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人血中细菌16SrRNA基因对临床诊断重症合并感染的意义。方法40例APACHEⅡ评分≥12分重症合并感染的病人,抽取其外周血,应用PCR技术检测细菌16SrRNA基因同时做血细菌培养。对PCR和血培养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3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中细菌16SrRNA基因。结果40例重症合并感染的病人中有13人用PCR法检出细菌16SrRNA的基因,阳性率为32.5%。血细菌培养阳性的6人,阳性率仅为15%。血细菌培养阳性者其PCR结果全部为阳性。结论用PCR方法检测重症合并感染病人血中细菌16SrRNA基因具有灵敏、快速、不受使用抗生素的影响,与临床诊断吻合度高等优点,弥补与丰富了微生物学的检测方法,为准确认识和救治重症合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鉴定临床标本中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方法。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待检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通过分析待检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对其进行鉴定。结果5株待检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均成功扩增,其中4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中已注册的核酸序列相似率达99.9%以上,将其鉴定到种的水平,1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中雷弗森菌属的核酸序列相似率为97.09%,将其鉴定为雷弗森菌属。结论应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快速、准确地鉴定临床标本中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相似文献   

3.
三七的18S rRNA,matK基因序列和HPLC化学指纹图谱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药三七Panaxnotoginseng的18SrRNA和matK基因的分子特征和三七的化学指纹特征,为三七的正品药材基原鉴定提供分子和化学依据。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三七及其7种伪品的18SrRNA和matK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以及不同产地三七的DNA分子特征。利用HPLC的化学分析技术,明确产地对三七化学成分的影响,以及三七不同部位的化学指纹特征。结果(1)三七及其7种常见伪品的核糖体18SrRNA基因序列存在很大的差异。(2)不同产地的三七的核糖体18SrRNA和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特征完全一致,分别与GenBank上已报道的R1型(D85171)和M1型(AB027526)序列吻合。(3)不同产地的三七HPLC指纹图谱相似。(4)三七不同部位均具有其相对稳定的HPLC指纹特征,其中花、叶具有特有的指纹区,根、须根、剪口、筋条等不同商品规格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相似。结论基因序列标记能从分子水平定性分辨三七及其伪品的遗传背景差异,为中药品种标准化提供了先进可行、稳定可靠的分子标准;HPLC指纹图谱分析可以直观地为三七的化学成分定性,三七不同商品规格的特征性指纹有望成为以其为原材料的各种产品的质控标准,而三七不同部位(尤其是花和叶)的HPLC指纹图谱将有望成为制定三七花、三七叶新药用资源质控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细菌移位、白细胞介素11(IL-1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定性检测肠套叠组及对照组全血细菌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套叠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11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全血16SrRNA、大肠杆菌BG未检出,空气灌肠复位组16SrRNA阳性率30%,BG阳性率20%;手法复位组16SrRNA阳性率50%,BG阳性率60%;肠坏死肠切除组16SrRNA阳性率60%,BG阳性率70%;肠套叠患儿血清IL-11含量3组中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应用PCR技术可早期检测细菌移位,而IL-11的检测对于急性肠套叠细菌移位的辅助诊断及判断愈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SrRNA基因间隔区DNA序列在穿心莲道地性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提取不同产地穿心莲总DNA后,PCR特异扩增5SrRNA基因间隔区,采用荧光标记末端终止子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多序列联配分析。结果成功得到321bp的5SrRNA基因间隔区碱基序列,经过多序列联配分析发现,不同产地穿心莲的此段5SrRNA基因间隔区DNA序列之间没有差异。结论5SrRNA基因间隔区DNA序列不适合用于研究穿心莲药材的道地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并讨论了使用统计矩方法计算药物分子平均滞留时间的合理性,并对其应用条件等做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7.
苣荬菜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苣英菜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合理应用问题点滴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本文就有关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原则进行简要阐述,突出强调有指征用药,制止滥用。对经验用药和科学用药作了简要说明。对预防性用药的概念和原则作了提示,特别对围手术期用药做了规范限定。  相似文献   

