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手术疗效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4年9月~2006年10月21例行手术治疗的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及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术前及术后行眼科检查,随访1 年.结果 21例(22眼)黄斑前膜病例中,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年.包括特发性黄斑前膜13例(13眼),继发性黄斑前膜8例(9眼),其中巩膜扣带术后2眼,伴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眼,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5眼.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发现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术前特发性黄斑前膜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86μm,继发性黄斑前膜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64μm.两组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提高2行及以上者特发性黄斑前膜组为9眼,继发黄斑前膜组为2眼.对于两种类型黄斑前膜,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改善较继发性黄斑前膜明显(P=0.0365).结论 对于两种类型黄斑前膜,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改善明显.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视力成负相关,与术后视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继发性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继发性黄斑前膜的影响因素,比较继发性黄斑前膜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 方法 分析26例黄斑前膜患者的26只眼(其中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继发性黄斑前膜18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8只眼)行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离等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彩色照相以及部分患者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和随访3~12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8例继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与手术有关者9例,占50.0%。巩 膜外冷凝、眼内激光光凝封闭巨大视网膜裂孔手术后继发黄斑前膜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12.24,P<0.05)。与玻璃体积血有关的继发性黄斑前膜11例,占61.1%。手术后3个月内视物变形消失者8例,占30.8%;视物变形改善者18例,占69.2% ;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继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平均提高1.33行,最好矫正视力为0.6;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平均提高3行,最好矫正视力达0.8。 结论 巩膜外冷凝封闭巨大视网膜裂孔、手术前后伴玻璃体积血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继发黄斑前膜的高危因素。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疗效明显好于继发性黄斑前膜。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90-92)  相似文献   

3.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治疗后的远期效果。方法经睫状体平部行闭路式玻璃体切除术后,切开视网膜,取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瘢痕组织。7例(7只眼)手术前、后均行视力、矫正视力、眼底及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并进行长期随诊观察。结果随诊观察1年以上,6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消失,1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复发。6只眼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增进,其中2只眼视力提高到0.5以上;1只眼视力减退,黄斑机化组织形成;1只眼发生继发性黄斑前膜。结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切除后,大多数眼视力有所提高,视力提高大小与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瘢痕组织对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的损害程度有关,手术操作对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的影响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前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黄斑前膜的效果。方法 25例2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术后并发黄斑前膜有明显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病例接受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观察术后视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物变形改善率为80%、76%病例视力提高至0.1以上(术前只有28%病例视力在0.1以上)。并发症有:视网膜表面出血、黄斑前膜残留、视网膜脱离复发、核性白内障发展。结论 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是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黄斑前膜的有效方法,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86例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例进行6~12mo的随访,主要检查矫正视力和眼底。36例视力<0.3的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186例手术后视力提高104眼(55.9%),视力<0.3者79眼(42.5%)。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术前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脱离是否累及黄斑,术后黄斑前膜和黄斑水肿,以及患者年龄等。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中避免过度冷凝和环扎带的过度收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黄斑前膜玻璃体手术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黄斑前膜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损伤视力的风险。方法:对56例患有不同类型的黄斑前膜患者的57只手术眼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前后视力改变;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改善的比较;视物变形改善率;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结果:视力改善2行以上41只眼占78.8%,改善率高的为扣带术后黄斑前膜和黄斑裂孔合并黄斑前膜,其次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视力改善较差。总体近视力改善高于远视力。视物变形改善率为65.0%。术中并发症为原裂孔开放4只眼和新裂孔形成5只眼。结论:扣带术后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合并黄斑前膜以及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后的视力改善率较高,手术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将该病分为4级。各级患者均进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各级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情况。结果 随着分级增高,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形态改变越紊乱,黄斑前膜出现和中心凹部丢失也越明显。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的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级患者术前及术后的LogMAR BCVA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视力越差。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术前和术后LogMAR BCVA差值最大,且与其他各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的BCVA在术后的改善程度最大。除Ⅲ级患者外,其余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各级患者间的CFT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黄斑厚度越高。结论 基于OCT检查图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分级,不仅有助于预判患者术后视力和CFT的恢复情况,还有利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效果。方法 采用睫状体扁平部位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膜剥离术去除黄斑前膜。结果 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剥离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斑前膜手术治疗后的长期效果,评价视力预后与黄斑水肿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2例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黄斑前膜手术治疗并随诊1年以上的黄斑前膜患者22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特发性黄斑前膜17只眼,占77%;继发性黄斑前膜5只眼,占23% 。所有患眼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采用5分记录,FFA、OCT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前手术眼平均视力为(4.25±0.36),黄斑平均厚度为(499±114) μm;对侧眼视力正常,黄斑平均厚度(1 84±37) μm。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手术后随访 1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8)个月。回顾分析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着重对 比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底彩色照相、FFA以及OCT检查结果的相关关系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13只眼视力提高,占59%;6只眼视力不变,占27%;3只眼视力减退,占14%。平均视力提高到(4.57±0.31),与治疗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P<0.05)。末次随访视力≥4.5者15只眼,占66%。黄斑平均厚度降低 到(286±104) μm,与治疗前黄斑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5)。但仍未恢复到对侧眼水平(t=4.68,P<0.05)。排除手术后白内障加重未行手术治疗的患眼, 手术前后视力与黄斑水肿程度呈线性相关( r=-0.64, P=0.001;r=-0.58, P=0.01)。6只眼手术中剥膜后黄斑区少量点状出血,占27%;2只眼手术中视网膜周边发生裂孔,占9%。 5只眼手术后继发高眼压 ,占23%;1只眼出现黄斑裂孔,占5%;8只眼白内障加重,占36%。 结论 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黄斑前膜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是治疗黄斑前膜的有效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06-209)  相似文献   

