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基于人工智能回顾性分析利用中西医与西医治疗17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23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170名资料,根据治疗情况不同将其分为中西医组69例,西医组101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核酸转阴时间、症状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入院胸部CT和出院前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流行病学史及基础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相比,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住院日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具有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核酸转阴时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前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中西医组比西医组略小,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在改善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有明显优势。在胸部CT评价中,中西医联合治疗在肺部病灶吸收速度方面较西医治疗快。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入性与二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的临床与CT特征。 方法 纳入四川省南充地区2020年1月21日~2月18经RT PCR检测核酸阳性确诊的COVID 19患者25例,根据有无武汉暴露史分为A组(有暴露史,16人)和B组(无暴露史,9人)。分析纳入患者流行病学史、入院时的临床症状和首次胸部CT影像资料。对比A、B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胸部CT表现,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 25例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10~7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有临床症状人数,A组15例(93.8%)、B组4例(44.4%),A组患者较B组早出现临床症状,且A组临床症状较B组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首次胸部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和/或小实变影。A组患者入院时的CT影像分期较B组患者的分期更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具有武汉暴露史的输入性病例较二代感染患者的临床和CT表现更明显。二代病例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及胸部CT阴性,核酸检测阳性在诊断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诊治过程,为妊娠期COVID-19的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已治愈出院的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妊娠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COVID-19患者接触史、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探讨妊娠期COVID-19快速且正确诊治的方法。结果:患者,女性,38岁,因"停经30+2周,腹泻、恶心3d"入院。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和恶心等急性胃肠道感染症状,因有武汉市COVID-19患者接触史,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及肺部CT检查;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肺部CT检查示,左肺下叶及右肺上、下叶见多发斑片影。临床诊断为COVID-19。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及胎儿宫内安危,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好转,痰液及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2次转阴,肺部炎症明显好转,胎心监护有反应型,共住院15 d,母胎安全,痊愈出院。结论:腹泻、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是COVID-19患者的首发症状。CT检查用于筛查疑似COVID-19病例有重要作用,且孕期亦可安全使用。早期、规范的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对非重型COVID-19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对长沙市第一医院57例已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胸部CT总结分析,并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结合,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结果 57例患者入院时有55例已出现肺部病变,以胸膜下、肺底为主的磨玻璃影、实变影为特点。入院时有症状者51例,大多症状轻微,与肺部病变严重程度不平行,表现为肺部病变重而临床症状轻。入院后3~5 d症状改善32例,症状加重9例,其中肺部病变明显进展者仅有4例存在临床症状加重,病变进展后均调整治疗方案,3~5 d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变均较前好转。结论 胸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需警惕轻型病例的存在,并需与其他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相鉴别,与病毒核酸检测结合可更好地避免误诊及漏诊。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胸部CT,可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及早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胸部CT是出院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部CT首诊征象对疑似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疑似输入性COVID-19首诊CT表现及临床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T不同分期病人发病时间的差异性;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胸部CT方法与经一次核酸检测方法对确诊输入性COVID-19的差异性。结果34例疑似病例中COVID-1931例,其他类肺炎3例(其中甲型流感肺炎1例,乙型流感肺炎1例,甲型流感合并乙型流感1例)。31例COVID-19胸部CT阳性者30例,阴性1例。胸部CT表现为早期的21例,进展期9例,重症期0例。进展期组病人发病时间(6.50±1.90)d,大于早期组(2.32±1.13)d(P < 0.01)。3例其他类型肺炎均表现为双肺散在多发磨玻璃影,部分可见实变。经一次核酸检测确诊23例,行2次或2次以上核酸检测确诊病例8例。胸部CT特征性表现较经一次核酸检测方法对确诊输入性COVID-19的阳性率高(P < 0.05)。结论输入性COVID-19肺炎胸部CT虽然表现多样,但仍具有一定特征,多为双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部分实变,进展期病灶相互融合。对疑似病例而言,胸部CT的特征性表现较经一次核酸检测方法阳性率较高,特殊时期对于疑似病例具有特征性CT表现者应同确诊病例一样对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心血管疾病(CVD)(包括高血压及心源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年1月20日至2月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就诊筛查并经COVID-19 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65 例COVID-19患者,分为CVD组和非CVD组。采集基础信息、临床症状、血常规、胸部CT特征,分析其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胸部CT特点。结果:65例COVID-19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0.0%,咳嗽53.8%,血常规指标52.3%发生C反应蛋白升高,18.5%白细胞减少症,26.2%淋巴细胞减少症。