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阿糖胞苷(Ara-C)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剂量、时间与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梯度范围内(0.1~200μmol/L)、Ara-C作用不同时间(4~48 h),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ALL)和NB4(AML)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与特征规律。结果 Jurkat细胞和NB4细胞在一定的Ara-C作用浓度范围内,均存在着随作用时间延长,增殖抑制逐渐提升的效应。在4 h和8 h 2个作用时间组中,随着Ara-C剂量递增,Jurkat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而NB4细胞仅在0.5~50μmol/L浓度梯度范围内呈现剂量与效应的相关性。结论 Ara-C作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A),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存在明显的时间-剂量相关性,Jurkat对Ara-C的敏感性高于NB4。[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60-46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虎杖苷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梯度浓度的虎杖苷处理THP-1细胞24 h、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取对数生长期的THP-1细胞,分为虎杖苷处理组(处理浓度为半数抑制浓度)和空白对照组(细胞中未施加虎杖苷溶液处理),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p-AKT、mTOR、p-mTOR、p70 S6K、p-p70 S6K蛋白的表达。结果虎杖苷可有效抑制THP-1细胞的增殖,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800μmol/L。经1800μmol/L的虎杖苷溶液作用48 h后,THP-1细胞的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细胞周期出现G0/G1期至S期的阻滞,表现为G0/G1期的细胞比例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上升,S期的细胞比例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I3K、AKT、p-AKT、mTOR、p-mTOR、p70 S6K、p-p70 S6K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虎杖苷可有效抑制THP-1细胞的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Jurkat细胞和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以Jurkat细胞和ALL患儿BMMNC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浓度的EGCG处理,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通过Transwell法检测Jurkat细胞和BMMNC的迁移和侵袭力。结果 (1)经不同浓度EGCG处理不同时间后,Jurkat细胞、ALL患儿BMMNC的增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各EGCG处理组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10、25、50、80、100μmol/L EGCG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抑制率逐渐增高,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2)经不同浓度EGCG处理不同时间后,不同程度地诱导了Jurkat细胞和BMMNC的凋亡。各EGCG处理组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10、25、50、80、100μmol/L EGCG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3)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中,Jurkat细胞和BMMNC经不同浓度EGCG预处理12、24、48h后,细胞的迁移穿膜细胞数和侵袭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 0.05),且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EGCG能有效地抑制ALL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降低其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分子抑制剂Serabelisib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及对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增殖、凋亡的效应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小分子抑制剂Serabelisib(0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处理人肝母细胞瘤细胞Hep G2细胞,通过四氮唑盐比色法检测Serabelisib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变化情况,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Serabelisib处理后Hep G2细胞中PI3K信号通路活性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当Serabelisib浓度≥4μmol/L时,对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 G2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随着Serabelisib浓度增加,其对Hep G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逐渐增大,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随着Serabelisib浓度增加,Hep G2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同样具有剂量依赖性。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发现Serabelisib处理后的Hep G2细胞中PI3K信号通路中关键激酶Akt磷酸化水平降低,促凋亡蛋白PARP 89KD裂解片段表达增加。结论Serabelisib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人肝母细胞瘤Hep G2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氧合酶抑制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群体倍增时间、HE染色、TUNEL染色法等观察和检测NDGA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NDGA(5~100μmol/L)可显著抑制SK-N-SH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脂氧合酶抑制剂NDGA可于体外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槲皮素(Quercetin),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和酪氨酸激酶(TPK)抑制剂。本研究为探索槲皮素对HL-60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增加阿霉素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槲皮素,阿霉素以及槲皮素诱导下阿霉素对HL-60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比较其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结果阿霉素利槲皮素均呈浓度依赖的抑制HL-60细胞的存活,其IC50分别为(0.152±0.035)mg/L和(31.881±5.742μmol/L;槲皮素(IC10,10μmol/L)的诱导作用显著增加了阿霉素对HL-60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为(0.033±0.007)mg/L,较单一阿霉素增加了4.57倍(P<0.01)。结论槲皮素能明显抑制HL-60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且可诱导HD-60白血病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和细胞毒作用。