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目前放置下腔静脉临时滤器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经皮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35例患者.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占68.6%.放置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的指针为:抗凝禁忌(8.6%),溶栓治疗(11.4%);术前预防性植入(62.8%),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2.8%),预防性植入而无深静脉血栓形成(14.2%).结果 平均滤器植入时间(14.0±7.0)d;滤器植入期间无肺梗发生;4例患者发现滤器捕获血栓(11.4%),继续溶栓治疗,其中3例患者血栓消融,1例血栓未能溶解.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8例患者出现于滤器植入有关的并发症(22.8%).包括滤器移位4例(11.4%),导管打折3例(8.6%),导管相关的感染1例(2.8%);滤器植入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放置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防止致死性肺梗发生;使用临时滤器时要严格把握其适应征且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此类滤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梗塞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钛质Greenfieldfilter(TKG)3例,Bird's nest filter 1例。滤器位于双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结果:4例滤器均成功植入,3例滤器由右股静脉穿刺植入,1例滤器经右颈静脉植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滤器偏斜,角度小于15度。结论: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梗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术对预防肺栓塞(PE)的意义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方法:术前经彩色超声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32例,经股静脉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静脉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于平肾静脉开口之下的下腔静脉。结果:本组32例VCF均成功释放,无滤器放置术相关死亡发生。术后无动静脉瘘形成,无穿孔、脱落、移位。滤器释放不全1例,经3个月后复查完全打开;穿刺局部假性动脉瘤1例,加压包扎后血肿消失;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者1例,为滤器放置术后2个月,停用华法林,给予尿激酶溶栓、肝素钠抗凝治疗,继续口服华法林后血栓消失。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随访期间无PE发生,无严重出血性疾病发生,无滤器相关死亡。结论: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以有效地预防PE。严格掌握VCF的指征,术前行彩超和术中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和滤器放置通路的情况;术中操作要点的实施,以及术后严格的抗凝治疗,是确保放置成功、有效预防PE、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观察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病例报告]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给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下肢DVT患者52例,观察患肢肿胀、滤器有无移位及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见,5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未见发生放置失败、穿破血管壁及滤器塌陷等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2~24个月,均见滤器完全张开,未见出现滤器移位、倾斜、周围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症状.[讨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下肢DVT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胭静脉置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应用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和经外周静脉溶栓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肢体肿胀消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导管溶栓患者肢体肿胀均消退,无出血并发症,其中44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未发生肺栓塞。8例因拒绝而未放置滤器的患者,2例发生肺栓塞;而46例行外周静脉溶栓患者,26例肢体肿胀完全消退,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尿道出血3例,肺动脉栓塞10例。结论导管溶栓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等优点,早期及时的滤器置人是防止肺栓塞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置入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作用。方法: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2例置入临时腔静脉滤器,5例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分别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临床观察有关肺梗塞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均全部成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近期无肺栓塞出现。结论: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使用,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梗死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预防肺栓塞疗效,并发症以及相关处理。方法:在DSA下经皮股静脉途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46例,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了解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的发生情况。结果:46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术后随访6~24个月,其中1例于术中发生肺栓塞,经抢救后患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中发现下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11个月后健侧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穿孔。余无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术前彩色超声及术中下腔静脉造影是确保下腔静脉滤器(VCF)放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合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对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与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合溶栓抗凝治疗,并给予精心的术后护理及用药护理.结果:本组治疗后下肢疼痛消失,肿胀较前明显减轻,平均住院10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针对心理反应、体位及伤口的观察、手术并发症的观察、监测心电图与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有无肺栓塞的发生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及有效的出院指导可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成功率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潘亮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47-47
目的研究导管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运用腔静脉滤器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其置入滤器后实施导管内溶栓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随访观察,同时注意患者有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均成功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未见脱落、偏移及术中血栓脱落等现象,也未见滤器放置术相关死亡的情况出现。本文所选的患者经过导管介入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41例患者下肢肿胀症状完全缓解,得到治愈,占82.0%;9例下肢肿胀情况明显缓解,为有效,占18.0%,总有效率达到100.0%。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运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实施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性高,创伤小,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的方法,适合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股青肿(PCD)的诊断及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8例PCD资料,所有患者都接受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手术取栓、药物溶栓及抗凝治疗.结果 经外科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疼痛消失,未出现肢体坏死及肺梗死并发症.随访3~68个月,共随访13例(随访率72%),患肢都恢复正常行走.其中5例久站后出现小腿轻度肿胀,彩超示下肢股浅静脉和腘静脉大部分再通,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 PCD患者由于在下肢深、浅静脉内广泛性地形成了血栓,所以在实施外科治疗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以预防肺梗死是必要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实施外科综合治疗是使PCD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人们对考试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出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就是2种完全不同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比2种考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医学基础课的综合性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cm,平均9.2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Hu,平均4lHu,囊性成分cT值14~40Hu,平均25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l~77HIJ,平均66Hu,实质期cT值65~78HU,平均71HU。MR平扫:T2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l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2wI呈等信号,Tn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0.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传统天然产物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多种药理活性,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方向,设计了一系列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衍生物,借助分子模拟平台Discovery Studio,以Aβ蛋白、Tau蛋白为靶蛋白,筛选出5种衍生物6a~6e。并通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合成,用硫碘素T检测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6a在100 μmol/L浓度下,对于两种靶蛋白的聚集都有抑制作用,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