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前鉴别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中腺瘤(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近5年临床确诊的52例PA患者的生化检查、体位试验、影像学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PA患者血钾低于IHA组,尿钾、尿PH高于IHA组;体位试验结果:17例APA患者中立位血醛固酮较卧位升高11例,下降的6例,35例IHA患者立位血醛固酮均较基础升高;影像学检查:APA患者B超、CT、MR I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90%和91.6%。IHA患者符合率则为68%、93.75%和90.48%。结论APA患者部分生化异常程度较IHA患者明显;体位试验在APA和IHA中有部分重叠,立位血醛固酮升高者者不能排除APA,而血醛固酮下降者可确诊APA;CT与MR I诊断符合率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治--附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曙晖  严励  蔡梦茵  黎锋 《新医学》2004,35(12):731-732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A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高血压为最早、最常见的症状;就诊时伴低血钾者仅37例(66%),尿钾增多者占53例(95%);体位试验诊断符合率达88%(29/33);B超和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和91%.29例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APA)患者经手术全部治愈;无行手术者予螺内酯治疗,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病情控制良好.结论:综合多种检查结果相互印证有利于PA的定性、分型诊断,各种检查需要充分排除其影响因素;手术切除肿瘤是APA的根治方法,IHA患者首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多层CT(MDCT)表现,探讨MDCT在PA分型诊断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1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A患者的MDCT定位结果,探讨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的MDCT表现和特点。结果:与术中所见对照发现,MDCT对PA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8.2%。与术后病理学诊断对比分析显示,MDCT对PA亚型中APA的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3.1%。结论:影像学检查对PA中APA和IHA的分型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MDCT对PA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黄启亚  肖辉盛  张少玲 《新医学》2010,41(2):113-115
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17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患者中有低血钾者56.4%,血浆立、卧位肾素活性均处于正常低值,立、卧位醛固酮水平均增高。醛固酮和肾素活性比值(ARR)〉25者占91.5%,ARR〉50者占89.9%。B超、CT、MRI检查阳性率分别为18%、93%、85%。54例肾上腺腺瘤患者的定位诊断中B超检出9例(17%),CT检出39例(72.2%),MRI检出33例(61%),后两者检出率较B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PA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49例血压均恢复正常;27例患者血压略有波动,给予螺内酯20~40mg/d,长期口服血压可控制于正常。41例患者选择长期服药治疗,主要口服螺内酯80~160mg/d,分次口服,同时补钾,辅助运用ACEI、ARB、钙拮抗药等降压药物长期治疗。结论:血浆肾素活性,血浆醛固酮水平以及ARR是PA的主要定性诊断方法。CT及MRI是PA的主要定位诊断依据。外科手术是治疗PA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四川地区不同亚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31例四川地区汉族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肾上腺影像学、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术后病理分型为醛固酮瘤(APA)组32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组(IHA)22例和原发性肾上腺皮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2007年手术治疗的P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8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2-26 a,其中仅64.3%生化检查有低钾血症,余病例血钾正常,血清肾素(PRA)均低于正常值,血清醛固酮(ALD)82.1%高于正常值,A RR(ALD/PRA)≥50,CT对于肾上腺腺瘤诊断率较高为85.7%,术后血压及血钾完全恢复正常者为53.6%。结论:PA的定性诊断须行血钾,醛固酮,肾素水平及醛固酮和肾素比值(ARR)检查,CT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定位诊断依据。外科手术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简称原醛,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病变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负反馈抑制肾素分泌,临床常常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低肾素活性。约占所有高血压人群的1%[1],而在难治性高血压中可达20%[2,3]。醛固酮瘤(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是PA最常见的两种亚型。以往很多高血压病患者因顽固性血压升高而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常规给予降压药治疗,使得血压持久不降,最终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近  相似文献   

8.
