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应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小柴胡汤类方应用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小柴胡汤类方"证-病-方-药"之间的多维内在规律。方法:以《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为方剂来源,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的方剂,以频数分析为切入点,引入黄金分割法,统计分析高频症状、主治病名、药物、药物功效,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收集到的509首方剂中,涉及151种症状,共3 243频次,以发热为首的高频症状11种;涉及127种疾病名称,共534次,以外感热病为首的高频主治病名4种;涉及178味药物,共4 283频次,以柴胡为首的高频药15味;按药物功效分共18类,以解表药为首;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形成2个聚类方。结论:频数分析与聚类分析能够客观的反映小柴胡汤类方应用医案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御药院方·治痰饮门》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御药院方·治痰饮门》的方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药物频次、药性、药味、归经统计,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处方配伍规律。结果:筛选出方剂98首,涉及中药119味,高频药物包括半夏、生姜、人参、陈皮、茯苓等;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偏于辛、苦、甘;药物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得15个高频药物组合与10条药物关联规则;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6组,提取6首新方。结论:《御药院方·治痰饮门》遵循仲景“温药和之”的宗旨,注重辛温药的应用,兼顾理气健脾、和中缓急等治则,与历代医家的治痰观点基本契合。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在收集含翼首草处方的基础上,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1)"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分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常用藏成药诠释》等含翼首草组方中翼首草用药规律。分析含翼首草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通过处方收集最终纳入方剂215首,共涉及376味药材。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出含翼首草的处方主要治疗感冒发热,瘟毒及各种温热病与关节炎疾病等。高频药物(频次≥15)包括矮紫堇、藏黄连、麻花秦艽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翼首草、矮紫堇"、"翼首草、藏黄连"、"翼首草、麻花秦艽"等。含翼首草处方主治疾病主要为外感湿热秽毒类病证、发热类、关节炎等疾病,如瘟毒、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类风湿关节炎等,所用药物多具清热解毒、消炎、祛风除湿等功效,亦常与清热类药物配伍运用,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名医类案》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用药规律。方法:将《名医类案》中所载内伤湿热病证医案进行规范处理后,将处方药物录入软件,统计《名医类案》中治疗湿热证的常用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组合以及核心处方等,挖掘其中规律。结果:共筛选出医案69则,涉及疾病44种,药物118味,药物中归脾经药物最多,性味以寒/温、苦/甘/辛为主,核心药组8个,经熵聚类挖掘新方6首。结论:《名医类案》收载医案中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用药以健脾运湿为主,祛风、利水、清热为辅,兼以和胃助运、活血通脉,可为现代临床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处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成方制剂》治疗便秘方剂的组方规律和优势病证。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便秘方剂的组方规律和优势病证。结果获方剂66首,涉及药味158种,常用中药有23味(频次≥7);寒性、苦味药物频次最高,归胃经药物频次最高;主治证候以肠道热结证和热毒炽盛证频次最高;主治疾病以习惯性便秘频次最高;获得新处方3首。结论《中药成方制剂》治疗便秘方剂组方规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其治疗的优势证候为肠道热结证和热毒炽盛证,优势病种为习惯性便秘,得到的新处方可以为便秘的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使用中成药治疗便秘有局限性,临床上应注重辨证论治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采艾编翼》是清代岭南地区一部重要的灸法专著,本文从重视经络腧穴,歌诀图文并茂;立灸治八法;论灸法治则;详述疾病症因脉候,提倡辨证施灸;处方配伍主次分明,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强调灸、药、膳并治;艾灸方法独特,丰富治疗手段七个方面介绍《采艾编翼》的学术价值,以期为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挖掘庞龙教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筛选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庞龙教授于广东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医案的处方资料,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方剂基本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庞龙教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庞龙教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方剂134首,涉及147味中药,用药频次达1 886次。