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介绍采用改良Moberg岛状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皮肤缺损的适应证、疗效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Moberg皮瓣进行改良,于1998年6月~2003年2月应用带神经血管蒂的改良Moberg岛状推进皮瓣修复各种水平的拇指指端皮肤缺损72例,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指端缺损长度0.8~3cm。平均随访2年4个月,皮瓣在覆盖质量、感觉、耐寒程度及关节活动范围和捏力等方面疗效满意。结论采用改良Moberg皮瓣治疗拇指指端皮肤缺损相对于传统Moberg皮瓣适应证扩大,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拇指指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额部皮瓣修复前额皮肤缺损。方法:根据前额缺损情况,利用眶上动脉及滑车上动脉为蒂的额部转移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本组5例前额皮肤缺损,缺损范围2cm×2cm~6cm×4cm,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例供瓣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观察2月~12月,皮瓣色泽正常,存在感觉,额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额部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表浅、血运丰富、易于解剖,切取损伤小、是修复前额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额部不同面积、不同条件缺损修复术的选择以及疗效的观察。寻找额部重建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方法:应用局部皮瓣转移、游离中厚皮片移植、扩张器外扩张皮肤、游离大网膜移植加刃厚皮片移植四种方法,对不同缺损面积、不同缺损深度选择不同的方法,分别修复92例前额部缺损创面患者。结果:92例患者皮片及皮瓣均完全成活,修复后形态自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在充分做好术前评估、术前设计、提高手术技巧的情况下,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缺损面积、不同条件的前额部缺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的小腿筋膜蒂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6例小腿皮肤缺损钢板或骨外露创面患者,缺损面积:1.8 cm×3.0 cm~3.2 cm×6.5 cm,分别以改良的小腿筋膜蒂转移皮瓣修复,经过精确测量,将皮瓣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覆盖皮肤缺损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仅线性瘢痕.术后随访2个月~2年,平均7个月,小腿功能良好,皮瓣外观满意,皮肤质地好.结论 改良的小腿筋膜蒂皮瓣在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中是一种简单、安全、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A-T皮瓣修复颜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应用改良A-T皮瓣修复颜面色素痣、瘢痕、体表肿瘤等切除后缺损患者48例,术中将病变组织行五边形切除,于缺损邻近处设计改良A-T皮瓣,将A-T皮瓣推进修复缺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形态满意。结论:改良A-T皮瓣是修复颜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其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6.
薛小文  赵涛  王雷  廖文俊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5):1914-1915
目的:介绍滑车上血管蒂前额岛状皮瓣在鼻部皮肤肿瘤修复中的应用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切除病损设计滑车上血管蒂前额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穿出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鼻外形轮廓、组织色泽、质地均良好,随访1~24个月,局部无复发,效果满意。结论:滑车上血管蒂前额岛状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血供丰富,存活率高,操作简单,可一期手术完成,是修复鼻部分缺损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改良Dufoumental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Dufoumental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63例患者均为面部肿物切除后圆形或类圆形组织缺损,修复术前皮肤缺损面积为(2.68±1.81)cm~2,在缺损周围设计改良Dufoumental菱形皮瓣,转移并缝合固定。结果:皮瓣均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个月~3年,创面无明显瘢痕,效果满意。结论:改良Dufoumental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效果满意、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旋转皮瓣在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在23例患者的头面或四肢部皮肤缺损的附近,设计改良旋转皮瓣,即在逆切切口的对应处再做一“Z”字切口,周边剥离后行皮瓣旋转修复缺损,供区行“Z”字交叉缝合。结果23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其中的16例患者3~19个月,术区平整,切口瘢痕不明显,功能无影响,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改良旋转皮瓣修复面积为1.8cm×2.0cm~5.0cm×6.0cm、近似圆形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法简便易行,术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同侧改良腕横纹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自2013-06—2014-04采用同侧改良腕横纹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皮肤缺损伤10例,根据软组织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面积。结果 10例皮瓣顺利成活,外形满意;皮瓣未出现淤血、肿胀、水泡。术后8例获得随访3~6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达S3级,质地、外观满意,指关节屈伸活动基本正常。供区留有线性瘢痕,腕关节活动良好。结论采用改良腕横纹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伤皮瓣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对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的改良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对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系统归纳、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 总结近年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46例,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良,使这一手术方法更加完善。结果 4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平均随访1半年,效果满意。结论 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小腿胫前、踝、足跟部皮肤缺损理想的方法之一,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扩张后的皮瓣修复体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积较大的体表良性肿瘤切除后,其创面多需要移植组织修复。从1987年开始,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拟切除的较大面积体表良性肿瘤的周围正常皮肤区预扩张,采用扩张所得的皮瓣修复良性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共23例,收到良好的效果。详细讨论了治疗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2001年9月~2002年12月以近节或中节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切取掌骨头背侧或近节手指背侧皮瓣,逆行修复近节指间关节或以远的皮肤缺损35例42指,同时对伴有骨、关节、肌腱等损伤者进行修复。皮瓣切取范围1.0cm×2.5cm~1.5cm×3.5cm。结果术后35例42指获3个月~1年随访,皮瓣全部成活;两点辨别觉6~10mm,指外形及功能佳。结论此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神经,血管蒂长、旋转弧大和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感觉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重建隐动脉皮瓣感觉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方法对3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采用隐动脉皮瓣交叉移植修复,应用神经端侧吻合技术重建皮瓣感觉并恢复供肢内踝、足内缘和口止母趾皮肤的感觉。结果3例均获得成功,随访6~12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供肢内踝、足内缘和口止母趾皮肤感觉亦恢复。结论应用神经端侧吻合技术可重建皮瓣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4.