CT表现84.6%病变呈双肺分布,95.4%斑片状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其内可见网格状纹理。病灶沿支气管及胸膜分布。患者肺受累程度及与患者的接触史和CVD有关联性。CVD组的症状持续时间和肺受累百分比大于非C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连续两次复查患者中随着时间进展,CVD组与非CVD组的肺受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再次复查肺纤维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结论:胸部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合并CVD患者的胸部CT更加严重,恢复较慢,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可以更好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为COVID-19早期确诊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2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6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武汉旅行或居住史,4例患者有发热,3例有咳嗽,2例有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2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6例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可见肺部异常表现,病灶均为双侧分布,下肺病灶多于上肺,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野外带多发磨玻璃影、实变影、“铺路石”征及不同程度纤维化。发病后较晚行胸部CT检查可见肺实变和明显纤维化。结论 COVID-19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SARS-CoV-2核酸检测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胸部CT影像定量评分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和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患者共32例114次胸部CT图像和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CT检查次数及间隔时间和CT影像定量评分的关系。结果32例确诊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轻型-普通型组21例,重型-危重型组11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两组患者CT检查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轻型及普通型CT影像定量评分在发热第15天达高峰,以后持续下降;重型及危重型CT影像定量评分在发热第12天达高峰,经历缓慢下降平台后小幅上升,发热第24天达第2个小高峰,以后开始持续下降。结论不同COVID-19临床分型患者的CT影像定量评分及其进展时间、演变规律存在差异,可以根据临床分型选择合适的CT检查评估间隔时间,胸部CT影像定量评分对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手段及评估恢复情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存在胃肠道症状,但目前关于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 分析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于2020-01-28至2020-02-28共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中鼻咽拭子样本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RN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COVID-19患者207例,选取其中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分队接管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者17例作为观察组,未以腹泻为首发症状者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结果、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肌酐、凝血功能指标、炎性指标、降钙素原、心肌损伤指标、胸部CT检查结果、临床分型、最高体温、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情况、发病至治疗时间、住院时间;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咳痰发生率、D-二聚体、降钙素原异常率、临床分型为重型及危重型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乏力发生率、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OR=0.739,95%CI(0.569,0.960)〕是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而降钙素原〔OR=7.349,95%CI(1.213,44.513)〕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OVID-19患者呼吸道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较轻、乏力发生率较高、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同等治疗情况下住院时间较短;白蛋白是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而降钙素原是危险因素,临床应注意加强对白蛋白及降钙素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血液化验及胸部CT等特点,为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率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0年2月12日-3月1日入院的122例COVID-19患者,按COVID-19第7版诊疗方案分为确诊组(n=80)和疑似组(n=42)。结果患者年龄16~92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6例(54.1%)。患者均有武汉疫区生活居住史,34例(27.9%)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其中25例(73.5%)为家庭聚集性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72.1%)、咳嗽(66.4%)、呼吸困难(37.7%),64例(52.5%)患者有基础疾病。确诊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均高于疑似组(P0.05)。118例(96.7%)胸部CT有异常表现,疑似组有磨玻璃阴影表现高于确诊组(P0.05)。结论确诊组更易并发心肌损伤。COVID-19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有助COVID-19的筛查。肺磨玻璃阴影是COVID-19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姚利  盛健  朱琦  王冰  刘奇斌  戴希勇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2):1223-1226