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茯苓、甘草、三七、丹参、薏苡仁、党参、密蒙花、白术、枸杞子、白芍、五味子等,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等。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得到79条关联规则和关联强度较强的药物组合31组,聚类分析得到6类。【结论】 数据挖掘结果表明庞龙教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处方用药规律如下:首辨虚实,虚者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实者利湿化痰、清热养血,虚实夹杂当分清主次,或补虚为主,或祛邪为主;通络、明目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蒙医常用方剂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筛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传统蒙药与方剂》《蒙医方剂学》(蒙文版蒙医教材)中的常用蒙医方剂,从剂型、方剂类型、用药频次、药物分类、性味、药效等角度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探讨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524首蒙医常用方剂;最常用剂型为散剂;五脏类方为主要方剂类型;高频药物依次为诃子、红花、栀子等;药物分类中祛巴达干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占比16.36%,其次为清热类药物、镇赫依类药物等;药性以凉性为主,占43.33%;药味以苦味为主,占45.55%;药物效能中轻性频次最高,占41.39%,其次为钝、燥、糙等;19个高频药对中有13个涉及镇赫依类药物,9组核心药物内“川楝子→栀子”的置信度最高;系统聚类得出6个药物组合,包括4个凉性组合、2个温性组合。结论:蒙医方剂善用散剂,重治五脏,习用诃子;围绕“六基症”对“证”组方;习用性凉,味苦,效轻、锐、燥、糙之药,常用对药以镇赫依类药物为主,置信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为“川楝子→栀子”;聚类组合以凉性为主,与药性结果互为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喉科心法》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喉科心法》中的内服方剂建立数据库,分别运用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0首,涉及中药119味,高频药物(频次≥15)共24味;性、味、归经最高频的分别是寒性、辛味、肺经;药物类别中解表药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组合7项,3种中药组合5项;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结论:《喉科心法》中治疗喉科疾病善用辛苦甘味药,用药以解表、补虚、清热为主,且临证注重变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小陷胸汤类方剂进行系统分析,为小陷胸汤类方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瓜蒌、黄连、半夏"的所有方剂,建立数据库,分析类方配伍规律及其所治疗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数据库共收集有关方剂61首,核心药物组合77个,涉及病证33种;选取了3个高频病证"咳嗽""积聚""痞满"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小陷胸汤类方剂在治疗"咳嗽"时主要以配伍化痰药物为主,治疗"积聚"时主要以配伍消食药为主,治疗"痞满"时主要以中配伍行气药为主。结论:《中药方剂大辞典》中小陷胸汤类方配伍的药物广泛,治疗特点明确,组方规律能反映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呕吐用药规律,以传承经典,应用于临床。方法将《临证指南医案》中呕吐篇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关联分析、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经,提取高频药物、核心药物组合等,并生成新处方。结果呕吐篇66首处方中共含药物87味,用药频次以温性药居多,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主归脾经、胃经,高频(频次≥5)药物20味,高频(频次≥13)药物组合6组,新处方5首。结论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综合分析,得出叶天士治疗呕吐注重温通,擅用辛开苦降及甘补法。  相似文献   

13.
《采艾编》和《采艾编翼》是清代为数不多针灸著作中的佼佼者,由于清政府重药轻针灸,宣称"针刺火灸,终非奉君之所宜",使针灸医学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水病证治用药规律。方法:系统整理归纳《金匮要略》中水病涉及的相关病证"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三篇中的条文、方剂,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将治疗水病的条文、方剂、药物、性味、功效分类等数据依次录入Excel表格,建立处方–药物矩阵,计算其频率、均数。结果:《金匮要略》水病涉及的病证主要为湿病、痰饮病和水气病,与水病相关的条文共85条,治疗水病的方剂共37首,使用中药39味。治疗水病的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泻下药;治疗水病的高频药物,以辛温药、甘温药为主。结论:张仲景针对水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一方面因势利导,采取"微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法,祛除水邪以治标;一方面"温药和之",通过温肺化饮、温脾制水、温肾化气,调和脏腑,扶正以治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羌活治疗疼痛的方剂配伍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羌活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羌活治疗疼痛的方剂,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运用VOSviewer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析药物频次、性能、功效、主治及关联规则,并对其用药规律从高频方名、药物用量及配比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 对羌活治疗疼痛方剂的基本信息统计发现,纳入方剂共1042首,涉及方书261部,其中超过10首的有12部,以宋、明、清时期收录的方书较多;方名出现次数≥5的有12种。