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阻断肝门的大肝癌切除术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研究不阻断肝门的肝切除术在大肝癌切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不阻断肝门的大肝癌切除术,并与同期98例采用肝门阻断的大肝癌切除术做对比。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与大肝癌术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结果 不阻断肝门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阻断肝门组(10.0%vs32.7%,P=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门阻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等与并发症发生有关,进一步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肝门阻断、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是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的4个独立的预测指标。结论 大肝癌切除手术中有选择性地采用不阻断肝门的肝切除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单侧入肝血流选择性阻断肝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3年9月以来,我院共采用入肝血流选择性阻断行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76例,其中用Pringle’s法56例(肝门组),单侧入肝血流选择性阻断20例(单侧组)。比较两组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肝功能和总胆红素变化。结果表明;单侧入肝血流阻断具有第一肝门阻断的优点,虽然阻断血流时间单侧组长于肝门组,但肝功能损害却没有肝门组重,可视手术需要决定阻断血流时间,操作从容,而且利于防止术中扩散和取出属支的门静脉癌栓。因此,我们认为单侧入肝血流阻断能很好保存健侧肝的动脉和门静脉血供,术后肝功能损害轻,恢复快,故比第一肝门阻断更适于有肝硬变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分析研究不阻断肝血流状态下行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32例左半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n=16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B组(n=16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阻断肝血流组患者术后1、3天ALT、AST水平明显低于阻断肝血流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阻断肝血流的左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切除方法,但其总体疗效并不优于阻断肝血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大肝癌手术切除术中3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3月期间218例大肝癌(>5cm)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88例采用Pringle法间断阻断全肝血流(肝门阻断组),51例行选择性的半肝血流阻断(半肝阻断组),79例行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联合阻断组)。比较3组患者的术中与术后的相关指标。
  结果:3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及肝切除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半肝阻断组与联合阻断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均明显低于肝门阻断组,且联合阻断组的输血量、输血率明显低于半肝阻断组(均P<0.05);3组患者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半肝阻断组与联合阻断组第3、7天的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肝门阻断组(均P<0.05);3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肝癌切除术术中采用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而且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方式的安全性及其对肝脏的损伤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肝癌肝切除病例资料.接受全肝入肝血流阻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阻断者各30例,比较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三种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无差异,但半肝阻断组术中发生2例门静脉分支损伤,1例发生大出血.后两种方式术后1 d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上升较少、术后7 d恢复较快.结论 保留半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的肝切除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适合于肿瘤位于半肝内(除尾状叶肿瘤),与第一、二、三肝门关系不密切,特别是合并严重肝硬化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LH)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行肝切除患者随机分入LH组和开腹肝切除(O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止痛药的用量、术后住院天数、有无并发症、围手术期体温变化及血象的变化。结果 LH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进食时间、术后止痛药用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体温均明显少于OH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仿,均无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在病例选择适当时,腹腔镜肝切除术安全、可行、临床效果确切,对机体免疫影响小,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吸引刀(CUSA)结合单极电凝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行肝切除的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运用CUSA结合电凝(CUSA组)行肝切除67例,钳夹法(CC组)行肝切除8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USA组行肝门阻断14例,CC组行肝门阻断70例;CUSA组与CC组相比,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低,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但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例数增加;手术死亡率无差别.结论 运用CUSA结合单极电凝行肝癌肝切除,尽管手术时间有所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但其术野相对清晰,对肝组织损害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恢复快,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肝癌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自制肝门阻断带在腹腔镜肝脏手术中行肝门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于腹腔镜下使用自制肝门阻断带阻断肝门后行肝部分切除术,B组(n=30)开腹肝门阻断后行肝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应根据病变位置、肿瘤大小、手术类型、肝硬化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术中应用自制肝门阻断带阻断入肝血流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肝内双向血流阻断与肝门血流阻断肝切除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肝血流阻断法比较,探讨肝切除时肝血流阻断法合理选用。方法:本文对肝内双向阻断法与肝门阻断法肝切除术病人术前病变大小,位置,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平均出血量和引流量,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8例肝切除中肝内双向阻断法28例,肝门阻断法40例,肝内双向阻断法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升高程度是65-560U/L,恢复正常时间是3-8d,胆红质恢复正常时间是4-14d,术后Child A/B/C分级是3/8/17,术中平均出血量650ml,术后总平均出血和引流量780ml,术后无上消化道出血和死亡病例。肝门阻断法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升高程度是470-9780U/L,恢复正常时间是5-38d,胆红质恢复正常时间是7-52d,术后Child A/B/C分级中0/2/38,术中平均出血量950ml,术后总平均出血量和引流量1200ml,术后上消化道出血4例,出血1例,死亡4例。结论:肝切除时肝血流阻断方法的选用应用根据病变的位置,范围大小及手术类型和肝硬化等综合考虑而定。肝内双向阻断法较肝门阻断法肝切除肝损伤小,利于术后病人恢复,肝内双向阻断法更适用于肝硬变病人的肝切除。  相似文献   

10.
半肝血流阻断技术用于肝硬化肝癌的肝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因肝癌行肝切除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应用Pringle法第一肝门阻断入肝血流44例(A组)、半肝血流阻断76例(B组)、半肝血流阻断加选择性肝静脉控制85例(C组).比较3组患者肝切除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组患者肝切除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3,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43.7、415.8、324.5 m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96,P<0.001);在术后3 d和6 d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水平比较,B组和C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半肝血流阻断可防止健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外控制肝静脉,可显著减少肝切除术中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