉。造成左下肢缺血。分别按各组方法再喂养14d后.观察两组动物缺血性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 HC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显著升高,而血清中叶酸和混合一氧化氮(NOx)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HC组缺血/非缺血下肢血流比值、下肢血管造影后血管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HC组大鼠缺血下肢肌肉内毛细血管密度以及NOx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造成HC的大鼠缺血下肢侧支血管和血管新生明显受到抑制。且与缺血组织中NOx和cGMP降低以及血清中NOx、Hcy和叶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慢性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 只,随机化分为3 组: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仅进行开胸手术;模型组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上放置Ameroid 缩窄环,复制慢性心肌缺血模型;辛伐他汀治疗组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上放置Ameroid 缩窄环后,每日1 次给予辛伐他汀灌胃,用量为3 mg/kg,共21d.以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毛细血管数目及毛细血管密度(毛细血管数/mm2 ).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心肌中VEGF 的表达.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辛伐他汀治疗组慢性缺血心肌中VEGF 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 辛伐他汀可促进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的新生,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慢性缺血心肌中VEGF 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甲基四氢叶酸(BH4)对高胆固醇血症(HC)大鼠下肢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缺血对照组、HC组和HC BH4组,并用手术的方法切除大鼠左下肢股动、静脉,2~4周后观察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显示,HC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明显升高(P<0.05),高密脂蛋白(HDL)、叶酸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NOx)明显降低(P<0.05);HC BH4组与HC组比较血清TC和Hcy明显降低(P<0.05),HDL、叶酸和NOx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缺血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密度测定,HC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HC 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01).术后第14天缺血下肢血管造影记数显示,HC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HC 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5).激光血流分析仪显示,术后3~28 d,HC组缺血/非缺血下肢血流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HC 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HC状态下加用BH4可以改善受损的内皮功能,恢复受抑制的血管新生,且与NOx、叶酸以及Hcy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