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与眼内压(IOP)的临床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额叶脑组织植入法监测1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不同时刻的ICP,眼角膜接触法同时监测患侧或严重一侧的IOP。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生ICP增高的同时,都继发IOP增高等病理变化,且ICP与IOP呈显著正相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恒定的系数关系。结论:通过监测IOP,能够间接反映ICP,并有效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张跃群  黄文治 《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2):1395-1398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监测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8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ICP护理管理,试验组给予ICP集束化护理管理,分别比较两组置管后肺部感染、泌尿感染、颅内感染、静脉导管感染以及颅内血肿和引流管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费用和满意度评分。所得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建模分析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泌尿感染、颅内感染、静脉导管感染和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ICP监测相关颅内血肿发生情况方面则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置管相关并发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降低感染和引流管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 8分并伴有颅内出血的sTBI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将接受ICP监测的患者与未接受ICP监测的患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是院内病死率。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sTBI患者中,47例(51.1%)接受了ICP监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ICP监测与病死率降低相关(P=0.041)。结论:行持续ICP监测的sTB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原性肺水肿(NPE)是继发于CNS损伤后突发颅内压(ICP)增高所致的一类肺水肿,特点为起病急,发展块病死率高。尽管患者的脑损伤可能是逆行的,但如果护理和操作不当,则可导致附加的不可逆损伤。因此密切关注重型颅脑损伤引起的肺部变化,采取正确地护理措施,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儿童,探讨应用超声测量其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评估患儿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变化情况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植入脑室内型ICP监测探头持续监测患儿的ICP,同步测量相应双侧眼球后3 mm处ONSD。通过对收集的实时ICP与同步超声所测得的ONSD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78例临床资料,显示ICP与实时超声测量ONSD具有高度相关性(r=0.802,P <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最大面积为0.948(95% CI:0.873~0.986)。当ONSD以4.2 mm为切点作为诊断ICP增高的标准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2.9%。结论:超声测量ONSD能够较好地反映ICP水平,作为一种便捷、无创的诊查手段,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儿颅内压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O联合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0例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依据PICCO进行液体管理,观察组则联合PICCO及ICP进行液体管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颅脑恢复率及生成率均明显增高,GCS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ICCO联合ICP监测能进一步改善颅脑损失患者液体管理,提高颅脑恢复的几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46),将治疗6个月后GOS<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16).统计并比较两组PbtO2、ICP平均监测结果,分析PbtO2联合ICP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性,并绘制患者ROC曲线,评估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PbtO2平均监测结果均低于预后良好组,ICP平均监测结果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正相关(r>0,P<0.05),ICP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负相关(r<0,P<0.05);通过绘制患者ROC曲线得知,PbtO2联合IC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AUC为0.904>0.9,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呈正相关,ICP平均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评分呈负相关,且两者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需密切关注患者PbtO2、ICP监测结果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理,探究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5年间我院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7例(观察组),患者监护救治采用亚低温治疗;选择我院同期相同脑损伤类型患者57例(对照组),患者监护救治行常规降温方式治疗;监测患者颅内压(ICP)、各项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血气指标等,并对监测结果对比分析;按照GCS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压较对照组低,且在术后7d更接近正常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预后情况对比,观察组死亡率低,良好率高(分别为3.5%,75.4%),较对照组(12.3%,45.6%)存在显著优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型脑颅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具有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显著疗效,可对患者起到总有的脑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常并发颅内血肿或急性脑肿胀,导致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缺氧及脑疝而危及患者生命.