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顺德容桂地区老年人糖尿病现况。方法对顺德区容桂街道整群随机抽样,随机抽取2个村。对村中6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全部进行调查。总人数1503人,资料完整的1400人(60—93岁,68.15±6.66岁)其中男性578人,女性822人;60~69岁865人(占61.8%),70~79岁430人(占30.7%),80岁~105(占7.5%)。调查的项目有年龄、性别、空腹血糖(F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HC)、血压、既往史,并计算出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和腰围身高比(WHtR)。结果①1400例社区老人糖尿病总现患率12.4%;男性现患率12.8%,女性现患率12.2%。60—69岁组现患率12.8%,70~79岁组现患率12.3%,80岁以上组现患率9.5%。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者BMI、SBP、DBP、WC、WHR、WHtR、TG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TC差别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糖尿病与BMI、WC、WHR、WHtR、SBP、DBP、TG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C不相关。结论①1400例顺德容桂社区老人糖尿病现患率12.4%;②糖尿病患者与BMI、WC、WHR、WHtR、SBP、DBP、TG升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值(WHtR)、腰围(WC)及腰臀比(WHR)在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2~18岁青少年3953例(男1947例,女2006例)。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对照组(3724例)和高血压组(22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结果高血压组BMI、WC、WHtR、WHR、SBP及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4个指标(BMI、WHtR、WC及WHR)均与SBP和DBP呈正相关,BMI与SBP和DBP的偏相关分析r’最大(r’分别为0.3228和0.2358)(P〈0.05)。4个指标预测高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以BMI最大,分别为男性0.715(95%CI0.659~0.771)和女性0.702(95%CI0.646—0.757)。以SBP和DBP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BMI、腰围、WHtR和WHR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BMI均第一个被引入方程。结论BMI是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值(WHtR)、腰围(WC)及腰臀比(WHR)在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2—18岁青少年3953例(男1947例,女2006例)。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对照组(3724例)和高血压组(22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结果高血压组BMI、WC、WHtR、WHR、SBP及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4个指标(BMI、WHtR、WC及WHR)均与SBP和DBP呈正相关,BMI与SBP和DBP的偏相关分析r’最大(r’分别为0.3228和0.2358)(P〈0.05)。4个指标预测高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以BMI最大,分别为男性0.715(95%C10.659~0.771)和女性0.702(95%C10.646~0.757)。以SBP和DBP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BMI、腰围、WHtR和WHR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BMI均第一个被引入方程。结论BMI是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进餐前后、排尿前后健康体检受检者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WC)测值的变化,探讨体检流程对数据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受检者518名(第一组)、533名(第二组,需憋尿经腹超声检查前列腺或子宫附件者),分别测量进餐前后、排尿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WC,观察测值的变化规律。在两组中分别随机选择80、83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体检中安排进餐或排尿与测量血压、BMI、WC的先后顺序。网上调查体检中心52家,统计各家测血压、BMI、WC的工作流程。结果第一组,男女餐后SBP、DBP均下降(P〈0.05),40岁以上者血压变化显著(P〈0.05);餐后收缩期高血压、舒张期高血压的检出率分别下降2.41%、2.22%(P〈0.05),餐后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检出率分别增加1.35%、0.97%、1.93%(P〈0.05)。第二组,排尿后女性SBP、DBP、WC、BMI均下降(P〈0.05),男性无明显变化。女性随年龄增加,排尿后血压下降更加明显(P〈0.05);按SBP、DBP统计,女性排尿后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下降5.59%、4.46%(P〈0.05);以WC为判断依据,女性排尿后中心性肥胖检出率下降5.83%(P〈0.05);以BMI为判断依据,女性排尿后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下降了2.86%、1.88%(P〈0.05)。调查52家体检中心,在采集ⅡlL压、BMI和WC数据时,要求受检者餐前占5.8%、餐后占9.6%、餐前或餐后均可占88.5%;均未提及采集上述数据与排尿的先后关系。调查163位受检者,对采集血压、BMI和WC数据的安排,在餐前还是餐后持无所谓态度的占80%,在餐前、餐后各占5%、15%;均认为采集上述数据与排尿与否无关系。结论进餐、排尿明显影响血压、BMI、WC测值,体检中心及受检者对这种影响认识不足。体检中心如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与三酰甘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凹线评价BMI和WC对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价值。方法以2008年7至9月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093人(男性707人、女性386人)为研究对象,检测身高、体重、腰围和血三酰甘油水平。