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海洋药物》2009,28(3):23-28
目的系统研究红树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与结论从老鼠簕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豆甾-4-烯-3-酮(1),豆甾-4,22-二烯-3-酮(2),麦角甾-4-烯-3-酮(3),豆甾-4-烯-3,6-二酮(4),豆甾-4,22-二烯-3,6-二酮(5),豆甾-4,22-二烯-6β-羟基-3-酮(6),6β-羟基-豆甾-4-烯-3-酮(7),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8),3β-羟基-豆甾-5-烯-7-酮(9)。其中,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筛选实验表明,化合物2、4和9具有中等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花三宝木(TrigonostemonlutescensY.T.ChangetJ.Y.Liang)枝条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黄花三宝木枝条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从黄花三宝木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松脂醇(1)、丁香脂素(2)、ergosterolperoxide(3)、5-羟基-6,7-Z.甲氧基香豆素(4)、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5)、丁香醛(6)、棕榈酸(7)和β-谷甾醇(8)。结论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aureus)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茸毛木蓝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少数民族用药茸毛木蓝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茸毛木蓝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羽扇烯酮(2)、棕榈酸甲酯(3)、羽扇豆醇(4)、豆甾烷-3-酮(5)、表儿茶素(6)、7,3′,5′-三羟基二氢黄酮(7)、胡萝卜苷(8)、豆甾-4-烯-3-酮(9)和β-香树精(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5、6、7、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板栗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板栗壳95%乙醇浸膏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是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豆甾-5-烯-3β,7α-醇(3)、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4)、齐墩果酸(5)、豆甾-4-烯-6a-醇-3-酮(6)、豆甾-4-烯-6β-醇-3-酮(7)、原儿茶酸(8)、水杨酸(9)、豆甾-5-烯-3β-羟基-7-酮(10)、对羟基桂皮酸甲酯(11)、没食子酸(12)、绿原酸(13)、香(艹卓)醛(14)、乳糖(15)和芦丁(16).其中化合物3、6、9、10、11、13、14、15、16等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板栗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鼠簕的化学成分。方法将老鼠簕全株粉碎后,用95%乙醇浸提3次,合并浓缩,浸膏的石油醚部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离,结合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豆甾醇(Ⅱ)、正十六烷酸(Ⅲ)、正二十八烷酸(Ⅳ)、4,22-二烯-3-酮豆甾烷(stig-masta-4,22-dien-3-one)(Ⅴ)、4-烯-3-酮豆甾烷(stigmast-4-en-3-one)(Ⅵ)、5,22-二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3β-hydroxystigmasta-5,22-dien-7-one)(Ⅶ)、2-唑啉酮(2-benzoxazolinone)(Ⅷ)。结论其中Ⅴ,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海木棘软珊瑚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木棘软珊瑚Dendrophthyasp.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HPLC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与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木棘软珊瑚Dendrophthyasp.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胆甾-1,4,22-三烯-3-酮(1)、24-亚甲基-胆甾-1,4,22-三烯-3-酮(2)、胆甾-1,4-二烯-3-酮(3)、胆甾醇(4)、胆甾-5,22-二烯-3β-醇(5)、麦角甾-5,24(28)-二烯-3β-醇(6)、尿嘧啶(7)、胸腺嘧啶(8)、尿嘧啶-2’-脱氧核苷(9)、胸腺嘧啶-2’-脱氧核苷(10)、胸腺嘧啶核苷(11)、咖啡因(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种软珊瑚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洋紫荆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洋紫荆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e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理化常数和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和1个混合物,鉴定为friedelin(1)、24(R)-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2)和24(S)-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3)的混合物、豆甾烷-3-酮(4)、豆甾烷-4-烯-3-酮(5)、豆甾烷-3β-醇-6-酮(6)、豆甾烷-5-烯-3β-醇-7-酮(7)、β-谷甾醇(8)、大黄素甲醚(9).结论 化合物2和3的混合物、5、7、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花蕾中的甾醇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分离手段进行甾醇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芫花花蕾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5-烯-3β,7α-二醇(stigmasta-5-ene-3β,7α-diol,1)、豆甾-5-烯-3β,7β-二醇(stigmasta-5-ene-3β,7β-diol,2)、豆甾-4-烯-3β,6β-二醇(stigmasta-4-ene-3β,6β-diol,3)、7-ketositosterol(3β-hydroxysitost-5-ene-7-one,4)、过氧化麦角固醇(ergosterol peroxide,5)和β谷甾醇-3β-吡喃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β-sitosteryl-3β-glucopyranoside-6'-O-palmitate,6)。