槲皮素可作为一个增加白血病细胞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反应性的诱导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血病抑制因子(rh-LIF)诱导人巨核细胞白血病DAMI细胞株凋亡和P73蛋白表达,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锥虫蓝拒染法、CCK-8法观察不同质量浓度(1~40μg/L)rh-LIF作用6、12、24、48h后对DAMI细胞株增殖及活力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早期凋亡指标Annexin V,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用药前后P7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低质量浓度(1、2μg/L)rh-LIF对DAMI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诱导凋亡作用不明显,P73蛋白阳性表达低(P>0.05);当质量浓度>5μg/L时其作用随培养时间延长及药物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结论低水平rh-LIF对DAMI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高水平rh-LIF抑制DAMI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用药后P73蛋白阳性表达有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地西他滨(DAC)对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系SK-N-SH活性及分化的影响,探讨上述药物联合应用提高NB疗效的可能性。方法不同浓度ATRA和DAC处理SK-N-SH细胞,测定其IC50。测定单药或联合用药处理后细胞的凋亡率并记录细胞形态;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结果 (1)ATRA及DAC均可抑制NB细胞增殖、促进凋亡,IC50_((ATRA))=372.5μM,IC50_((DAC))=452.5μM。(2)10μM ATRA联合DAC处理NB细胞,其凋亡率为(7.31±0.94)%,高于ATRA单药组(4.90±1.58)%和DAC单药组(4.62±0.99)%。3μM ATO联合DAC处理细胞,其凋亡率由(8.44±0.86)%增加至(15.51±1.80)%。(3)1μM、10μM浓度ATRA处理SK-N-SH细胞,开始分化的时间分别为7天和3天;随时间延长,细胞分化、死亡增多。5μM DAC单药,持续观察9天,未见分化细胞。联合用药组细胞分化出现更早。结论 (1)ATRA、DAC对SK-N-SH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和诱导分化的作用;(2)联合去甲基化药物DAC可提高ATRA对SK-N-SH细胞的杀伤作用和诱导分化作用;(3)联合去甲基化药物DAC可提高ATO对SK-N-SH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驱动蛋白Eg5在神经母细胞瘤中表达及其靶向抑制剂S-三苯甲基-L-半胱氨酸(S-Trityl-L-Cysteine,STLC)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诱导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检测Eg5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STLC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STLC对细胞增值、凋亡及周期的影响,采用FISH法检测STLC对原癌基因MYCN扩增的影响,并经DAPI细胞核染色实验观察STLC对细胞核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Eg5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稳定表达.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细胞经不同浓度的STLC诱导,当浓度≥5μmol/L,诱导时间为72 h时,细胞形态变圆,出现大量凋亡样小体.CCK-8细胞增殖能力检测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STLC具有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分裂与增殖的作用,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且其诱导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FISH实验证实STLC对MYCN基因扩增无影响.结论 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及细胞株中均表达Eg5蛋白,STLC通过抑制Eg5,影响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分裂及增值,从而促进细胞凋亡.结果表明Eg5有望作为神经母细胞瘤分子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DN)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凋亡及耐药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特异性的Apollon硫代磷酸ASODN及其对照错义寡核苷酸(missense oligonucleotide,MSODN),脂质体介导转染K562细胞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K562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法检测细胞的凋亡,并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对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及联合用ASODN的耐药性.结果 Apollon ASODN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和时间增加而增加.Apollon ASODN在终浓度为600nmoL/L作用K562细胞时,能明显抑制其增殖,K562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联合用药组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低于单药组.结论 Apollon ASODN可下调Apollon基因表达,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Apollon ASODN与依托泊苷和长春新碱联合作用可降低细胞生存率,降低细胞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既往通过microRNA芯片和生物学信息技术,已筛查出miR153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对HEK293细胞(人胚胎肾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anti-miR153进入HEK293细胞以降低miR153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转染前后miR153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记录转染后细胞数量和形态学的变化.描制转染后HEK293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死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①miR153在HEK293细胞中有表达;②在anti-miR153组中,HEK293细胞的miR153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基因敲低率达80.5%~84.3%,证实转染的有效性;③anti-miR153组中细胞的生长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转染后24 h起增殖活性受到抑制,在48 h达到抑制高峰,较阴性对照组降低38.3%;④anti-miR153组中细胞离散,变圆,失去突触,容易脱壁,可见坏死漂浮的细胞;⑤流式细胞仪检测,anti-miR153组的细胞死亡和凋亡均增加(9.39%),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7%).细胞周期的检测,发现在anti-miR153组中G2/M期消失,更多的细胞进入了G0/G1期.结论 针对miR153的anti-miR的转染可以显著影响HEK293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坏死、凋亡,停止生长,进入G0/G1期.Anti-miR153代表了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式,但还需要更多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周期性牵张应力对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活性与向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体外装置对3~6代细胞加载不同大小的牵张应力,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布的变化,分别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同时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的活性。结果牵张应力干预MSCs后,细胞形态变长,沿受力环切线方向规则排列,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周期比例改变,增殖指数增大,细胞凋亡则没有明显差别,ALP、OC的活性显著增强。结论适当的周期性牵张应力可以提高MSCs的增殖能力并促使细胞向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3.