比较三酰甘油正常组与异常组BMI和WC的差异。建立BMI和WC的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及曲线上各界值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男女性三酰甘油异常率分别为33.5%和8.3%。三酰甘油异常者的BMI和WC明显大于三酰甘油正常者(P〈0.01)。以BMI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728±0.041、女性为0.708±0.021,最佳界值点:男性为24.5、女性为22.5;以WC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790±0.042,女性为0.714±0.020,最佳界值点:男性为86cm,女性为77cm。结论BMI和WC与三酰甘油水平均相关。BMI和WC是预测高三酰甘油血症较为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群体质指数和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体质指数、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对654名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对不同体质指数(BMI)、腰围(WC)老年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平均水平及高血压、高TC、高TG、低HDL-C、糖尿病检出率进行分析,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进行分析。结果BMI、WC升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随着BMI、WC的增加,老年人SBP、DBP、TC、TG、FPG平均水平明显升高,HDL-C平均水平降低,高血压、高TC、高TG、糖尿病的检出率明显增高。BMI为24.0~27.9ks/m^2时,老年人高血压、高TC、高TG、糖尿病的检出率分别为59.74%、3.89%、28.57%、10.06%,患高血压、高TG、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BMI的1.65、1.88、1.85倍;BMI≥28.0ks/m^2时,老年人高血压、高TC、高TG、糖尿病的检出率分别为83.05%、5.08%、35.59%、15.25%,患高血压、高TG、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BMI的5.44、2.60、2.98倍。男性WC≥85cm、女性WC≥80cm时,老年人高血压、高TC、高TG、糖尿病的检出率分别为66.15%、4.47%、29.57%、10.12%,患高血压、高TC、高TG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WC的3.52、6.51、1.68倍。BMI≥24.0kg/m^2或男性WC≥85cm、女性WC≥80cm的老年人伴随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显著增高。结论BMI、WC升高是导致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成人腰围身高比(WHtR)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并提出WHtR预测血脂异常的适宜截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2008至2009年度在4个全国性体检机构进行健康查体的221270名城市人群,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WC),计算体质指数(BMI)和WHtR,并检测血脂四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计算不同水平肥胖指标预测血脂异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值找到适宜截点。结果WHtR在高TC血症、高TG血症及高LDL—C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次为WC及BMI;WHtR最佳截点范围男性为0.49~0.50,女性为0.47~0.49;WC男性为83~85enl,女性为73~76em;BMI男性为24~25kg/m^2,女性为22~23kg/m^2。结论WHtR筛查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优于WC和BMI,推荐适宜截点男女性均为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对1992—1994年和1998年在中国不同地区男女性中年人群中进行的两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科合并共35 003人,比较不同BMI和WC分组的平均血压水平及其高血压患病率。结果:随着BMI和/或WC的增加,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多数BMI组中,男女性WC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5),同样在不同的WC组中,BMI均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男女性按不同BMI及WC标准分组的年龄调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5%、14.1%(BMI<24kg/m^2,男/女:WC<85/80cm),29.8%、20.6%(BMI<24kg/m^2,男/女:WC≥85/80cm),29.6%、24.7%(BMI:24.0—27.9kg/m^2,男/女:WC<85/80cm),39.2%、30.3%(BMI:24.0—27.9kg/m^2,男/女:WC≥85/80cm),57.5%、43.3%(BMI≥28kg/m^2,男/女:WC≥85/80cm)。结论:BMI和WC均与人群血压有相互独立的关联,保持BMI和WC均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高血压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在广西玉林市城区随机抽取5个社区,用年龄分层随机抽取35-74岁的常住居民1390人(其中男性448人,女性942人)进行调查。结果:该人群高血压现患率男性为31.03%,女性为29.94%,两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年龄、腰围(WC),女性年龄、体重指数(BMI)、WC、臀围(HC)、每周饮用绿茶≥5次与高血压现患率呈正相关(P均〈0、05),两性文化程度、体力强度与高血压现患率呈强的负相关(P均〈0.001)。女性每周饮用牛奶≥5次、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组的高血压现患率分别显著低于〈5次和〈3000元的组(P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中,最终进入收缩压(SBP)回归方程的因素为年龄和WC(β值分别为0.893和0.386,常数项为45.747);进入舒张压(DBP)回归方程的因素为年龄和WC(β值分别为0.153和0.302,常数项为47.472)。