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行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扫描,并对13例患者1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下肢血管分成12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CTA与DSA在显示狭窄程度方面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为0.896).以DSA为参照标准,在血管节段基础上,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9.2%、99.3 %,诊断管腔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 %、96.7 %、97.9 %. 结论:双源CTA在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均接受下肢动脉DSA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共显示病变血管529段,其中轻度狭窄379段、中度狭窄100段,重度狭窄32段,闭塞18段。以DSA为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之诊断符合519段。其中对血管狭窄高估4段,对血管狭窄低估6段。一致性检验显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DSA对下肢动脉闭塞症诊断情况Kappa值=0.98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99.8%、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9.9%、准确度为99.7%。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诊断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99.2%、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99.4%、准确度为98.8%。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后1周内行DSA步进造影检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双侧下肢动脉6例,单侧下肢动脉21例,共198个动脉节段,CTA与DSA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83个,符合率92.42%,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被CTA低估3个,高估12个。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8.96%,特异度87.38%,准确率97.47%,阳性预测值96.00%,阴性预测值98.98%。结论 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有效方法,可为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吕锐  杨蓉  周海  马志明  潘俊 《中国病案》2012,13(3):81-8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为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扩展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42例下肢动脉疾病就诊患者,采用GElightspeedVCT;64层螺旋CT和DSA行下肢血管造影。结果42例患者CTA均清晰完整地显示检查范围内动脉血管影像,图像分辨率较高,能够显示各级主要分支血管。与DSA比较,共发现130段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其中38段轻度狭窄、51段中度狭窄、24段重度狭窄、17段闭塞。与DSA检查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探测器螺旋CT具有无创、省时、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后处理方式多样、对比剂用量少、伪影较少、并发症少等优点。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快捷的、无创的下肢血管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珐:比较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性阻塞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以DSA表现作为金标准,来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其中,CTA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两种后处理方法。结朵:25例病例共263支动脉纳入本研究。其中,DSA发现193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47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0支重度狭窄,114支闭塞);16层螺旋CTA发现192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55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01支闭塞)。对于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7%、92.3%、89.7%;对于腹主动脉至胭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91.8%、91.9%。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评估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3%(115/122),特异性为98.4%(548/557),准确率97.6%(663/679),阳性预测值为92.7%(115/124),阴性预测值为98.7%(548/555)。结论 16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的CTA检查结果,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7例进行了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结果17例患者CTA显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显示率为100%;颈内动脉狭窄18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4支,重度狭窄3支,闭塞1支;其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钙化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计算狭窄程度。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首选无创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狭窄段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方便、准确、特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四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结果 CTA清晰显示了24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有23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5例行DSA检查,175段血管中14段狭窄程度与CTA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关键成像技术问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拟诊为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重建图像的原始数据传输到AD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同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9例CT血管造影检查后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结果所有患者下肢动脉图像显示良好,其中正常3例,29例下肢动脉存在节段性管腔狭窄,并在闭塞动脉周围可见较多代偿侧支血管影存在。544个节段血管共有346段0级狭窄,131段Ⅰ级狭窄,33段Ⅱ级狭窄,15段Ⅲ级,19段Ⅳ级狭窄。9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在153个节段血管中的显示符合率为95.4%。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前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