Xu K  Song HM  Wei M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0):734-736,i00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脂蛋白 (a) [Lp(a) ]对体外培养的人系膜细胞 (HMC)增殖、黏附和移行的影响。以研究Lp(a)在肾损伤时HMC异常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用 5 μg、10 μg、2 5μg、5 0 μg /ml浓度的Lp(a)刺激HMC增殖 2 4h ,采用3 H TdR掺入法检测Lp(a)对HMC增殖的影响。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Lp(a)对HMC上黏附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Lp(a)对HMC移行性的影响。结果 随着Lp(a)浓度的升高 ,3 H TdR掺入值 (× 10 3 cpm)分别为 :1 6 9±0 4 8、3 5 9± 0 6 8、4 14± 0 78、4 0 5± 0 5 5 ,对照组 1 6 4± 0 31,Lp(a)浓度达 10 μg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以 10 μg/mlLp(a)刺激HMC 2 4h后 ,HMC上黏附蛋白表达阳性 ,对照组为阴性。Lp(a)浓度为 10 μg /ml刺激HMC 72h可显著引起HMC的移行 (实验组 16 2个 /低倍视野 ,对照组 2 4个 /低倍视野 ,P <0 0 1)。结论 Lp(a)可对HMC的增殖、黏附和移行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He BY  Zou DD  Deng CS  Liu XF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899-903
目的在体外实验中,研究脐血CD3AK细胞培养上清液(cord blood CD3AK supematant,CS)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CS(10%CS、15%CS、20%CS)作用于不同时间(3d,6d和9d)的HL-60细胞为实验对象,应用细胞计数法结合锥虫蓝拒染法研究CS诱导的HL-60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S作用前后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分化标志CD11b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氯化硝基唑蓝(NBT)还原实验研究细胞的NBT还原阳性百分率,从而研究HL-60细胞的分化。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研究CS作用前后HL-60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随CS作用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细胞增殖速度逐渐减慢。细胞周期分析显示,CS作用后G0期和G1期显著增多,S期显著减少,G2期和M期无明显变化,说明CS使细胞阻滞在G0和G1期。随CS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3d后被诱导的细胞表面开始表达分化标志物CDm并出现细胞核型变化,NBT阳性细胞增多,随cs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这些变化越明显。20%CS诱导72h后,被诱导的细胞出现凋亡,随诱导时间延长,凋亡细胞增多。结论CS能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诱导HL-60细胞分化和凋亡。  相似文献   

15.
ATRA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化及Trk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体外对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可能的分子机制及NGF-TrkA信号传导途径在NB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取本院住院2岁男性NB患儿新鲜手术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分离与纯化,建立细胞系,作为细胞模型。通过台盼蓝拒染法计数活细胞;观察ATRA干预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分析TrkA表达情况。结果 ATRA作用NB细胞后,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并可抑制细胞增殖,2d时TrkA表达增加,4d时出现TrkA表达的明显增加。结论 所建立的NB细胞系为可诱导分化型,即N型;≥5μmol/L,ATRA对NB细胞体外增殖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分化且表现剂量依赖关系;ATRA可诱导NB细胞分化成熟及TrkA mRNA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ATRA体外诱导NB细胞分化逆转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Zhou DH  Huang SL  Wu YF  Wei J  Chen GY  Li Y  Bao R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8):607-610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胎儿骨髓和人脐血3种不同来源的人类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扩增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观察3种来源的MSC的生长、增殖和表面标志的表达,从而评价MSC的纯化、增殖能力及其免疫学特性.结果 (1)3种不同来源的人MSC的细胞形态、集落数、集落大小均无差异;但成人骨髓MSC在集落形成及集落交错融合时间上均早于胎儿骨髓和脐血MSC; (2) 3种来源的人MSC传代培养增殖速度无差异,但脐血和胎儿MSC融合后无接触抑制,而成人骨髓MSC存在接触抑制; (3) 来源于骨髓单个核细胞(MNC)8×106或脐血MSC 25×106的MSC,经体外扩增3代、5代和10代后,细胞数分别为107、108和1010个; (4)MSC易纯化,P2代细胞均一性为90%,P3代细胞均一性为95%,P5代细胞均一性达到99%;(5) 不同来源的MSC表面重要标志CD29、CD44、CD59、CD90、CD105、CD166表达均为阳性,其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11a、CD14、CD33、CD34、CD28、CD45、CD117表达均为阴性,与移植免疫排斥发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HLA-DR、B7-1(CD80)、B7-2(CD86)、CD40和CD40L均为阴性.3种不同来源的人MSC表面标志,差异无显著性.(6) 两种不同培养体系对人MSC的纯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无影响.