探讨继发性肺结核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例继发性肺结核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患者有明确的COVID-19的接触史,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及气喘,胸部CT可见双肺散在多发的斑片、结节、斑点、条索及空洞影。通过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尽早确诊了COVID-19,通过合理的抗结核联合抗病毒治疗后,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及痰标本结核细菌涂片转阴,症状缓解出院。在COVID-19流行时期,需注意鉴别继发性肺结核合并COVID-19情况,以及治疗两种疾病药物方案的制定,避免使用肝药酶诱导剂利福平,其会使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等药效减弱贻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发病患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20年1月30日至2月10日发热门诊接诊并经由天津市专家组确诊的3组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男4例,女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组家庭CT征象均符合典型新冠肺炎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以胸膜下为著,伴或不伴肺小血管增粗。第1组,夫妻同时发病,首诊CT阳性,之后均确诊,第2组,妻子先发病,首诊CT阳性;丈夫后发病,首诊CT阳性,之后均确诊。第3组,夫妻同时起病,丈夫首诊CT阳性,妻子首诊CT阴性,复查CT阳性;丈夫弟弟症状不明显,首诊CT为阳性,三人均确诊。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不尽相同,且与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对其正确认识,有利于提高对病例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2日—2月16日到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特殊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为COVID-19患者组和阴性为非COVID-19患者组,分析两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就诊前用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OVID-19患者组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有基础疾病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15例、CT影像学异常16例(占94.12%),就诊前使用过抗感染、退烧药10例(占58.83%);两组WBC、NEUT#和LY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两组实验室检查的不同水平分布比较,两组WBC和影像学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史、就诊前用药情况、外周血WBC、NEUT#、LYM#以及影像学特点有利于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依据,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李沙  张猛  朱雄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8):760-763
目的 回顾分析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CT影像学、血常规和核酸检测结果,为COVID-19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4日—3月5日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临床和实验室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资料,分析疑似病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情况。 结果 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中,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24例,SARS-CoV-2核酸阳性率为11.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确诊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排除的疑似病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确诊病例中,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23例(占95.8%),呼吸道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CT影像学表现为肺内可见不同程度的磨玻璃样密度影或双侧浸润等。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确诊,在综合考虑其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仍需依靠病原学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评价清肺排毒汤加减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探讨可能的机制。 方法 选取 2020 年 2月 10 日至 4 月 1 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感染病区收治的符合 COVID-19 确诊标准的出院病历资料89例,根据是否使用清肺排毒汤加减,分为基础组46例和联合组43例,基础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的西医治疗方案,联合组在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清肺排毒汤加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细胞免疫、生化系列、凝血系列等表达变化,观察两组患者胸部CT变化情况、核酸转阴时间和住院天数。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型资料采用配对或非配对的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1)基础组和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NEU%)、CRP、IL-6、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的淋巴细胞比例(LYM%)、CD3、CD4、CD8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患者血清肌酐(SCr)及D-二聚体(DD)均降低,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基础组相比,联合组CD3和IL-6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胸部CT改善程度无差异;与基础组相比,联合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核酸转阴时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基础组和联合组都可以降低COVID-19患者炎症水平,增强细胞免疫,改善肾脏功能,减轻高凝状态。(2)与基础组相比,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COVID-19患者IL-6的表达,升高细胞免疫中CD3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抑制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和核酸转阴时间,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收集疑似和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相关病例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临床依据。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咽拭子进行SARS-CoV-2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确诊或除外SARS-CoV-2感染,分析其一般情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方面特征。 结果 本研究疑似患者共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6±16)岁,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分布;大部分为输入性病例,86%患者为武汉相关人员。最终有13例确诊为SARS-CoV-2感染者,7例经2次及其以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可确诊,1例合并甲型HIN1。37例为非SARS-CoV-2感染患者,其中26例细菌性肺炎,6例为单纯性甲型HIN1,5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32/50)和咳嗽(24/50),周身症状以乏力多见(12/50),消化道症状少见。94%的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降低,30%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无心肝肾功能损害表现,86%患者胸部CT提示肺炎表现,以毛磨玻璃影(60%)和斑片状影(56%)为主,胸腔积液少见。 结论 流行病学史是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重要条件之一,诊断需注意警惕同流感病毒的鉴别及混合叠加感染;疑似病例的早期发现及隔离诊治对疫情防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