颅内压(ICP)监护能及时了解ICP的动态变化,便于指导救治而降低病死率.我科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进行连续监测,对于早期发现颅内高压及时手术、合理应用脱水剂起到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brain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acute severe brain injury,ASBI)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ASB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根据检测结果,对颅内压进行合理控制,并指导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43.75%)明显高于对照组(28.94%),观察组死亡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14.5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应针对不同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膀胱压、上腔静脉压、下腔静脉压与腹腔内压的关系.方法: 对8只健康雄性杂种犬,分别行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置管,接压力换能器监测静脉压力,放置尿管接换能器监测膀胱压.腹腔穿刺置管监测腹腔内压并注入生理盐水,分别监测腹腔内压在基础状态及15、20、30、40mmHg(1 mmHg=0.133 kPa)时膀胱压、上腔静脉压和下腔静脉压的变化.记录不同腹腔内压条件下犬的心率(HR)、右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犬的基础腹腔内压为(10±1)mmHg,随着腹腔内压增高,犬右股动脉MAP较基础值也明显增高(P<0.05).当腹腔内压逐步增加至15、20、30、40mmHg时,膀胱压、上腔静脉压力、下腔静脉压力随之增加(P<0.05).不同腹腔内压条件下,膀胱压、上腔静脉压、下腔静脉压与腹腔内压明显相关(分别为r=0.95,P<0.05;r=0.92,P<0.05;r=0.94,P<0.05).结论: 在犬模型中,通过监测膀胱压、上腔静脉压、下腔静脉压可以较好地反映腹腔内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变化对健康志愿者脑循环临界关闭压(pCC)和有效脑灌注压(pCP)的影响.方法:用经颅超声多普勒仪、无创血压监测仪持续记录16位健康志愿者正常呼吸、低碳酸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时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和桡动脉血压,用潮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持续监测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分压.低碳酸血症由过度换气实现,高碳酸血症通过吸入混合气体(体积分数5%CO2、21%O2和74%N2)实现.用傅立叶变换法分别计算3个阶段的pCC和有效pCP.结果:与正常呼吸时比较,低碳酸血症时,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和平均动脉压下降,pCC升高,有效pCP降低;高碳酸血症时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和平均动脉压增加,pCC降低,而有效pC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 CO2分压可以反映pCC和有效pCP的生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探究压力生物反馈仪在测量腰部腹内压的重测信度。方法利用压力生物反馈仪对33名健康志愿者(20~27周岁)进行4个动作(动作 A :俯卧位;动作 B :仰卧位屈髋屈膝;动作 C :仰卧位单侧屈髋屈膝;动作 D :俯卧位肩关节前屈)的腹内压测试,测试2次,每天进行1次测量,24 h 后再测量1次。本研究重测信度评价指标为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压力生物反馈仪测试4个动作的腰部腹内压的重测信度具有中等以上的相关性,ICC 值为0.786~0.848。动作 A[ICC(95% CI)为0.817(0.630~0.910)]、动作 B[ICC(95% CI)为0.848(0.692~0.925)]和动作 D[ICC(95% CI)为0.841(0.678~0.921)]的腹内压测试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动作 C 的腹内压测试具有中等的重测信度[ICC(95% CI)为0.786(0.566~0.894)]。结论压力生物反馈仪测试腰部腹内压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故压力生物反馈可用于对腰腹部腹内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视神经疾病患者腰椎穿刺前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与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3年1-5月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诊断视神经疾病12例(24眼)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诊断视神经疾病的12例入院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住院期间通过腰椎穿刺留取定量脑脊液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并测定ICP,同时采用回弹式眼压计测量腰椎穿刺前后双眼眼压变化,并计算其平均值。所有患者腰椎穿刺术后每2 h测量1次眼压,共12次,并绘制24 h眼压曲线。结果 共有12例(24眼)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7例,女5例,诊断为视神经炎6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5例,未明确诊断1例。患者年龄16~55(38.125±12.438)岁。所有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全身疾病。腰椎穿刺前后ICP与双眼平均IOP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126,P=0.697)。