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动态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溶血磷脂酸 (LPA )由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产生 ,作为血液凝集过程中的早期产物 ,其在血栓形成早期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 ,这方面临床研究较少 ,为了解LPA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变化 ,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进行动态观察。资料和方法一、对象病例组 :脑梗死患者 10 0例 ,为本院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住院患者。符合 199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排除炎症、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及近期心绞痛发作等。急性脑梗死 (发病 6h内 ) 5 0例 ,男性2 9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4 5~ 78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0)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观测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ET、NO含量动态变化。结果 ET在脑-心综合征及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持续增高至所观察的21d,脑-心综合征患者早期增高尤为明显。脑-心综合征患者NO在早期增高.发病7d后逐渐下降至正常以下,ET、NO平衡失调。结论 ET异常增高及NO含量异常改变,ET、NO平衡失调在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经保护药物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脑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为综合治疗争取时间。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1]。我院自2004年7月~2005年2月,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病例70例,均为发病<7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头颅CT确诊。治疗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50~82岁,平均68.5岁;治疗前ESS评分为56.76±16.50分。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2~84岁,平均67.6岁。治疗前ESS评分59.18±14.78。两组资料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脑血管病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对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0例、脑梗死28例、脑出血24例患者分别作为病例组,正常体检者和无血管性疾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浆vWF水平测定。结果 TIA、脑梗死、脑出血患者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上述脑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可能与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vWF可作为一个标志物,为选择治疗药物、判断疗效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和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入选标准:首次发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  相似文献   

6.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我们从1999年9月-2003年2月对于17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颅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测定54例脑梗死患者、15例脑出血患者、20例正常对照血清Ps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后两组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与发病后1周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高于发病后2周,发病后2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与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结论 Ps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作为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干预其产生和作用途径可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凝血纤溶系统在脑梗死发展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组为1997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共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4~14岁,平均6.3岁。患儿均于伤后24h内人院,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PPARγmRNA表达变化和脑梗死体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PPARγ mRNA表达变化和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序贯收集2002年7月~2003年1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天以内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32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作对照.用RT-PCR法测定两组对象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情况.所有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小时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PPARγ mRNA表达值分别为0.238±0.05和0.841±0.0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脑梗死患者PPARγ mRNA表达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r=-0.664,P<0.001).结论发病3天内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下调,并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在脑梗死患者中,约20%是多发性的,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首次发病者高。近年来,血液凝溶状态与脑梗死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收集 3年来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 ,对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为做好二级预防打下基础。1 资料与方法病例为本院 2 0 0 0 0 1~ 2 0 0 3 12资料完整的脑梗死生存病历3 98例 ,其中脑梗死复发组 167例 ,未复发组患者 2 3 1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且经头颅MRI/CT证实。脑梗死复发标准 :患者以往有脑梗死病史 (距本次发病 1个月以上 ) ,本次发病是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新病灶。复发因素分析以性别、首次发病年龄、TIA史、首发梗塞部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清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序贯收集2002年7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 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32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用RT-PCR法测定两组对象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情况,放免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PARγ mRNA表达值分别为0.24±0.05和0.84±0.0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浓度为(352.1±31.7)pg/ml,正常对照组为(135.4±18.3)pg/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PPARγmRNA表达和血清IL-6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2,P=0.014。结论发病3 d内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下调,并与血清IL-6水平呈负相关,提示:PPARγ可能参与脑缺血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有众多因素参与,其中血栓素(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prostacyclin,PGI2)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及TXB2/6-Keto-PGF1α(T/P)比值的测定,了解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提供实验学依据。对象和方法对象:收集2005年5-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3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2-01—2018-08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鼻咽癌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按照1∶2的比例收集同期住院治疗的相同年龄的单纯鼻咽癌患者为对照组。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鼻咽癌并发脑梗死患者29例,单纯鼻咽癌患者58例。29例鼻咽癌并发脑梗死患者中21例(72.4%)头颅MRI或CT显示有累及不同动脉供血区域的2个及以上脑梗死病灶,15例(51.7%)患者无传统的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单纯鼻咽癌相比,鼻咽癌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更高(P0.1),红细胞、白蛋白、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更低(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及白蛋白降低是鼻咽癌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0%CI 1.003~1.010;OR=2.477,90%CI 1.243~4.937;OR=0.749,90%CI 0.581~0.967)。结论鼻咽癌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是脑梗死病灶为多发,多数累及2个以上血管供血区域,部分患者无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鼻咽癌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可能与鼻咽癌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血浆溶血磷脂酸在进展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检测3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程、病情的相关性,并分别与稳定性脑梗死、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急性期升高,发病3 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 d下降明显,21 d接近正常对照,与稳定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梗死体积大则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高(P<0.01);重型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高于轻型组(P<0.01);皮质组与皮质下组相比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与梗死大小、病程、明显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溶血磷脂酸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致死性脑水肿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因素 病例组为死于致死性脑水肿的患者,对照组为其余存活者.结果 共有72例患者入院,病例组26例,对照组46例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组的发病24 h内NIHSS评分(P=0.017)和脑梗死类型(P=0.001)2个因素有显著差异.结论 发病24 h内NIHSS评分≥24、脑梗死范围>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能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致死性脑水肿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发病与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7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两组受试者知情同意下对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和比较,探讨二者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浆Cys-C、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TACI、PACI、POCI、LACI患者血浆Cys-C、D-二聚体相比较,TACIPACIPOCILA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与血浆Cys-C、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r=0.78、0.8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性,数值越高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越高,可作为临床预测该病症发生与否的参照指标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院自2004年3~7月,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联素(ADPN)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方法选取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及3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其空腹血清脂联素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与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有关,低脂联素血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变化。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3年5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24h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做对照。用RT-PCR测定脑梗死组发病第1天、第3天和第6天及正常对照组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天、第3天和第6天PPARγmRNA表达值分别为0.233±0.018、0.516±0.027、0.779±0.037,正常对照组PPARγmRNA表达值为0.841±0.065,上述4值两两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降低,最低值在发病后第1天,而后逐渐增加,但至发病第6天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