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 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 d吸收,2眼术后15 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腔注药是目前眼科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操作简单,手术时间较短。但是对于注药前是否有必要进行散瞳国内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在参阅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我们的主张,玻璃体腔注药术前常规散瞳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辅助下25G光纤内照明联合微创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5/2015-03入院的视网膜脱离患者43例43眼,术前散瞳后前置镜、三面镜检查裂孔定位不明确,术中25G套管穿刺光纤内照明,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下顶压查找裂孔,进行微创巩膜外加压。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第1wk,1、3、6mo各随访1次,采用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记录视力、眼压,观察视网膜复位和裂孔封闭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中,41例41眼一次性复位,复位率为95.3%。1例1眼患者视网膜未完全复位,视网膜下积液残留,加压嵴位置欠佳,再次巩膜外加压手术复位; 1例1眼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裂孔,采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完全复位。

结论:对于术前检查裂孔不明确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25G内定位联合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可以做到微创、定位准确,并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变化。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分别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VEGF抗体为一抗;羊抗兔IgCy3、马抗鼠IgG-FITC为二抗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结果在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中,在早期DR中,视网膜厚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VEGF在对照组中主要表达在神经纤维层,实验组中视网膜各层均有表达;主要表达在Müller细胞当中。结论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视网膜随病程延长,损害逐渐加重;各层均产生VEGF,以Müller细胞表达为主。  相似文献   
5.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往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是一种慢性脉络膜血管异常性疾病,由于脉络膜血管的渗出和出血导致多发性、反复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PCV包括出血型和渗出型两种类型,其中出血型容易并发黄斑下出血(SMH)。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在眼科学广泛应用,国内和国外对该病的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对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散瞳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A、荧光素血管造影(FFA)+ICGA等辅助检查确诊。当并发少量的SMH可自行吸收,当SMH较大时很难自行吸收且对视力影响较大,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VEGF药物、PDT、气体、t-PA以及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PCV并发SMH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发病率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血管疾病 ,依据其阻塞部位分为中央静脉阻塞、半侧中央静脉阻塞、分支静脉阻塞.目前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主要针对其导致视力下降的并发症进行治疗 ,如黄斑水肿、黄斑出血、黄斑缺血、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 ,其中黄斑水肿最为常见,有统计显示其发生率高达46. 7% [1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Avastin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临床病例28例56眼,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5例)患者视网膜水肿及黄斑区水肿较轻,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B组(13例)患者明显视乳头水肿,黄斑区水肿,部分患者伴有泡状视网膜脱离,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同时早期给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1.25mg/0.05m l。两组治疗时间一致,随访12-18个月,观察其疗效情况。结果A组激素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改变不明显;治疗后两周6例患者12只眼(40%)视力≥0.6;治疗后1月14例患者28只眼视力≥0.6;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视力≥0.8,FFA示视网膜高荧光渗漏消失,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消失。B组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术后第2天,11例患者22只眼(84.6%)眼底视乳头水肿、黄斑区水肿明显减轻;治疗后两周所有患者视力≥0.6;治疗后1月所有患者视力≥0.8,FFA示视网膜高荧光渗漏消失,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消失。结论大剂量激素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早期视力提高明显,明显减轻视网膜水肿及黄斑区水肿,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气体联合Avastin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致黄斑区网膜下新鲜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3例3眼,年龄48-72岁。男1例,女2例。出血时间3-14d视力,HM-FC,经眼底检查,FFA,ICGA,OCT证实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术前抗生素眼水点眼,手术室无菌条件下于角膜缘后4mm注入C3F8 0.3-0.6ml,Avastin 1.25mg/0.05ml.术后坐位且平视,术后1d,3d,1周,1月复查眼底,观察出血吸收情况。术后1个月行眼底检查,FFA,ICGA,OCT检查。结果术后3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最好视力提高至0.4,出血部分吸收或被推移离开黄斑部。术后1眼出现高眼压,应用局部药物后控制到正常范围。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气体联合Avastin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至黄斑部网膜下新鲜出血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继发于眼外伤的青光眼,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多样,治疗困难,临床上多称之为"难治性青光眼"[1].外伤性青光眼可分为多种类型,其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外伤后由于虹膜炎、虹膜脱出等造成虹膜前黏连继而房角关闭导致的青光眼,被称为"外伤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往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多采用滤过手术[2],临床并发症较多.我院采用房角分离法治疗一组病人,观察相应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瞳孔检查是眼科的一项重要检查指标,临床上可用来评价传入性、传出性视觉异常,推测病变部位,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追踪监测,具有灵敏、客观、可重复性强的优点.许多眼科疾病会在病变不同时期表现出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APD).近期RAPD检查逐步实现定量化和精细化,操作也更加简便,在眼科中应用广泛.本文将对RAPD及其在各种眼病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加以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