在女性中,最终进入SBP回归方程的因素为年龄、BMI和WC(β值分别为0.926、0.803和0.255,常数项为37.461);进入DBP回归方程的因素为年龄、WC和HC(β值分别为0.144、0.152和0.235,常数项为36.657)。结论:该市社区居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年龄、BMI、WC、HC和经常饮用绿茶。而文化程度、体力强度、经常饮用牛奶和经济收入是高血压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插管全麻诱导的最佳药物配伍。方法拟施行胸外科择期手术需双腔支气管插管患者80例,ASAⅠ-Ⅱ,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静脉诱导插管;B组以舒芬太尼替代芬太尼,其余同A组。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n)、注药后插管前即刻(T1)、双腔支气管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和5min(T5)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值。结果两组患者Tn时SBP、DBP、HR[(124.9±16.0)mmHgvs(125.8±6.4)mmHg、(73.1±9.9)mmHgVS(74.3±10.4)mmHg、(81.8±6.6)次/minvs(82.4±8.1)次/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T1两组[(94.8±10.03)mmHgvs(96.9±10.1)mmHg、(57.3±7.66)mmHgvs(55.4±7.03)mmHg、(69.6±7.43)次/minvs(66.3±7.03)次/min]患者与T0比较各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插管后T2-T4各时点A组各指标[SBP:(146.3±14.2)mmHg、(141.2±10.63)mmHg、(137.2±13.23)、(122.9±11.6)mmHg;DBP:(94.9±10.6)mmHg、(84±9.63)mmHg、(79.9±9)mmHg、(75.8±8.3)mmHg;HR:(102±10.63)次/min、(97.6±9.23)次/min、(87.7±8.2)次/min、(82.1±7.32)次/min]与基础值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B组[SBP:(130±11.6)mmHg、(125.6±10.43)mmHg、(120.1±12.3)mmHg、(116.8±11.4)mmHg;DBP:(75.6±9.12)mmHg、(76.2±9.8)mmHg、(73.1±9.2)mmHg、(71.6±8.46)mmHg;HR:(88±9.12)次/min、(82.9±7.5)次/min、(81.9±8.2)次/min、(79.9±7.8)次/min]虽也升高但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2~T4点的A组SBP、DBP、HR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诱导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抑制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作用强于芬太尼,期间血流动力更稳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对于预测高血压、高血糖患病的实用价值及其诊断建议值,为确定我国肥胖和腹部肥胖的诊断指标及其界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5-1997年全国糖尿病(DM)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包括偏相关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交互作用分析,计算BMI、WC、WHR在不同截点暴露对高血压、高血糖和二者聚集的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归因危险百分比(ARP)和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PARP)。结果:①BMI、WC与血压和血糖的相关性比WHR好;②logistic调整了年龄、性别、职业性体力活动强度、休闲活动强度、文化强度和DM家族史后,BMI、WC、WHR是患高血压、高血糖以及二者聚集重要的预测因子,三者的相对重要性以BMI>WC>WHR;③BMI、WC、WHR三者之间对于高血压和高血糖患病率有相加交互作用,尤其以BMI与WC的交互作用普遍存在,其归因交互作用百分比[A[(AB)]在5.95-29.34%之间;④BMI≥23、≥24、≥25时,RR在2.5左右,从流行病学角度看,RR值处于暴露因子与疾病关联的中高度有害范围,其ARP在0.580-0.626之间,从流行病学角度看,RR值处于暴露因子与疾病关联中的中高度有害范围,其ARP在0.580-0.626之间,PARP在0.259-3.08之间,⑤男性WC≥85cm、女性WC≥80cm和男性WC≥90cm,女性WC≥80cm,RR分别在2.06-3.08之间,此时腹部肥胖对高血压、高血糖和二者聚集的PR值分别处于中、高度有害;RR分别在0.515-0.676之间,PARP分别在0.241-0.431之间。结论:从暴露对疾病危害的程度,人们对超重和肥胖的可接受性,我国开展肥胖防治处于初期阶段及公共卫生人群预防的角度综合考虑,在BMI、WC、WHR中,预测我国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实用价值以BMI和WC为好,建议以BMI为肥胖指标,BMI≥24诊断为超重和肥胖;以WC为腹部肥胖指标,男性WC≥80cm、女性WC≥80cm为诊断界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高职学校教职工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378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其坐位桡骨远端骨密度,计算T值(T-score),按性别、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名教职工中骨质疏松症患者72人,患病率为19.0%。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23.1%)明显高于男性(13.1%),P〈0.05。从50~59岁组开始,各年龄段患病率均有增高趋势(P〈0.01)。50—5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的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不同身高组的骨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60cm组的患病率与170~180cm组和180~190cm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不同BMI组的骨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6.2%,未绝经女性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教职工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女性较未绝经女性患病率明显增高,应对教职工,尤其是高患病率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腰围和腰围身高比预测中心性肥胖的效果与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用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tR)预测中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效果和差异。