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髂骨钉在腰骶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髂骨钉及腰骶椎弓根钉技术进行腰骶骨盆重建的6例腰骶椎结核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脊髓恢复情况,常规摄X线片及CT扫描。结果 6例患者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能够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术后X线片及CT定期复查提示腰骶骨盆位置及内固定位置正常,植骨块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5个月。结论髂骨钉联合腰椎椎弓根钉达到腰骶骨盆重建治疗腰骶椎结核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U形钛板在前路腰骶段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腰骶椎肿瘤患者均采取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6例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骨水泥填充、钛板内固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改善,6例良性肿瘤患者3个月后均达骨性融合;15例应用骨水泥填充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内置物位置良好无移位,1例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术后未坚持放化疗,3个月后局部复发,出现瘫痪症状,余13例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结论:前路腰骶段脊柱肿瘤切除后应用骨水泥或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维持脊柱及骨盆的连续性,可前路一期完成减压和稳定性重建,固定牢靠,创伤较小,是腰骶段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选择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腰骶重建及腰椎骨盆重建治疗合并不同程度骶骨破坏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本院一期后路治疗L5/S1为中心的腰骶椎结核患者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18~83岁,平均(50.24±11.22)岁,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骶骨破坏,其中S1椎体破坏小于椎体高度1/2者13例,采用腰骶椎弓根螺钉行腰骶稳定性重建;S1椎体破坏超过1/2者6例,采用腰椎椎弓根螺钉配合髂骨钉行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前、术后规范四联抗结核治疗。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腰痛VAS评分、腰椎前凸角度、结核愈合情况等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3.11±9.30)个月,所有患者结核得到控制并获得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6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下降至正常水平。1例患者出现一侧髂骨钉松动,但不影响骨性愈合。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28.13±10.95)°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37.62±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32±1.25)分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47±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恢复至术前正常生活水平。[结论]对合并骶骨破坏的腰骶椎结核病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后,根据患者骶骨破坏的严重程度,采用腰骶椎弓根内固定或髂骨钉骨盆固定可重建病灶局部稳定性,手术创伤较小,安全性高,可为结核病灶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C1、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8例C1、2型骨盆骨折,均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切开内固定,骨折累及骶椎管予相应减压,前环不稳予重建钢板固定,后环不稳予腰骶-髂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7例患者术后能自行下床行走,3例L5神经根受损症状术后均得到明显缓解,1例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但马尾神经症状恢复不多,大便不能自控。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合并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骶骨骨折的C1、2型骨盆骨折,能取得足够的复位及内固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涉及腰骶关节粉碎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5月~2012年10月期间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3 ~ 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高坠伤2例,挤压伤2例.骨折分型,按照Denis方法分型:涉及Ⅱ区+Ⅲ区6例,涉及Ⅰ区+Ⅱ区+Ⅲ区5例;部分患者有明显骶神经损伤症状,根据Gibbons标准:1分6例,3分2例,4分3例.采用后路骶神经孔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利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对临床功能恢复进行评分,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6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平均660ml.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1例一侧髂骨钉松动,无钉棒断裂.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及下肢感觉障碍;1例略有改善,除下肢功能障碍外还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结论]对于涉及到腰骶关节的粉碎性骶骨骨折,除了稳定骨盆环外,还应重视腰骶段的重建,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是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前路Ⅰ期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经前路腹膜外途径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采用经前路腹膜外途径,彻底清除病灶,大块髂骨支撑植骨,单钉棒椎体侧前方内固定治疗腰骶段(L3-S1)结核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4~61岁,平均38.5岁;病程3~14个月,平均5.5个月。病变节段:L3,42例,L4,55例,L42例,L5S16例,L4-S13例。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定期复查血沉及CT、X线片,监测抗结核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42个月,平均13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块无移位,植骨融合良好;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结核病变无复发。结论:经前路腹膜外途径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能Ⅰ期完成病变的切除和腰骶椎的重建,在此区域单钉棒内固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骶骨骨折患者87例,其中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51岁,平均32.7岁。致伤原因:坠落伤8例,车祸伤5例,挤压伤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依据Gibbons标准:3型6例,4型9例。均行后路手术复位、骶管减压、探查松解神经、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植骨愈合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90min,平均160min;术中出血量780~1200ml,平均840ml。术中无相关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出现创面浅表感染,给予及时清创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残留骨盆畸形及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深部感染等并发症。1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明显改善,但遗留足下垂及下肢感觉减退;1例略有改善,除遗留下肢功能障碍外,尚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Gibbon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80±0.78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49±0.81分。