对药物频次、性能、功效、主治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发现频次≥100的药物有34味,性多温、寒、平,味多辛、苦、甘,以归肝、脾、肺经为主。配伍的药物以解表、补虚、活血化瘀、清热、理气等功效为主。羌活方治疗病证较多的依次为头痛(211次)、身痛(101次)、腰痛(57次)。与羌活配伍治疗头痛的高频药物有防风、甘草、川芎、当归、茯苓等;治疗身痛的高频药物有防风、甘草、川芎、白芷、独活等;治疗腰痛的高频药物有防风、甘草、当归、川芎、独活、牛膝等。关联规则发现,治疗头痛时支持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痹、寒痹和湿痹方剂用药的配伍规律。方法筛选古籍中治疗风痹、寒痹和湿痹方剂,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分析前30味高频药物,量化方剂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对每类方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338首方剂,其中风痹122首、寒痹110首、湿痹106首。3类方剂中前30味高频药物中共有21味相同药物;均以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风痹发散风寒药、寒痹温里药、湿痹渗湿化湿药。寒痹中肉桂、附子、当归、牛膝、羌活、芍药、黄芪和湿痹中茯苓、白术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药物。3类方剂均以微温为主,其次是温、平。每类方剂按药性聚为5个主类时治则分类清晰。结论风、寒、湿痹3类方剂用药相互兼顾又各具特色,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结合能够全面分析痹证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剖析《丹溪心法》治疗痰证处方中各种药物的运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方法:筛选《丹溪心法》中治疗痰证的方剂,构建其治疗痰证的方剂数据库。选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作为分析软件,运用其关联规则算法及复杂系统熵聚法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分析《丹溪心法》中治疗痰证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从《丹溪心法》中共筛选出161首治疗痰证方剂,对方剂组合进行分析,得出新处方7个,包括“青黛、海蛤、甘草、瓜蒌”“胆南星、半夏、桃仁、茯苓”等。结论:《丹溪心法》治疗痰证的药物中归于脾、胃经的占全部药物的76%,表明朱震亨治疗痰证重视脾胃,处方以益气化痰,兼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治疗痰证的新处方,为痰证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治疗妇人癥瘕所用方药规律及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治疗癥瘕所用方剂,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和功效分类,对高频药物(频次≥5次)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70首,共涉及102味中药,中药的使用总频次为438次。高频使用的药物有26味,排名前3位分别为甘草(33次)、当归(27次)、人参(22次),用药种类以补气药、补血药、理气药为主。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味多甘、辛、苦,主归脾、肺、肾、胃、肝、心经。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处方,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 张景岳治疗癥瘕,喜扶正补虚,顾护正气,而又以活血为要,调气为先,用药以甘辛温为主,重视五脏,以脾胃为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胸痹心痛病的辨治用方,探讨其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建立数据库,对中药频数和性味归经、分类进行统计,运用SPSS 25.0软件对高频中药(频次≥8次)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检索中国知网中已发表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籍治疗胸痹心痛病用药规律的相关文章,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中总共纳入75首处方,共78味中药,总用药频次413次,高频药物(≥8次)共17味,占比23.08%。性味最高频的分别是温性、辛味;归经以脾胃经为主;药物分类排名前三位为温里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出3个药物组,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6个药对关联组和12个角药关联组。共检索出相关文章5篇,涉及宋、明、清三朝。结论《外台秘要》对于胸痹心痛病的治疗,强调标本兼顾,以辛温散寒温阳、甘温补益气血为主,临证根据病证变化,施以化痰、理气、清热等法,同时顾护脾胃。历代医家研究胸痹心痛病均尊仲景之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并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结果】 依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得到文献32篇,纳入处方58首,涉及中药101味,总的药物使用频次为580次。高频药物(使用频次 ≥ 10次)有20味,频次居前的药物为甘草、黄芩、石膏、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赤芍、淡竹叶、青蒿、水牛角等。101味中药根据药效可归为16类,使用频率居于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为清热药、补益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共得到常用药物组合7个,核心药对有牡丹皮-水牛角、石膏-知母、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生地黄等;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后共得到中药聚类组合5个。【结论】 中药治疗登革热原则总以清解疫毒、凉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解表。选方以“银翘散”辛凉透邪,以“白虎汤”清泻气分热,以“犀角地黄汤”清解血分热毒,以“半夏藿香汤”化湿和胃,化浊避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