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应用自主研发的医用热成像诊断系统,采集冠状动咏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例术前热成像资料及冠状动脉旁路术中心肌热成像数据加以分析,以期为冠心病诊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同期临床确诊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12例常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于术前及术中行红外热成像数据采集.结果 经红外热成像技术,所有研究对象顺利采集到相应心肌温度数据及相应热区分布变化,对比其他临床辅助检查手段证实其有效性.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医学诊断技术手段,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心病诊疗过程并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骆文宗  李任远  徐建红  余册砚  葛建红 《浙江医学》2011,33(7):1054-1055,1105
目的 研究红外热成像系统在实验猪心脏直视手术中对冠状动脉灌注情况监测的应用.方法 建立红外热成像术中监测系统,分别在实验猪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主干阻断前、阻断后以及解除阻断3个阶段,应用红外热成像监测系统观察和记录心肌灌注情况,分析数据,评价监测效果.结果 与阻断前相比,左冠前降支在阻断后其支配区域心肌表面温度明显降低,而这一变化在阻断解除后则迅速消失,其支配区域心肌表面温度恢复阻断前水平.结论 红外热成像系统对于在体实验猪冠状动脉灌注情况的监测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其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监测价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22例胸骨正中开胸冠脉旁路移植( CABG)手术的患者行术中缺血心肌部位红外摄像,通过红外热图像判断心肌缺血部位、分析CABG手术前后心肌缺血区域温度变化,进一步研究温度变化幅度与术后心肌损伤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变化的关系。 CABG术中红外摄像能够推演桥血管通畅度及缺血心肌再灌注效果,并预判术后心功能状况,该技术在术中监测及术后评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临床开发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我们自主研发的Hoptic医用红外长波摄像导航系统,初次应用于心脏外科术中心肌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摄像参数,探讨该技术在预判心肌保护方面不良事件和指导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3年12月,随机选取行胸骨正中开胸心脏冷灌注停跳手术的患者30例,术中全程行红外摄像实时监控,通过采集并分析热图,导航术中操作。结果获取了能够呈现最佳红外热图的相关机械参数,通过热图分析发现了术中心肌保护相关不良事件,实现了红外摄像的实时术中导航。结论 Hoptic长波红外摄像技术在心脏外科术中心肌保护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HRI心脏成像对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心肌存活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MRI心脏成像对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对于心肌存活疗效的评价。方法对27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术前行MRI心脏多技术扫描,记录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肌厚度等;在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1周-1年内再次行磁共振检查,复查心肌运动、功能、心肌灌注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年时间内舒张末期容积有改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末期容积在术后一周内无明显变化,在1周至1年时间内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在术后一周内即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心脏扫描成像可从心脏形态、运动、心肌灌注等方面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肌存活疗效及随访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17例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共17例,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充分利用CTS局部心肌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使吻合口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结果:1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术后8d~15d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了解病人、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2007年1~7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共21例,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术中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及钝头针临时阻断,使吻合局部心肌相对静止,并使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结果:2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愈后效果好。结论:护士要了解病人,熟悉手术步骤,严密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前、术后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拟行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32例作为研究人群分为两组,60岁以上为老年组18例,60岁以下为中年组14例。同时,随机选择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1、3、6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然后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进行分析,通过检测心脏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纵向应变值分析超声心动图一般参数和心肌应变测量值,以比较各组患者心脏左心室局部及整体心肌收缩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两亚组术前基线资料、超声心动图常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HD患者CABG术前及术后心脏运动纵向应变值比较均有差异显著(P<0.05)。在CABG各组患者中,与术前比较,CHD患者术后1月心脏运动纵向应变值均差异不显著;患者术后3、6月心脏运动纵向应变值均显著增高(P<0.05)。仅老年组术后6月心脏运动纵向应变值与术后3月比较显著增高(P<0.05)。结论 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定量评价CHD患者CABG治疗前后心肌收缩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法技术定量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心肌灌注及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冠心病行CABG手术治疗患者23例,于术前1周、术后10d(10.12±2.96)行超声心动图,分析其前间壁、后壁基底段、中间段心肌等76个节段术前后的运动变化情况,用DTI测量各指标(见数据采集),并用二维超声检查测得左室射血分数,并进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得到心肌核素评分指数,并与之比较.结果 术后LVEF较前提高,病变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均较运动正常心肌节段明显减低,部分心肌节段Vs与术前相比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二尖瓣环各位点DTI参数的均值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术后早期左室收缩功能即有恢复.DTI指标能够敏感、直观、定量地显示冠心病局部血流改变导致的心肌收缩功能变化,尤其是Vs、S-VTI值能够更敏感的反应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准确提供心脏解剖、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性、室壁运动、心脏代谢和冠状动脉等信息。