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慢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01),且慢性重症肝炎>慢性肝肝(中度)>慢性肝炎(轻度)。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8周后,其血清IL-6和IL- 8水平明显下降(P<0.05),ALT与IL-6呈明显正相关;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其HBeAg、HBV-DNA转阴率为43.3%、46.9%,转阴组IL-6、IL-8水平接近正常,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P<0.05)。结论:提示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戊型病毒性型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动态检测了45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8含量,研究发现: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IL-8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恢复期相比处于高活性状态;IL-8水平与ALT呈明显相关(γ=0.5762,P〈0.05)。IL-8水平与BIL呈明显下相关(γ=0.5064,P〈0.01),提示:IL-8与戊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及炎症程度相一致;重症型较黄疸患者血清IL-8升高更明显,有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应用ELISA方法分别对75例慢性过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探讨了IL—6含量变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级病人血清IL-4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各组病人中IL-6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以慢性重症肝炎为最高,说明IL-6在慢性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该组病人共75例,其中IL-6水平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FTA)呈明显负相关,提示IL-6可以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可以做为判断肝脏功能的又一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IL-10进行了测定。结果 各组肝炎患者血清IL-10水平变化不同,慢性中-重度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慢性轻度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急性肝炎组和慢性重型组血清IL-10水平变化不大,检测血清IL-10在判断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上有一定的价值,对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判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IL-2及IF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8~2012-08我院感染科住院的患者,乙戊重叠20例,单纯乙肝组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比较各组血清lL-10、IL-2及IFN-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单纯乙肝组和重叠戊肝组的IL—10、IL-2及IFN-7水平在发作期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IL—10下降,IL-2及IFN-y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IL—10、IL-2及IFN-1参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IL—10、IL-2及IFN—Y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有-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10和IFN-γ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50例缓解期哮喘病人以及48例正常受试者血清中IL-10和IFN-γ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gE含量.结果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血清IL-10、IFN-γ水平(13.3±105pg/ml;0.32±0.13IU/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5±9.4pg/ml;0.51±0.12IU/ml;P<0.01)。IgE水平在发作用哮喘病人(178.8±90.2IU/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7.8±30.3IU/ml;P<0.01),而缓解期组的IL-10、IFN-γ和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发作期病人血清IL-10和IFN-γ水平与正IgE水平呈负相关(IL-10:r=-0.4816,P<0.01;IFN-γ:r=-0.5125,P<0.01)。结论IL-10和IFN-γ在哮喘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增加IL-10和IFN-γ含量来治疗哮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出血后血清IL-6及IL-8的变化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肝硬化患出血时及出血后血脂IL-6及IL-8的水平及对ALT和SB(血清总胆红素)的影响。结果: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及出血后血清IL-6及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后患血清IL-6及IL-8水平高于出血时患(P<0.05),且与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时IL-6及IL-8水平均升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后患血清IL-6及IL-8水平升高与ALT和SB呈正相关,提示IL-6及IL-8在肝内炎症炎症反应及肝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4例CHF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将CHF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15d后重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CHF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心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CHF组患者经15d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辛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6 更为明显(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TNT-α和IL-6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能进一步降低TNF-α和IL-6的水平,提示辛伐他汀可能具有减缓心脏损伤的进程、保护和改善CHF患者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TNF-α、IL-6和IL-8在重型肝炎(SH)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45例SH并发腹水患者血清及腹水中TNF-α、IL-6和IL-8含量,其中腹水感染组30例,腹水非感染组15例。发现SH并发SBP组血清和腹水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腹水非感染组(均为R<0.05),其升高水平与血清胆红素(SB)、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与血清胆固醇(T-ch)呈负相关(P<0.01)。感染控制后血清和腹水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下降,但仅能降至非感染组水平(P>0.05),经治疗无效死亡组血清和腹水中TNF-α、IL-6和IL-8的初始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均为P<0.05)。结果表明:TNF-α、IL-6和IL-8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和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检测血清和腹水中TNF-α、IL-6和IL-8含量变化对SH并发SBP的早期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6、IL-8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2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各型肝炎患者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尤以重型肝炎最明显。IL-6和IL-8水平与血清胆红素含量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在急性肝炎的急性期、慢性肝炎的活动期、重型肝炎的肝坏死期,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与恢复期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HBV-DNA阳性者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P<0.01)。