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初步建立自体腹膜移植回肠浆肌层重建膀胱的家兔实验动物模型,为以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这种新的手术方法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使用封闭饲养的成年大耳白雌兔7只,体质量4.0~5.0kg,在静脉麻醉下行自体腹膜移植回肠浆肌层重建膀胱手术(选取近末段回肠祛除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取自体腹膜覆盖于带血供的浆肌层表面,再与缺损顶部及前壁部分的膀胱残垣进行吻合修补重建新膀胱),术后4、8周分别安乐处死动物,取出替代膀胱部位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7只进行手术实验,其中3只死于术后并发症,剩余4只术后正常存活,无肠梗阻、尿瘘或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所截取回肠段长约4.0cm,腹膜面积约4.0cm×2.5cm,移植腹膜均全部成活,术后观察动物排尿可,黄清。病理学:手术后4周可见移植腹膜全部存活,8周可见移行上皮完全取代腹膜覆盖重建部位,未见肠上皮细胞残留与再生。结论自体腹膜移植回肠浆肌层重建膀胱手术是可行的,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肠膀胱手术新方法,同时也为更加接近人体的大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为这种新的手术方法可能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最基本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防止膀胱扩大术后单层回肠浆肌层挛缩及肠粘膜再生,将18只犬分为3组进行了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术后临床观察半年并行尿流动力学、病理学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发现:应用去粘膜技术可完全去除肠粘膜而无再生;双层回肠浆肌层材料及保留膀胱粘膜可较好地克服术后膀胱挛缩。  相似文献   

3.
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防止膀胱扩大术后单层回肠浆肌层挛缩及肠粘膜再生,将18只犬分为3组进行了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术后临床观察半年并行尿流动力学、病理学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发现:应用去粘膜技术可完全去除肠粘膜而无再生;双层回肠浆肌层材料及保留膀胱粘膜可较好地克服术后膀胱挛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撕脱输尿管去外膜后自体移植于带肠系膜缘浆肌层肠段以重建输尿管血运的可行性.方法 将33只杂交犬分A组3只、B组15只、C组15只,B、C组术后又分4周组、6周组、8周组,每组各5只.所有犬均分离出带肠系膜缘的浆肌层肠段作为移植床模型,A组、B组、C组分别采用输尿管切开置管、保留输尿管外膜和去除输尿管外膜3种方法制备输尿管模型,将各组制备的输尿管模型分别移植到浆肌层肠段内,于术后4、6、8周分别处死相应组别的犬,取出移植输尿管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A组输尿管黏膜及肌层保持正常状态;B组移植输尿管内膜层移行上皮细胞消失,输尿管壁肌层退化、变薄或消失,外膜层可见黄色钙化斑以及大量炎性细胞侵润;C组移植输尿管内膜有移行细胞存在,细胞核生长良好,细胞层(2~3层)较正常减少,输尿管壁肌层存在,并与外周肠壁肌层融合,血运重建良好.结论 撕脱输尿管去外膜后自体移植于带肠系膜缘浆肌肠段能够使输尿管的血运快速建立,这可能是将来解决输尿管撕脱造成输尿管长段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Wang JX  Zhang D  Fan YZ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5):1060-1061
神经原性膀胱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我科应用去黏膜回肠浆肌层补片扩大膀胱,对合并盆底肌松弛患者同时行双侧髂腰肌盆底加强术,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并对38例采用此种手术治疗的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进行了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膀胱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患者采用末端回肠(60cm)去管折叠缝合制成球形贮尿袋代膀胱的原位膀胱重建术。结果:2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3~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排尿可控率100%,平均尿量230ml/次,剩余尿量0~100ml,最大尿流率17ml/s。结论:球形可控性回肠贮尿袋代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好,对机体干扰轻,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原位膀胱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胃、回肠原位代膀胱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从2001年3月至2008年5月84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原位胃、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结果。其中,胃代膀胱44例,回肠代膀胱40例。结果随访4~78个月,所有患者经尿道排尿,未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正常,无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胃代膀胱:容量290~530ml,平均395ml,排尿间隔时间2~4.8h,平均3.2h,最大尿流率12.8~26.2ml/s,平均18.4ml/s,充盈期膀胱压5~15cmH2O,平均10cmH2O;44例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间遗尿8例,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尿道灼痛;残余尿10~110ml,平均36ml;尿pH4.5~6.7,平均5.8;尿路感染13例;膀胱镜检查见胃黏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回肠代膀胱:容量350~550ml,平均426ml,排尿间隔时间2~4.6h,平均3.4h,最大尿流率13.5~26ml/s,平均18.8ml/s,充盈期膀胱压6~15cmH2O,平均10cmH2O,40例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间遗尿5例,残余尿10~150ml,平均38ml,尿pH6.0~7.2;尿路感染35例次,其中4例拔除尿管后出现上尿路感染、高热。膀胱镜检见较多肠黏液,肠黏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结论胃、回肠原位膀胱均能获得较满意的贮尿功能,多数患者术后能满意控尿。术后各相关生理指标基本正常。回肠代膀胱术后发生尿路感染明显多于胃代膀胱,胃代膀胱术后尿pH降低可致尿道灼痛。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肠管膀胱术的并发症,于1994年3月 ̄1994年7月,用犬分三组作了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膀胱的实验。A组:自体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移植形成人工膀胱。B组:在A组基础上一期将输尿管与人工膀胱吻合。C组:将同种异体膀胱粘膜移植于浆肌层肠面。结果表明:AB组可术后第3周形成结构和功能与正常膀胱几乎相同的人工膀胱。C组其移植物能存活,并有所增长。本研究为临床应用自体膀胱粘膜点状移植  相似文献   

9.