方法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按不同身高分组,根据诊断中心性肥胖的WC切点(男性≥85 cm,女性≥80 cm)和WHtR的切点(≥0.50),比较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并计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诊断学指标。结果WC与WHtR在男女性人群中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05和0.816。但在身高较低(男性<160 cm,女性<150 cm)或身高较高(男性≥180 cm,女性≥170 cm)人群中,两指标预测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均≤O.6)。以WC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男女性身高较低人群中,其灵敏度均较低,而在身高较高的人群中,特异度均较低;而用WHtR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不同身高组中预测的灵敏度(男性为56.1%~64.1%,女性为64.7%~73.2%)和特异度(男性为70.0%。74.5%,女性为59.2%~75.9%)均较好,且波动范围较小。结论在全人群中,男女性WC和WHtR对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评价中心性肥胖预测效果相当;但在身高较低或较高的人群中,WHtR的预测效果优于WC。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了解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对相关测量指标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青岛市某农村1661名中老年人(男612人,女1049人)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63.4%,高血糖检出率为23.8%,贫血患病率为35.3%。中老年女性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值(WHtR)均高于男性(P〈0.05),男性腰围/臀围比(WHR)高于女性(P〈0.05)。65岁之前BMI、WC均较高(BMI〉25kg/m^2,WC〉85cm),65岁以后随年龄升高BMI、WC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BMI、WC、WHR、WHtR4者与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的正相关系数均为WHtR最大(P〈0.01)。结论农村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糖、贫血患病率均较高,中老年女性超重和肥胖率高于男性,比男性更易发生高血糖,同时45~65岁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也较高;WHtR与BMI、WC、WHR、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的相关性均较强,可以作为有效的腹型肥胖指标和预测高血糖与高血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胜林  王东良  李小唐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22-1623
目的了解兰州市中年人身体成分的比例结构及身体健康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兰州市209名45—59岁中年人,其中男性78人,女性131人。对研究对象的身体成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体脂百分比[(30.34±5.27)%]高于男性[(22.57±5.44)%]的体脂百分比,两者与标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指数男性(25.15±2.92)kg/m^2高于女性(24.37±2.80)kg/m^2,与标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去脂体重[(56.99±8.26)kg]高于女性[(43.83±4.66)kg]的去脂体重,两者与标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中年人体水分与标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从测试群体的数据结果发现,兰州市209名中年人的身体成分结构比例存在不合理问题,身体成分比例的不合理是影响健康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12)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分别使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术中和术后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PaCO2的变化,并于麻醉前(T1)、气腹前(T2)、气腹后10min(T3)和解除气腹后10min(T4)抽取静脉血测定TXA2和PG12的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I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芬太尼组T3SBP、DBP和PaCO2均较T1明显升高(P〈0.05);而舒芬太尼组T3SBP、DBP和PaCO2与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T3SBP、DBP和PaCO2较芬太尼组T3明显降低(P〈0.05)。芬太尼组TXB2T3[(185.40±40.31)ng/L]和T4[(167.96±27.13)ng/L]均较T1[(81.24±20.61)ng/L]明显升高(P〈0.01);舒芬太尼组TXB2T3[(140.76±35.12)ng/L]和T4[(129.52±18.27)ng/L]均较T1[(80.92±15.57)ng/L]明显升高(P〈0.01);T3和T4舒芬太尼组TXB2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芬太尼组6-keto-PGF1α T3[(132.50±20.43)ng/L]和T4[(121.70±30.41)ng/L]均较T1[(94.57±15.14)ng/L]明显升高(P〈0.05或〈0.01);舒芬太尼组6-keto-PGF1α-T3[(161.75±37.46)ng/L]和T4[(160.58±32.09)ng/L]均较T1[(92.27±18.71)ng/L]明显升高(P〈0.01);T3和T4舒芬太尼组6-keto-PGF1α 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B和T4TXB2/6-keto-PGF1α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组L和T4TXB2/6-keto-PGF1α较T1明显升高(P〈0.01),且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或〈0.01)。