王保法  张哲 《临床医学》2008,28(9):30-3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血钾,卧、立位血浆醛固酮平均值分别为(682±332)pmol/L、(881±406)pmol/L,29例患者尿醛固酮值升高,其中48例立位的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50.通过影像学检查62例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型,其余6例为双侧肾上腺增生;32例予以手术治疗,24例予以口服安体舒通治疗,经治疗后56例患者血压及血钾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定位,血、尿醛固酮测定定性诊断.肾上腺腺瘤切除仍是当前的首选治疗方法,安体舒通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对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6 2例临床确诊特醛症患者中 ,11例行体位激发试验、2 6例行赛庚啶试验、11例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 ,6 2例行肾上腺B超及CT检查。结果 :① 6 2例特醛症患者中 98.39% (6 1/ 6 2 )有高血压 ,6 1.2 9% (38/ 6 2 )有低血钾 ,血醛固酮升高者为 85 .4 8% (5 3/ 6 2 ) ,尿醛固酮升高者为 6 1.2 9% (38/ 6 2 ) ;②特醛症患者肾上腺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 72 .5 8% (4 5 / 6 5 ) ,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7.10 % (2 3/ 6 2 ) ;③ 11例特醛症患者行血醛固酮动态试验 ,所有患者激发后血醛固酮较基础值均升高 ,有 8例升幅>30 % ,诊断符合率为 72 .73% (8/ 11) ;④ 2 6例特醛症患者行赛庚啶试验 ,服药后降幅 >30 %者占 6 9.2 3% (18/2 6 ) ;⑤ 11例特醛症患者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 ,所有患者分泌较高侧与对侧血醛固酮比值均 <2 .0 ,诊断符合率为10 0 % (11/ 11)。结论 :基本上所有患者都表现为高血压 ,但低血钾仅在部分患者中出现。动态试验在原醛症的分型诊断中可作为参考 ,但不宜作为鉴别腺瘤或特醛症的主要标准。影像学未能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者可进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 ,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中评价术前各项诊断筛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2例PA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资料及血浆醛固酮浓度(PAC)、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比较不同指标筛查PA的阳性率,不同试验对PA的确诊率及影像学检查对PA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结果在上述患者中:(1)ARR>20 ng/dl·(ng·ml-1·h-1)-1筛查PA的阳性率为86.27%;ARR>20 ng/dl·(ng·ml-1·h-1)-1且PAC>15 ng/dl筛查PA的阳性率为68.63%(P<0.01)。(2)静脉盐水抑制试验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对PA的确诊率分别为100%和80%(P>0.05)。(3)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I对P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P<0.01);与术后病理对照,CT对醛固酮腺瘤(APA)和单侧肾上腺皮质增生(UAH)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33%和78.26%(P<0.01),MRI对APA和UAH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89%和75.00%(P>0.05)。结论 ARR>20 ng/dl·(ng·ml-1·h-1)-1筛查PA的阳性率高于ARR>20 ng/dl·(ng·ml-1·h-1)-1联合PAC>15 ng/dl;盐水抑制试验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都有较高的确诊率;影像学检查中,CT对PA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对于分型而言,CT对APA的诊断符合率高于UAH。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相关诊断试验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为128例患者实施卧立位试验和开搏通试验,以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结果128例患者均完成了两项试验,共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56例。结论内分泌功能试验是明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诊断手段,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准确地进行试验流程是顺利完成试验数据采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不同体位肾素活性变化值在高血压患者中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效能。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科收治的307例需要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的高血压病患者。所有患者已行常规坐位肾素、醛固酮测定及立位、坐位、卧位肾素活性(PRA)、醛固酮测定、常规生化检测及人体学测量。满足坐位醛固酮/PRA值≥554 pmol/L·[μg/ (L·h)]-1并且盐水输注试验后醛固酮≥277 pmol/L的患者被定义为PA组,其余患者为非PA组。使用四格表计算相关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等。 结果PA组与非PA组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PRA比较,PA组[0.61 μg/(L·h),0.62 μg/(L·h),0.31 μg/(L·h)]低于非PA组[1.42 μg/(L·h),1.18 μg/(L·h),0.51 μg/(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65,12.052,10.296;P=0.001);PA组与非PA组体位变换后PRA差值比较,PA组立卧位PRA差值[0.24 μg/(L·h)]低于非PA组[0.78 μg/(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03,P=0.004);立位后PRA<1.0 μg/(L·h)或立卧位PRA差值<0.6 μg/(L·h)单项指标诊断PA的敏感度分别为64%及70%,特异度分别为62%及68%,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1%及93%;立位后PRA<1.0 μg/(L·h),联合立卧位PRA差值<0.6 μg/(L·h)诊断PA,其敏感度为45%,特异度为88%。 结论利用体位变换后PRA的变化值诊断PA效能较低,但有排除PA的临床价值,此试验患者配合度高,为生理性刺激试验,可安全有效地鉴别PA,联合试验后相关指标对诊断PA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LD/PRA,ARR)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4例PA、9例嗜铬细胞瘤、8例无功能性瘤、12例库欣综合征、4例肾动脉狭窄及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LD、PRA结果,计算ARR,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卧位ALD ROC曲线下面积为0.947,临界值(cut-off值)为174.1 ng/L时,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91.3%.立位ALD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cut-off值为209.8 ng/L时,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87.0%.