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附6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行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手术体会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从1988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有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 回肠新膀胱术.回肠新膀胱术采用回肠末端肠段,作对系膜缘切开,然后将回肠片U形排列缝合,间断内翻缝合重建膀胱颈,输尿管行黏膜沟再植.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尿控情况、肾功能、影像学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围术期死亡外,其余患者随访12~168个月.共死亡13例.并发症为肾功能不全1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9例、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尿漏5例、出血4例、切口疝4例、尿道狭窄3例、尿道复发1例.42例患者尿控效果满意.结论:经过长期随访,我们提出的新型原位回肠膀胱术是一种效果良好、并发症较低的尿道改道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贮尿排尿及生活质量问题。方法 对无性功能障碍的6 例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低压回肠膀胱与尿道吻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1 ~5 年,均无吻合口狭窄,排尿通畅。6 例均能控制排尿,5 例性生活正常。结论 该术式兼有可控和经尿道排尿优点且保留性生活质量,是理想的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3月~2012年3月间膀胱全切加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统计手术时间、尿控及性功能情况、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此术式的有效性。结果此术式手术时间为(120~205)min,平均(145.5±1O.5)min;术后患者均用腹压排尿,白天尿失禁发生率为10%,夜间尿失禁发生率为5.7%;新膀胱容量从术后6个月的平均(270±15)mL增加到术后9个月的平均(418±27)mL,最大尿流率从术后3个月的平均(11.2±2.4)mL/s增加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17.9±1.3)mL/s,残余尿量从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40±1)mL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21±2)mL;膀胱尿道吻合处狭窄发生率为3.6%。回肠新膀胱多发结石发生率为5.5%;无肾积水、输尿管反流及肿瘤远处转移等。结论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并发症少、尿控率高,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研究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与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护理侧重点不同的比较,使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为目的,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30例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患者和23例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并讨论了术后护理侧重点不同,并作比较。结果: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0例全部治愈。2例出现发热,发热几天后经抗生素治疗得到控制,后治愈。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23例全部治愈。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经新膀胱功能锻炼后能自行解尿。结论:回肠膀胱引流管、回肠膀胱造瘘口、左右输尿管支架、胃管、盆腔引流管等各种导管护理是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护理的侧重点。而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膀胱肿瘤患者乐于选择的术式,术后护理的关键是尿管的护理以及新膀胱功能的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膀胱癌患者使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情况,白天控尿良好的患者占94%,夜间控尿良好的占84%。排尿通畅者占21例,不畅者占4例;B超检查没有出现上尿路扩张症状,膀胱造影没有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现象。结论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史彦彬  陈志文  诸禹平 《重庆医学》2015,(6):755-757,760
目的:比较膀胱全切术后行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与传统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全切术后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治疗42例及传统回肠膀胱术46例),对比分析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两种术式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远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组术后控尿生活质量较之传统手术组明显提高(P <0.05)。结论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原位新膀胱术且要求控尿者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经验。方法对9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采用完全腹腔镜下标准的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加根治性膀胱切除,然后体外行回肠新膀胱构建和输尿管新膀胱吻合,最后在腹腔镜下行新膀胱尿道吻合。结果9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370min,平均出血量为650ml,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9例日间尿控均良好,2例存在夜间尿失禁。术后随访2—8个月,1例出现新膀胱腹壁瘘,1例发生新膀胱前假性尿液囊肿,2例出现肾盂肾炎。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少、疼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将成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术后,原位膀胱和Bricker膀胱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7月共30例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72岁,平均(62±9)岁。原位膀胱11例,Bricker膀胱19例,对比其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术后生活质量及术后护理情况。结果 Bricker膀胱术及原位回肠膀胱术在手术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及手术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位膀胱在生活质量及术后护理上优于Bricker膀胱(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应先选择回肠原位代膀胱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Bricker膀胱术作为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的次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膀胱去细胞基质(BAMG)进行犬膀胱缺损修复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5只杂种犬,5只用于制备BAMG,20只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术。A组用单纯BAMG修复膀胱缺损,B组用复合自体BMSCs的BAMG修复膀胱缺损。分别在术后1、2、4、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膀胱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术后均存活。组织学检测结果表明B组术后2周时已有尿路上皮形成,术后8周和12周时在修复区再生出与正常膀胱组织相似的膀胱壁结构。A组术后4周观察到尿路上皮再生,术后12周时仍然缺乏良好的平滑肌组织再生。结论 自体BMSCs复合BAMG比单纯BAMG更能促进膀胱缺损区修复和组织再生。自体BMSCs是组织工程膀胱可供选择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8.
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手术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并推广该手术方法的应用。方法:13例患者中,10例施行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阑尾输出道).2例施行回肠可控膀胱术(回肠输出道),1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2年,除1例回肠新膀胱有尿失禁现象外,其余12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可控性。膀胱容量平均300~400ml,白天2~5h导尿1次,夜间导尿1~2次或夜间留置尿管,无插管困难。1例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后2个月时有一侧输尿管返流,1年后自愈。结论:(1)去除盲升结肠结肠带后,能有效地增加3倍左右储尿囊容积,阑尾输出道可控性确切。(2)回肠可控膀胱(回肠输出道)亦取得了良好可控性,也是一种很好的可控膀胱方法之一。(3)对合适病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很理想的方法,符合生理排尿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2年12月~2012年12月84例膀胱癌患者,分析行膀胱根治术+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患者的一般资
料和术后情况,比较两者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控尿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性。结果84例病例中70例接受了原位新膀
胱术,58例患者采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48~89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3%(17/58),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91.4%,术后
至出院时间为23.5 d;12例患者采取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28~80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3%(7/12),术后21 d恢复控尿
为66.7%,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5 d。新膀胱取不同肠道重建与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时间、术后恢复出院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回肠重建新膀胱较采用结肠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