皮肤扩张术在头皮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头皮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的改进及并发症防治。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6月,采用一期置入扩张器行皮肤扩张术,常规注水充分扩张后,二期合理设计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缺损的方法,治疗头部皮肤软组织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48岁。均为头皮病变手术切除后缺损,缺损范围7cm×5cm~20cm×20cm,均不伴其他部位损伤。置入扩张器均为圆柱形,容积50~250ml,采用注射壶内置法,注水扩张时间6~16周。扩张皮瓣的范围8cm×5cm~25cm×23cm。结果32例头皮缺损均完全修复,仅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延期愈合,余扩张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1年头发生长良好,瘢痕隐蔽,外观满意。并发症4例,分别为皮瓣远端表皮坏死、血肿、扩张器外露和切口裂开各1例。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一种修复头皮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部分削薄的游离脐旁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修复手部大面积或不规则形状皮肤缺损的一种技术。方法:设计类似Y、和T等形状的游离脐旁皮瓣,采用了部分削薄皮瓣、端侧吻合动脉和联合移植等技术手段。结果:临床应用11例,成活10例,效果良好。结论:部分削薄的脐旁皮瓣可改善美观效果,供皮面积大。血管蒂长达15cm以上,口径粗,供区多可直接缝闭,是覆盖复杂手部创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定带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跟后区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跟腱合并跟后区皮肤缺损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45岁。6例为跟腱合并跟后区皮肤缺损,5例为跟腱、跟后区皮肤合并跟骨骨折或部分跟骨缺损。皮肤缺损范围6cm×5cm~14cm×8cm,跟腱缺损长度5~11cm。皮瓣切取范围11cm×6cm~17cm×11cm。髂胫束的切取长度7~13cm,宽度3~5cm。将髂胫束内外侧缘内翻缝合成腱状形成双层髂胫束重建跟腱。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余6例行游离全厚皮片植皮。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伤口期愈合。获随访6个月~4年。根据尹庆水疗效评价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Thompson试验和提踵试验均为阴性。无跟腱再断裂、跟区皮肤破溃等并发症发生,足跟部两点辨别觉6~8mm。结论带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是一种有效且能一期修复跟腱合并跟后区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一期修复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治疗较为复杂,常规治疗应在局部创面愈合后3个月行二期跟腱修复。1985年6月~1996年6月采用自体肌腱或筋膜瓣移植修复跟腱,同时用伤肢邻近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覆盖,石膏托外固定,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18例。结果表明,创面Ⅰ期愈合16例,移植皮瓣远端皮缘坏死0.5cm~1cm的2例,经早期修复治愈。术后1年以上随访15例,其中12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3例跟腱与邻近组织粘连,影响踝关节过度背屈,足部蹬力下降。认为,采用肌腱或筋膜瓣加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一期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更快恢复伤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术治疗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患者73例。32例采用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扩张方法(新方法组)。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6~45岁。小耳畸形I度6例,Ⅱ度20例,Ⅲ度6例。切取皮瓣范围9cm×5cm~11cm×6cm,筋膜瓣范围7cm×5cm~9cm×6cm。余41例采用常规扩张法进行外耳再造(传统组)。其中男13例,女28例;年龄6~42岁。小耳畸形I度8例,Ⅱ度27例,Ⅲ度6例。切取皮瓣范围8cm×5cm~10cm×6cm,筋膜瓣范围7cm×5cm~9cm×6cm。对两组术中切取皮肤、术后供区瘢痕面积进行测定,比较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在二期术后6~12个月行三期再造耳修整时随访。新方法组:术后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切口I期愈合;再造耳耳轮脚及耳轮清晰,耳轮缘无毛发生长。传统组:1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导致支架外露,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切口1期愈合;再造耳耳轮清晰,耳甲及耳舟可见,35例再造耳廓耳轮上部边缘有部分毛发。新方法组切取皮肤、瘢痕面积及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8.3±1.5cm。、8.1±0.8cm^2及86%,与传统组(34.2±2.6cm^2、14.4±1.2cm^2及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方法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与传统组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在未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实现较大体积的皮肤扩张,二期再造时切取的皮肤面积小,术后瘢痕轻,再造耳无毛发,外观佳。  相似文献   

19.
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在手部皮肤大面积缺损修复中的适应证。方法2002年4月~2005年8月应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移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或用于修复腹部皮瓣或髂腹股沟皮瓣移位至手部后遗留的供区创面5例,均为男性,年龄16~44岁,损伤部位:左手1例,右手4例,其中机器绞伤2例、烧伤3例、外伤为伤后6 h急诊手术;烧伤为伤后4~7 d行切痂、皮瓣移位修复术。手部皮肤缺损范围为12~19 cm×18~22 cm,切取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为7~12 cm×16~24 cm;切取腹部皮瓣或髂腹沟皮瓣:13~20 cm×19~23 cm。修复手部的皮瓣术后3周断蒂。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创面Ⅰ期愈合。均获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好,其中3例分别在术后4~7个月行分指去脂术。手部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及腹部皮瓣或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创面遗留的供区创面具有供皮量大,不吻合血管,手术风险小,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为修复手部创面提供一种较好的皮瓣选择。  相似文献   

20.
采用脐旁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交叉转移修复手背、腕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6例,术后1周左右断蒂;吻合血管的脐旁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一期修复足、手背创面5例,修薄面积占皮瓣总面积40%~50%,可至少减少一次再术修薄次数。皮瓣均成活良好,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