卧位ARR ROC曲线下面积为0.978,cut-off值为40.8 ng·dl-1/ng·ml-1·h-1时,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95.7%;立位ARR ROC曲线下面积为0.981,cut-off值为35.26 ng·dl-1/ng·ml-1·h-1时,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93.5%;联合立位ARR和立位ALD,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单一指标,当立位ALD>275 ng/L,立位ARR ROC曲线下面积为0.989,cut-off值为23.73 ng·dl-1/ng·ml-1·h-1时,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95.7%.结论 ARR诊断PA的价值高于ALD、PRA,立位ARR优于卧位,当联合立位AID>275ng/L,则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误诊过程中的护理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08年5月收治的63例有误诊经历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外院的生化检查及相关激素检查结果,查阅病例记录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询问患者卧立位醛固酮试验的过程.结果 63例患者均表示入院前未行卧立位醛固酮试验及钠钾平衡饮食.结论 严格执行钠钾平衡饮食、采取正规的卧立位醛固酮试验体位、规范采血时间等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试验室检查的基础.向患者解释清楚钠钾平衡饮食的目的 、时间、要求;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清楚卧立位醛固酮试验,使患者完全明白整个过程,向患者交代采取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及意义,以取得其配合,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的PA患者78例(PA组),同时选取疑似PA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20例(EH组),比较两组临床一般资料以及卧位、立位ARR水平。方法 PA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尿钾分别为(162.20±20.03)mmHg、(103.20±12.23)mmHg和(37.18±9.39)mmol/L,明显高于EH组(P0.05),而血钾为(3.02±0.55)mmol/L,明显低于EH组(P0.05);PA组卧位、立位ARR分别为73.01(42.23,120.03)ng·dl-1/ng·ml-1·h-1和60.10(30.12,220.43)ng·dl-1/ng·ml-1·h-1,明显高于EH组(P0.05);卧位ARR和立位ARR诊断P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和0.946(P0.05),卧位ARR和立位ARR截断值分别为15.96ng·dl-1/ng·ml-1·h-1和32.96ng·dl-1/ng·ml-1·h-1,灵敏度分别为94.90%和100.00%,特异度分别为80.83%和81.67%。结论血浆ARR筛查PA有重要作用,其中立位ARR筛查诊断的价值可能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东霞 《临床荟萃》1999,14(20):947-947
因醛固酮增多症导致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的1%~2%,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原发性醛固酮(原醛)增多所致,但需警惕少数继发醛固酮增多,特别是肾动脉狭窄引起,如果仅依据夜尿增多、抽搐及血中醛固酮(ALD)水平增高诊断原醛,忽略同样亦可引起上述症状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仅用氨体舒通治疗而不解决继发病因,就会延误病情导致高血压危象发生,下面就工作曾遇到的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995~2002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4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治疗21例,其中肾上腺腺瘤19例,肾上腺皮质增生2例,患者术后血压、血钾均恢复正常;3例予药物保守治疗,病情好转.结论:该病病程长,病程早期无特异的临床症状,易误诊.CT扫描对病灶可准确进行定位,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测定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有效治疗手段,术前应抗醛固酮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醛固酮/肾素浓度比值(ADRR)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价值及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222例,其中PA临床确诊患者33例(CPA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醛固酮及肾素浓度,并计算ADR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RR对PA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高血压患者中PA患者的比例为14.86%(33/222)。PA组卧位和立位的血浆肾素浓度均明显低于高血压组(P0.05),ADRR则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ADRR诊断PA卧位和立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6和0.908;ADRR卧位的最佳临界值为31.3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7%和73.54%;立位的最佳临界值为27.5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和86.77%。结论血浆ADRR是筛查PA的有效指标。建议在PA初筛时采用25作为立位ADRR筛查的最佳临界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在原发醛固酮增多症亚型醛固酮瘤和肾上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与手术组织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术前CT诊断醛固酮瘤及肾上腺增生的准确率,比较CT诊断直径≥1.5cm与直径〈1.5cm醛固酮瘤的准确率。结果手术组织病理诊断原发醛固酮增多症79例,其中肾上腺醛固酮瘤62例,肾上腺皮质增生17例;CT术前诊断醛固酮瘤的准确率为85.5%(53/62),诊断肾上腺增生的准确率为64.7%(11/1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直径≥1.5cm的醛固酮瘤的准确率为92.0%(46/50),诊断直径〈1.5cm醛固酮瘤的准确率为58.3%(7/1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术前诊断醛固酮瘤的准确率高于肾上腺增生,但对直径〈1.5cm的醛固酮瘤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后血压变化因素,为选择合适的手术对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术前都有高血压症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78(6-23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肾上腺CT检查及立位实验。60.3%的患者术前曾使用拮抗醛固酮拮抗剂,80.9%的患者术前曾使用降压药物。诊断为醛固酮瘤的患者行腹腔镜下腺瘤摘除术,肾上腺增生的患者行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结果】68例患者中,单侧结节增生7例,醛固酮瘤41例,双侧增生20例。术后经过平均25(8-50)个月的随访,无需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正常的有21人,58.8%的患者术后减少了降压药物的用量。影响术后血压变化因素中,仅手术时年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手术时年龄、立位醛固酮水平及术前高血压病程是影响术后患者血压恢复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