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瑞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芫花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天女木兰叶中甾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天女木兰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对天女木兰叶的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成分分离;通过谱学分析方法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1),豆甾-4-烯-3β,6β-二醇(stigmast-4-en-3β,6β-diol,2),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3],豆甾-4-烯-6β-羟基-3-酮(stigmast-4-en-6β-ol-3-one,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6],豆甾-5-烯-3β,7α-二醇(stigmast-5-en-3β,7α-di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结论化合物2-4、6、7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海绵Hymeniacidon sp.共附生真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的化学成分及T细胞调节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对真菌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核磁共振,质谱)及光谱(旋光)的综合运用并结合文献对照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运用流式实验对化合物T细胞调节活性进行测试。结果 共分离获得5个甾体化合物,鉴定为(24R)-豆甾-4-烯-6β-醇-3-酮(1)、(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醇-6-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6-酮(3)、麦角甾-5,24-二烯-3β-醇-7,23-二酮(4)及(22E,24R)-麦角甾-5,8,22-三烯-3β-醇-7-酮(5)。体外活性筛选实验中,化合物2~5在2.5 μmol/L时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显示抑制活性,化合物5在10 μmol/L时对CD3+T细胞的增殖显示显著抑制活性,所有受试化合物对CD4+/CD8+ T细胞分化活性均无影响。结论 化合物1~4为首次从P. lilacinum中分离获得。本文是对化合物1~5 T细胞调节活性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子宫中隔切除术后预防粘连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中隔并不孕患者宫腔镜术后不同处理方法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 55例子宫中隔并不孕患者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TCRS),术后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术后处理措施,包括宫腔放置与不放IUD,是否进行人工周期治疗,部分患者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术后第1、3个月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宫内放置IUD的患者;于术后第3个月取环.结果 54例患者术后进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其中40例分别于术后第1、3个月完成了术后2次宫腔镜检查,另14例只完成一次检查.宫腔术后放环与否对术后宫腔形态影响无差异(P>0.05),术后使用人工周期治疗患者较未使用者子宫内膜厚,此两者术后第3个月宫腔镜检查发现宫底创面均已有内膜覆盖.使用GnRH-a类药物患者术后官腔形态满意.结论 TCRS术后宫腔放置IUD无助于预防术后粘连的发生;术后人工周期治疗应更个体化并有针对性的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术后及时进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可防止术后宫底新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许明哲  杨昭鹏  李波 《中国药事》2011,25(12):1243-1246
目的介绍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为国内药品监管机构和原料药生产企业提供信息,促进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国际化。方法通过查阅调研欧盟相关药品法规和与EDQM同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的组织机构和具体程序。结果与结论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在对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有重要作用,加强了药典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保证了原料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狂犬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十二年来,我们共遇见狂大病23例,其中10例被误诊为其它疾病,现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岁。发病季节为3月~11月。首诊科室,儿科3例、内科3例、转院3例、急诊科1例。1.2 临床表现:发热7例,恐风5例,恐水6例,怕光3例,流涎10例,胸闷、气促、呼吸困难4例,烦躁不安10例,多汗7例,恐惧6例,肢体麻木4例,抽搐4例,恶心、呕吐2例,昏厥1例。所有病例发病至死亡时间为2天~6天,死亡原因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县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县乡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9-2010年1504例县乡级医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按性别、年龄、院别、付费方式、疾病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间及院别间平均住院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平均住院日为10.39 d,女性为8.69d,乡级医院为9.27d,县级医院为9.50 d.不同年龄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5岁组、15 ~24岁组、25~44岁组、45 ~65岁组、大干65岁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8.10 d、7.66d、8.83 d、10.26 d和11.33 d.自费患者平均住院日为8.39 d,新农合组为9.10 d,商业保险组10.17 d,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患者则为11.08 d.不同疾病分类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明显,妊娠类平均住院日最短,为6.73 d,而肿瘤患者则为14.26 d.结论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分类及不同付费方式间平均住院日存在差异,县级医疗机构和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住院患者精神用药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住院精神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调查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403例住院精神患者诊断和治疗情况,并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4年调查结果相比较。结果:①传统精神药物使用显著减少,新型精神药物使用占据首位;②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趋向小剂量化;③本组联用丙戊酸盐类药物显著增多;④我院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近年来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新型精神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