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7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5(SCMC-ALL-2005)治疗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方法按照SCMC-ALL-2005方案,5家医院对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新发B细胞型ALL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B细胞型ALL患儿601例,539例(89.68%)随访至2011年9月30日。601例患儿中,低危284例、中危231例、高危86例,均按照诊疗建议治疗。诱导期间缓解率为98.84%(7例未缓解),第一次事件发生时的中位时间为35个月(2.94年),至随访终止日的539例随访病例中共完成治疗403例(74.77%);低危组完成治疗223例(86.43%),中危组150例(73.17%),高危组30例(39.47%),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为(83.3±1.8)%,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9.2±1.9)%;随访5年总生存率为(79.5±3.3)%,5年EFS率为(70.9±3.7)%。低、中、高危三组间3年及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CMC-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比较满意,多中心协作有助于儿童白血病的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岁[(8.06±3.71)岁].另取1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10岁[(7.24±2.54)岁].结合临床表现、诱导治疗骨髓完全缓解(CR)率、形态学CR状态下的微小残留病(MRD)、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等分析ALL患儿中EB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7例ALL患儿中检出EBV感染15例(31.9%),其中11例(23.40%)检出EBV DNA,EBV DNA水平为(3.28±5.95)×108copy·L-1;1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未检测到EBV DNA及EBV-CA-IgM.ALL中EBV感染组与非EBV感染组白细胞数分别为(78.00±58.38)×109 L-1、(27.46±60.10)×109 L-1(t=2.70,P=0.01),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 46.7%、87.5%(P<0.01),MRD>10-3分别为90.0%、26.1%(P<0.01),复发率分别为53.8%、13.8%(P<0.01),EFS率分别为 23.1%、82.8%(P<0.01).结论 ALL并EBV感染具有高白细胞数、低诱导治疗CR率、高复发率、低EFS率,提示EBV感染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亟待改善EBV感染ALL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F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FLAG方案[氟达拉滨30 mg/m2,d 1 ~ 5,阿糖胞苷2 g/m2,d 1 ~ 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g·d)]治疗的19例复发性ALL和NHL患儿临床资料,其中ALL 15例(初诊时高危8例,中危2例,低危5例),NHL 4例(临床分期为Ⅳ期);早期复发12例,晚期复发7例.观察其疗效、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1个疗程后,11例(73.3%)ALL患儿达完全缓解(CR),其中高危5例,中危1例,低危5例;2例(50.0%)NHL患儿达CR;6例(50.0%)早期复发患儿达CR,7例(100.0%)晚期复发患儿均达CR,CR率明显高于早期复发患儿(P < 0.05).13例CR患儿,中位无病生存时间5.5个月(2 ~ 12个月).血液学毒性Ⅳ级8例,Ⅲ级4例,Ⅱ级4例;合并感染13例(68.4%),均得到有效控制;肝脏毒性Ⅲ级1例,Ⅰ级2例,经治疗后均恢复.结论 F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性ALL及NHL疗效显著,尤其对于晚期复发患儿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危产妇自然分娩中实施无保护接生技术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住院分娩的541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产妇200人实施无保护接生技术法,对照组产妇341人采用常规接生技术法,对产时及产后母婴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产妇产后两小时内阴道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0,-8.180,-12.990,-6.180; P0.01)。会阴侧切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0,P0.001);观察组会阴裂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0,P0.01);两组产妇均未出现会阴Ⅲ度及以上裂伤。观察组产妇各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30,1.080,0.070,1.890,χ2=0.210; P 0.05)。结论阴道分娩中选择低危产妇自然分娩运用无保护接生技术,可降低会阴侧切率,减轻会阴损伤程度,产妇损失小,减轻经济负担,更有利于产妇恢复,促进自然分娩,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1年2月至2003年3月,我们采用细胞原位杂交法和吖啶橙(AO)/溴化乙锭(EB)荧光染料双重染色法检测3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Bcl-2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AI),以探讨Bcl-2基因表达、细胞凋亡与ALL临床分型、化疗反应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30例NB患儿、20例肾母细胞瘤(WT)及横纹肌肉瘤(RB)患儿,以及20例正常儿童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NSE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 30例初诊NB患儿的血清NSE水平升高,为(87.5 ± 69.5)ng/ml,30例初诊WT及RB患儿血清NSE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为(6.30 ± 3.30)n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Ⅲ、Ⅳ期NB患儿血清NSE较Ⅰ、Ⅱ期增高;经2个疗程强化疗后,NB患儿血清NSE水平[(12.8 ± 4.20)ng/m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5);复发的7例血清NSE水平均升高,为(54.9 ± 34.8)ng/ml,无复发的23例患儿血清NSE为(12.0 ± 4.0)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NSE测定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及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等多项指标监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 98例ALL进行了形态学,免疫不客细胞遗传学(MIC)分型,结合Nested-PCR,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核型分析,对58例ALL进行MRD监测。结果:(1)58例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TCR)Vδ2Dδ3基因重 41例B-ALL中34例(83  相似文献   
8.
9.
59例恶性淋巴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理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超微病理学四个方面对59例恶性淋巴瘤(ML)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M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恶性肿瘤,其异质性充分表现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多样化改变,并与肿瘤细胞分化密切相关。该组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为85%,电镜诊断的准确率为95%,在病理分型的基础上,结合电镜检查、免疫分型,可提高ML亚型分类的准确性,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microRNA (miR)-16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6在不同组B-ALL患儿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R-16在B-AL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和青岛市立医院儿科初诊为B-ALL的36例患儿及12例健康儿童的骨髓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36例B-ALL患儿进行髂后上嵴穿刺获取BMMNCs,最终确诊为B-ALL高危标本为13例,标危标本为23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和标危组.对研究组分别于化疗前、后采集标本进行实时(real-time)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MNCs中miR-16表达.对化疗后miR-16表达明显升高的30例患儿标本,纳入化疗敏感组,其余6例,纳入化疗耐药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①miR-16在研究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危组明显低于标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B-ALL患儿化疗后,miR-16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化疗敏感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化疗耐药组化疗前、后miR-1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6低表达在B-ALL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白血病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B-ALL患儿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