9.
PCR扩增rRNA基因在细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CR技术以其快速及准确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与菌种鉴定中。本文重点从16SrRNA序列、16S—23S rRNA间隔序列、5S rRNA序列及tRNA基因序列扩增四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PCR技术在细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开菲尔粒中一株高加索酸奶乳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从黑龙江民间流传使用的开菲尔粒中分离到一株优势乳酸菌,并命名为HUCM101,经形态学及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高加索酸奶乳杆菌(Lactobacilluskefiri),其16SrRNA基因序列在国际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注册号为KC84557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套式PCR法(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PCR)与培养法在早期诊断MP(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敏感性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至2009年间MPP(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分别行血清MP-IgM测定、取咽拭子标本行MP分离、鉴定及培养,提取MP-DNA样本,应用nPCR法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累计选取研究对象65例,n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6SrRNA-nPCR为75.4%(49例)和23SrRNA-nPCR阳性率为78.5%(51例),无统计学差异(P=0.687);分离培养得到MP31株,培养法MP阳性率47.6%,与nPCR法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早期检测MP感染nPCR方法比培养法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2.
淋病奈瑟菌4种抗生素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糜祖煌  黄瑞萍  郑亚芬 《药品评价》2004,1(2):118-121,150
目的检测淋病奈瑟菌(淋菌)临床分离株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耐药基因。方法对分离自常州地区的42株淋菌进行耐药相关基因TEM-1、penA、tetM、gyrA、16SrRNA基因检测分析。结果42株淋菌中31株TEM基因阳性,22株tetM基因阳性;并均存在penA、gyrA基因的突变。16SrRNA基因无突变。多种基因检测证实这些淋菌已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2种或3种同时耐药。结论临床常用于治疗淋病的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已有较高的耐药率,大观霉素是淋病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张利娟  郝邯生  毕玲 《天津医药》2012,40(5):456-459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进行耐药分析.方法:收集天津地区2所医院2010年8月-12月临床分离的152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药敏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鲍曼不动杆菌扩增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npmA)并测序.结果:15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最低(0),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15.79%)和左氧氟沙星(36.84%),对其他11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45%以上.83株耐氨基糖苷类菌株中armA阳性率为87.95% (73/83),占实验菌株的48.03%(73/152),未检出其他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阳性菌株耐药严重,除多黏菌素B外,armA阳性菌株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armA阴性菌株(均p<0.01).多重耐药和泛耐药占的比例在armA阳性株中(100%和69.86%)也明显高于阴性株(21.52%和11.39%).结论:armA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未检出其他6种基因.  相似文献   

14.
核糖体失活蛋白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能抑制核糖体翻译功能的一类毒蛋白。它能够对哺乳动物拔糖体大亚基上的28SrRNA进行脱嘌呤作用。从而破坏技糖体的结构。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本文就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以及近年来在抗血液病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乌梅丸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正常对照组小鼠、高脂饮食诱导的模型组肥胖小鼠和乌梅丸干预后的肥胖小鼠的粪便样本进行16SrRNA测序,比较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并用PICRUSt软件预测差异功能通路。结果: 乌梅丸干预后,肥胖小鼠的体质量显著下降,白色脂肪细胞体积减小,白色脂肪纤维化程度减轻;同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乌梅丸不仅改变了肥胖小鼠肠道多样性,使其趋近于正常对照组小鼠,还在门、属、种3个水平上显著改变了肥胖小鼠的肠道细菌分布比例,使肥胖小鼠肠道内4个菌门、9个菌属、4个菌种的丰度趋近于正常对照组小鼠肠道丰度水平,肠道益生菌(多形拟杆菌、Parabacteroides_goldsteinii、狄氏副拟杆菌)丰度显著上升,且能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此外上述肠道菌群的改变可引起卟啉与叶绿素代谢、二甲苯退化、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苯甲酸降解、生物膜形成-霍乱弧菌、RNA转运、类黄酮生物合成7个通路功能的改变。结论: 乌梅丸可以治疗小鼠肥胖症,改变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CO)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检测20株多重耐药ECO菌1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1株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5.0%),并为新亚型;16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80.0%)。15号株rmtB基因测得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核酸库(GenBank)已登录的rmtB氨基酸不同,为新亚型。结论本组多重耐药ECO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与产16S rRNA甲基化酶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相关。多重耐药ECO菌存在新的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7.
《Toxin reviews》2013,32(3):427-439
Abstract

The ribotoxins α-sarcin and ricin and their homologs catalyze covalent modifications in adjacent nucleotides in the large RNA of ribosomes. α-Sarcin is a ribonuclease that cleaves the phosphodiester bond on the 3’ side of G4325 in a universal, 14-nucleotide, purine-rich sequence in 28SrRNA. The A-chain of ricin and of other related toxins such as Shiga toxin and Vero toxin is a RNA N-glycosidase that catalyses the depurination of the 5’ adjacent A4324. There are nearly 7000 nucleotides in mammalian ribosomes. The toxins, however, catalyze only a single covalent modification that inactivates the ribosomes and is entirely responsible for the toxic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5-甲基硫代腺苷(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分析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分析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tRNAs、5S rRNA)及TFⅢB亚单位TBP、Bdp1和Brf1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了TFⅢB亚单位Bdp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tRNAs、5S rRNA)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同时TFⅢB亚单位Bdp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调.结论 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转录的下调、TFⅢB亚单位Bdp1蛋白的下调可能在这一抗肿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