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缺血再灌流对大鼠脊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成年Wistar大鼠86只,于左肾动脉上1cm处阻断腹主动脉(AA)血流以模拟腰段脊髓局部缺血和再灌流,其中36只大鼠随机均分为AA血流阻断和再灌流2、5、10min三组,用氢清除法测定AA阻断前、阻断时和再灌流时L2节段灰质脊髓血流量(gSCBF);另50只大鼠用玻璃微电极记录L2节段脊髓单位放电(SCUDs),并观测SCUDs在AA血流阻断和再灌流2、5、10min时的变化,以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流对SCUDs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脊髓神经元对缺血十分敏感,即使gSCBF轻微下降,也可引起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强;AA再灌流缺血程度加重时则其放电频率逐渐减少,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耐受力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节甘酯(GM-1)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家兔3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NGF组、GM-1组、NGF+GM-1组。采用清醒家兔肾动脉下腹主动脉(IRA)阻断血流,造成脊髓缺血损伤,观测脊髓血流量(SCBF)、运动诱发电位(MEP)和感觉诱发电位(SEP)的变化。结果:NGF+GM-1组在伤后1、4h的SCBF较NGF组、GM-1组和NS组明显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由基在脊髓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阻断兔腹主动脉,造成脊髓腰尾段缺血,对缺血前,缺血40min和再灌流4h局部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谷胱甘肽(GSH),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缺血40minSOD,GSH-Px活力及GSH含量明显降低,LPO含量明显升高,与缺血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再灌流  相似文献   

4.
参附注射液对兔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朱正华  熊利泽 《医学争鸣》2000,21(3):278-282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n=6)即保护组,B组(n=6)即治疗组,C组(n6)即对照组。A组和B组分别于缺血前30min内或再灌注30min内持续恒速静脉输入参附注射液10mL.kg^-1;采用肾上主动脉阻断法造成脊髓缺血(20min);术后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记录1,4,8,12,24和48h神经功能评分,48h处死动物后取脊髓(L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测清醒兔脊髓缺血20min及其再灌流2h和24h、缺血60min及其再灌流2h、缺血10 ̄35min再灌流7d,L7至T8脊髓Ca、Mg、Fe、Na、K和水含量的节段性变化。正常脊髓的各离子和水含量在各节段间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也未见明显的波浪式高低分布。不同程度缺血及再灌流后各离子和水含量均发生不程度变化,其中Ca含量呈显著的波浪式节段分布L4和L6明显低于L7、L5和L3。结果表明脊髓  相似文献   

6.
截瘫是胸降主动脉和胸腹主动脉外科手术中严重并发症,实验用兔脊髓缺血模型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的脊髓保护效应。方法28只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对照(C)组、东莨菪碱(S)组、氯胺酮(K)组、东莨菪碱+氯胺酮(S+K)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生化指标:乳酸,丙二醛(MDA),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以及组织水含量与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h,后肢运动功能S+K组优于C组(P<005);脊髓水含量C组(804%±69%)比S+K组(699%+06%)增加105%(P<001);组织学改变S+K组最轻,C组最严重。阻断中S+K组MDA浓度较C组显著下降(P<001),SCBF比值较C组显著增加(P<001);开放30minS+K组MDA、TXB2水平较C组显著下降(P<001与P<005);缺血2hS+K组与C组MDA与SCBF比值的差别与阻断中相类似。结论S+K组比S、K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推测S和K合用可能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lien打击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应用强啡肽A放免检测技术和氢清除法分别测定伤段脊髓组织24h内主A含量和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并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nor-BNI对SCBF的影响。结果;SCBF在伤后10min即有明显下降,2h较1h略有回升,4-8h又进一步下降,两次下降相差显著;SCI后脊髓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开胸麻醉犬心脏上,观察冠脉内灌注N-单甲基左旋精氨酸(L-NMMA)5mg/kg,前后冠脉血流动力学、冠脉血流储备(以阻断冠脉15s再灌注所致的反应性充血血流峰值表示)以及冠脉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硷(Ach)反应的变化,同时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冠脉前降支(LAD)伴行静脉血中的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证明,L-NMMA灌注后心率下降,基础冠脉血流量(CBF)下降(χ±s,从27±6ml/min下降至20±8ml/min,P<0.05),冠脉储备下降(χ±s,从91±19ml/min下降至50±10ml/min,P<0.01),平均主动脉压升高,ET-1含量明显升高(χ±s,从6.5±1.0ng/L升至15.5±3.0ng/L,P<0.01),Ach引起的CBF增加减弱(P<0.01).实验结果提示,生理条件下犬冠脉一氧化氮(NO)形成对CBF,冠脉储备有重要调节作用,同时可抑制冠脉ET-1释放.  相似文献   

