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AMI)是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历年文献分析总结证实TCAs对NPP有效,其中证据最确切的是AMI,并且其镇痛作用独立于抗抑郁作用,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2.
三环类抗抑郁药已被经验性地用于治疗特发性肛门失禁并获得良好效果。阿米替林是具有抗胆碱能和5-羟色胺能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本文目的是研究阿米替林在治疗特发性肛门失禁中的作用 ,为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合理的基础。方法  18例特发性肛门失禁患者 ,男 2例 ,中位年龄 6 6岁 (30~ 81岁 ) ,中位症状时间 4年 (10个月~15年 )。观察阿米替林 2 0 mg/天 4周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和治疗 4周后检查肛门失禁评分、排便次数、壶腹肛管直肠压、阴部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同时选取 2 4例正常对照 ,男 10例 ,中位年龄 6 1岁 (32~ 79岁 )。直肠运动综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钙化型脊膜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9例钙化型脊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欧洲脊髓病评分(EMS)及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本组49例患者,病变累及颈椎段7例,胸椎段39例,腰椎段3例;平均累及(1.6±0.7)个椎体。首发症状多为相应节段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术前VAS评分为2(1,3)分,EMS评分为(12.5±2.6)分,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15例、Ⅳ级11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SimpsonⅠ级切除29例、Ⅱ级17例、Ⅲ级3例。所有患者随访6~147个月,平均随访(42.2±34.9)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0(0,0)分,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P<0.01);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38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EMS评分为(14.5±2.5),神经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钙化型脊膜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显著,早期诊治至关重要。显微手术治疗可明显缓解疼痛并改善神经功能,但应注意评估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合理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由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外用药物很难经皮吸收。铒:钇铝石榴石(Er:YAG)点阵激光通过点状剥脱的模式穿透角质层,破坏了角质层的完整性,可以加速外用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本实验旨在验证外用表面麻醉药之前用点阵Er:YAG激光破坏角质层,可以促进表面麻醉药的吸收速度。方法:在31名受试者的左前臂上划出三块相邻的4cm×3cm区域,分别予以Er:YAG激光加表面麻醉药("点阵+麻药+疼痛"),表面麻醉药对照("麻药+疼痛")和空白对照干预("润肤露+疼痛")。干预后对各区域用YSGG激光治疗,通过受试者对激光治疗的疼痛评分(VAS评分)来验证表面麻醉药的吸收速度。结果:三个区域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84±0.66,3.91±0.79,4.59±0.87。激光加表面麻醉药的区域("点阵+麻药+疼痛")疼痛评分显著小于另外两个区域(P值分别为0.042和0.003)。结论:说明点阵Er:YAG激光辅助外用麻醉药物的经皮吸收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潜行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椎间孔潜行减压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106例,其中男66例,女40例,年龄32~69岁,平均58.32岁。术后定期随访,应用上肢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部病例无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脑脊液漏、伤口感染、椎动脉损伤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06例患者术前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2±0.4)分,术后即刻为(1.5±0.1)分;术前NDI评分为(27.5±1.4)分,术后即刻为(5.4±0.6)分。100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上肢疼痛VAS评分为(1.2±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NDI评分为(3.8±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椎间孔潜行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取得安全满意的疗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创结合微骨折术治疗局灶性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局灶性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进行治疗与随访。应用AOFA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对最终随访结果和术前评分进行对比,并对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术前AOFAS评分为(70.9±3.6)分,术后为(84.3±4.7)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VAS疼痛评分术前为(7.6±1.2)分,术后为(2.7±1.6)分,术后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关节活动度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关节镜下清创结合微骨折技术治疗局灶性距骨软骨损伤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再手术原因,提出再手术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465例行PVP和PKP患者资料,其中41例行再手术治疗。男8例,女33例;年龄56~89岁,平均75岁;骨质疏松性骨折37例,椎体转移瘤2例,浆细胞骨髓瘤2例。病变节段:T92例,T103例,T116例,T126例,L111例,L25例,L33例,L43例,L52例。5例脊髓损伤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1例;2例神经根损伤患者出现持续性神经根疼痛、麻木,肌力2~3级。34例未合并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7.8分。7例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行后路开放性手术,其余34例患者行骨水泥强化治疗(14例行PKP,20例行PVP)。所有患者再手术时间为初次手术后2 h~1年。结果 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9个月,平均18个月。再手术原因有椎体内形成假关节(3/41,7.32%)、椎管内骨水泥渗漏(7/41,17.07%)、非手术椎体再骨折(31/41,75.61%)。末次随访时,2例神经根损伤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残留皮肤感觉麻木症状,肌力完全恢复正常;5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例ASIA分级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A级患者无恢复;3例形成假关节患者术后VAS评分平均2.3分;31例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患者VAS评分平均1.8分。结论 PVP、PKP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包括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椎体内假关节形成、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等,序贯的骨水泥注入、PVP与PKP合理选择、常规病理组织检查、预防跌倒教育及康复功能锻炼能降低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法治疗为主的梨状肌综合症患者19例资料。采用VAS评分,观察手法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变化。结果19例患者手法治疗前其VAS评分为〉(7.02±0.83)分,手法治疗后VAS评分为,(1.86±1.07)分,手法治疗后疼痛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手法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症是一种安全、迅速、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6例,C级20例,D级10例;JOA评分平均5.5±3.5分.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依据术前、术后Frailkel分级情况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除1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患者恢复l一4个等级.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个月时JOA评分为12.2±3.2分,改善率为59.9%±17.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4±3.6分.改善率为68.0%±17.0%.随访中未见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爆裂骨折伴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21例。所有患者初次手术均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伴或不伴相应节段椎板切除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28岁,平均(25.00±2.38)岁;椎体残留骨块椎管内占位>50%;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级)或马尾神经损伤;VAS评分6~10分,平均(7.14±0.91)分。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MRI、CT、X线检查,记录止痛药使用种类及用量,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ASIA分级)及疼痛状况(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7.29±6.02)个月。