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口含干扰素片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效果。方法:检测了口含干扰素和常规治疗组RRI患儿在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sIL2R水平,并与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结果:口含干扰素片治疗后患儿CD3、CD4、CD4/CD8均显著升高,CD8水平和血清sIL2R水平显著降低,CD4、CD8、s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经常规治疗的患儿仅CD4、CD4/CD8显著升高,CD3、CD8水平和血清sIL2R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CD4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差异显著,且口含干扰素片治疗后患儿CD3、CD4/CD8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的患儿(P<0.001),而CD8、sIL2R水平则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01)。结论:口含干扰素片治疗后患儿的细胞免疫状态优于常规治疗的患儿。  相似文献   
2.
将岩虫匀浆液经反相浓缩、凝胶过滤和亲和柱层析获得活性组分,在体外用MTS/PMS(氮兰四唑盐/吩嗪硫酸甲酯)方法筛选抗菌肽,再分别用MTS/PMS方法和ELISA—AFP(甲胎蛋白)方法检测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AFP分泌及对正常大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纯化的岩虫抗菌肽为组成型碱性蛋白(MW8.1kDa,pI8.6),不同浓度抗菌肽对肝癌细胞增殖和AFP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大小与抗菌肽浓度呈正相关性;对正常成骨细胞未见明显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殷献华  潘卫东  梁光义 《中成药》2011,33(11):1942-1944
目的对深裂竹根七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反式-细辛醚(1)、2,6-二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2)、香豆酸(3)、(-)-丁香脂素(4)、(+)-松脂酚(5)、(+)-落叶松脂醇(6)。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设计合成杨梅素类糖苷衍生物,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以天然产物杨梅苷为起始原料,经过保护基策略、糖苷化反应、酯化反应制备得到一系列新型半乳糖苷衍生物,对杨梅素类衍生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结果 以杨梅苷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4个杨梅素类衍生物,其中包含有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糖苷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ESI-MS进行了确证。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8个杨梅素衍生物具有较杨梅素和杨梅苷更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9a-1~9a-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MIC值为1~8 μg/mL。结论 本研究首次以杨梅苷作为原料,设计了新的合成路线,并对合成中的关键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一条高效快捷的杨梅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化合物的初步活性结果显示,黄酮醇3位羟基半乳糖修饰可以显著提高杨梅素的抗菌活性,为杨梅素的进一步抗菌化合物的寻找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HPLC测定黔产钩藤不同部位中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含量,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以钩藤碱、异钩藤碱为对照品,采用CAPCELL PAK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三乙胺水溶液(1%磷酸调pH=9)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45 nm,柱温30℃,进样量10µL。结果 钩藤碱与异钩藤碱分离良好,线性、重复性以及回收率均符合要求,钩藤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存在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皮 > 茎 > 带钩茎枝 > 叶,而茎薄壁组织与木质部未检测到钩藤碱与异钩藤碱。结论 该含量测定结果为钩藤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瘀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将319例瘀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161例,对照组158例。治疗组在西医二级预防基础上口服脑心通胶囊,每天2次,每次1.2 g;对照组予以同等剂量安慰剂胶囊。随访日期截止于2017年2月28日。主要疗效指标为再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卒中死亡;次要疗效指标为心肌梗死、全因死亡、改良Rankin量表(mRS)评级0~2级构成比。结果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19天,治疗组脱落11例,对照组脱落10例。治疗组、对照组再发卒中分别为11例、1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发卒中引起的死亡;治疗组、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分别为0例、1例,两组各有1例发生全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RS评级0~2级的构成比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可以提高瘀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具有较好的二级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7.
梁会  曹佩雪  潘卫东  梁光义 《中成药》2011,33(8):1453-1456
目的 考察茵陈蒿汤合煎颗粒剂、分煎颗粒剂与传统汤剂浓缩剂化学成分的差异,从化学成分的角度为合煎颗粒剂、分煎颗粒剂与传统汤剂浓缩剂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仪,以Hypersil BDS-C18为分析柱,对3种剂型的茵陈蒿汤的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通过对10批样品的考察,发现合煎颗粒剂和分煎颗粒剂与传统汤剂浓缩剂相似度均达到0.9以上,相似度较好,且合煎颗粒剂的相似度比分煎颗粒剂相似度更高.结论 合煎颗粒剂、分煎颗粒剂均可用于临床,且合煎颗粒剂的临床作用可能更与传统汤剂浓缩剂相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合成杨梅素衍生物并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方法 以天然产物杨梅素及杨梅苷为起始原料,通过Mannich反应、多步保护和脱保护方法等对其C-3、C-5、C-7位羟基以及C-8位进行选择性结构修饰,合成了一系列杨梅素衍生物,采用抗总氧DPPH模型对其进行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 与结论合成了1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 (PTCD)在重度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988年 3月~ 2 0 0 3年 3月接受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4 3例重度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 (血清总胆红素 >35 0 μmol/L)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前是否行PTCD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 2 3例 ,术前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行PTCD ,引流 2~ 3周 ,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 10 0 μmol/L左右即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B组 2 0例 ,术前未行PTCD而直接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比研究两组病人术后的临床结果。结果 术后 1、3、7、14dA PACHEⅡ评分系统的APS分值 ,A组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 12例次 ,B组 33例次 (P =0 .0 1)。A组无手术死亡 ,B组死亡 4例 (P =0 .0 4 1)。结论 对于重度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人 ,术前PTCD能明显减少术后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期限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SO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肾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肾活血汤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OD水平,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