10.
宁玲 《眼科新进展》2017,(11):1068-1070
目的 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形态变化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中黄斑中心凹的形态、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 29例患者视力提高,3例患者视力无提高,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5±0.12提高至术后的0.49±0.28(P <0.05),所有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有所下降,由术前的(385±115) μm降至术后的(241±64) μm(P <0.05).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性,即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与视力有密切关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用于术前评估及术后追踪其转归.  相似文献   

11.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需再次手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7例17眼,其中11例是第1次经玻璃体切割联合膨胀气体填充后黄斑裂孔未闭合,6例是黄斑裂孔闭合后晚期复发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彻底黄斑前膜剥离,2例行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全部病例联合硅油内填充,11例术后补充氩激光光凝。结果 17例17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全部复位,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随访3—24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无1眼复发。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中彻底剥离黄斑前膜,剥离视网膜内界膜,硅油填充和激光光凝可有效封闭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12.
黄斑前膜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眼内某些细胞沿着视网膜内表面生长形成的纤维增生膜,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黄斑前膜的主要方法是双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尚无定论.影响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因素很多,如年龄、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区结构的完整性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特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眼),视力0.05~0.4.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进行气液交换后均用滤过空气充填;术后采取面向下体位7天,随诊2~8月,平均为5.2月.结果 手术后2月7眼视力较手术前提高4行,3眼提高3行,3眼提高2行,2眼视力较术前无提高.5眼视物变形症状明显好转,7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黄斑部血管扭曲改善.结论 黄斑前膜剥除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确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斑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斑是视网膜结构中极为重要的部位,本文回顾总结了34例不同病因引起的黄斑出血、前膜形成手术后的结果,手术后的视力与黄斑病变的种类、部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指出了手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斑皱褶是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增厚和收缩引起的一种黄斑疾病,以前膜形成、黄斑内层视网膜增厚、视力下降为特点,其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前膜遮挡中心凹、黄斑区视网膜变形和黄斑水肿[1]。因此,剥除黄斑前膜以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黄斑前膜剥除术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目前治疗黄斑皱褶的主要手术方式[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对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剥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6只眼)明确诊断黄斑前膜及黄斑水肿行手术剥膜患者,于术后次日开始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观察视力、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变化。结果服药3个月后,视力明显提高,黄斑水肿显著减轻,服药6个月后较3个月后视力及黄斑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短期内有助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剥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卢建群  毕娟  杜慧斌  王丹  刘强 《眼科新进展》2017,(11):1064-1067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2例(10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前节检查、睫状肌麻痹下眼底检查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白内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 ~ 12(5.09±2.20)个月.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各指标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视力提高幅度与黄斑厚度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 101眼患眼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12±0.09提高至术后0.2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6,P=0.000).术后视力与黄斑厚度有明显相关性:对于黄斑囊样水肿及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提高行数和黄斑厚度呈负相关(r=-0.866,P=0.001),对于黄斑萎缩,两者呈正相关(r=0.928,P=0.000).2眼在白内障术后出现前囊膜收缩,2眼出现继发性高眼压,给予前囊膜放射状切开、药物控制眼压平稳后,视力提高且长期趋于稳定.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斑病变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眼患者不可逆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其中牵拉性黄斑病变常需要玻璃体手术治疗。牵拉性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前膜、黄斑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等。建议对Ⅱ型黄斑前膜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 对黄斑劈裂行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离术, 对黄斑裂孔行内界膜瓣填充术, 对难治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兜带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是一种慢性发展性疾病, 术者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选择合适的术式使患者得到的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单纯玻璃体手术后黄斑前膜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92例(92只眼)不伴有增生的复杂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手术治疗,观察其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后黄斑前膜的发生率,分析其与术前视力、屈光状态、病程、年龄、性别、黄斑脱离与否、气体选择等7项因素的关系。结果术后黄斑前膜的发生率3个月为8.7%,12个月为13%,黄斑前膜的发生在3个月和12个月时与术前病程、年龄、黄斑脱离与否有关。结论不伴有增生的复杂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首次采用玻璃体手术,术后黄斑前膜的发生率并不低于传统巩膜扣带手术,黄斑前膜的形成与术前年龄、病程和黄斑脱离与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黄斑水肿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 (diabeticmacularedema ,DME)玻璃体手术后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视力改善相互关系。方法 对 2 1眼糖尿病黄斑水肿病例实施玻璃体手术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观察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改善相互关系。结果 手术后 2个月内视网膜厚度平均幅度下降 <2 0 0 μm ,视力提高不明显 ,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3 6) ,术后 4个月视网膜厚度平均幅度下降 3 0 0 μm ,视力明显提高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手术后 4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2 0 0 μm ,平均视力 0 3 ,2 0 0~ 3 0 0 μm ,视力平均 0 12 ,>3 0 0 μm平均视力 0 0 6。术后并发症 ,黄斑板层裂孔 ,黄斑前膜。结论 糖尿病玻璃体黄斑牵引黄斑水肿 ,应及早实施玻璃体切除手术 ,解除玻璃体对黄斑的牵引 ,使视网膜解剖复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手术有较严重的并发症 ,应仔细选择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