腰椎穿刺前后双眼IOP的差异(t=8.002,P〈0.001)、ICP的差异(t=7.936,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OP与ICP虽然有一定相关性,但是两者变化之间没有规律,以眼压推测颅压或者反之目前还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6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检查人员50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人员的脉压、脉压指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27±17.55)mmHg、(0.46±0.07)mmHg,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60±17.75)mm№、(0.45±0.07)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0.95±10.62)mmHg、(0.40±0.0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70~79mmHg,分别占28.09%和23.53%,对照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50~59mmHg,占33.6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I最大的分布范围在0.40~0.49之间,分别占51.06%和58.82%,对照组PPI最大分布区在<0.45,占52.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02%和62.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高血压患者的PP、PPI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PP、PPI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PI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的缺陷,能更好地反映脑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眼内压(intraoeular pressure,IOP)测定用于无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34例(55例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通过腰椎穿刺测定ICP,同时采用舣刻度Sehiotz眼压计测量双眼IOP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 ICP与平均IOP之问呈显著正相关(r=0.765,P<0.01).结论 IOP与ICP具有相关性,通过测定IOP可反映ICP.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频谱参数在初期颅高压患者不同颅内压(pIC)水平的相关变化,进而预测pIC、脑灌注压(pCP).方法:对200例颅脑病变患者393次腰椎穿刺测压前均行TCD检查并记录血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随着pIC升高,TCD表现出高阻力血流频谱,收缩期血流(vs)无变化,舒张期血流(vd)减慢,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P<0.05或0.01).依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平均动脉压(pMA)所得预测颅内压(pICe)及预测脑灌注压(pCPe)的回归方程分别为:pICe=-1.496 2.807×PI 0.088×pMA;pCPe=1.496-2.807×PI 0.912×pMA.预测和实测的pIC、pCP均呈正相关(r=0.757、0.961,P均<0.01),预测差值在0.667 kPa内阳性预测率均为78.63%.结论:根据特征性TCD频谱和参数改变可较准确预测pIC、pCP,在颅高压初期对2者的预测准确性完全一致,且不受动脉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工测压与动态血压监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人工测血压的最佳时间和测压次数。方法 对48例高血压患的动态血压监测和人工定时测压进行比较,寻找人工测压最佳时间和测压次数。结果 (1)人工测压6:00-10:00和16:00-18:00为血压高峰,12:00为血压低谷。(2)动态血压监测显示6:00-8:00和16:00-18:00为血压高峰,12:00-14:00和2:00-3:00为血压低谷。结论 人工测血压每天3次,6:00-10:00,12:00及16:00-18:00最佳测压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压机械通气时,患者在麻醉肌松状态下,不同PEEP时腹内压与胸内压的相关性。方法 20例手术后尚处于麻醉肌松状态下,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均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和导尿管,在PEEP分别为0 cmH_2O_5 cmH_2O,10 cmH_2O和15 cmH_2O时,进行间接腹内压和直接胸内压测定。结果所有20例患者的初始腹内压为(8.15±3.46)mmHg,初始胸内压为(9.31±5.72) mmHg,增加PEEP后,腹内压,胸内压均升高。当PEEP分别为5 cmH_2O,10 cmH_2O和15 cmH_2O时,腹内压分别增加至(8.31±3.66) mmHg,(9.92±3.75) mmHg和(12.46±5.55) mmHg,胸内压分别增加至(9.15±5.93) mmHg,(12.23±6.29) mmHg和(16.23±5.99) mmHg。不同PEEP时,腹内压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的腹内压与胸内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Pearson相关系数R~2=0.789,且P〈0.01,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提高PEEP值,能增加患者的腹内压。故对机械通气的患者,有必要实行腹内压监测。不同PEEP时,腹内压与胸内压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及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233例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病(EH)组、2型糖尿病(DM)组和代谢综合征(MS)组,检测24h动态血压、颈动脉粥样宽块发生率(CAPR)、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比值(E/A值)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MA)。结果 (1)进餐前后SBP和PP差值≥10mmHg(1mmHg=0.133kPa)的高血压痛患者,其CAPR、IMT、LVMI、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2)进餐前后PP差值≥10mmHg代谢综合征患者,其CAPR、IMT、LVMI和MA均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而其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者,其MA显著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5)。(3)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的糖尿病患者,其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1)。(4)与靶器官损害相关分析显示:早餐后1h血压变化与心脏、颈动脉及肾脏病变呈显著相关。结论 餐后血压和脉压是预测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