1例术后9个月内固定断裂,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复查X线片和三维CT提示植骨融合,取出内固定;1例术后1年复查X线片提示S1椎体螺钉松动,患者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结论:后路手术复位、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以恢复腰骶复合体的解剖关系,重建腰骶段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是治疗Denis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旧性骨盆桶柄样Tilt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桶柄样Tilt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共收治6例由侧方挤压暴力所致的陈旧性TileB2型骨盆桶柄样Tilt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15个月,平均6.5个月。术前损伤骨盆的桶柄侧内旋畸形均大于30°,下肢短缩2~3.5cm,平均2.5cm;骨盆前环Tilt畸形的骨折近端均向后下方旋转移位,耻骨联合陷入会阴。所有患者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行手术治疗,耻骨上支畸形均沿骨折处原位截骨;骨盆后环畸形经髂骨截骨3例,骶骨外缘截骨1例,骶髂关节切开翻转并植骨融合2例。术中使用重建钢板固定3例,重建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固定1例,重建钢板辅以支架固定2例。结果术后随访3~45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肢体短缩纠正满意。根据Mears的影像评价标准,本组骨盆解剖复位5例,复位满意1例。根据Majeed的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良1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未行特殊处理,6周后症状自行缓解。结论骨盆前后环的联合截骨矫形及手术重建,是提高复位质量、纠正桶柄侧下肢短缩及防治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采用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经后方直形入路显露骶骨骨折及骶髂关节,于腰椎置入椎弓根钉,自髂后上棘向髋臼上缘置入髂骨钉,连接钉棒,用复位钳复位后固定连接杆,在骶髂关节处植骨。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21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 426 ml。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1例。12例获得平均18(1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Madje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4例,可3例。结论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通过后路单一切口显露,直接复位并固定骨盆后环骨折,术后固定可靠,可以早起坐起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4年10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7例腰骶段结核。男5例,女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6岁。病程5~21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有腰骶部疼痛、下肢单侧或双侧放射性疼痛、肌力及浅感觉障碍等症状和体征;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L_(5)、S_(1)病变,符合结核病变表现;腰骶角16.4~28.5°,平均18.6°。红细胞沉降率为28~105 mm/1 h,平均61 mm/1 h。手术前后联合四联抗结核治疗。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70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术前3例Frankel 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术后出现腰骶部疼痛、取骨区疼痛,1例出现上腹部不适、纳差,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3.4~34.2°,平均28.6°;根据Bridwell标准,5例植骨达Ⅰ级骨融合、2例Ⅱ级骨融合;未发生植骨块移位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骨融合,腰骶段稳定性重建及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明确责任节段.根据责任节段行相应的选择性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随访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依据Nakai分级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9个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明确单节段责任节段32例,双节段9例,有1例在神经根阻滞后症状缓解<30%,未再行手术治疗.4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Nakai分级标准评定:本组41患者中,优22例、良14例、可5例,总优良率为87.8%.结论 在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定位诊断中,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是明确责任节段准确而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topping-off)对腰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8月,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接受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测量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获得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骶骨倾斜角则显著增加(P<0.05).根据随访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3年以内组(A组)和3年以上组(B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呈轻度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倾斜角无显著变化(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增加(P<0.05).各临床疗效评分与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测量结果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中期疗效较为满意,手术对腰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保护作用.未发现术后临床疗效与矢状面平衡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cluding the use of a brace and cessa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is known to be effective in spondylolysis. However, there is some controversy regarding [1] the type of brace, and [2] the endpoint for bracing, and [3] the timing of resump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early exercise and resump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with a lumbar-sacral brace in very early- and early-stage lumbar spondylolysis.Methods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nrolled 45 patients with very early- and early-stage lumbar spondylolysis. A lumbar-sacral brace, structured to be a hard brace in the back and a mesh brace in the front, was used. Isometric exercises/stretching was star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itial visit. The number of patients for whom bone fusion was fully achieved on CT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signal intensity change on MRI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In 12 cases of very early-stage spondylolysis, the average elapsed time until signal intensity disappearance as confirmed on MRI was 4.3 ± 1.6 months. Bony union on CT was confirmed in all cases. In 33 cases of early spondylolysis, signal intensity change disappeared on MRI within 5.2 ± 2.4 months. The rate of bony union was 94.3%, and the average period required to achieve bony union observable on CT was 3.7 ± 1.0 months.ConclusionsSufficient bony union can be achieved b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ith early exercise and a lumbar-sacral brace in cases of very early and early spondylolysis.  相似文献   

14.