结论腹腔镜CO2气腹可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平衡失调和TXA2/PG12升高。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较芬太尼可更好地维持TXA2/PG12的平衡,从而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微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疆博尔塔拉州(博州)维吾尔族(维)、哈萨克族(哈)、蒙古族(蒙)、汉族人静息心率(HR)与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的关系。方法利用2004年新疆博州维、哈、蒙、汉族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4335人(维、哈、蒙、汉各1248、1054、818、1215例),通过回归分析寻找静息HR和CVD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随着静息HR增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腹围(W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肥胖、高血压、高空腹血糖、血脂紊乱、≥3项CVD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均有逐渐增高趋势(均P〈0.05);应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和静息HR〈65次/min比较,静息HR〉85次/min者SBP、DBP分别增加8.9mmHg、4.1mmHg(P=0.000),高血压发生风险是1.82倍(95%CI1.45—2.28);WC、BMI分别增加2.2cm、0.8kg/m^2(P=0.0130),肥胖风险是1.37倍(95%CI1.08~1.73);FBG增加0.8mmol/L(P:0.000),高空腹血糖风险是2.77倍(95%CI2.13~3.59);血脂紊乱风险是1.58倍(95%CI 1.26~1.97);CVD危险因素≥3项聚集出现的风险是2.80倍(95%CI2.10~3.74)。结论新疆博州地区维、哈、蒙、汉族人群中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肥胖、高血压、高空腹血糖、血脂紊乱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风险增加,并且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易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依托咪酯与普鲁泊福麻醉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ASA分级Ⅰ~Ⅱ级)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E组:使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P组:使用靶控输注普鲁泊福进行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min(T0)、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手术结束(T3)、术后24h(T4)、术后48h(B)采静脉血测定血糖,并记录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结果P组T1及T2的SBP和DBP分别为(110.63±16.92)、(108.80±20.97)mmHg(1mmHg=0.133kPa)和(66.37±8.00)、(68.60±11.19)mmHg,心率分别为(73.77±8.13)、(74.67±8.33)次/min,均较T0有所下降[SBP、DBP和HR分别为(135.01±13.45)、(79.37±8.58)mmHg和(79.73±9.06)次/min],P〈0.05;E组T1及T2的SBP和DBP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T2的心率为(89.20±9.06)次/min,较T0[(80.97±8.91)次/min]有所增快(P〈0.05)。两组血糖在T1~T5均有所增高,但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靶控输注普鲁泊福麻醉相比,靶控输注依托咪酯麻醉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二者对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化没有明显影响;靶控输注普鲁泊福及依托咪酯可安全用于ASA分级Ⅰ~Ⅱ级的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及腰围身高比(WHtR)对中国台湾35~74岁人群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摘选台湾某健康体检中心2006年35~74岁人群48753人的健检资料,作各肥胖指标及各肥胖指标不同组合对高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通过比较各个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论男女,各肥胖指标及其不同组合对高血压的AUC均大于0.5。与BMI、WC及WHR相比,WHtR对高血压的AUC最大(男性0.686,95%CI:0.679~0.694;女性0.759,95%CI:0.751~0.7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男女相比时,女性WHtR对高血压的AUC大于男性。不同肥胖指标相互组合时,BMI、WC、WHR与WHtR组合对高血压的AUC最大(男性0.693,95%CI:0.686~0.701;女性0.770,95%CI:0.762~0.778)。结论 WHtR能较好反映肥胖对中国台湾35~74岁人群尤其是女性人群高血压的影响,可能是预测高血压的理想肥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4种肥胖指标对预测糖尿病风险的效果。方法利用四川成都市2008年调查5 205名40~70岁人群数据,分析4种指标及身高的相关关系;应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4个指标对糖尿病的预测效果。结果 WHtR与腰围相关性最高(男性r=0.938 4,女性r=0.956 2,P0.05);4个指标中,ROC曲线下面积男性WHR最大,女性WHtR最大(男性c=0.641 5,女性c=0.669 2);Logistic回归分析中,男性WHR,女性WC预测价值最佳(男性OR=3.107,女性OR=2.684),调整4个指标交互作用后,BMI结合WC、WHR、WHtR并不能明显提高模型预测效果。结论本研究人群糖尿病风险模型中,男性选择WHR作为肥胖评定指标,最佳切点为0.90,女性选择WC作为肥胖评定指标,最佳切点为83 cm,但在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