1. 5T冠状动脉MRA通常采用三维稳态进动脉冲序列(SSFP),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3.0T MRI在FLASH序列能有效克服SSFP的局限性,其可采用自由呼吸法可显著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并可用于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未来的趋势是"一站式"诊断冠心病,一次完成心脏室壁运动、形态、心肌活性与心肌灌注等扫描,可术前评估冠脉临界狭窄心肌灌注及存活心肌,对是否需要将其开通极为关键。3.0 T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将会在心脏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重点综述3.0 T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在冠心病中的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肌梗死(M I)在我国发病率正逐年提高,而传统的以药物、介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对坏死心肌无再生修复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功能干细胞,经动物实验证实其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并经临床实验显示具有改善梗死后心功能,减小瘢痕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MR心肌灌注成像与DSA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MR心肌灌注成像与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将51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同期进行MR心肌灌注成像和DSA冠脉造影;应用GE AW4.0工作站(DCEMI)心肌灌注图像分析软件,对左心室短轴心肌灌注首过时相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心肌灌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观察曲线的上升斜率和信号强度的峰值。根据左心室短轴位与冠状动脉血管分布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冠脉造影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的Judkin法,以冠状动脉管径≤50%作为有临床意义狭窄的诊断标准。 结果:43例两种检查方法结果一致,8例结果不一致,符合率为84.3%。 结论:MR心肌灌注成像与DSA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MR心肌灌注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测定心肌血流的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及恰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内关穴注射香丹注射液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纤溶系统t-PA、PAI-1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预防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受试对象,心肌缺血前给予内关穴注射香丹注射液预处理14天,同时设药物对照组和穴位注射组进行比较;用异丙肾上腺素腹腔皮下注射造成心肌缺血模型,取心脏进行心肌病理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14.
Acute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four patients with early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e to severe proximal stenosis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Improvemnet of left ventricular anteroapical wall contraction was detected 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operatio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hase, and six to 18 months after surgery. It is concluded that critically ischaemic myocardium was salvaged by revasc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15.
大鼠心内一氧化氮能神经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还原型尼可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硫辛酰胺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技术系统观察了大鼠心房壁与心室壁各层、冠状动脉、主动脉与肺动脉根部、窦房结、房室结及Purkinje细胞的一氧化氮(NO)能神经构造。证实心脏各部均接受NO能神经支配,传导系与冠状动脉壁的神经纤维最为丰富;心内神经节中25.8%为NO阳性神经细胞,部分NO强阳性神经细胞突起穿过神经节进入心房肌层,终于心肌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旋磨参数、手术结果和随访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26例患者选择6F/7F指引导管的比例分别是14/12例,其中25例患者行单只血管的旋磨治疗,1例患者同时行前降支和回旋支旋磨治疗,管腔狭窄由术前85%±11%减少至52%±8%,全部患者手术成功,术中无死亡、心肌梗死和冠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30.7%,6个月随访总不良心血管事件11.5%。【结论】经桡动脉旋磨治疗手术成功率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临床安全、有效,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熊果酸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熊果酸低、中、高剂量(20 mg·kg^-1、40 mg·kg^-1、80 mg·kg^-1)组和维拉帕米(2.5 mg·kg^-1)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I/R大鼠模型。假手术组行手术通路但不结扎,术前7 d开始预给药处理。再灌注24 h后监测心电图ST段变化,超声影像系统测定心功能指标,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行损伤评分,测定心脏梗死体积,心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onochrome display adapter,MDA)的含量,心肌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熊果酸中、高剂量和维拉帕米组可抑制急性心肌I/R大鼠心电图ST段抬高,抑制舒张/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IDd、LVIDs)升高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降低,抑制心肌组织细胞病理性形态结构改变和损伤评分的升高,抑制心脏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抑制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降低和MDA含量的升高,抑制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升高;较I/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熊果酸预处理对急性心肌I/R损伤大鼠心功能和心肌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对持续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白鼠随机分为7组。用冠脉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以活结结扎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分别造成阻断冠脉血流和再灌注。以TUNEL标记凋亡细胞。结果:凋亡细胞原位标记与半定量分析表明: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处理组与持续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程度明显降低。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持续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凋亡,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预处理能明显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