姜吉宏  李纯志  赵昌明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18,31(11):1065-1068
目的:探讨侧卧位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合并全身疾病的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全身系统疾病高龄患者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70~86(77.5±3.5)岁,病程3周~6个月。通过侧卧位局麻下侧后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直腿抬高度数变化及Nakai标准评定手术效果,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存的内科疾患未加重,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直腿抬高角度较术前改善明显。末次随访时,按照Nakai标准评定:优42例,良2例。末次随访VAS评分明显下降,JOA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论:采用患者容易耐受、呼吸循环影响小、便于观察处置的侧卧位局部麻醉实施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合并全身疾病的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安全可行,临床疗效确切。多学科协同合作围手术期控制好并存疾病对于此类患者早期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体间融合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18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58.5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5例,L4,510例,L5S13例。采用单侧显露症状侧关节突及椎板外侧部分,单侧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及终板软骨,自体骨植骨,斜向植入单枚Cage。术后及随访期间对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5min(85~125min),术中出血量145ml(90~340ml),术后及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经平均23个月(12~4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椎体间融合良好,未发生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体间融合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症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关节分级切除应用于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组应用自外而内的小关节分级切除、实施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手术的57例患者.通过影像学手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内固定松动、脱落、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抗感染治疗2周后痊愈;VAS评分改善明显(P〈0.05);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为93%.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在一定适应证下,自外而内的分级切除小关节的减压方案用于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张力  黄爱娥 《中国骨伤》2019,32(3):220-224
目的:探讨经Quadrant通道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技术治疗青年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18例青年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在Quadrant通道(可扩张管道系统)下摘除脱出髓核、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0~28岁,平均22.5岁。对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JOA评分分别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按术后好转率、椎间融合率来评价症状改善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4个月,平均24.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螺钉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术后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腰椎功能显著改善,术后好转率优10例,良6例,可2例。术后3~6个月18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技术治疗青年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48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3.5年。单节段21例,双节段22例,3节段3例。结果: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5个月。植骨全部愈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按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8例,可6例,优良率86.9%。结论:对明确诊断存在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行髓核摘除、内固定加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应用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探讨其在恢复、维持腰椎曲度和椎间高度及融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至7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滑脱18例),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52.16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4、6、8个月,分别行腰椎X线检查、腰椎三维重建CT;根据腰椎X线,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平均11.32个月.术后1周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不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融合时间为4~8个月.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能较好地恢复、维持腰椎正常序列、矢状面力线及稳定性,而且融合率更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威  王冰  钟华  吕国华 《中国骨伤》2011,24(1):11-13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85例,男36例,女49例;年龄38~65岁,平均51.8岁。采用3种手术方法:后外侧植骨融合术32例(A组)、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8例(B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5例(C组)。疗效评定采用Nakai评分标准,骨性融合标准采用Suk标准判断。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A组:优19例,良9例,中4例;B组:优16例,良9例,中3例;C组:优14例,良8例,中3例。A、B、C组的融合率分别为68.8%(22/32)、92.9%(26/28)、92.0%(23/25)。B、C组的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均优于A组(P〈0.05)。结论:对于治疗腰椎滑脱症,前路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优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但腰椎滑脱症病情及伴随并发症多样化,应具体根据患者滑脱类型、程度、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神经症状等做出相应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