结论 (1)不同来源的人MSC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2) 人MSC在体外易扩增纯化,增殖能力强,符合临床组织工程的需要;(3) 人MSC不表达造血细胞及与移植免疫排斥发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有可能突破HLA屏障,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hrelin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ghrelin对其增殖活力的影响,半定量RT-PCR检测ghrelin对c-myc和胸苷激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在利用胰岛素或ghrelin诱导分化的不同时段,通过油红O染色测定细胞分化程度,半定量RT-PCR检测过氧化物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PARγ)、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mRNA的表达。结果:10-7~10-15 mol/L ghrelin作用24 h明显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ghrelin组c-myc和胸苷激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Ghrelin干预后,可诱导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转变,但诱导分化率仍少于胰岛素;同时其PPARγ和C/EBPα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ghrelin组和胰岛素组PPARγ和C/EBPα mRNA表达量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化8 d与2 d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Ghrelin明显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Ghrelin可能通过增加c-myc的含量,进而引起胸苷激酶的活化,从而导致细胞周期的激活,促进细胞增殖;同时ghrelin可能通过增加PPAR-γ、C/EBP-α mRNA的表达,促进细胞分化,从而提高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69-7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实验研究熊果酸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MYCN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熊果酸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的作用。方法以终浓度为4uM/L、8uM/L、12uM/L的熊果酸作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WST-1法检测SH—SY-5Y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SH—SY-5Y细胞凋亡情况,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MYCN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熊果酸对SH—SY-5Y细胞增殖的抑制呈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随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逐渐加强;熊果酸对SHSY-5Y细胞凋亡的促进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随剂量的增加,促进凋亡效果逐渐加强;熊果酸对SH—SY-5Y细胞MYCN表达有抑制作用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随剂量的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加强。12uM/L作用72h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抑制效率达98.3%,MYCN基因mRNA表达抑制率达52.37%。结论应用熊果酸在体外环境作用SH—SY-5Y细胞,可以有效抑制该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原癌基因MYCN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神经母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3例神经母细胞瘤(NB)、17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18例节细胞神经瘤(GN)的标本进行PEDF免疫染色分析,每张切片采用显微数字分析系统进行定量,统计指标为免疫染色评分(immunostaining score,ISS),ISS=阳性染色面积×阳性染色面积的平均光密度/整个视野面积。进一步采用Western印迹对4例NB、3例GNB进行PEDF定量分析。以β-actin为内参照,统计指标为PEDF/Actin比值。NB、GNB和GN中PEDF表达差异性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法和Nemenyi法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PEDF表达强度与神经母细胞肿瘤成熟程度相关性分析。NB和GNB中的PEDF/β-actin比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随着NB向GNB发育过程中,PEDF的表达量逐渐增加(P=0.000),PEDF的表达强度与神经母细胞肿瘤的成熟程度呈正相关(rs=0.889,P=0.000)。GNB中PEDF/Actin的比值较NB中高(P=0.045)。结论PEDF可能为神经母细胞肿瘤内源性促分化因子,诱导原始神经母细胞向成熟的节细胞分化,可应用于消灭微小残留灶的维持治疗中,前景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的方法,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4周龄SD大鼠附睾处脂肪,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及组织学定量检测其分化情况。结果从成体大鼠脂肪组织中培养出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能稳定增殖传代,CD44、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证明其中胚层来源。在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的诱导下,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出现钙结节,四环素荧光染色阳性证实有新骨形成。碱性磷酸酶定量和钙定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表达增加。结论从脂肪组织中可获得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并能在体外稳定增殖传代,经诱导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有可能成为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