21例患者均经后路手术去除椎管内占位骨块,解除其对脊髓、神经根压迫;12例患者感觉平面下移,但ASIA分级没有变化;术后VAS评分0~8分,平均(2.43±2.4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1例停用镇痛剂,7例镇痛剂减量,3例无改善。结论: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术后伴严重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应尽早行MRI、CT、X线等影像学检查,如果椎管内存在明显占位骨块,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以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创伤严重度(ISS评分)为20~57分,平均(34.60±3.57)分。平均受伤部位约3处。脊髓损伤节段L1-L5,其中单节段损伤29例,2节段以上损伤13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8例,B级7例,C级12例,D级15例。均采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年4个月,腰背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生活可自理,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植骨均融合。随访时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5例,B级4例,C级6例,E级27例。27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8例有1级以上恢复,7例无变化。结论: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急诊应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神经功能,减少残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的肾源性脊柱转移癌的外科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35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脊髓减压并内固定重建术。对所有患者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重建策略、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所有患者术后接受放化疗以及双膦酸盐治疗。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96±35)min,术中出血量为(2 160±240)m L,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2±8.7)个月。术后1例ASIA A级患者恢复至B级;3例ASIA B级患者恢复至C级、D级各1例,1例因压迫时间过长无恢复;2例ASIA 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1例仍然为C级;11例ASIA D级患者9例恢复至E级,2例仍然为D级;18例ASIA E级患者无变化。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1例患者术后18个月因肿瘤复发压迫颈髓致瘫痪,并肺部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2例患者复发,1例行手术治疗,1例放弃治疗;3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能够安全有效地解决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术后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对胸腰椎结核11例患者行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27~65岁,平均53.7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9个月。脊髓损伤程度根据ASIA损伤分级:C级3例,D级8例。根据ASIA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胸腰椎侧位X线片评估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损伤ASIA损伤分级:3例C级患者中2例术后提高至D级,1例提高至E级;8例D级患者中7例提高至E级,1例无变化。VAS术前为6.10±1.30,术后3 d为1.70±0.8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36±10.41)%,术后3 d为(14.55±8.9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后凸Cobb角术前为(22.64±4.84)°,术后3 d为(4.27±1.4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为(4.55±1.70)°,与术后3 d比较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切口单一、手术创伤小、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矫正畸形、复发率低的优点,但仍需结合长期、规范的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行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6例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转移性肿瘤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的患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43例);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或不适宜开放手术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83例)。采用VAS评分、ECOG分级、Frankel分级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X线、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PVP组治疗112个椎体,基本无出血,中位手术时间50 min;术后2 d时VAS评分即有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除了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44/112)外,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开放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160 min,中位出血量1 000 ml;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显著降低;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有显著降低;术前41例有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36例术后Frankel分级得到提高(87.8%);40例运动功能不完全丧失患者中有29例完全恢复(76.3%)。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27.9%),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 :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启明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16,29(3):242-247
目的 :探讨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非手术治疗的1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37±13.27)岁(18~83岁)。选择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治疗时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2个可能对非手术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脊髓损伤ASIA分级(P均0.05)。结论 :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MRI脊髓损伤类型及范围,同时与有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程度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相关。对于选择非手术治疗需谨慎,仅适用MRI检查提示脊髓信号无改变或水肿程度轻且范围局限者,其余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脊髓损伤后出现肌痉挛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4岁.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采用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B组13例,单纯注射BTX-A;C组12例,单纯电针刺激.治疗后第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MAS)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38例患者获得随访,治疗前3组患者MAS评分分别为(3.10±0.14),(3.20±0.17),(3.10±0.16)分,CSI评分分别为(14.10±0.14),(14.30±0.11),(14.20±0.12)分,两项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6个月时3组患者MAS评分分别为(1.10±0.16),(2.10±0.13),(2.00±0.14)分,CSI评分分别为(9.10±0.11),(12.10±0.14),(13.10±0.12)分,A组两项评分明显优于B、C组(P<0.05).结论:中医水电针、腧穴与BTX-A注射有机结合,互相弥补不足,能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可以安全、快速的减少肌痉挛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全新、效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半切除在高位上颈椎哑铃状神经鞘瘤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高位上颈椎哑铃状神经鞘瘤患者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9~67岁;枕骨大孔至C1平面4例,C1,2平面9例。进行寰椎后弓半切除摘除肿瘤,未内固定,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等进行比较。结果: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及脊髓损伤。13例均随访12个月以上,未发现局部复发,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前ASIA分级:C级1例,D级6例,E级6例;末次随访D级3例,E级10例。结论:寰椎后弓半切除可Ⅰ期切除高位上颈椎哑铃状神经鞘瘤,短期临床疗效好,无颈椎不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李秋伟  王林  王弘 《中国骨伤》2022,35(2):136-141
目的:比较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10例,年龄33~83(60.1±11.4)岁.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者(36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C3-C6单开门椎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