9.
采用氢清除法和计算机(自编程序),测量29只Wistar鼠脑皮质下等14个部位LCBF的同时,观察吸入氢对脑血管阻力和血压的影响。发现动脉血压明显下降,MAEP下降为4.8±1.3kPa(P<0.01)。CVR降低为0.08±0.03kPa·m1-1·100g-1·min-1(P<0.05)。其机制可能是血管平滑肌舒张和脑血管自身调节造成的。两侧脑尾核壳核、苍白球、海马m-LCBF分别为61.96±6.17、75.30±5.90、75.91±10.35ml·100g-1·min-1。两侧脑全部的m-LCBF进行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短暂缺血后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心肌缺血前颈外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白蛋白(FITC-BSA,3.0mg/kg),1h后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测定心肌收缩功能动态变化和心肌组织FITC-BSA浓度。结果:15、20min心肌缺血或缺血后再灌注1h可引起心肌微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缺血组心肌FITC-BSA由假结扎组的(166.0±7.9)  相似文献   

11.
文中报道了观察大鼠脊髓中度损伤(50g/cm)后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激动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灰质血流量(SCBF)、脊髓诱发电位(SPEP)和运动诱发电位(CMEP)的影响。结果发现NMDA明显加剧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缺血和脊髓上、下行传导功能障碍。表明在脊髓损伤基础上增加EAA可加剧脊髓组织的损害,进一步证实了EAA通过激活NMDA受体  相似文献   