结论说明IL-6和IL-8在介导肝组织内炎症反应及肝细胞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L-6和IL-8高水平的存在,可促进肝炎的慢性化和纤维化,加重肝炎的病程。IL-6和IL-8水平与病毒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调控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白介素2(IL-2)水平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法和ELISA法,检测了60例不同病程CA患者PBLC凋亡调控蛋白Fas/Fas-L的表达水平和血清中IL-2水平。发现CA短病程组PBLC的Fas、Fas-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A长病程组PBLC的Fas、Fas-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A短病程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短、长病程组CA患者血清IL-2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A患者PBLC Fas/Fas-L表达水平与血清中IL-2的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果表明:CA患者PBLC有凋亡异常,并且与血清中IL-2的水平呈负相关,患者PBLC凋亡异常在CA的病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价素8(IL-8)、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临床意义。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8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HA、LN、PCⅢ含量变化。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NF-α、IL-6、IL-8含量与HA、LN、PCⅢ含量正相关。与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平行测定二者成正相关。结果表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的活化,胶原合成增加与TNF-α、IL-6、IL-8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活性与血清胆红素一样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水平与病毒复制及临床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行了平行测定,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IL-1,IL-8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或HBeAg阳性患者明显高于HBV-DNA或HBeAg阴性患者,且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呈相关。结论:sICAM-1和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及携HBV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骆俊明  林晨萍  陈松德  季峰 《浙江医学》2001,23(8):455-456,45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6及IL-8水平含量,应用MTT法检测血清IL-2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肝硬化B级和C级患者IL-2,CD8^ T淋巴细胞,CD4^ /CD8^ 及C级IL-8,CD4^ 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和0.05),肝硬化B级患者IL-2,IL-6及IL-8高于A级患者,C级患者高于B级患者(P<0.01和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着免疫功能紊乱及低,下,肝功能损伤程度可能与血清IL-2,IL-6IL-8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在胆管癌疾病中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胆管良性疾病患者,25例胆管癌患者,20例健康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血清IL-6的水平变化。结果:25例胆管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疾病及健康者(P<0.05),胆管癌手术后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管癌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增高,检测血清IL-6可做为诊断胆管癌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5例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β2-M、性激素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β2-M、LH、E2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T的含量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肝功检测TBIL、DBIL、ALP、GGT、LCDH、AST、ALT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而CHE显著低于健康人(P<0.05)。实验证明,戊型肝炎病毒不但损害肝功亦影响β2-M和性激素的代谢。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腹腔镜子宫切除术(LH)和开腹子宫切除术(A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00年5月至2002年7月因子宫肌瘤行LH的患者48例,对照组开腹手术的患者32例。术前24h、术后24h、72h分别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TNF-α,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T细胞总数)、CD4^ (T辅助/诱导细胞)、CD8^ (T抑制/杀伤细胞)、CD16^ (NK细胞)的数量。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和CRP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h、72h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LH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的升高明显低于AH组(P<0.01)。LH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在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AH组患者在术后24h CD3^ 、CD4^ 、CD8^ 均明显下降(P<0.01),在72h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术前水平。AH组NK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全身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乳癌患者血清TNF、IL-2、IL-6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乳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地对49例乳癌、31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TNF、IL-2、IL-6进行了测定,并与30例健康妇性对照。结果:乳癌组血清TNF、IL-6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P<0.01);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逐步升高,而IL-2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P<0.01),且随病情进展呈降低趋势;良性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F、IL-2、IL-6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癌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存在分泌调节紊乱,检测乳癌患者血清TNF、IL-2、IL-6,可作为乳癌辅助诊断、判断病情与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用ELISA法测定13例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清和15例健康儿童血清IL-6水平,结果HSPN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IL-6在HSPN发病机制上有重要作用,为今后临床治疗能取得进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肺癌患者血清白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宏思  黄卫彤 《广西医学》2001,23(4):769-770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肺癌者的关系。方法:以放免法分别测定76例肺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水平,并以32例健康者作对照组,结果:肺癌组血清IL-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001),且其水平的降低与病情密切相关,而TNF-α水平则较这对照组明显升高,肿瘤越到晚期,其水平升高越显著(P<0.00001)。结论:肺癌患者血清IL-2水平降低,而TNF-α水平升高,提示IL-2和TNF-α水平的检测中作为判断肺癌者及其病情变化与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