12.
低温盐水局部灌注对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低温生理盐水脊髓灌注对兔主动脉阻断致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阻断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60min建立兔脊髓缺血损伤模型,随机分2组(n=10),A组:缺血对照;B组:缺血+脊髓低温盐水灌注。结果 (1)各组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别;(2)B组兔下肢功能恢复良好,而A组瘫痪;(3)脊髓形态学显示A组中央灰质聚集性坏死,巨噬细胞浸润,尼氏体消失,核仁模糊,B组未见A组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参组,每组10只。采用Langendorff灌注兔心模型。对照组单纯用圣托马斯液作为心停跳液和保存液,丹参组则在圣托马斯液中加入丹参(2g/L)。离体心脏(以下称供心)于4℃下缺血停跳6h再灌注30min。丹参组缺血后心输出量、心肌肌酸磷酸激酶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脂质含量分别为(32.4±2.3)ml·min(-1)、(177.1±11.96)u/g、(198.2±6.6)u/L、(106.2±15.2)nmol/g,对照组则分别为(21.6±1.9)ml·min(-1)、(97.1±8.8)u/g、(160.1±7.3)u/L、(187.6±33.0)nmol/g,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提示丹参可明显改善供心心功能恢复,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供心的长期保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文中报道了观察大鼠脊髓中度损伤(50g/cm)后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兴奋性氨甚酸(EAA)受体激动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灰质血流量(SCBF)、脊髓诱发电位(SPEP)和运动诱发电位(CMEP)的影响。结果发现NMDA明显加剧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缺血和脊髓上、下行传导功能障碍。表明在脊髓损伤基础上增加EAA可加剧脊髓组织的损害,进一步证实了EAA通过激活NMDA受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效应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脊髓缺血性损伤的免疫组织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实验性兔腰髓缺血40min、再灌流4h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和轴突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抗体和神经中丝(NF)抗全分别特异标记神经元胞体和轴突。结果进行图象分析。结果;缺血40min,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和轴突内NSE和NF反应异常地增强,胞体内NSE和NF分布紊乱聚集。再灌流4h,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和轴突内反应阳性,胞体内分布散乱稀疏、崩清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原发性肝癌77例(PHC组),肝硬化35例(DC组),消化系统其他恶性肿瘤患者33例(DSC组)及健康人100例(NC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活力。结果表明:PHC组AFU(669.6±191.5nmol·ml ̄(-1)·h ̄(-1))显著高于NC组(314.3±67.0nmol·ml ̄(-1)·h ̄(-1),P<0.01),DSC组(390.6±102.3nmol·ml ̄(-1)·h ̄(-1),P<0.01)和DC组(458.3±150.1nmol·ml ̄(-1)·h ̄(-1),P<0.05)。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和89.3%,与AFP联合检测时PHC组总的阳性检出率达88.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Cap)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大鼠Langendorf心脏,于全心缺血再灌注前10min及缺血再灌注后10min内分别恒速灌注Cap或K-H液(10μg·ml1·min1或1ml·min1),测定心功能、冠脉流量及冠脉液中6-keto-PGF1α含量。结果:Cap可明显改善再灌注受损的心功能(P<0.05),增加冠脉流量及PGF1α含量(P<0.05)。结论:Cap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受损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加心脏前列环素的合成和(或)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8.
50只大鼠用乌拉坦麻醉,箭毒制动。通过阻断腹主动脉血流以及模拟腰段脊髓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玻璃微电极记录L2节段脊髓单位放电(SCUDs)观察缺血再灌流时脊髓神经元对腓神经刺激(PNV)内脏大神经刺激(VLNV)及两者同时刺激(SV)的反应,结果在缺血前所记录的133个自发放电单位中,对3种刺激均产生兴奋(E),抑制(I)及无反应(NR)3种形式的反应,表明大鼠L2节段脊髓存在躯体,内脏和躯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快速分离树突状细胞(DC)有效方法。方法自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PBMC与Gm-CSF及IL-4共培养;检测培养前后DC表面HLA-DR及B7-2表达水平及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GM-CSF及IL-4联合刺激选择性使PBMC中DC大量增殖,并通过增强DC表面HLA-DR及B7表达[从(12.8±1.1)、(15.1±1.0)增至19.1±1.7)、(21.6±1.5),P<0.01]进一步增强DC免疫功能[由(6820±140)增至(14090±180)min-1,P<0.01]。结论联合应用GM-CSF及IL-4能够从肝癌患者血中制备出大量高免疫活力DC。  相似文献   

20.
50只大鼠用乌拉坦麻醉,箭毒制动。通过阻断腹主动脉血流以模拟腰段脊髓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流损伤,玻璃微电极记录L2节段脊髓单位放电(SCUDs),观察缺血再灌流时脊髓神经元对腓神经刺激(PNV),内脏大神经刺激(VLNV)及两者同时刺激(SV)的反应。结果在缺血前所记录的133个自发放电单位中,对3种刺激均产生兴奋(E)、抑制(I)及无反应(NR)3种形式的反应,表明大鼠L2节段脊髓存在躯体、内脏和躯体内脏反应性神经元,并有会聚和阻塞现象。在脊髓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对PNV、VLNV、SV也产生E、I、NR3种形式的反应,提示脊髓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传入刺激的反应形式不受影响;但缺血时SCUDs对PNV、VLNV产生反应的单位数减少,这表明脊髓缺血损伤时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传入刺激的反应性减弱,随着缺血损伤加重,脊髓神经元对躯体内脏信号的整合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